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補宋:趙大與趙2的恩怨情仇
這兩天在評論區看到了燭影斧聲的評論,還有許多趙宋的評價,有些問題在這裡補充一下。

趙大和趙二之間的恩恩怨怨,說到底其實就是燭影斧聲,兄終弟及這件事情了。

而且趙宋王朝也真得挺有意思,畢竟南北宋一共十八個皇帝,其中北宋九個,南宋九個。

而北宋這九個在趙匡胤之後剩下八個全都是趙光義這一脈的子孫後人。

等到了南宋那九個除了開國的趙構之外,剩下的八個全都是太祖趙匡胤的後人。

說實話就這種非常對稱的排列簡直就是強迫症的福星啊。

但他們這裡兩兄弟後人完了這麽一出擊鼓傳花,這才讓那大宋所謂的第一懸案燭影斧聲被傳揚的那麽精彩。

但如果你真的了解宋史的話,你就能夠清楚。

不管燭影斧聲和兄終弟及到底有沒有後續,這其實都不影響趙匡胤將自己的位置傳給他的弟弟趙光義。

因為這不是一道選擇題,這是一道他已經知道了答案的填空題。

換而言之,他沒得選。

說道這大宋第一懸案,我們就得先說說燭影斧聲到底是個什麽玩意。

說實話,其實很多人對於這玩意並不了解,甚至也不清楚裡面到底是什麽時候,畢竟讀史書的就已經很少了。

讀宋史的那就更少了。

恐怕現在很多人知道這件事情也是從小說電視劇上知道的,甚至於在他們的眼中,那斧子應該是在老二趙光義的手中吧....

但,你確定就老二那德行,他能在老大面前怎呼?

就算這事兒是真的,就算老大趙匡胤已經不行了,恐怕也不是老二趙光義能夠對付得了的。

畢竟都按照民間說法,趙匡胤的太祖長拳也是打遍江湖無敵手的存在,就算是正史他也是正經兒的猛將出身。

趙光義....嗯....他車技挺好。

這哥們向來是和宰相趙普一起混的,這倆勾肩搭背的就是一類人,你要讓他去策劃一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那還行。

你非要讓他去和趙匡胤單挑。

就是趙匡胤下不來床了也不是老二能對付得了的。

這件事情等同於給你把斧子讓你去單挑泰森,這不是斧子不斧子的問題,這是你要不要命的問題了。

而現在所有有關的燭影斧聲的傳聞,很多都是來自於民間,這內容也是讓人分不清真假。

但這諸多版本的民間傳說之中,包括晚晴的那本《宋史通俗演義》也都是老二拎著斧子瘋狂輸出老大趙匡胤,並且最終還獲得了勝利。

所以在這些小說加上根據小說演義改變的電視劇,我們對於燭影斧聲的理解就變成了。

趙光義帶著斧子瘋狂輸出趙匡胤,燭影就是趙家兩兄弟激烈打鬥之時造成的燭火搖曳,至於斧聲那就更不要說了。

老二趙光義掄斧子輸出他老哥趙匡胤腦門子的聲音了。

但,這並非是原版劇情啊,甚至於原版劇情和這種說法那也是相差甚遠。

首先我們要說歷史上有沒有燭影斧聲,或者說,燭影斧聲最開始出現在什麽時候。

他是後人流傳,但也沒有到那麽後。

這個說法第一次出現是在南宋孝宗時期,名士李燾寫了一篇《續資治通鑒長篇》,算是給資治通鑒做個加裝。

其中在這裡面引用了北宋時期,一個和尚文瑩和尚所寫的《續湘山野錄》之中的內容。

在這裡面他的故事大概是這麽一個意思。

宋太祖趙匡胤感覺到自己身體不行了,可能是堅持不住了,就在他糾結自己身後之事該怎麽辦的時候。

正好來了一個神棍....來了一個算命大師!

這個算命大事告訴趙匡胤,如果十月二十日這天是個大晴天的話,那你還有得活,並且還能活一紀這麽久。

可如果那天他不是晴天,那就完蛋了,你沒了。

結果等到了那一天,這日頭就不對了,突然天降大雪,看到這一幕之後,趙匡胤頓時感覺到了絕望。

並且立刻召集自己的老二兄弟趙光義入宮,給他安排後世。

緊跟著就是兩兄弟在殿中喝酒,旁人退去,外面的宮女內侍偷過那紙糊的窗戶看到了燭影下的趙光義連連做出來了推辭退讓的動作。

這就是所謂的燭影。

緊跟著是後面,他們喝完了酒,老大趙匡胤把自家二弟趙光義送了出去,然後拎著一把長斧插在了雪裡面。

對著弟弟輸了一句“好做,好做。”

這就是所謂的斧聲。

然後趙匡胤便回到了自己的寢宮之中,寬衣解帶鼾聲如雷,閉目等死。

而弟弟趙光義則是在一旁一直守著,等待著自家大哥壽終正寢。

直到五更一過,侍衛發現裡面的鼾聲沒了,然後進去查看發現太祖已經駕崩,這個時候太宗按照遺詔接受了皇帝的位置。

將這幾個場景串聯起來,就是第一版的燭影斧聲了。

而爭議也就是從這裡面開始的,“好做,好做”到底是什麽意思。

在民間傳說裡面,這四個字是憤怒的,意思大概就是,看看你乾的這破事兒!

但同樣也有人從這個故事裡面翻譯是,“你好好乾吧,這事兒不難乾...”

說白了,這就是托孤了。

但是雖然你通過上下文感覺,這個解釋似乎沒問題,但是這個事兒....這有點太可愛了。

兄友弟恭,臨終托孤,實在是有點不合理啊。當然我們這麽看感覺當真是不合理,不過那個時候這個版本是相當的受歡迎,因為這裡面透露出來的消息實在是很振奮啊。

哪怕是李燾表明了,這就是個民間傳說,但仍然被廣泛認可。

因為這裡面趙匡胤以江山社稷為重,心胸寬廣,氣勢闊達,在生死面前仍然能夠做到淡然處之實在是不容易。

同時趙光義繼承也是合理合法合規矩,一切都是那麽美好。

但是這種美好,直到清代才被改變。

在清朝的時候,這個故事就徹底被顛覆了,斧頭從老大手裡變成了老二手中,甚至那本來作為儀仗的宮廷長斧也變成了殺人利器。

同時這個正能量小故事也就直接變成了一個趙光義斧劈老大哥的千古懸案。

但,這事兒說實話真沒必要弄得那麽玄乎,因為這件事情你如果放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老大趙匡胤怎麽死的這事兒可不玄乎,畢竟就趙大的本事,他除了生病之後病重而死之外,其他人弄不死他。

也沒人說他病重這件事情有問題。

這件事情糾結點在於,老二趙光義到底是不是得到了老大的遺言,從而接受了皇位。

或者說得明白點,他是不是謀奪的皇位?

說實話,這事兒誰也說不準。

因為宋史,還有資治通鑒都說的是名正言順。

但是後面趙二乾的那些事兒你是真得沒法解釋的,單單是破壞了金匱之盟這件事情,就已經將他那難看的吃相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這種事情讓人懷疑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為什麽說,這個傳聞是一個唯一的正確選擇,因為當湖的那個時代,他沒有選擇。

我們要知道一件事情,那個時候趙宋王朝建立了,但是統一天下還遠著呢。

趙匡胤的北宋和朱元璋的明都有一個讓人很容易忽視的地方,那就是因為建立王朝登上皇位了就是已經一統天下,最起碼一統中原了。

其實並不是,趙匡胤死的時候,那趙宋王朝還是風雨飄搖呢。

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而此時的趙氏集團雖然已經有了不少的優勢,也建立了一塊看似穩固的地盤。

但是你要將當初的輿圖拿出來你就會發現,這裡面還有不少坑沒填好呢。

先是在北邊,那北漢和契丹還在那裡手拉手好朋友呢,北漢快不行了,但是人家直接投靠了契丹讓你一點法兒都沒有。

西邊的李光睿總想著給自己的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麽。

南邊雖然已經沒有了南唐,但也是剛剛沒有了南唐,整個江南還是人心浮動,不是沒人想著光複盛唐雄風。

外加吳越之地的錢弘俶以及福建的陳進兩個老狐狸都是出了名的見風使舵牆頭草。

那西南的吐蕃諸部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南邊的大理段氏也不是省油的燈。

就這麽一個局面,你以為多麽好對付不成。

除了這些外患之外,你可別忘了趙匡胤是接的五代十國的基本盤。

那是一個動輒就給你掀翻桌子的暴君流橫行的時代。

你別說石守信,高懷德,曹彬這是被趙大杯酒釋兵權了,你就是把他們軟禁了又有什麽用。

畢竟這天下未定,你還得讓他們領兵取出乾仗啊。

一旦兵馬在手,你敢保證他們就不會想點什麽?

趙匡胤怎麽上來的,這麽快就就完了?

不就是謊稱那北邊的北漢和遼國犯境,自己帶著大軍轉悠了一圈直接在京城外的陳橋來了一出黃袍加身麽。

你當初怎麽玩的,現在人家玩起來是很有難度?

五代十國一共五十四年,乾出來十五位君主,他趙匡胤是眼睜睜的看著這混亂此起彼伏。

那小弟欺負自家大哥留下的孤兒寡母,多了年幼孩子的位置,搶了自家子孫的地盤,這都是他眼睜睜的看了一遍又一遍的。

所以這個時候趙匡胤死的時候,他見到這個局面他也頭疼,因為他自己搞下來都很難。

再看看自己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剛剛二十五,趙德芳只有十七。

這倒是比那孤兒寡母的好點,但是再看看他倆的戰績,算了,他倆沒戰績。

他要是把趙宋江山給打得妥帖了,那倒是能夠讓他們少年天子垂拱而治。

而且老趙家當初手底下的那些人也都是五代十國殺出來的,什麽德行他自己還不知道麽。

可不是看到主少國疑之後,悉心輔佐然後幫助他們穩定局勢的家夥。

他們一個個的哪個心裡沒點東西藏著?

現在這還亂著呢,北邊南邊都不安生,西邊還動不動就要來上那麽一口,讓他們兩個小家夥哪一個上去都不靠譜。

就當初他手底下那群老**子老油條們,實在不是一個讓自己兒子上位的好機會。

可如果說他趙匡胤是一個子嗣的人,就和朱厚熜一樣。

我隻管我自,至於我死了之後,我管他洪水滔滔?

那倒也是可以的,但你看看他設立的那個詭異到了神奇的制度,你也能夠看出來這玩意他不是這麽一個自私的人。

為了不讓五代十國的循環在他趙家的身上再次重現,連那麽一個詭異的制度都憋出來了。

他怎麽可能在這種時候不考慮自己的兩個兒子能不能壓得住趙家的國運?

這個時候他趙匡胤就算是真的想要讓自己的兒子接受自己的位置, 他又如何能夠放得下心去。

再看他的二弟趙光義,那本來就是二把手的身份,在軍中本身和那些將領們也是有了十多年的關系了。

這些年一直跟在自己的身後,威望是足夠的。

看著外面的這些敵人,說實話也是老對手了,最起碼知根知底,雙方都知道對方是個什麽德行。

甚至於在這十幾年的發展之中,趙光義也是同樣的輕車熟路了。

他可以說是十分了解的。

對於創業本就潦草還直接走到一半走不下去的趙宋王朝,他在這種時候已經是沒有辦法的一個辦法了。

也同樣是針對於這種情況,才有了各種正史記載之中的金匱之盟了。

只不過讓人們糾結的是,這個金匱之盟到底有沒有一個後續?

畢竟趙匡胤想得是挺好的,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死後會發生什麽,所以金匱之盟這個倒是沒人去糾結他是不是真的。

畢竟兄終弟及嘛,也不是第一個了。

只不過這兄終弟及之後,趙光義後面到底把位置給誰,是可以糾結糾結的。

某一種說法就是,如果老二趙光義也沒了,就將位置給僅次於他的老三。

然後等到老三沒了,將位置還給老大的兒子。

這個說法,在人情上還是邏輯上都是可以說通的。

當然,也就是可以說通,因為趙光義不但沒讓寫,後面倆侄子死的還挺早....

喜歡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請大家收藏:()縱橫諸朝,吐槽皇帝竟然這個樣更新速度最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