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海上升明帝》第七百三十二章 欲與天公試比高
,海上升明帝

 ,!

 “張國俊終身伯爵晉世封侯爵,可還真熱鬧啊。”

 侯方域坐在東城臨街茶樓雅間,看著樓下街上張國俊的車隊經過,語帶不屑。

 張皇后被廢,身為皇后之兄的張國俊卻晉爵,這不是賣妹妹嗎?張國俊不僅沒為妹妹、外甥說半句話,居然還在報紙上公然稱頌太子賢明,甚至第一時間去東宮拜見。

 更別說如今張國俊的女兒還送入東宮為太子嬪。

 節操全無啊。

 張國俊其實也沒什麽太壞名聲,因為錦衣衛指揮使沒當幾天就被免去,這幾年專心經營工商貿易,便是富可敵國,身家千萬。這樣江南士族出身的紈絝後戚,本來也沒人會太在意。

 可現在出的這檔子事,還是引的不少人鄙夷。

 “胳膊拗不過大腿,況且張國俊也就是個扶不上牆的紈絝子弟,皇帝隨便拋點甜頭,甚至都用不著威脅,他就屁顛屁顛的奉承了。”陳貞慧直言,雖然張國俊當初也加入了複社,但這複社公子當初可不會認識張國俊,就算現在依然瞧不起。

 冒辟疆看著寧波侯的這排場,也只是冷眼旁觀,這隊伍確實很有排面,前面是騎著高頭大馬的家丁護衛開路,中間張國俊乘坐的是四匹馬拉的四輪大馬車,鑲金嵌銀極為華麗不說,還不止一輛。後面又是騎馬家丁護衛,極為排場。

 連他們家家丁的馬,都是青海和西域大宛來的名馬,這種馬自然是極貴的,馬的鞍轡,家丁的衣服,都是非常整齊而高檔。

 張國俊身家千萬那絕對也不是浪得虛名的,據說人家身上隨時都裝著袋金瓜子,半兩一粒,隨時賞人。他身邊的隨從,則還帶著許多龍銀,出手闊綽的很。

 皇帝節儉,平時不過四菜一湯。但張國舅一頓席上千兩銀子,買個名妓花三千塊,重金訂製裝飾的一條豪華遊艇,甚至花十萬兩銀子,就是這麽豪爽。

 張國舅有些近乎愛炫的張揚風格,雖然被很多人不屑,但卻也有些人喜歡,覺得豪爽大氣,真性情,最重要的張國舅經營有方生財有道,不偷不搶,人家做錢莊、當鋪,甚至開銀行搞海貿開礦,人家有實力啊。

 “張國俊、毛有倫這種慫人不說也罷,只是為何滿朝公卿,在立儲這種大事上,為何就沒有半個人站出來?”侯方域感歎。

 方以智直言道,“也不看看朝堂之上,滿朝公卿都是何人,盡是天子心腹元從,誰反對?”

 要是換做一年多前,

 也許反對的會不少,諸如他們鼎鼎大名的四公子會站出來反對,也許劉宗周黃道周這二周,甚至祁彪佳等也會站出來跟皇帝爭一爭。

 但去年掛職一事後,朝中那些敢發聲的肯發聲的還有幾個?

 剩下諸如劉宗周這樣的老炮,現在都沉默了,他自己當然是說以國事為重,但明顯是皇帝威望高,完全掌控了朝政,甚至他的那套行事,還讓長期在朝中的劉宗周劉大炮都已經漸漸潛移默化接受那一套了。

 至於說洪承疇、錢謙益這類人,就別提了,他們這些大聰明個個都是識時務者,反而是不會有什麽真正的自己立場的,他們只會揣摩聖意,奉迎聖意。甚至比以前在崇禎朝時還過份,錢謙益更是完全就淪為天子應聲蟲。

 再沒有半點自己的聲音,以前在崇禎朝,錢謙益還是東林領袖,還在朝中搞黨爭,再現在,純粹就是奉旨辦事。

 其實就連他們複社四公子,這次來京,現在也還沒離開,但他們在立儲這件大事上,一樣保持著沉默。

 一來是四人到台灣呆了一年多後,變的更加務實起來,他們也清楚這件事情,以皇帝的性格還有他的權威,是沒有余地的。甚至內心裡,他們其實也並不是就真的反對皇帝立朱弘甲。

 要是以前,這肯定是可以爭的,借機跟反對者黨爭,甚至借反對皇帝揚名獲取政治聲望等,但現在這些手段都是行不通的死路。

 “你們說天子為何這麽急著立大皇子為儲?”

 “如果真如陛下所說的立嫡以長,其實取消大皇子過繼給元皇后之事也是可以的吧?相比之下,立九皇子,也完全沒問題啊?”

 二月的街頭,雖然不比比正月時熱鬧,但依然還是人來人往。

 茶樓裡十分暖和,一壺茶散發著清香。

 “辟疆,你覺得呢?”

 冒辟疆已經在準備返台,他得到了一個新的職務,繼續掛職台灣,但現在是掛職台北知府了。

 冒襄端起茶杯抿了兩口,望著張國俊的車隊,緩緩道,“陛下推崇秦皇漢武唐祖宋祖,他今年的那首沁園春雪大家也都欣賞過吧,意境壯美,氣勢恢宏,評點歷史人物,霸氣側漏啊。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凋。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幾人都點頭。

 曾經的複社四公子,那也都是極為才華的,這詩的好壞他們自然也是一眼便知,確實大氣磅礴,胸襟豪邁。

 “那句欲與天公試比高,透露了許多啊。”

 面對著幾位好友,冒辟疆也是沒什麽保留,直言道,“我覺得皇帝立大皇子為太子,而不立九皇子,其實根本不是因為嫡長不嫡長,與真嫡假嫡無關,當今天子是何等英雄帝王?

 硬是在這殘破傾危的江山中,扶大廈於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短短不到五年,就盡複中原。

 這等本事,就算是太祖複生,也沒這般雄闊啊。

 雖說才起兵數年,可不僅軍事上驅逐了韃虜,而且他不是簡單的收復江山,而是推行了這麽多新政,今日大明江山雖複,但其實與以前的大明朝其實可以說不一樣了。”

 幾人點頭。

 如今的紹天朝,倒可以說跟當年劉秀光武中興一樣,立都洛陽的東漢朝,與立都長安的西安朝,雖都是劉家人建立,但連基本的國策都不一樣了。

 西漢一直是抑製打擊豪強的,但劉秀卻是聯合豪強建立的東漢。

 冒襄認為皇帝推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制度上更是處處複古秦漢唐宋,這裡面也透露著皇帝的雄心壯志。

 既要恢復漢唐舊疆,甚至也要如漢唐一樣開疆拓土,更要如漢唐強盛,也要如兩宋經濟富強。

 而他做為中興天子,權威無上,擁有大明朝不弱於朱元章的專政大權,這樣的皇帝,又有那樣的雄心,那他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上,就絕不會如普通皇帝那樣只會按嫡長製來選。

 “皇帝其實是要立賢。”

 “大皇子尋回來後,皇帝沒立他為太子,九皇子出生後,也沒立為儲君。為何是現在立大皇了為太子?偏偏是皇帝親自帶在身邊教導了一年多後的現在?“

 “都是因為大皇子由皇帝親自教導後,其表現得到了皇帝的足夠讚賞,皇帝不止一次的公開稱讚大皇子性格堅毅堅韌,說他小小年紀經受了磨難考驗,還說他聰明好學,知上進,誇讚他賢,這些都已經透露了。”

 皇帝要立賢而不是立嫡立長。

 立嫡立長,確實是一條極重要的繼承制度。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繼承人立的是誰?誰又最終繼承了他們的帝位?”冒辟疆反問。

 大家不免陷入沉思,一語驚醒夢中人。

 皇帝也是要分成三六九等的,如祖龍始皇帝,那是皇帝之始,漢武帝更是能夠永載史冊的大帝。

 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那種萬裡挑一的皇帝。

 他們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他們不是一般的規則遵守者,而是規則的製訂者。

 秦始皇就沒立長子扶蘇為太子,最後也是胡亥做了皇帝。

 漢武帝一代雄主,先是廢了皇后陳阿嬌,立了曾是姐姐家歌妓出身的衛子夫為後,其所生嫡長子劉據七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可最後卻起兵造反失敗被殺。劉徹晚年也是立幼子為太子,還立子殺母。

 天可汗李世民自己是靠玄武門兵變殺兄囚父奪位的,他一開始也是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可後來卻還是把當了十六年太子的承乾廢了,廢太子後也沒立嫡次子李泰,反而是最後把儲位給了最後一個嫡子李治。

 趙匡胤也是雄主,雖然有人覺得好像功績不高,但能終結五代亂世的人,又豈一般,雖然他死的早,沒能收復幽雲,但也只是可惜死太早,不那麽早死是有可能收復的。

 他在世時,長子早夭,次子趙德昭雖賢,卻隻初授防禦使,死前都沒給兒子封王,更別說立為太子,

 最後帝位被親弟弟奪去。

 這四位皇帝尊崇的偉大帝王,結果沒有一個是嫡長繼承皇位,秦始皇是次子,漢武帝是庶幼子,唐太宗是嫡三子,宋太祖是胞弟繼位。

 嫡長子製,最根本的原因是穩定,因為嫡長子基本上沒太大爭議,而如果立賢爭議大。

 但是,對於那些開創王朝的帝王來說,他們雖然很想開個好頭,但開國之初往往形勢更加複雜,需要強有力的繼承者,才能把王朝發揚光大。

 秦始皇、隋文帝甚至是西晉武帝這幾位開創大一統的皇帝,他們開創的大一統王朝,都是出在第二代繼承人上,秦、隋甚至二代而亡,晉武帝立了個何不食肉糜的太子當皇帝後,也是折騰出八王之亂,把西晉朝折騰沒了。

 甚至劉邦開創的大漢王朝,他立的嫡長子劉盈,在他死後由母親呂後等扶持當了皇帝,可大權卻盡為呂後所掌,呂世亂漢,甚至差點把大漢給篡奪了。

 中國大一統的王朝,秦漢晉隋唐宋,開國皇帝立的太子不是死就是廢,唐太宗和宋太宗還都是靠自己奪位。

 就連大明朝,第一位太子朱標早逝,朱元章決定立嫡孫而不是立嫡子,朱允梢豢始不是朱標嫡子,是庶子,但太子妃去世的早,朱允傻哪蓋追穌成太子妃,於是他也成了嫡子,而原配所生嫡長子朱雄英早夭,次子允啄曇捅仍尚。因此嫡長孫允捉滴嫡次孫,朱允捎墒孫變成嫡長孫。

 後來朱元章也還是立了朱允晌皇太孫,一來朱允傷淙灰鄖笆鞘孫,但現在是實打實的嫡長孫,其次,允椎哪缸迨淺依都遙而常遇春藍玉都是被朱元章清洗的對象,大殺功臣的朱元章當然也要考慮這一點。

 只是他也想不到,嫡長孫朱允桑卻擔不起帝國大任,即位就削叔叔們的藩,結果逼死了幾個,又逼反了燕王,最後靖難起義奪了他的江山。

 在冒辟疆看來,當今天子那就是跟朱元章一樣開創王朝的雄主,立儲這事自然得考慮長遠,要不然跟秦始皇楊堅一樣,二世而亡,或跟司馬炎一樣立個何不食肉糜的太子,九泉之下,棺材板也是要壓不住的。

 也許九皇子將來也很賢,但對於皇帝來說,還得考慮到穩定這個大因素,他不能等待十幾年,若是不能早點決定,儲位長空,就真會引發奪嫡之爭,這是不容許的事情。

 所以要麽現在就立九皇子,要麽就馬上立大皇子。

 最終,朱以海不打算用十幾年時間去賭一個不可知未來,也不想引發朝中的什麽大皇子黨、九皇子黨的奪嫡,乾脆便立‘嫡長子’朱弘甲為太子。

 至於九皇子,直接廢掉其母張皇后,再提前定下將來封藩奴兒乾都司永寧,讓他還才一歲,就徹底失去奪嫡資本,還把他的舅公、娘舅都拉攏到太子這邊,讓他們嫁女給太子為嬪,徹底絕其娘家勢力支持可能。

 這就是皇帝一慣作派,行動果決,既然決定好,就會再猶豫不決,一步到位。

 朝中沒有九皇子黨,將來也不可能再有。

 “太子曾被擄關外六年,他真的適合為儲嗎?”侯方域道。

 “陛下不是有那麽一句話嗎,不經世事永遠天真,英雄永遠出於煉獄,能夠在關外磨練六年歸來,還能這麽沉穩堅韌,確實已經強於歷朝無數生於深宮之中養於婦人之手不知民間疾苦不懂人情世故的太子了。”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我覺得天子不過而立之年,還有的是時間來驗證他的決定的。”

 四公子都低頭喝茶,是啊,這個事情已經塵埃落定,他們也沒必要再去摻和,還是再看看這東京的繁華,然後準備去青島乘船回台灣繼續掛職吧。

 朱以海是位英雄帝王,但就算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沒有一個是完人的。

 下次再回朝,就要去北京了。

 雖然天子廢後立儲這事,做的有些瑕疵,甚至小張皇后的遭遇讓人覺得憐憫,但他們也都不再是那些隻知在青樓酒店高談闊論的年輕士子了。

 當年嘉靖皇帝以名藩繼承大統,從湖北來到北京繼位的嘉靖,想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帝,伯父、生父都是皇帝。

 但這事引發首輔楊廷和為首的堅決反對,非逼著嘉靖過繼給明孝宗名下,拋棄原來的興獻王一脈,他們讓嘉靖管明孝宗叫爹,管他生父叫叔叔。

 為此爆發大禮議之爭。

 十二三歲入京繼位的嘉靖,繼位初因生父尊號和皇統問題,與朝臣發生長達三年半的大禮議之爭。

 後來直到嘉靖十七年,興獻帝被追尊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並將興獻帝的牌位升太廟,排序在明武宗之上,改興獻王墓為顯陵,大禮議事件至此以明世宗的勝利最終結束。

 嘉靖朝大禮議之爭,本質上其實就是外藩入繼大統後,沒有根基的少年天子,爭奪朝堂控制權的鬥爭,這場“大禮議之爭”,既不關國家的存亡,又不關百姓的福祉,卻爭了十幾年,甚至動搖了大明國本。

 根本原因就是君權的爭奪,後來嘉靖真正親政後,最終慘勝,也標志著他終於奪回了本就該屬於他的皇權。

 外藩入繼大統的少年嘉靖都能跟大臣爭的頭破血流,而如今這位中興明主,又豈會在這種大事上退讓?

 偏偏這位紹天帝之威,真如日月當空,威勢無兩,朝中又盡是天子心腹,所以有幾個還會站出來爭?

 爭的當然也有,但他們的聲音卻根本傳不出去,完全被掩蓋住了。

 “不愧是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能說隻識彎弓射大凋,uu看書這份霸氣,當今天子確實當的起。”

 別看這位起兵才幾年, 皇帝還沒當滿五年。

 但是論皇權的掌控,論其專製,那估計就是朱元章都得說一句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生可畏。

 至於大明其它十幾位皇帝,宣德正德看了要流眼淚,嘉靖萬歷看了能羨慕的眼紅,崇禎更是得羞愧的再上吊一次。

 他們哪一個,要是有朱以海一半的這種掌控度,也不至於說什麽幾十年不上朝,甚至連打了大勝仗,結果被文官說隻砍了幾個蒙古韃子腦袋,更別說崇禎那樣滿朝文武都欺他騙他的情況了。

 四公子有些落寞,給這樣的聖天子做臣子,其實是有些憋屈的。

 “哪天離京?”方以智問。

 “後天吧,一起?”

 “好,那就後天一起去青島乘船。”大家突然沒了聊下去的興致,放下茶杯起身離開茶樓,各自離去。

 在那喧鬧的街頭,腳步甚至都有些沉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