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大明瘋皇》六百一十四 國公之名
乾清宮,禦書房旁的偏殿內,泰昌正盯著眼前的地圖皺眉不已。

 這會兒建奴已滅,察哈爾以東的塞外草原也差不多全部被清理乾淨了,戰事已告一段落。

 他已然趕回京城,準備大肆封賞群臣了。

 神武營大軍也需要好好修整一番,再沿著草原通道慢慢趕往大同鎮以北集結。

 今年他是不準備再征討塞外的蒙元部落了, 因為打不完,俘虜也運不完,他也完全沒有必要讓將士們一年到頭不停的征戰。

 大家都辛苦了,理應休息一番,接下來就是封賞了。

 封地他倒是不缺,光是一個新荊州府就有七八百萬平方公裡,哪怕就是按封地最大的新英國公府的標準,給每個一等國公封上十萬平方公裡左右的封地, 新荊州府也夠冊封五六十個一等國公的。

 他自然不可能一次冊封這麽多的一等國公,所以,這封地是足夠了。

 問題就是,這些一等國公之名不好取。

 孫承宗還好說一點,他原本是定遼侯,去掉一個定字,直接進封遼國公就行了,他的封地就是遼國公府。

 問題,其他人怎麽辦呢,像徐光啟、畢懋康、宋應星和王徵這些,原本可是爵位都沒有的,給他們定個什麽國公好呢?

 還有曹文詔、曹變蛟、盧象升、孫傳庭這些,他們以前雖然有爵位,但是,改成什麽什麽國公好像不合適啊,聽起來太古怪了。

 這國公之名著實讓他有點頭疼。

 他甚至連文國公和武國公這樣的名字都用掉了,給這些人定什麽國公好呢?

 這些國公的名字如果定不下來,詔書都沒法寫, 更別說冊封了。

 怎麽辦呢?

 算了,這個還是征詢一下別人的意見吧,或許,這個令他頭疼的問題人家隨隨便便就能解決。

 他又想了想,隨即朗聲道:“傳子先和振之。”

 很快,徐光啟和李之藻便聯袂而來。

 君臣一番見禮之後,泰昌便把個單子直接遞給徐光啟,隨即問道:“子先,你說這些公侯伯爵名字怎麽定,朕著實想不出來了。”

 公侯伯爵?

 徐光啟低頭一看,不由一愣。

 因為他的名字就是一等國公裡第一個,後面還跟了一長串,什麽孫承宗、畢懋康、宋應星、王徵、曹文詔、曹變蛟、盧象升、孫傳庭等足有十來個。

 後面還有十來個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

 李之藻的名字赫然也排在一等伯爵裡面。

 不過,這些公侯伯爵後面大多是空著的,除了孫承宗等聊聊幾個定下封號了,其他都還沒定下來。

 這個,怎麽說呢?

 其實,封號是很好定的。

 徐光啟愣了一下, 隨即又給李之藻看了看名單,特意指了下人家的名字,然後便帶著李之藻一起拱手躬身道:“微臣多謝皇上恩典。”

 這個他其實早聽宋應星說過了, 皇上要給他們封國公。

 所以,他並不是很驚訝。

 他只是沒想到,皇上一封就是一等國公。

 這一等國公可是有封地的,可以說是對文武百官最大的封賞。

 如果皇上單單冊封他一個,他真有點不敢受。

 不過,還好,皇上這一次冊封這麽多的一等國公,一等侯爵和一等伯爵,他也就沒矯情了。

 這一次冊封的人多了,自然就沒人說閑話了。

 至於國公的封號怎麽定。

 他想了想,這才鄭重的道:“皇上,這封號一般都是跟著封地定的,比如,秦王,封地在西安府,故名之,又比如,蜀王,封地在巴蜀,故名之。無有封地的,則可以用保衛、安定、英勇等寓意武勳的詞匯以定之,比如洪武朝的衛國公,又比如,永樂朝的英國公和定國公。至於侯爵和伯爵,皆可以地名為封號。“

 呃,好吧,這些其實泰昌都知道。

 問題就是,他給人家的封地不在大明本土啊,那些地方本就沒有名字,如之奈何?

 泰昌尷尬的道:“這個,朕沒有打算把大明本土的地分封出去,因為這樣不利於朝廷治理,也不利於今後的發展,所以,你們的封地大多集中在新荊州府和新揚州府,那些地方原本就沒有地名的,你說,這些封號怎麽定?”

 原來是這樣。

 這個就著實有點麻煩了。

 唉,這個內閣首輔不好當啊,皇上有任何問題,他都得想辦法出謀劃策,要不然,他就有愧於內閣首輔之名了。

 徐光啟皺眉沉思了一陣,隨即建議道:“皇上,不若這樣,我們反其道而行之,以籍貫來定封號,您覺得如何。”

 這辦法不錯。

 不過,這按籍貫來定封號好像也有點問題。

 泰昌想了想,隨即問道:“如果兩人籍貫一樣怎麽辦呢?比如文詔和變蛟叔侄,籍貫肯定是一樣的。”

 呃,這個。

 徐光啟聞言,又愣住了。

 他又皺眉沉思了一陣,這才小心的道:“這個其實也不是沒辦法,比如,微臣和孟侯都是南直隸的,而南直隸原來是吳越之地,皇上便可取吳越二字。兩位曹將軍的話,他們籍貫可以說屬於晉國也可以說屬於趙國,這樣就可以給他們取晉趙二字。”

 好吧,不愧為內閣首輔,厲害!

 泰昌聞言,不由歡喜道:“對,就這麽辦,來來來,子先,我們先把這些封號都定下來。振之,你等一下,等這些封號都定下來之後我們再把封地給劃分出來,把地圖修改一下。”

 這麽定好像沒什麽問題了。

 不過,他們很快又遇到新的問題了。

 徐光啟就定為吳國公,這個沒問題。

 畢懋康就定為越國公,這個也沒問題。

 但是,到了宋應星這裡就有問題了。

 宋應星是江西的,而江西原屬楚國之地,按籍貫反推的那就應該定為楚國公。

 問題,原來楚王的封地就是楚國啊!

 能這麽定嗎?

 泰昌不由看向徐光啟。

 這位內閣首輔說能定那就行了,反正楚王都被他給削藩了。

 皇上這不給他出難題嗎?

 徐光啟又皺眉沉思了一陣,隨即靈機一動道:“這個應該是沒問題的,因為洪武朝的時候就有鄭王了,但是,鄂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繼承爵位時改成了鄭國公,所以,以祖製來說,這個完全沒有問題。”

 那就行了,沒問題就直接定下。

 宋應星就定為楚國公,王徵就定為秦國公!

 接下來就是晉國公曹文詔和趙國公曹變蛟。

 到孫傳庭和盧象升這裡,又出問題了。

 因為孫傳庭恰巧也是山西的,盧象升恰巧也是南直隸的。

 這晉國公、趙國公、吳國公、越國公全用掉了,他們倆怎麽定呢?

 泰昌想了想,乾脆給他們取了保衛二字,保國公孫傳庭和衛國公盧象升。

 他們這一路定下來, 定到李之藻這裡,又遇到點問題了。

 因為李之藻是杭州人,定個杭州伯好像有點不合適啊。

 那麽,怎麽辦呢?

 最後,還是徐光啟想了個辦法,給改了個浙西伯。

 這個也是有依據的,因為宋朝的時候杭州本屬兩浙西路。

 總之,他們就是結合歷史和地理,再參考以往慣例,一路硬排下去。

 最後,這一張紙總算是填滿了,所有公侯伯爵之名也定好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