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海上升明帝》第七百一十八章 太子妃
紹天年底。

 東京奉天,各地朝集使紛紛抵京。今年四方使節也來的格外的多,大明中興,收復兩京,周邊藩邦部落皆來朝貢。

 漫天飛雪,登來半島銀裝素裹。

 皇帝特意召見了廣東巡撫張煌言和江北巡撫錢肅樂,以及東宮太子洗馬董志寧,幾及他們的子弟。

 “萬祺書讀的不錯,還習弓馬火銃,很是了得啊,”朱以海把張煌言的兒子張萬祺拉到身邊考量了一番後,對這少年很是讚歎,“年後就十二歲了,就到東宮伴讀吧。”

 朱以海給太子設了全套東宮屬官,有三師三少還有四賓,也有詹事、庶子、洗馬、主簿等等。

 另外除崇賢館這個專門的館學、學士外,還有太子侍講、太子侍讀以及太子伴讀,前兩個是老師,後一個是夥伴。

 太子伴讀就是太子夥伴,陪太子讀書甚至侍從護衛,挑選大臣子弟充當。

 張煌言年紀比朱以海還小兩歲,不過他結婚早。張煌言雖然十二歲喪母,但張家是浙江名門士族,他父親張圭章曾任山西鹽運司判官,官至刑部員外郎,母親趙氏,也是名門出身。

 他十六歲參加縣試考中秀才,當時國家動亂,朝廷在文試後還增加武試,考察騎射,張煌言連發三箭皆中,而且他的兵法策略都是極為了得。

 小張少年揚名,提親的人絡繹不絕,最後其父為他選中了寧波董氏家族。張煌言十六歲便娶了董氏女,和錢肅樂做了連襟,而董志寧正是他妻子堂弟。

 張煌言二十二歲中舉,此時已是崇禎十五年。青年書生遭逢國難,末代舉人棄筆從戎。

 他積極奔走聯絡,寧波舉起義旗,因為歷史原因,朱以海對張煌言格外器重信任,這幾年都是擔任要職,如今更是廣東巡撫。

 雖然有些人覺得張煌言有些過於受寵,認為他是近臣,可他們不知道,在朱以海的那個時空,有句話叫煌言死而明亡。

 張煌言的兵敗被俘處死,代表著大明真正滅亡了。

 這位和嶽飛、於謙並列西湖三傑的豪傑,堪稱大明文天祥,與魯王堅持抗清十八年,曾經四入長江。

 正國為這些,所以在朱以海的紅黑本子上,張煌言是位列紅本天榜的,他現在也是用培養宰相的辦法在培養張煌言,而這位這幾年的表現,也當的起他的信任,確實忠貞勤懇,也已經嶄露才能。

 今天朱以海特意召張、錢、董他們幾個來,另有目的。

 “臣代犬子謝過陛下。”

 能夠成為太子伴讀,這當然是個很大的榮耀,更是莫大的福利,太子可是未來皇帝,現在跟著太子伴讀,那就能成為太子心腹,將來肯定是前途無量的。

 朱以海也把錢肅樂十三歲的嫡五子授以伴讀,同樣的還有董志寧的兒子。

 錢肅樂是當初寧波起義之首,他是崇禎十年進士,名門出身,又才乾出眾,任太倉知州時,嚴懲豪奴黠吏,考績列江南第一,官至刑部員外郎。在朱以海起兵之初,錢肅樂更是元從心腹,擔任要職。

 之前換閣,以協辦大學士外放江北巡撫,在江北一年也是表現極佳。

 “蒼水千金芳齡幾何了?”朱以海笑著問張煌言。

 “小女今年十三。”

 張煌言的大女兒比兒子張萬祺還大一歲多,他十六歲中秀才然後娶董氏為妻,生下的第一個孩子便是長女張景徽,如今十三歲,跟朱弘甲是同年,小三個月。

 朱以海事先打聽的清楚,張景徽長的亭亭玉立,是個美人胚子,更難得的是幾歲開始便跟隨父親、母親讀書。

 董氏也是個才女,董家是士族名門,董氏的母親是寧波楊氏,一門五進士,父子三尚書,是寧波鄞縣少有的頂級望族。楊守陳景泰進士,成化侍讀學士,弘治年吏部右侍郎兼詹事府,死後贈禮部尚書。弟弟楊守恥亦官至尚書,楊守隨楊守隅皆進士,楊守隨官至工部尚書,守隅官至廣西布政使。兒子楊茂仁楊茂元皆進士出身,官至巡撫、侍郎。

 張煌言妻舅家表弟楊文瓚與董志寧、董德欽、楊文琦、屠獻辰還並稱寧波五君子,名氣遠在寧波六狂生之上。

 楊文瓚崇禎十二年的進士,弘光年授貴州道禦史,後回浙江聯絡舉義,也是元勳功臣。

 張景徽幾歲起,祖母張氏、母親董氏還有父親張煌言教導,所以早就是個小才女。

 晚明以來,江南文士結社之風盛行,江南的閨秀詩人也紛紛建立詩社,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紹興江陰的祁氏家族社會,祁彪佳和其妻商景蘭兩家,都是名門士族,祁家的澹生堂更是江南三大藏書樓之一,祁家詩會有二商四女兩兒媳為主,商景蘭姐妹加商景蘭的三個女兒和她妹妹的女兒,加上張德惠、朱德蓉兩兒媳,此外還有她們的侄女等,祁彪佳在朝為官,妻子商景蘭在家操持家務,主持家族詩會,帶領子媳女兒等遊園吟詩作賦,互相唱和,以詩為魂,甚至也會做些慈善,是江南士族女子的代表。

 寧波的楊家、張家、董家、還有趙氏等聯絡有親,地方望族,女卷也一樣跟家族男子一樣結成女子詩社,都是一群才女。在這種風氣下,張景徽小小年紀,也已經成為才女。

 她不僅能寫詩做賦,甚至書畫亦是一絕,而且跟阮麗珍阮麗華姐妹一樣,還擅長編戲劇和,她以瀟湘居士為筆名,在諸多大報上連載自己的劇本、,名氣挺大。

 尤其難得的是她的作品並不是那種傷春悲秋的小女兒家作品,而是關注到國難時天下動蕩的社會,尤其是底層百姓,特別是寫出那種救國抗爭的不屈,很有力量。

 連朱以海都挺喜歡看她的書,還給了很高評價,認為張景徽的詩、、劇本,有幾分阮大铖的筆力,也很有深度,雖然技巧上還略低於阮氏姐妹,但未來成就可能更高。

 當然朱以海能挑中張景徽的,除了她是忠貞大臣之女,也是名門之後外,除了她有才,更難得的是這位打小也還學騎射,是張煌言親自教的騎馬射箭,她甚至還會放鳥銃,並不是柔軟水鄉小女子,身體很強健,這是朱以海很看中的一點。

 祁彪佳家也有年齡合適的女兒、侄女等,她們也是江南才女,但卻纏腳,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更別說騎馬射箭了。

 “太子弘甲年齡比愛卿之女大三個月,我覺得這兩孩子倒挺合適的,朕想向愛卿為太子提親令嬡,不知道愛卿可肯成全好事?”

 這個提議張煌言有些意外。

 他想了想,“陛下能看中小女,那是臣和小女榮幸,只要陛下和太子不嫌棄,臣自然願意。”

 “你不先回去問問瀟灑居士的意見麽?”朱以海笑著道。

 瀟灑居士便是張景徽這事,知道的人不多,畢竟名門閨秀又還年輕。

 “兒女婚姻,向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張煌言道。

 “蒼水你這想法有些保守了,朕倒覺得,婚姻之事,事關一輩子,所以還是得謹慎一些,有條件的話,最好是讓年輕人見個面,接觸一下,若是有那種天生不對付的,也免的鑄成大錯。”

 “瀟灑居士是個才女,更是個有思想的才女,朕怕她瞧不上弘甲,這事不能勉強,所以蒼水你可以安排一下,朕可以帶太子去府上做客,到時找個機會讓他們見個面,若是令嬡不嫌,這事才算成,便正式訂親,如何?”

 皇帝的這話讓張煌言倒有些意外,他覺得這兒女婚事都是父母安排,哪有自己做主的,但見皇帝這意思,也沒拒絕,心裡以為可能是皇帝還想讓太子親自見過決定。

 “臣都聽陛下安排!”張煌言很恭敬道。

 朱以海笑著對錢肅樂和董志寧二人道,“到時張董錢趙楊幾家都一起邀請到蒼水府上,朕帶太子微服拜訪,一起吃個飯。”

 還不到三十歲的張煌言滿臉通紅,女兒選為太子妃,對他而言,這也是莫大的寵信。

 這份寵信,甚至讓他覺得有些壓力很大。

 如此年輕,就已經是廣東巡撫,現在又將成為太子的嶽父,他都不知道要如何回報皇帝這份寵信。

 其實皇帝朱以海也不過三十出頭,但起兵不到四年,便已經恢復了中原,今年一時倉促還來不及到北京過年,但至遲明年下半年,肯定就能遷都北京。

 收復天下後,皇帝已經公開表明態度,最終還是決定複都北京。

 雖說北京做為首都,也有一些問題。

 但在備選的都城名單裡,也就那麽些個,北京、南京,然後是洛陽、長安,加上東京和天京。

 只是除了北京和南京外,其余不管是河南的洛陽,還是關中的長安,又或是山東的東京,還是浙江的天京紹興,其實都不太合適。

 比如長安,雖是數朝古都,但在唐代起,關中就已經供應不了京師了,隋唐起經濟中心東移,財賦重地都在東南,關中連京師官民都供不起,更別說偏於一隅。

 洛陽雖說是天下中心,但洛陽在運輸等也不佔優秀,就是樣樣居中不夠好。紹興更不用說,紹興既無險,又偏南,還不如南京。

 南京處於長江畔,交通運輸等都有優勢,且處於東南財賦中心,但從歷代王朝來看,若立都江南,便難長久。

 北京缺點也不少,但中原王朝就算到了此時,最大威脅還是來自北方關外的蒙古和女真人。

 所以直接立都北京,天子守國門,是能夠有助於北方邊疆安定的,就如北魏原本立都山西平城(大同),在塞北建立六鎮,把草原柔然人壓製的很好,但後來他們遷都洛陽後,曾經的貴族子弟爭相駐守的塞北六鎮,馬上就淪為邊緣之地,政治經濟的支撐全完,最後導致六鎮大起義,在洛陽享福的北魏王朝崩潰,被權臣軍閥們分裂為東西兩魏,最後又被北周北齊取代。

 如果不立都北京,那麽大明可能燕山長城一線都守不住。而如果立都北京,為了安全,就可以穩守北邊,甚至還能繼續進取。

 終合考慮,雖然朱以海並不太喜歡北京那個風沙多還乾燥的城市,但最終還是決定還都北京。

 而這個決定,也基本上得到了朝廷大多數的支持。

 元勳大臣雖多出江南,甚至浙東的就佔了一大半,可在立都這個大事上,大家卻還是認同北京,立都江南難長久,甚至只能偏安一隅,這似乎是個難以打破的詛咒,所以紹天朝雖是以南伐北成功的罕見例子,可大家心裡還是不太支持立都南方。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