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大明瘋皇》三百一十四 開啟先河
一秒記住【新】 ,! 神盾艦是畫出來了,但要想製造出來乃至量產卻不容易。
 因為這神盾艦幾乎集合了大明所有的頂尖技術,內外構造都複雜無比,用料更是龍牙戰艦的兩倍都不止。
 為了建造神盾艦,甚至還要修建全新的船塢,水道的構造也與以往截然不同。
 因為神盾艦披滿鐵甲之後本身的自重就比較驚人了,吃水深度肯定不是一般艦船可以比擬的,水道如果不挖深一點,可能披滿鐵甲便會觸底。
 而且其外部構造也有別於以往所有戰艦,原來的搭建的那種平台根本就不能用了,還需要重新設計建造新型平台才行。
 這些泰昌都交給王徵和其弟子去忙活了,因為他還需要為神盾艦的量產準備很多東西呢。
 比如,板材的生產和加工,這就需要興建一個超級工廠。
 這個倒還好說,在海河南面再加一個格子就行了,反正這邊地方他的很,他們都還沒用到十分之一呢。
 不過,這加工板材的機床和材料就有點麻煩了,因為板材加工廠需要的機床和材料那都是海量的。
 要知道神盾艦可是有十七八丈長四五丈寬,而他們這會兒造出來的鐵板才兩尺見方,而且還都得做成雙層的玄武盾。
 這樣算下來,需要的板材數量就比較的恐怖了
 壓板機、剪板機、衝床、鑽床等這些機床每種都必須配幾十台,要不然,神盾艦根本就沒法量產。
 這床子他還可以交給畢懋康負責,讓工部去趕製。
 至於材料,他卻不得不親自去籌集,或者說組織開采冶煉,因為建造神盾艦所需要的生鐵實在是太多了。
 一艘神盾艦鋪滿玄武甲需要多少生鐵呢?
 原本袁可立說的,龍牙戰艦最少還有五六十萬斤的載種余量,這意思就是說神盾艦批上五六十萬斤的鐵甲都沒有問題。
 王徵他們估算出來的,一艘神盾艦鋪滿鐵甲所需的生鐵雖然沒有五六十萬斤那麽誇張,三十四萬斤還是要的。
 說到這個生鐵,著實讓人頭疼。
 大明原本是不缺生鐵的,因為洪武朝的時候大明的生鐵產量就達到了九千多萬斤,比當時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的生鐵產量加起來還多。
 奈何他父皇萬歷這個敗家玩意兒,竭澤而漁,派出礦監稅使到處敲骨吸髓,敲的包礦的礦主都不敢去采礦了。
 所以,萬歷一朝大明各種礦藏的產量那都是斷崖式暴跌,鐵礦跌得尤其慘烈。
 歷史上,到了萬歷末年,大明的鐵礦開采和冶煉基本停滯了,年產量都已經跌到一百萬斤以下了,直接比洪武朝暴跌了將近百分之九十九!
 而到了崇禎朝,大明甚至不得不向東瀛進口倭刀。
 也就是說,那時候大明的生鐵產量連一個小小的東瀛都不如了!
 他掌權以後雖然各種礦藏的開采和冶煉都在逐漸恢復,但是他前幾年的重點都集中在銅礦和煤礦這兩樣急需的物資上面,所有,大明的生鐵產量恢復的並不是很快。
 那麽,這會兒大明的生鐵產量到底是多少呢?
 文華殿議事堂中一眾工部官員分坐兩邊,泰昌則坐在上手皺著眉頭翻看著眼前的帳本。
 這會兒大明的生鐵產量倒是恢復到了一千萬斤左右一年,但是,工部都是根據需求在組織分包、開采和冶煉。
 也就是說,他們是要多少就產多少,這會兒生鐵並沒有什麽盈余。
 這會兒南直隸那邊的商貿空前發展,各種手工作坊那是如同雨後春筍般的往外冒,生鐵需求量本就高得驚人。
 這一年一千萬斤左右的生鐵有八成都被南直隸一地給消耗掉了,而剩下的兩成,一成被其他行省消耗了,一成則差不多被武備城給消耗完了。
 至於盈余,基本沒有。
 泰昌翻看了一陣,不由微微歎了口氣,隨即緩緩合上帳本。
 你們不知道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生鐵的需求量會呈爆炸式增長嗎?
 他緩緩的掃視了一圈,隨即無奈的對宋應星道:“長庚,你有沒有想過,你那個蒸汽機車研製出來之後需要多少生鐵去製造鐵軌和車廂?”
 呃,這個。
 宋應星略有些羞愧道:“皇上恕罪,現在微臣滿腦子都是您說的高硬度合金,其他事情都沒用心去考慮。”
 唉,還是缺人啊。
 現在大明真正的科技人才說白了也就這麽幾個,他們每個人都一堆的事情,難免會顧此失彼。
 看樣子,科舉制度也得改改了,不能光選拔文科人才,也不能讓所有讀書人全部往文科鑽。
 他必須想辦法讓大量讀書人去鑽研技術或者說學理科才行。
 要不然越到後面大明就會越缺乏技術型人才,再過個幾年,估計把這幾個人劈開都不夠用了!
 想到這裡,泰昌忍不住又歎息了一聲。
 沒辦法現在就是沒人,他也只能無奈的道:“行吧,你需要忙活的事情太多了,這個也不能怪你,不過,今後這生鐵的需求量可不是一般的多,我們得趕緊想辦法提高生鐵產量才行。京城附近有什麽鐵礦嗎,神盾艦就要開始建造了,我們得趕緊開采和冶煉生鐵才行。”
 這個問題我也不是很清楚啊!
 宋應星不由看向一旁的工部尚書畢懋康。
 畢懋康連忙介紹道:“皇上,其實京城附近的鐵礦很多,像薊州、灤州、遷安、遵化、撫寧、密雲、懷柔等地都有大量的鐵礦,遠一點的,遼東的海州衛到遼陽之間更是有名的鐵礦聚集之地,那裡的鐵礦甚至就露在外面,根本就無需開礦洞,直接挖就行了。”
 這麽多的鐵礦,那趕緊挖啊!
 泰昌不假思索道:“既然京城附近有這麽多的鐵礦,那就無需考慮了,立馬組織人手開采冶煉,你讓下面人好好規劃一下,以後每年的生鐵產量最少要增加一千萬斤以上。”
 啊!
 這鐵礦的含量雖然比銅礦高得多,開采和冶煉也不是一般的費勁啊。
 一千萬斤的生鐵那最少也得挖個兩三千萬斤的鐵礦石才能冶煉出來,而且冶煉生鐵消耗的煤炭那也不是一般的多,一千萬斤估計都不夠。
 就這,還得每年提高一千萬斤的產量!
 畢懋康大致估算了一下便忍不住怎舌道:“皇上,一年增加一千萬斤的產量恐怕很難啊!”
 很難嗎?
 泰昌淡淡的道:“你說,難在哪裡?”
 畢懋康扳著手指頭計算道:“這開采和冶煉鐵礦需要的人手太多了,年產一千萬斤的生鐵最少要組織上萬人去挖礦,冶煉也需要上萬人,還有搬運礦石和煤炭乃至搬運生鐵,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啊,京城這會兒作坊和商鋪也多起來了,附近根本就沒這麽多閑置的青壯勞力啊!”
 這有何難?
 泰昌不假思索道:“朕都說了, 你們膽子要放大一點,沒有人手就去其他地方招啊,河南和山西不是大把的青壯嗎,他們沒飯吃還會造反呢,招過來乾活多好,他們也能賺到飯錢了,我們也不用擔心他們會聚眾造反了。”
 呃,這個,好吧。
 畢懋康之所以沒想這個還是因為被原來的思維給禁錮了。
 要知道大明以前可是在想盡辦法限制人口的流動,老百姓甚至離開籍貫所在地都要跑縣衙去找縣令大老爺申請路引。
 人家不同意,你都別想出遠門。
 這種背景下,誰會想著去其他地方招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來乾活啊!
 不過,隨著大明的不斷發展,大規模的人員流動那是必然的,泰昌甚至還想著把沿海的漁民大規模遷徙到南洋去搶佔殖民地呢!
 路引他是早就廢掉了,只是這些朝堂官員還沒意識到人員可以大規模流動而已。
 這一次,他也算是開啟了大明內部大規模人員流動的先河吧,相信以後大家慢慢習慣就好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