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海上升明帝》第四十一章 燎原
  忽然之間,整個浙東大地,猶如被星火點燃,大有燎原之勢。

  原本因弘光被俘,潞監國投降,而使的江浙各地官紳紛紛望風投降的那種頹廢,那種喪氣,一掃而光。

  魯王朱以海在台州最先斬北使和投降知府舉起抗清大旗,隨之即位監國,通檄天下,一起驅除韃虜,中興大明。

  緊接著於穎、鄭遵謙、劉大刀等在紹興府城舉兵,斬降官光複紹興。

  孫嘉績、熊汝霖在余紹起兵,斬偽官複明幟。

  朱以海更是親自奔走於海門、石浦、定海等地,把海門參將吳凱、石浦遊擊張名振、浙江總兵王之仁等都匯聚到自己旗下。

  寧波城中,錢肅樂、林時對等舉旗響義。

  一時間,整個浙東,成星火燎原之勢,形勢一片大好。

  台州、紹興、寧波,三府大地上再次飄起大明的旗幟,降虜的官紳成了喪家之犬,被眾人唾棄。

  “浙江按察使行巡撫事於公奏報,本月中坐小艇攜短童至蕭山,人心思漢,賢紳義勇共擒偽知縣陳瀛,虜帥命使渡江招降,於公碎其榜而斬其使,一面巡緝沿江,守截渡口,一面召集兵餉·····

  監國新授翰林編修張煌言在為朱以海讀奏章。

  形勢大好,於穎的奏章裡甚至都有幾分誇大自吹的嫌疑了,什麽乘小艇攜短童至蕭,然後就擒斬賊官,說的好像不費吹灰之力就把這個錢塘江南岸的蕭山縣給拿下了。

  實際上當然不可能這麽輕松,雖然清軍八旗沒過江,但也還是有些投降的明軍駐防,事實是於穎憑著朱以海授他的浙江按察使行巡撫事這個頭銜,號令紹興府各路人馬聽其指揮。

  正是在這個頭銜下,致仕在家的原副總兵劉穆便出來響應,募兵五百,原任參將鄭惟翰、都司金裕募兵五百,原中軍守備許耀祖率左營官兵五百,原紹興衛指揮使武經國招義兵六百,先後匯聚於穎麾下。

  再加上紹興起事之初的義興軍鄭遵謙和劉大刀兩部人馬,還有余姚趕過去的孫嘉績和熊汝霖的孫熊軍,此時不管能不能打,但數量上很可觀,甚至一時氣勢十足。

  於穎後面千軍萬馬,他坐條小船帶兩個書童入蕭山城,滿城士紳當然清楚該如何選擇,再加上城中早已經有了內應接應,在他們倡議下,大家動手綁了偽縣令來迎。

  “於公請士紳蕭癢、徐芳烈、何之傑等負責募餉,以諸路義軍分防百裡江防,劉穆守譚頭窺富陽,鄭維翰、金裕渡江守沈家埠,扼喬司聯海寧。

  許耀祖聯艦江中,武經國列營江岸。

  原任錦衣衛指揮使朱壽宜、指揮僉事朱兆憲,領自募義兵扼鱉子門。

  原太仆少卿來方煒、兵部職方司主事來集之,領自募義兵扼七條沙。

  以原都司朱伯玉等募兵出奇遊擊。”

  張煌言本就是從於穎那邊過來的,此時也不由的熱血激昂,“於公大讚,短短時間,已經沿錢塘江構築起一條防線。”

  “殿下,於公等日夜期盼殿下能夠早日赴紹興。”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如今整個浙東都騷動著,先前韃子兵鋒正銳,特別是弘光突然棄都逃走還被俘,潞王監國五日便降,可以說瓦解了無數江南士紳的鬥志,他們紛紛望風歸附。

  只剩下少部份人不肯降,或死節,或心灰意冷不過問世事,只有極少一部份人還在奔走謀劃。

  如今當這把火燒起來時,更多的人也願意站出來了。

  原山西道禦史沈宸荃、原兵部職方司馮元颺、原大理寺寺丞章正宸等也是紛紛募集鄉勇響應。

  甚至在嵊縣,還有一個寺廟的方丈,帶著十幾個和尚也出來響應了。

  張煌言又啟開於穎奏章副本,面色微變。

  “殿下,於公副啟奏稱,探的北兵拽內河船百余於河口,扎木排數十填土,有窺渡意。於公計劃招募死士,夜渡江北斬筏沉舟,絕其南渡之心。”

  算不上什麽壞消息。

  錢塘江南岸,本來已經基本望風而降的浙江各府,現在突然間紛紛騷動,杭州的博洛肯定也是清楚的。

  搜集船隻甚至打造木排,這明顯是準備派兵南渡,至於是真要大打,還只是派一支人馬過來探究情況,還不好說。

  老朱記得歷史上,清軍在擒了弘光逼降了潞王后,便停止了軍事進攻。

  西路的英親王阿濟格追著李自成打到湖廣江西,李自成被地主打死後,余部潰散,阿濟格便不等朝廷班師旨意直接就帶兵北返了。

  而南京的豫親王多鐸和杭州的貝勒博洛這西路軍,也很快就班師北返,隻留下勒克德渾等帶部份兵馬接防。

  因此歷史上圍繞著錢塘江,魯監國政權在這裡折騰了許久,先是打造江防,然後又想要渡江收復杭州,打了一年多後,銳氣不再,又轉入防守,等清軍再次主力南下後,終究還是被一擊即潰了。

  這應當屬於戰略上的失敗,一開始目標就錯了。

  北軍暫時不想南下,錢塘江用不著怎麽特別去守。杭州這樣的重城,就算想打也不是就能打的下的。

  所以沒必要白白圍著錢塘江和杭州城浪費寶貴的時間。

  於穎他們計劃著,匯集諸路義軍,合力打過錢塘江,收復杭州城,然後在杭州恭請朱以海即位稱帝。

  想法是挺好的,但很難實現。

  大明現在只剩下半壁江山,要命的問題一大堆,亂麻一樣理不清,這種時候就想跟清軍決戰,這不是開玩笑嗎?

  朱以海是絕不會這麽天真的。

  不過紹興得去。

  “張卿去請幾位將軍等來議事。”

  寧波府衙後院書房裡,只剩下朱以海一人,他負手踱步,事情發展的遠比他預期的還要好。

  台州臨海一聲槍響,掀開了全面抗清的大業。

  也許將來他成功之後,後世會把那天稱之為南明,或是後明王朝的開國起點?

  這幾天馬不停蹄,片刻不敢停歇,爭分奪秒的辦了許多事情。

  現如今,起碼在浙東的台州、紹興、寧波三府,他魯監國的這個牌子算是正式立起來了,雖然錢塘江北就是十萬北兵,隨時可能南下。

  但監國的牌子立起來,好處是巨大的。

  王之仁張名振諸將,以及錢肅樂、沈宸荃、林時對等文臣聞召而來。

  “孤打算立即去紹興。”

  沈宸荃立即反對,他認為眼下局勢好轉,則朱以海身為監國更要注意自己安危,應當回到行在台州,前線的事情交給將士們便好。

  這位沈宸荃是個神童,九歲應童子試成為秀才,崇禎十三年,才二十五歲就考中進士做了行人司行人,崇禎十五年,還做了福建鄉試同考官。北京淪陷後,福王立於南京,沈宸荃被授為山西道監察禦史,他上疏彈劾首輔馬士英和阮大誠奸佞誤國,差點被害。

  後來外放蘇松兵備僉事,南京淪陷,杭州投降,江南各地紛紛投降,沈宸荃回到家鄉奔走聯絡,朱以海在寧波斬謝三賓,他聞訊立馬就帶著鄉黨門生們趕來。

  朱以海對他印象很好,一來二人年紀相當,二來沈宸荃非常儒雅,但又不是那種光會耍嘴皮子的人,何況,歷史上這位一直擁戴朱以海,局勢再艱難都不曾拋棄過,一直做到了魯監國的首輔大學士,最後陪著朱以海在金門啃紅薯時,請求去日本借兵,可惜海上遇風浪船沉沒。

  後來清朝修明史的時候,不少人都認為如張煌言、沈宸荃這樣的忠心耿耿臣子不能以叛逆論,康麻子也十分認可,親自下旨將二人列傳於明史。後來乾隆還特追諡他為忠義。

  沈宸荃是知兵事的,他對於穎等的樂觀情緒並不讚同,更反對朱以海親臨前線,現在雖說各路義軍興起,可能戰的沒幾個,萬一到時韃子派一支精騎來襲,豈不是直接就奪旗斬帥了?

  好不容易才打開了一點點局面,到時又將前功盡棄,甚至大明都再經不起這種損失了。

  因此他是堅決反對朱以海北上的人,哪怕此時朱以海親提六師北上,能夠帶來巨大的振奮人心的影響,他也還是反對。

  “沈公之前的奏陳孤也明白,正因此,所以孤更應當北上。”

  被監國特賜為右僉都禦史的沈宸荃非常感恩魯監國的賞識,更佩服魯監國的膽識魄力,可也越發珍惜這位亂世裡能站出來的監國,不想他稀裡糊塗的就送了。

  王之仁也反對朱以海去紹興,認為應當就留在寧波。甚至他自己都不想去紹興,因為舟山還有個交惡的黃斌卿。

  張名振倒是願意帶兵北上,他這個新任浙江總兵,願意為君效死。

  可吳凱、王相等一乾文臣武將,幾乎都反對他去紹興。

  不過朱以海的態度很堅決,就跟他當初剛自立監國,然後馬上就拋下一切跑來海門、石浦、寧波一樣,他現在也堅決要去紹興。

  真正的原由也簡單,他看中的不是紹興那塊地, 而是現在那裡聚集的那些義軍、義士忠臣們。

  亂世裡地盤打來打去不值錢,但忠義之士是最難得的。

  更何況,朱以海還迫切的想把這些人早點招納過來,甚至將他們的兵馬整合一起,這都是他抗清大業的本錢,豈能置之不顧?

  任由於穎他們在紹興主持,會把這個小朝廷帶到戰略陰溝裡去的。

  “紹興這趟是必須走的。”

  王之仁提醒朱以海,舟山還有一個黃斌卿呢,至今沒有回復半點消息,這要是他們都去紹興,萬一後院起火可就麻煩了。

  “王總督率京營三營隨我北上,定海這裡就留個小王將軍帶定海營留守,石浦我留吳凱,另外鄞城這裡錢公的恢復營也先留在這裡訓練駐守,再加上海門一營人馬,有此四營人馬,當可保無憂。”

  勇衛兩營、旗手一營、加上京營三營,然後是張名振的浙江總兵標營一營,一共七營人馬。

  滿編是七千,戰兵五千六,長夫一千四。

  當然,現在各營都是新建重組的,只有少部份老兵骨乾,有差不多三分之二是新招募的兵。

  朱以海不在乎台州是不是行在,反正現在他這個監國在哪,大明的中心就在哪,朝堂就在哪。

  “黃斌卿暫不理會他,只要他不做亂就行,若是他降虜或是來犯,你們兵來將擋水來土淹,擊退便是。”

  現在各地都亂哄哄的,朱以海也沒精力跟黃斌卿這樣一個軍閥玩猜謎語,他願歸附自是好的,若是想玩擁兵自重那一套,那就找錯對象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