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海上升明帝》第六百二十九章 大明湖畔
,海上升明帝

 濟南。

 大明湖畔。

 湖東北水月禪寺門前,釣磯上,皇帝朱以海今天也垂一竿放釣,欲做一日明湖主人。

 王桑榆翩然而來。

 騎一匹五花馬,墨綠襖裙配草綠馬面褶裙,收口的琵琶袖,外罩織錦繡花比甲,端的是花貌月神,柳態玉骨。

 人在馬上,更添颯爽。

 “陛下釣了幾條魚了?”

 “收獲不小,”朱以海笑著,浮標抖動,朱以海熟練的提竿,又是一尾肥美的鯽魚。

 “陛下真會選位置,這釣磯處與泉水相通,就算寒冬臘月,這大明湖九成湖面都凍上了,這裡也不會凍上,最是釣魚好地位。”王桑榆利落下馬,徑直來到皇帝面前。

 “這處的魚都格外的鮮嫩,沒有土腥味。”

 朱以海將那條巴掌大的鯽魚取下,確實鱗片都長的顏色更好看,“燉湯,快過年了,喝一盅鯽魚湯最是鮮美,加點蘿卜絲更鮮。”

 大明湖對於濟南來說,相當於杭州之西湖,這片由濟南諸多泉水匯聚而成的湖,是那麽的靈秀。

 湖畔的這水月禪寺,更是歷史悠久,建於五代後晉年間,在濟南水門內東,祀觀音。寺裡香水旺盛,許多山東士子都喜歡在這裡讀書。

 比如新城王氏的王士禎四兄弟,章丘的李翰明兄弟等,之前都在這裡讀過書。

 大明湖處處是景,處處是典故。

 就如朱以海現在腳下的這塊釣磯也非常有名,本來只是一片湖中石,在崇禎十年,有一位山東官員棄官歸鄉隱居,就在水月寺讀書寫詩,閑來便在這釣魚,他還特意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但卻隱姓埋名,並不與別人來往,自號明湖主人,過著悠閑的日子。

 不過據說後來被韃子破城後殺了,再無影蹤,但他留下的釣磯卻成大明湖一景,無數文人士子都喜歡來此打卡,並留詩一首。

 “要來一竿嗎?”朱以海問。

 “我只會騎馬射箭舞刀弄槍,這釣魚真不會。而且天這麽冷,在這釣魚也太受罪。”

 “看來你確實不會釣魚,真正的釣魚人哪會在意風霜雨雪,只要有口,就是下刀子也不怕。”

 朱以海收起竿,“做魚吃吧,你做還是我做?”

 王桑榆今日不著禪服,襖裙馬面還配了假發,倒跟昨日完全變了個人一樣。

 “陛下還會做魚嗎?”

 “嗯,老饕也都是會燒菜的廚子,因為嘴叼所以手藝好。”

 “那倒沒想到,我只聽說聖人節儉,每頓僅四菜一湯,想不到還是饕餮。”

 “朕其實好吃,食的精細,但反對浪費。”

 朱以海收獲不錯,釣磯位置確實好,是個很好的口子,釣上來不少鯽魚鯉魚還有鰱鱅等,朱以海最後留了兩條鯽魚,一條鱅魚,其它的叫來侍衛,讓他們拿去加餐了。

 在湖邊搭起了灶台,取來趵突泉的水。

 鯽魚做湯,去鱗摘腮除內髒清洗乾淨後,起鍋燒油,撒點鹽,把鯽魚下鍋小火煎,煎到兩面有些金黃,鏟起,再下了兩個雞蛋煎定型,這時再下入泉水,大火燒開,把魚、蛋下入,然後放入切好的白蘿卜絲。

 這季節正是吃蘿卜的時令,天寒地凍,蘿卜卻越發水嫩爽脆鮮甜。

 大火燉煮食材,很快便魚湯濃白,香味彌漫。

 最後撒點紅色枸杞和綠色蔥花點綴,加點鹽調味,一鍋香濃的鯽魚湯便完成了。

 王桑榆站在旁邊看了皇帝這行雲流水般的廚藝,也不由的佩服萬分,真沒想到皇帝是真會做菜,手藝還不錯。

 胖頭魚,皇帝弄了個一魚兩吃。

 剁椒魚頭和紅燒魚段,燒湯的時候,這兩個菜一起做。

 做好的剁椒魚頭上那火紅的剁椒,澆上點熱油,把那剁椒、花椒、小蔥一激,那股子香辣味誘的人流口水。

 切成大塊的魚段先略微炸一下,然後紅燒,裡面加點韭黃,也是看著非常有食欲。

 魚做了三道菜,朱以海又燉了個蓮藕,就是這大明湖裡的蓮藕,新鮮挖出來的蓮藕燉出來,鮮嫩,卻又粉糯。

 最後又素炒了一個大明湖茭白。

 “四菜一湯齊了,鯽魚湯,剁椒魚頭、紅燒魚段、沙鍋豬腳蓮藕,素炒茭白,嘗嘗。”

 王桑榆今天非常大方,也沒客氣,笑著坐下,還主動幫皇帝擺好了碗筷,甚至剛才還溫了壺酒。

 喝口魚湯,大眼睛都明亮幾分,“這味道真鮮。”

 “是大明湖水好,魚才鮮,好的美食,還得有好的食材。”

 此時的大明湖水質是真好,濟南也不愧為泉城,城中無數泉水甘甜,最後匯入這大明湖,這汪湖水清澈明亮,湖水沒有汙染,周邊甚至還有幾百畝的蓮葉,還有許多茭白、蒲菜。

 夏天時,蓮葉佔了半個湖面,蓮花盛開時,還會有許多采蓮女劃舟湖上,非常美麗。

 緊挨著湖還種了水稻。

 年年出藕出魚,割蘆葦收香稻。

 湖田又肥,水又足,生產量多,市場又近,所以價值也極高。

 不過這麽一片寶地,其實卻都為水月寺,以及濟南的一些世族名門所佔據,半點也不向朝廷納稅交賦的。

 “據朕所知,這大明湖僅這幾百畝的蓮藕,一年就要產藕五十萬斤,蒲四十萬斤,葦三十萬斤,荷葉還產三十萬斤。

 另外,湖中魚一年能捕十萬斤。”

 “周邊還有許多湖田種稻,產出的香稻價格格外高。”

 王桑榆喝著濃白的鮮甜魚湯,聽著皇帝的話,倒不驚訝,畢竟這位能夠以高超的手段不戰而下濟南堅城,又能強勢奪取聖裔田地爵位,所以他現在惦記上這大明湖的產出,也不為怪。

 大明湖是個寶地,誰都知道,產出價格高,大家也都清楚,但以前也沒人去打這主意,因為有些東西是歷經千百年傳承的。

 比如水月寺,從五代到如今,千年了。

 “大明湖是真漂亮,濟南城的明珠,比之杭州西湖,在這饑荒之年,其所產藕茭蒲魚,都不知道救了多少饑民。”

 “嘗嘗這魚頭,你吃辣吧?”

 “嗯,酸甜苦辣各有滋味,我都喜歡。”

 王桑榆伸筷子挾魚,第一筷子夾了魚唇,先給皇帝。

 “一看你吃魚,便知大家出身。這要是被賊匪綁了,得索要大價。”

 王桑榆輕笑。

 “陛下真是無所不知呢。”

 吃魚看家境,似乎好多人都懂,道上流傳著這麽一段話,賊匪綁票,抓了票上山,必然要先餓上兩天,然後做條魚。如果這票第一筷子夾魚背肉吃,那大概其實是個普通人。

 如果第一筷子吃魚唇的,那絕對是身家不錯的,第二筷子吃月牙肉的,那保準沒錯了。

 魚唇肉質最嫩,最為鮮美,宮廷裡還有專門用魚唇做的菜,其介於魚肉和魚皮之間,肉質滑嫩,鮮味足,唯一缺點就是魚唇上肉太少。

 月牙肉則是緊靠在魚腮蓋下的,形似月牙,肉比魚唇多,有兩大塊,最為滑嫩,口感也好,還沒刺。

 所以直接挑開鰓蓋夾月牙肉吃的,絕對是會吃懂吃,還條件好的。否則一般人吃魚,可能都是衝魚背魚肚去。

 而會吃的是魚唇、月白和魚腦先吃,甚至一條魚隻吃這幾樣。,

 胖魚頭做成剁椒魚頭,雖然比起燉煮來少了些鮮,但加入剁椒後,卻是增添了幾分香辣麻,外面魚皮焦脆,裡面的肉卻依然鮮嫩,尤其是那月牙肉。

 朱以海給王桑榆夾了塊月牙肉。

 她是個能吃辣的。

 雖然辣椒傳入時間不短,但大范圍普及甚至接受,並不算廣,王桑榆卻不怕辣,還連呼辣的過癮。

 朱以海越看越喜歡。

 很難想象這是個出家三年的人,當然,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其實不算真正出家,因為並沒有正式入山門,不過是自己當初丈夫死後一時想不開,自己剪了頭髮到了家裡山中的莊子裡修行。

 但她在山裡呆了三年,其實也沒能真正清靜下來。

 或者說,這亂世裡,世俗凡塵牽絆的事太多。

 呆在山裡,更多的其實也還是向劉氏家族的人表明她雖年輕,但無意再嫁之意,同時也無意爭奪族中產業管理權。

 山中三年,也是為夫守孝三年。

 “陛下是不是覺得我粗俗?我是將門之女,打小習練騎射,我不耐煩女紅刺繡這些,也不喜歡琴棋書畫,唯喜騎射刀槍,我曾經想,也許是我投錯了胎,我本應當生個男兒身,這樣就能去遼東戰場,保家衛國。”

 朱以海道,“朕送你首詩,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謝陛下,這首詩我真喜歡。”

 朱以海通過劉朝,讓東廠打探到了不少王氏的情況,要說來王氏也是名門出身,她祖父便是薊遼督師王象乾,正是濟南名門新城王氏家族那位。

 王象乾崇禎初,八十多歲還起複為督師,

 天啟年間他為薊遼總督,當時熊廷弼棄山海關以外,北京到處流傳後金要打進關的流言, 皇帝都嚇的抓著首輔葉向高的袖子直哭,兵部尚書王在晉提方效仿當年袁應泰的老辦法,找蒙古人打後金,趁機收復寧遠,

 王象乾雖剛接任薊遼總督,卻也知道此時蒙古人也根本不可靠,更打不過後金,所以否定了這計劃,最後請出了帝師孫承宗,主持重建寧關錦防線,為大明續了命。

 王象乾家族是科舉起家的,祖上只是匠戶。

 王象乾父親官至刑部尚書,所以有一門兩尚書的牌坊。

 不過遼東形勢好轉後,朝廷特表彰已晉為兵部尚書的王象乾總督薊遼、行邊視師、威著九江等顯赫功績,特晉太子太保,並追封三代,包括他曾祖王麟、祖父王重光、父親王之恆,還特敕建四世宮保牌坊。

 就建在新城縣南門外,在護城河吊橋外的南端,騎街聳立。

 王桑榆的父親,其實不是王象乾親兒子,只是他當年在宣府為巡撫時收養的一個家丁之子,那家丁為他擋箭而死,王象乾便收養他兒子,親自教導撫育成人,後來就在他身邊護衛打仗。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