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艦娘:從深藍到星海》第655章 選址與動工
  第573章 選址與動工

  原有恆星計算機的改造方案確定之後,就是新的恆星計算機的總體設計了。

  根據現有恆星計算機和行星計算機的經驗,新的恆星計算機從一開始就會奔著計算力最大化去。

  同時,這種規模的工程建設,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的直接建成再啟用,必然是設計成多個階段逐步推進的。

  第一階段的建設完成之後,就能開始提供部分計算力。

  然後持續不斷的完成後續工程,讓計算機主體規模不斷增加,最終全部組裝完成之後,計算力也會提升到預期的理想狀態。

  考慮到後續的建設環境,建成後的工作環境,以及盡可能的拓展功能,遠望二號將建造基址限定了在雙星系統上。

  借助另一顆恆星提供的陽光,新的恆星計算機將不只是計算機,同時也會是一顆超巨型的宜居星球。

  這種超級工程,就算是各個方面的準備工作,都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來完成。

  首先需要完成行星計算機的設計,完成恆星計算機專用采集生產艦的設計、生產,完成資源轉化與儲備設施的儲備。

  但恆星計算機的建設工作,卻顯然不是等待二十多年之後,等待所有準備完成之後才能開始。

  遠望二號確認了總體設計思路,確認了建設位置之後,建設的早期工程就可以開始,最起碼資源采集和儲備可以開始了。

  就像歷史上,原子彈實驗成功之前,需要原子彈做前置的氫彈設計工作,就已經開始了。

  遠望二號選定的建造基址,位於在太陽與銀河系中心的連線上,距離太陽系約3500光年,人馬座旋臂上的一個雙星系統。

  數據庫編號4206814331AB,單獨新命名“新恆星計算機”星系。

  這個恆星系在原有的太陽系、艦娘母星系、恆星計算機星系大三角的基礎上,構成了一個近似梯形的區域。

  新計算機系統中的A恆星,是一顆典型的黃矮星,質量約為太陽的1.1倍。

  B恆星是一顆典型的橙矮星,質量約為太陽的0.6倍。

  兩顆恆星的年齡約20億歲,兩者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0.36天文單位,約合5479萬公裡。

  按照建設計劃,質量更小也更加穩定的B恆星將被完整保留,作為未來的恆星計算機系統的“太陽”。

  質量較大的A恆星,一部分作為工程建設設備的資料,一部分作為建設設備的能源消耗,剩余部分作為計算機的能量來源。

  建造地址確定之後,已經準備好的建設船隊就直接跳躍過來,馬上開始“工地”的建設準備工作。

  采集星系內的天體物質,轉化為艦娘資源,生產新型“恆星資源采集生產艦”。

  恆星資源采集生產艦,是為圍繞恆星執行建設項目專門設計,集資源采集與設備生產與一體的專用工程船。

  它們可以直接抽吸恆星的物質,在艦體內部轉化為艦娘資源,然後用來生產其他各種設備,其中也包括采集生產艦本身。

  開工之後,它們一邊持續采集資源複製自身,一邊生產恆星計算機工程所需的其他設施,同時儲備必要的資源。

  工程的早期階段,工程隊會先行建設幾座行星計算機,作為恆星計算機的前置技術驗證。

  再建設幾個生態宜居星球,作為參與工程的艦娘們的休閑娛樂區。

  因為恆星計算機的建造工期本身就長達數十年,建成之後也需要持續提供必要的維護與檢修,參與建造工程和後續維護的艦娘也需要更加適宜的生活環境。

  同時動工的,還有恆星計算機星系的護衛艦隊,也會由“恆星資源采集生產艦”直接建造。

  對於這些零零碎碎的準備工程而言,恆星計算機星系內這個1.1倍太陽質量的恆星的資源,基本上是足夠使用的。

  但是建造恆星計算機主體的話就完全不夠用了,因為遠望二號團隊設計的新計算機的規模太大了。

  計算機主體主要的工程材料,將會從新恆星計算機隔壁的星系采集。

  那邊有兩顆巨大的B型恆星,兩顆恆星質量加起來,差不多是太陽的22倍。

  他們的年齡不到1000萬歲,理論壽命只有2000萬年左右,然後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作為恆星短暫的一生。

  恆星的壽命與質量大致呈反比,質量越大壽命就越短,艦娘們拆掉它們的大部分質量,能幫助他們延壽。

  這兩顆恆星所在的星系被選中後,就被工程部臨時命名為“180號礦場”。

  “恆星資源采集生產艦”實現量產之後,馬上就了一批趕到180號礦場,繼續采集恆星資源複製自身。

  建設恆星計算機這種宇宙奇觀,需要海量的資源和海量的工程設備,所以這個工程艦的自我複製過程,會持續很多年。

  而在大後方,遠望二號帶領的團隊,用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時間,完成了行星計算機的圖紙,行星計算機的實驗性建設隨即開工。

  第一批行星計算機的建設,用了差不十二年的時間,各種測試工作又持續了三年,最終在項目啟動後的第十六年完成。

  新恆星計算機本身的設計用了差不多十年的時間,在行星計算機建造和測試完成後,又根據獲得經驗做了兩年多的優化。

  最終,在新恆星計算機項目開始後的第十八年,新恆星計算機本體的建設工程正式開始。

  “礦場”上的采集和生產設備,“工地”上的各種工程設備,都已經多到了遮天蔽日的程度,數量比最初計劃還多了好幾倍。

  相關艦隊接到動工命令之後,立刻調整了采集生產艦的工作重點。

  複製自身的生產線降低到了20%,將大部分的生產線用來生產恆星計算機的主體結構。

  這些結構部件,會以壓縮戰裝的模式在生產建內部直接生成,然後用巨型運輸艦轉運到工地星系,釋放展開之後進入裝配環節。

  按照遠望二號的最新設計,恆星計算機的主體,可以大致分成四個組成部分:
  框架結構、計算主體、居住空間、艦船系統。

  框架結構,顧名思義,是計算機本體的支撐結構,所有設施都要依賴框架結構的承載,相當於電腦機箱。

  計算中心,是裝在框架構成的內部空間裡的計算機主體,是整個計算機系統的真正核心,相當於電腦機箱內的硬件。

  生態空間,是依賴恆星計算機龐大的框架結構建設而成,貫通式大型地球系碳基生命宜居生態圈,相當於放在機箱上的多肉盆。

  艦船系統,就是將恆星計算機作為一艘超級戰艦,然後部署好作為戰艦應有的設備和武器,讓它能自己航行,能自我防衛。

  整個結構的核心,當然還是“計算中心”模塊,它將會佔據整個結構60%以上的重量和空間。

  總體來說,結構是框架和外殼,生態空間是蓋子和皮膚,艦船系統是運動和防衛體系,計算中心是受保護的核心內容。

  為了方便設計、建設、啟用、維護、升級,新的恆星計算機采用了高度模塊化的設計。

  整個計算機主體,被分成了一片一片的帶有卡扣的“拚圖”,可以分別生產釋放之後互相拚接固定,最終聯成一整個球面。

  每個計算機主體“拚圖”的內部,提供計算機的計算中心模塊,也可以像是積木一樣,一塊一塊的逐步堆砌成型。

  (本章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