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災難藝術家》一百零五 前景藍圖
  什麽?新作品已經做好準備了?而且,不僅僅是構思,甚至就連劇本和分鏡頭腳本都已經創作完成了?

  這速度!

  蘇子一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一反應就是看向紀敘,結果就發現紀敘也有一些意外的模樣。

  紀敘是知道的,陸潛一直在構思籌備第二部作品。

  但紀敘並不著急,因為他知道籌備一個電影項目多麽麻煩,一年半載都是常事;更何況最近一段時間,“解除好友”所帶來的曝光,讓陸潛一直繁忙,安靜不下來。所以他始終保持著耐心,慢慢等候,卻沒有想到陸潛今天帶來了驚喜。

  “我願意。”

  蘇子一的大腦還沒有轉過彎來,話語就已經迫不及待地從嘴巴裡躥了出來,抑製不住自己的亢奮雀躍。

  “我願意我願意我願意。”

  說著說著,蘇子一就開心地跳了起來,如同第一次準備前往學校的孩子一樣,蹦蹦跳跳地用全身來表達自己的喜悅。

  吧唧吧唧。

  白誠如同吃瓜群眾一般啃著豬蹄,瞥了蘇子一一眼,慢條斯理地說道。

  “你這樣子,就好像阿潛終於向你求婚了一樣。”

  蘇子一表情頓時一變,嘴裡喊著“白誠”的名字,大步大步就衝上去,和白誠扭打在一起,結果就可以聽到白誠不斷呼喚“豬蹄我的豬蹄”的聲音,一心一意地保護著手裡的豬蹄,就如同在保護曠世珍寶般。

  紀敘沒有搭理旁邊兩個家夥,興致勃勃地看向陸潛。

  “題材決定了?走什麽路線?”

  “動作片,如何?”

  “解除好友”橫空出世之後,陸潛就一直在構思下一部作品,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對於所有藝術創作者來說,他們都需要面對同一個問題:

  當一部作品成功之後,下一部作品能否超越前者?

  如果風格保持一致,人們可能說不求進取;如果風格完全轉身,人們可能說過猶不及;如果風格不上不下,人們可能轉身無視,就連討論都不願意。

  前作所帶來的巨大輝煌,是動力,但同時也是壓力。

  在重重壓力之下,到底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下一部作品,這才是最困難的。正是因為如此,娛樂圈裡永遠都不缺少一炮而紅、一夜成名的故事,但後繼乏力又如同流星一般轉瞬即逝的案例,比比皆是。

  “解除好友”的成功,這無疑是值得大肆慶祝的,但同時也讓陸潛對下一部作品的想法更加紛亂複雜起來——

  不是沒有想法,恰恰是想法太多,無從選擇。

  然後,陸潛終於找到了靈感。

  前往錄製“湯臣有話說”等等那一天,他們在途中看到了那場意外的火災,那群消防員衝進火場的身影,一直在陸潛的腦海裡盤旋。

  因為距離太遠而看不清楚,反而是給電影創作者留下了浮想聯翩的空間,描繪著他們如何闖進火場如何英勇戰鬥的畫面,然後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伴隨著畫面,故事也就跟著慢慢清晰起來:

  “突襲”。

  不是消防員,而是特警隊的故事。

  這部在2011年上映的電影,來自印度尼西亞,是非常非常特別的一部作品。

  整個故事框架十分簡單,聚焦在一位特警隊隊員身上,他必須跟隨隊友前往雅加達貧民窟深處的一處龍潭虎穴,那裡聚集著無數臭名昭著的壞蛋,沒有任何執法機關能夠靠近,現在,

在黎明前黑暗與寂靜的掩護下,精英特警隊就肩負著攻破這棟大樓的艱巨任務。  這,就是全部了。

  電影堪稱是簡單粗暴的極致,幾乎沒有任何劇情,多方對峙,從頭打到尾,從槍戰交火到赤手空拳,乾脆利落、酣暢淋漓,鏡頭調度和氣氛營造更是將腎上腺素全面引爆,重新喚醒複古動作電影的精彩。

  2014年,基努-裡維斯(Keanu-Reeves)主演的電影“疾速追殺”取得巨大成功,久違地讓人們感受到對冷兵器時代動作電影的喜愛,在票房井噴之後,這部作品從一部衍生到了三部,成為系列電影。

  客觀來說,“疾速追殺”是好看的,但在“突襲”面前,卻只能算是嬰兒水準。

  原因有二。

  第一,基努-裡維斯的身手。

  拍攝“疾速追殺”的時候,基努已經年逾五十,武打動作全部自己上陣,但他本來就沒有傳統的武術功底,再加上年齡,動作遲緩卻必須依靠剪輯幫忙,在拳拳到肉、刀刀致命的動作電影裡,這是非常致命的。

  “突襲”的主演伊科-烏艾斯(Iko-Uwais)在成為演員之前,是一名專業的印尼傳統武術家,整個武打設計完全沿襲東南亞武術風格的特點,快準狠,而且身體每個部位都能夠成為武器,動作設計精彩絕倫。

  而且,“突襲”的整個製作班底,主要演員全部都是專業武術家。

  值得一提的是,“突襲”的兩位反派演員,後來又在“疾速追殺3”裡扮演終極反派,這也是一種姻緣了。

  第二,導演調度。

  “突襲”的導演是加雷斯-埃文斯(Gareth-Evans),威爾士人,結婚後搬家到印度尼西亞,因為拍攝紀錄片入行,最擅長用場面調度和鏡頭剪輯來製造視覺衝擊力,後來他還拍攝了“使徒”以及“倫敦黑幫”。

  客觀來說,“突襲”的劇情是可以無視的,但如果純粹只是武術對決,那還不如觀看拳擊比賽或者武術對打呢,真正讓電影煥發出生命力的,就是導演對於鏡頭的調度和畫面的設計,行雲流水地讓觀眾進入電影世界裡,感受著腎上腺素頻頻飆升的快感。

  曾經在八十年代,動作電影風靡全球,不同風格的動作電影層出不窮,但後來類型電影就慢慢走進死胡同,類型電影似乎很難創新,也很難迸發出生命力,一直到“突襲”的重新登場。

  2011年,“突襲”在多倫多電影節登場,引發觀眾的一片驚呼,可惜因為印度尼西亞電影的市場份額太小,全球推廣困難重重,沒有能夠引爆票房,但製片人們還是紛紛看到了類型電影重新複蘇的可能。

  於是,一方面,“突襲”的改編版權很快就賣出去了;另一方面,也推動了電影公司開始籌備動作電影的腳步,“疾速追殺”就是這股風潮裡誕生的一員。

  陸潛就想著,如果由他來拍攝“突襲”,那麽到底會呈現出一種什麽效果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