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補明:明朝的特色――內閣篇(1)
宦官的三廠系統除了他們成立的時間,各自的權利,名聲還有成立的原因各自不同之外。

三廠系統也充分表明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人的特性。

記吃不記打。

大明的諸多皇帝對於宦官的態度,那也是一代一個樣,但如果你把那些隻幹了幾個月,甚至是連幾個月都沒有的主兒們撤下去的話。

那麽你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太祖到成祖時期,那個時候因為唐宋的事情,大明對於宦官可以算得上是管的比較嚴苛。

這不過就是及其嚴苛和開始複起的區別罷了,畢竟現在東廠老祖宗是誰還不知道呢,你怎麽說朱棣的宦官。

仁宗幹了不到一年,還沒來得及做出什麽事情來。

那麽從宣宗開始看,朱瞻基雖然給宦官開始了讀書識字,給了他們崛起的基礎。

但是那個時期你找不到一個真正有權利的宦官,這裡面縱然有朱瞻基壓得住他們的原因,同樣也有那個時候他們剛剛開始,說實話還翻不起什麽浪花來呢。

但從他的兒子英宗開始,這事情就不對勁兒了。

英宗皇帝朱祁鎮時期,大明第一代權宦王振同志露面了,對於這個名字恐怕也是絕不陌生的。

在導致了土木堡慘劇之後,景泰帝上位,因為自家老哥之前乾的那個事兒,加上這口黑鍋都已經扣在了王振的身上,所以不管他心裡怎麽想,他對於宦官也是極為提防和不喜歡的。

這一點你其實自己想一想也能夠想明白,就算是他景泰帝朱祁鈺有點什麽想法,他手下的宦官有點什麽想法。

他身邊還有一個掌權的於謙兒呢,這家夥的較真兒程度,哪個宦官不想混了非要去冒頭?

所以這個階段就算是有這個心,也沒有這個膽兒。

至於下面的成化皇帝,那西廠廠督汪直直接告訴了天下人,人家宦官這個勢力仍然強盛,而且能力還有很不錯的。

這就是再次複起了。

可等到成化皇帝結束了自己的統製之後,弘治中興隨之而來。

對於這個階段,你就聽聽他的評價就知道了,那就是標準的仁德之主啊,那就是千古名君一代典范啊。

給後面留下的那些坑你先放一邊,但最起碼他評價你也能夠感受到他的行事風格。

就他的性格,他絕對不會和宦官扯上什麽關系的,所以這一代繼續平庸了下去。

而到了之後的正德皇帝,那就別說了,這幾乎是打到了巔峰士氣。

如果說英宗時期的王振是權宦,那麽正德皇帝時期的八虎直接就成為了BUG。

東廠西廠內行廠,那叫一個群魔亂舞啊。

但是他的堂弟嘉靖皇帝就又不一樣,這位道長權謀極高,對於宦官是真心看不上也用不到。

所以他和景泰皇帝在對付宦官這塊那叫一個統一,壓根不給他們機會。

他們幾乎直接陷入了絕對的低谷之中,

但緊跟著隆慶皇帝就有把宦官整出來了,雖然有高拱張居正這種霸道的內閣之臣,但仍然拉出來了馮保這麽一個神人。

當然了,我一直覺得馮保算是一個賢宦了。

至於後面的萬歷....先不說他和張居正的愛恨情仇,也不說他和內閣朝臣之間的恩恩怨怨。

現代有一個詞語太適合這個家夥了,那就是佛。

他真的很佛,這麽多年不上朝的佛,佛到了他家內閣都沒人了,他連管都不管。

在那個沒有佛性評價的時代,他們管這玩意叫做無為而治。

而在這種性格的感化下,大明宦官歷史上最神奇的一幕出現了。

萬歷皇帝一代共有張,孫,陳三個東廠的廠督,是不是這三個姓都很陌生,壓根想不出有什麽宦官是姓這個的?

想不起來就對了,這三個家夥好歹也是東廠廠督啊。

史書上對他們的評價,給了一個“恬靜”!一個東廠廠督,被這麽評價也實在是不容易了,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混到這個評價,也是他們真的很佛了。

萬歷一朝,東廠和錦衣衛的大牢裡面,破天荒的長草了。

然後到了天啟時期,魏忠賢憑借著自己某一方面極強的能力,再次將宦官勢力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巔峰。

而在後面崇禎雖然也對宦官不錯,而且也有不少自己親信任用的宦官,但平心而論。

對比一下人家老魏,那真是比不得的。

所以這三廠其實追根溯源,也是波瀾起伏的,如果說你混到了萬歷時期,有那麽一個上司,你最起碼也是可以睡一個安穩覺的。

不過相比較於三廠一衛,大明唯一的一個專屬部門內閣那真真兒是可以好好說的。

而說道內閣這個東西,你就不得不先悼念一下偉大的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了。

畢竟咱們的明太祖為了能夠將權利集中在自己的手中,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夠坐穩這個江山。

他先後利用了李善長,胡惟庸,劉伯溫,楊憲來導演出來了那麽一場明初大戲。

足足牽連了上萬人之多。

然後終於把宰相的這個職位給廢掉了,也終於把朝堂之中唯一能夠對自己造成影響的官方職務給廢除了。

但他恐怕是做夢也想不到,他的兒子朱棣愣是把內閣給正式弄了出來,然後一路壯大起來,成為了一個足夠和君權抗爭的存在。

雖然很多人都說,這內閣的地盤是離不開朱元璋當初定下來的文華殿大學士。但老朱自己也得說了。

我就是給你們弄了幾個秘書,誰讓你們給自己找了個爹?

從古至今,什麽時候愣是出現了皇帝在宮裡面宅著,然後自己的國家愣是運轉自如的情況?

這鬧呢?

但這件事情吧,你非要說是朱棣的問題,這也實在是冤枉人家朱棣了。

畢竟就老朱那種BUG級別的體力和精力,這上上下下兩千年也沒有幾個啊。

對於一個國家的大事小情近乎於親力親為的模式,他愣是能夠堅持這麽久,這要是諸葛孔明知道了還不得哭暈在隔壁的廁所裡?

而且朱棣最開始設立內閣的時候,也不過就是把自己老爹的那一套弄出來而已。

說到底還是給自己找了一群秘書罷了,畢竟正式來說,第一代內閣負責人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明朝天才,解縉。

作為這個連中三元,永樂大典總編纂,他的人設就很明白了。

人家就是一個有事兒秘書乾的大明頂級秘書了。

連他死的都那麽無奈,這要是讓他看到了後面的嚴嵩,高拱,張居正這些人。

也不知道他是一個什麽心情了。

不過內閣雖然開局不利,但是後面人家強啊。

伴隨著最著名的內閣三楊橫空出世,內閣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時代。

楊士奇、楊榮、楊溥。

在朱棣五征漠北,遷都北平,七下西洋之後,大明終於扛不住了。

作為真正的大明第一操盤手的朱高熾都被活活的累死在了那個位置上,直到朱瞻基上位的時候大明仍然還算是風雨飄搖。

邊疆雖然炫耀武功,但是每年的花費堪稱恐怖,加上當初北宋時期乾斷了黃河線,直接導致了北方向來就是災情的重點照顧對象。

一度讓大明的內務問題成為大明皇帝最頭疼的問題。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仁宗和宣宗兩個皇帝只能放棄武功專修文治,甚至還得把自家祖宗打下來的江山再才撤掉。

他們當然不是傻子,也當然知道這麽做代表著什麽。

可還是那句話。

朱棣如果身邊有個李靖,閑的他親自往漠北跑五次?

朱瞻基時期的將領雖然不錯,但想要找出來一個越打越強的可持續發展型將領來,那當真是有點癡人說夢了。

所以只能利用三楊的手段來發展內務,而後世所有的內閣朝臣也必須感謝這三個家夥。

因為他們在這個階段,愣是從皇帝手中要來了內閣神器,票擬!

什麽是票擬,說得簡單點就是,下面的朝臣,地方的官吏,將他們的奏疏傳到皇宮之後,不用先去找皇帝。

先來找我們,找內閣。

我們一方面記錄在冊,放到大明檔案館裡面,另一方面給皇帝一個處理的意見。

然後皇帝,簽字!

當然了,這個權利也是有問題的。

比如朱瞻基時期,內閣的票擬那只是建議。

如果朱瞻基認可,那就簽字,我要不認可,你的建議沒用。

但後面這個建議權,就不僅僅是一個建議了。

當然,除了票擬之外,最重要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內閣的閣員舉薦制度。

在最開始的時候,也就是朱棣時期,內閣由誰擔任,是由皇帝親自下場選人的。

但是到了三楊這裡,當然這就不是朱瞻基的問題了,這是英宗朱祁鎮的問題。

那個時候英宗雖然上來了,但實在是年紀有點太小了,他沒有辦法做出人事權利劃分。

而當初的太后又沒這個能力,所以這個入閣人選的問題,也自然而然的就放回了內閣本身。

所以,內閣新晉成員人選由內閣老成員舉薦,這件事情的背後代表著什麽,我想這就已經無需再多說什麽了。

當票擬加上閣員舉薦製,這雙重BUG披在了身上的時候,內閣也就慢慢地朝著龐然大物這個東西湧現了過去。

但,你們以為從此內閣就開始一手遮天了?

當然不!

現在我見過很多營銷號已經開始往於謙身上潑髒水了,說土木堡之變就是那幫子文臣自己弄出來的陷阱。

叫門天子朱祁鎮就是一個背黑鍋的,甚至於這裡面還有於謙的影子。

面對這種說辭,我一直就很想問一問,你們都不查資料的麽?

內閣第一次呲牙是誰給一耳刮子抽回去的不知道麽?

在土木堡之變中,內閣的那幫家夥的確是很有問題!

他們有什麽問題呢?

那就是在這件事情上他們屁用沒有,幹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完全不知道現在該幹什麽。

只能是嚷嚷著要逃走,逃走,回江南!

非要把南明這個稱呼提前弄出來才行的意思。

得虧還就是於謙站出來力挽狂瀾,把那個時候的局面給拉了回去。

而在這件事情之後,於謙也開始發飆了。

既然給你們臉的時候,你們一個個的不要臉。

那麽就別怪現在我心黑了。

於謙直接拒絕了入閣的要求,不僅如此,他甚至直接將內閣所有本不該出現的權利一股腦的都收了回去。

他就是一個兵部尚書,但是內閣所有人直接被他定為了真正的秘書,讓你們幹什麽你們就幹什麽得了。

誰敢呲牙,上來就大耳雷子呼他。

最後在短暫的交鋒之後, 內閣看著於謙,終於還是認慫了,上面讓幹啥,他們就幹啥,一個字兒都不敢多說。

從而在整個景泰年間,內閣相當低調。

不過在這個低調發展之中,內閣也開始不斷的拉攏新晉的士子進入內閣之中,可算是給他弄出來了一個不小的勢力。

只不過這個勢力,直到英宗複辟之後,於謙蒙冤而死了。

他們才開始再一次的出現。

那些年利用著各種各樣關系拉攏了好一波人的內閣,終於在這個時候,出現了自己的第一位首輔大人。

在此之前,內閣就是內閣,內閣裡面沒有什麽高低貴賤,大家有事情就商量著來。

就算是有某一個人名望很高,大家都聽他的,但是在地位上他們也是平級,同時也沒有領導其他人的權利。

但是首輔卻不一樣了。

大明第一位內閣首輔李賢的出現,代表著內閣終於有了自己的老大,從此票擬,還有制定各種權利和意見的那根筆就有了主人。

而其他的閣員,哪怕他是次輔,也不過是只有一張嘴罷了。

李賢也就是創造了那個首輔秉筆製的男人。

與此同時內閣的門檻也再次提高了起來,不再是誰都能夠進去了。

李賢定下來了兩條規矩。

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內閣。

也就是這兩個制度的出現,內閣的雛形,這才算是完全的確立了起來。

喜歡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請大家收藏:()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更新速度最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