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海上升明帝》第九百零九章 受命於天,即壽永昌
紹天太上神武聖皇天帝。

 朱以海聽到這尊號,都差點沒一個踉蹌摔跤。朱元章立國稱帝後曾經立下規矩,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

 尊號是給皇帝生前的加尊,也稱徽號。唐宋之時,宰相率百官給皇帝上尊號,已經蔚然成風,甚至最後演變成歌功頌德假大空的套話,甚至跟老太婆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

 甚至一加再加,皇帝在位時多次上尊號,尊號長達十幾個字,還有死了幾十年後,都還給再加尊號的。

 唐高祖李淵駕崩後貞觀群臣先上太武皇帝尊號,到高宗時改上尊號神堯皇帝,到了玄宗時又上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世民駕崩,群臣上尊號文皇帝,高宗上元年間,又上尊號文武聖皇帝,天寶年間三上尊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武則天臨朝的時候,尊號聖母神皇,稱高宗李治為天皇,稱中宗應天神龍皇帝。

 唐玄宗在位時更是先後六次給自己加尊號,從開元神武四個字,加到了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十四個字。

 而後來的唐宣宗更是一口氣加到十八個字,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尊號就是從唐朝皇帝們開始玩壞的。

 朱元章是很討厭這種假大空的尊號的,所以立規矩不封禪不受尊號不受祥瑞,就是不接受這種拍馬屁的奉承,也不許故意搞什麽祥瑞,更不願意去封禪泰山勞民傷財。

 但是吧,朱元章還是保留了死後諡號這一套的,所以大明的臣子們生前不給皇帝上尊號,但死了在其諡號上卻加一堆詞,就相當於尊號諡號湊一起了。

 朱元章的諡號就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實按舊例,這諡號裡也就是高皇帝是諡,代表著他開國建基,至於前面那二十個字,純粹就相當於尊號了。

 在朱元章以後的明朝諸帝,真正的諡號前則都是十六字。

 反正都很長。

 朱以海在位的時候,也是不上尊號上受祥瑞不封禪的,如今退位了,新皇和內閣百官等要給他上尊號,他不願意,但新皇他們堅持要上,最後朱以海勉強同意了。

 但拒絕接受二十字尊號,最後用了十個字。

 而他接受了尊號後,內閣首輔文安之也率百官給新皇上了個尊號,承天恭文順德仁孝皇帝,尊號八個字。

 新皇帝上前來扶朱以海。

 朱以海也配合的伸出手去。

 從昨晚子夜之時,朱弘甲便已經正式由皇太子成為大明皇帝了。今天的登基大典,只是一個隆重的儀式。

 也從昨晚子夜起,朱以海也便成為了太上皇。

 不過此時新皇卻還是穿著皇太子的九毓九章冕服,為他準備的十二毓十二章冕服,此時就擺在奉天大殿內,要由太上皇為他正式加冕,然後登基,坐上龍椅,南面稱帝,正式君臨天下。

 朱以海的退位歸政詔書,就相當於是新人的結婚證,登基儀式是大婚禮儀,只有完成了這禮儀後送入洞房,才算是真正的夫妻了。

 新皇攙扶著太上皇的手邁入奉天大殿,無數王公勳戚文武百官外國使節等共同見證這一幕。

 三十六歲多點的太上皇,雖然有些白發,可看起來卻還仍然腰杆挺拔,身材魁梧健壯,實在讓人想不到在位僅九年,居然就要退位,尤其這還是他一手打下來的江山啊。

 換成其它皇帝,就算躺病榻上一動不能動,可只要還有一口氣在,有一絲神智尚存,也是不會願意主動交出權力退位的。

 在他身邊的皇帝就如同是另一位太上皇,除了毓章不同,幾乎一樣。幾乎一樣的身高,一樣的身材,甚至連胡須樣式都如出一轍,只是更加年輕。

 十八歲的新皇。

 如果不是刻意蓄起的胡須,甚至會顯得有些太過年少。

 四年的留守監國攝政,加上曾經率兵北伐滅虜,都讓他有超出這個年齡的許多成熟,尤其是曾經那幾年的少年磨礪,讓他骨子裡就一直保存著堅毅。

 “別緊張,你都是十幾個孩子的爹了,這登基繼位大典,跟你當初大婚娶張氏時差不多。”朱以海能夠感受到長子的手有些微微顫抖,甚至有些汗。

 他笑著輕聲鼓勵。

 泰安帝朝父親投來感激的目光。

 朱以海一手拄龍杖,一手攙著皇帝的手,一步一步的來到了奉天殿上。

 這是帝國極有歷史性的一刻。

 新舊皇交接大權。

 不是宮門喋血政變,是皇帝的主動退位歸政。

 而且是一退到底,表示以後不再過問政事,所有奏章題本無須再抄呈太上皇處,太上皇一家子移居西郊香山行宮,甚至開春後可能要南下東京甚至是南京去休養。

 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直到此刻之前,仍然有無數的人不相信太上皇要主動退位。

 但現在滿殿的內閣六部五軍都督府台諫諸監司,以及地方諸省督撫,都護府都督府的那些封疆大吏,歸化首領們一起見證著這歷史時刻。

 就連榮升為皇叔祖的大宗令、唐王朱聿鍵站在宗室隊伍的首位,拄著龍頭柱看著這幕都仍有些出神。

 他至今都看不懂這位年輕的皇侄,行事總是出人意料的。

 皇位說交就交。

 雖然太上皇跟他交過底,說身體如今病的不成樣子,經常發作的無法處置國事,甚至無法正常行走飲食,但誰又能做到皇帝這般毫不戀卷呢。

 不得不說,皇帝現在直接退位,讓太子繼位,而不是監國攝政,確實更有助於國家社稷的穩定。

 若是以後能成為一個良好的皇家傳統,於國有大益,每任皇帝到了病重或年老之時,提前把皇位傳給太子,這樣就能避免皇位繼承的許多問題,甚至能夠幫新皇穩定最開始的幾年朝政。

 “加冕典禮開始!”

 “奏樂!”

 一通鼓樂畢。

 朱以海將一道詔敕交給禮部官員,禮部尚書張岱接過詔敕,當殿宣讀,這是太子加冕即位詔敕。

 詔敕宣讀畢,禮部侍郎捧旨到奉天門再次宣讀,詔告天下。

 再奏樂。

 太常博士與東宮詹事請新皇入冠席。

 一遍遍的奏樂,一遍遍的複雜儀式。

 內閣首輔兼總理處首席大臣文安之負責端上冕服給皇帝,太宗令唐王朱聿鍵負責在一邊把新皇原九毓九章冕服除去。

 太上皇朱以海為新皇把十二毓十二章皇帝冕服為新皇穿上。

 禮部尚書在一邊司儀主持,百官觀禮。

 九毓九章除去。

 十二毓冠十二章服換上。

 當玄衣纁裳革帶赤舄蔽膝一一換上,最後是那由七色玉珠串成的十二毓平天冠。

 前後各十二串玉珠,每串十二顆,各由七色玉珠串成。

 平天冠有些沉重。

 戴上了平天冠甚至會摭擋視線。

 雙手捧起,放在了新皇低下的頭上,扶穩後,朱以海拿出冠紐中的玉笄,用其把冠固定在了皇帝的發髻上。

 “皇帝。”

 “冕冠沉重,象征著責任之重,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當你戴上十二毓冕冠這一刻起,你就不再是一個凡人,你是天子,昊天之子,萬民之主,皇權天授,也是億萬子民的擁護,你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言人,也是人間億萬百姓的代表,你以後一言一行,都必須三思而後行。”

 “冕板上黑下紅、前圓後方,這象征著天圓地方,後比前高一寸,呈向前傾斜之勢,有前俯之狀,象征著君王關懷百姓。”

 “帽卷表玄裡朱,帽圈用金片飾成,正前方飾以玉蟬,意為受禪於天。”

 “系在冠圈上懸在你耳孔外的這兩塊黃玉,叫做填,俗名充耳,懸於兩耳邊,象征君王有所聞有所不聞,不能輕信讒言。”

 “這十二毓珠,以五彩絲線穿七彩圓珠而成,前後兩段,象征著君王有所見有所不見!”

 ······

 朱以海為新皇加冠,替他固定好冕冠後,還將冕冠上的一個個部件的特殊含義告訴給新皇,再一次提醒皇帝其責任與義務。

 “你玄衣赤裳上的十二紋章,那是山月星辰等,日月星辰,取其明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

 十二章紋乃是我華夏三皇五帝時代就已有之禮儀制度。”

 新皇加冕完畢。

 “兒臣定牢記聖人教誨,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要求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穩重,征要求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變化多端,要求帝王能善於審時奪勢的處理國家大事。

 華蟲,要求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是古代祭祀之器,要求帝王忠、孝美德······”

 “很好,但願你能牢記。”

 “朕再傳你一樣東西。”

 朱以海從自己衣內拿出一個錦袋,在群臣好奇目光中打出,那是一方玉。

 首輔文安之離的近,看到這是方玉璽,一角還鑲著黃金。

 金鑲玉。

 傳國玉璽。

 另一邊的唐王也幾乎是下意識的就想到了這些。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

 朱以海將這枚金鑲玉璽舉起,正面刻有八篆字,形同龍鳳烏魚之狀。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朕將此傳國玉璽,傳授於爾。”

 泰安帝望著這傳國玉璽甚至有些愣神。

 這個傳國玉璽的名氣太大了,傳說秦始皇統一天下,特以傳世珍寶和氏璧製作一璽,命丞相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

 我皇權受命於天,國運必然永久昌盛。

 在中國歷朝歷代,傳國玉璽都是極有象征意義,而不僅僅是個皇帝璽印,這更代表的是國家、正統。

 “傳國玉璽不是早失落了嗎?”

 “朕找回來了!”

 據傳,秦始皇當年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皇始將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風平浪靜,玉璽也就失落尋找不見。

 八年後,有人將此璽獻上。

 後來劉邦屯兵霸上,秦王子嬰捧玉璽跪獻於鹹陽道左,秦亡。劉邦誅項籍,即天子位,將玉璽世世傳受,稱為漢傳國玉璽。

 西漢末,外戚王莽篡權,璽藏於太后處,王莽來索,太后怒而擲之,璽破一角,王莽以黃金補之,故成為金鑲玉。

 及王莽兵敗被殺,更始帝劉玄乃得璽,後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璽易主劉盆子,及劉盆子兵敗,傳國玉璽拱手奉於光武帝劉秀。

 到東漢末年,何進入宮誅宦官,宦官攜帝出逃,玉璽失蹤,後來孫堅攻入洛陽,得璽,複被袁術所奪,袁術得璽稱帝,兵敗而死,荊州刺史攜璽至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傳國璽重歸漢室。

 曹丕建魏篡漢,特意讓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

 後司馬家又篡魏建亞,傳國璽歸亞。後趙石勒滅前趙,奪璽,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四字。

 可僅二十年,冉魏滅後趙,璽傳冉魏。

 武悼天王冉憫以玉璽乞東晉救援,晉將以三百精騎連夜送回建康,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中,在此前,東晉立朝四十余年,因沒有傳國璽,不被認為正統,稱為白板四十二年,得璽後,才被稱中原王朝正統。

 此後,傳國璽歷經南朝宋齊梁陳四代,隋一統華夏,玉璽也收入隋宮。

 楊廣被弑江都,蕭後攜璽遁逃漠北突厥,唐初李淵李世民父子無傳國璽,也隻得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直到貞觀四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將蕭後送歸中原,傳國璽乃歸於李唐。

 唐末,群雄四起,朱溫廢唐帝,奪傳國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奪玉璽建後唐。

 後唐末帝李從珂與皇太后自焚玄武樓,傳國玉璽失蹤。

 後晉皇帝自製玉璽,受天明命,惟德允昌。

 此後,後周朝也自製玉璽,內製國寶兩座,詔中書令馮道書寶文,其一以“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為文,其一以“皇帝神寶”為文。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受禪稱帝,傳此二寶,又製“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製“承天受命之寶“。

 宋仁宗製“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直到宋哲宗時,有農夫耕田時發現傳國璽獻於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多方考證,認定就是始皇帝所製傳國璽。

 靖康元年,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銷聲匿跡。

 元朝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搶購得到。後傳聞伯顏把蒙元收繳各國的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製私人印章,有傳聞傳國玉璽也遭不測。

 朱元章南京稱帝,繼而北伐,徐達入漠北,窮追不舍,據說太祖給徐達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找到傳國玉璽,可都沒有找到。後來李文忠兩征漠北,俘虜了元後妃與諸王,得到了一些宋代元代的玉璽,卻仍沒找到傳國玉璽。

 】

 明孝宗時,有人進獻傳國玉璽,但證明是假的未采用。

 皇太極滅蒙古林丹汗,其妻兒獻元朝傳國璽,但皇太極找人考證,才發現這根本不是秦傳國玉璽,而是當年漢朝命昭君出塞時賜給匈奴王的一顆羊脂玉璽而已,但皇太極仍對外宣稱他得到了傳國玉璽,並正式改國號為清。

 朱以海手裡的這塊玉璽,並不是皇太極手裡那塊贗品,那塊其實在太子北伐滅虜後就得到了。

 朱以海手裡這塊,是他在西巡的時候所得,說來也非常傳奇。

 在漠北有一個牧羊人見一隻綿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土,他挖開後,發現下面埋著一塊晶瑩碧透還鑲著黃金的玉璽,他將之獻給了黃金家族的外喀爾喀土謝圖汗。

 土謝圖汗得到這塊玉璽後並沒有認出這就是真正的傳國玉璽,隻當一般玉璽收藏。

 後來歸附大明,土謝圖汗送女和親,嫁給大明天子,賠嫁的嫁妝裡除了牛羊馬匹駱駝等,就還有一些珠寶金銀,這枚傳國玉璽就在其中。

 朱以海在西域的時候,偶然在土謝圖汗的女兒薩仁的帳篷裡,看到了這枚玉璽,被薩仁當成一件學習書法的鎮紙。

 一開始朱以海也不太相信這就是傳國玉璽,但後來越瞧越覺得像,找了許多人考證,最終確認這就是秦傳國玉璽,不僅那魚鳥篆字沒錯,而且是金鑲玉,特別是當年曹丕刻的大魏受漢傳國璽,後趙刻的天命石氏等字,也都有。

 朱以海花了三年時間,確定了這是真正的秦傳國玉璽。

 今天,在這個新皇的加冕大典上,他也正式將這枚有著無比意義的傳國玉璽,交到新皇手上。

 失落三百多年的傳國玉璽,再次出現,還是在這樣的一個場合。

 這對於中興的大明朝,對於受禪登基的新皇帝,無不都有著極大的意義,這可比一般的什麽祥瑞還要祥瑞萬倍。

 東晉四十二年沒傳國璽,被稱為白板東晉,李世民即位初沒傳國璽,也被人稱為白板皇帝。

 朱元章一直想要從元朝手裡找到傳國玉璽, 可惜始終沒能找到,大明十六帝相傳,二百八十余年,這都是極大的遺憾。

 而如今,新皇帝得太上皇朱以海退位禪讓,又得秦傳國玉璽。

 這才是真正的受命於天,大明也必將既壽永昌。

 整個奉天殿都爆炸般震撼了,看著皇帝將那枚金鑲玉傳國璽鄭重的送到新皇手裡,殿中所有臣子全都跪下了。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萬歲,經久不息。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在!”新皇雙手高捧傳國玉璽,激動的也是滿臉通紅。

 朱以海握著新皇帝的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82中文網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