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海上升明帝》第六百一十六章 你們的皇帝回來了
,海上升明帝

 濟南城外明軍大營裡升起九纛時,所有人都知道皇帝來了。

 大帝親臨。

 全軍士氣更盛。

 此時聚集在濟南城下的軍隊,已經有金吾、神機、忠肅、勇衛、千牛、羽林六鎮人馬,還有地方上接受招安整編的多支義軍,以及地方團練鄉勇。

 濟南城拒絕了大明的勸降,一心頑抗。

 皇帝到來前,明軍也並沒有直接攻城,而是開始圍城,在城外五方下柵,甚至計劃挖壕築牆圍困,並建築炮台,打造攻城器械。

 擺明了要穩扎穩打,不想強攻過多傷亡士兵。

 甚至做好了要圍城打援的準備。

 “臣等奉陛下旨意,準備先圍後打,城中糧食不多,現在盡棄城外據點,退守城中,雖城池高大堅固,也還有八旗綠營等萬余,但缺少糧草,難以久守。

 而且臣等得到消息,博洛出兵前,已經下令徐、兗等清軍,退守濟南增援,現在也正趕來,我們打算先打援。”

 朱以海聆聽諸將匯報,很滿意他們能聽從旨意,沒有急著攻城。

 章丘這一戰,明軍大獲全勝,殲滅了萬余韃子,不過其中真正八旗兵也不過三千左右,其余的都是余丁,以及包衣奴才等,這場以多打少的伏擊戰,明軍傷亡卻並不小。

 最精銳的禦營諸鎮,戰死三千余,重傷減員的也有上千,加起來減員小五千,其中戰兵一千多,直接沒了三個營,剩下的雖是輔兵,但禦營的輔兵那也已經是能當戰兵有的久經訓練之兵。

 這仗朱以海其實對結果並不滿意。

 戰損太大了。

 雖然在其它文官武將們看來,這仗已經打的非常漂亮了,畢竟一戰滅了一萬多韃子呢,他們可不會卻管什麽正丁、余丁、包衣、戶下奴這些,在他們眼裡,這些就是清軍,而且是八旗滿洲,是韃子最核心的兵。

 一次能滅一萬多,這完全就是動搖韃子根基的勝利。

 而明軍傷亡減員五千,那也是一比二點五的傷亡比,明軍仍然是輝煌大捷。

 只要打仗,就免不了傷亡的。

 可朱以海的精兵政策,承受不住這樣的傷亡。

 陣亡一個兵,不說前期幾年白訓練了,而且撫恤、燒埋一次性就得付出差不多二百塊銀元,甚至以後還一直得給他的孤兒寡母發一份口糧,有可能得發十幾年。

 打一仗傷亡撫恤就得百萬。

 而幾年訓練也全沒了。

 禦營才多少兵,這樣的傷亡朱以海難以承受,補充和訓練也很難跟上,所以必須得小心再小心,要盡量避免這麽大的傷亡。

 偏偏圍城戰的傷亡卻又是最大的。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朱以海提醒諸將,現在雖然形勢好,但也不能輕敵,更不能忽視士兵們的傷亡。

 一將功成萬骨枯沒錯,但還是得盡量避免傷亡。

 對於濟南,朱以海提出幾點,一是盡量圍城,迫敵投降,不強攻硬打,避免過大傷亡。其二,圍城打援,調動韃子派兵來援,引蛇出洞,埋伏襲擊,我方掌握主動,在預設戰場上伏擊打敗他們,避免更多圍城戰。

 其三,要發動攻心戰,盡量勸降韃子,瓦解他們的抵抗意志。

 另外,也還可以用間,策反城內的一些豪強士紳,或發動百姓暴動,裡應外合打開城門。

 最後才是打,打也得做好準備,挖壕溝爆破,用火炮轟擊,用攻城塔、雲梯等登城,做好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不能拿人命去填。

 每個禦營兵,一個月幾兩銀子餉,平時訓練成本也高,裝備花費也大,豈能隨便消耗?

 寧願多出些汗,圍城立柵,挖壕築牆,圍的跟鐵桶一樣,也不冒然去撞這銅牆鐵壁濟南城。

 哪怕有火炮,但真正的大城攻防,仍然是可怕的絞肉機,歷史上,真正的大城攻防,如果守軍意志堅決,是很難短時間攻下的,傷亡更是會非常驚人。

 那些有名的攻城戰,往往都能打上半年甚至幾年。

 如睢陽之戰,能打的把城裡人都吃光。

 就說明朝的大凌河之戰,那也是吃人守城。

 祖大壽把人都快吃完了,清軍都攻不下,最後還是糧盡無援,沒辦法才接受勸降自己開城的。

 所以若有條件,最好還是圍。

 圍城消耗的是糧草,但總比消耗士兵強。

 “上次章丘之戰,雖然我們禦營諸鎮將士們打的非常好,但也還是暴露出了我們禦營的一些問題,朕總結了一下,主要還是步鎮火力不夠。”

 “朕計劃禦營兩鎮整合為一鎮,神機鎮也不再單獨設立,而是拆分後分配到各鎮,充實炮兵部隊,金吾鎮騎兵,也拆分到各鎮去。”

 章丘這一戰,步兵最大的炮才三磅炮,實在是有些火力太弱。

 朱以海打算不再單獨設立騎兵鎮和炮兵鎮,而是把各鎮的炮營、騎營升級為標,增加他們的騎兵、炮兵,尤其是炮兵。

 必須得給各鎮增加十二磅野炮。

 “神策鎮將編為禦營中軍第一鎮,下轄步兵兩協,騎、炮各一標、工程、輜重各一營。

 步兵每協兩標,每標將轄三營,每營仍為四哨。騎兵、炮兵每標也為三營,一營四哨。

 每哨原為八隊,現改為三排九隊,每隊仍為十二人。”

 協、標、營、哨,也還各有直屬的部隊,比如營下還有直屬隊一個,有騎兵排、炮排等。標下也還有直屬的哨一個,有騎兵隊、炮隊等。

 禦營原來一鎮八千戰兵,改成五千戰兵,現在又要兩鎮合一鎮,但大家聽出來,這次不是單純的增加數量。

 原來八千變五千,其實基本就是營的數量減少,具體的兵種編制沒什麽變,比如一協兩標,一標兩營,一營四哨,一哨八隊,之前都是這樣。

 而現在,一協雖還是兩標,但一標卻是三營了,一營是四哨沒變,但一哨由八隊變成三排九隊了。

 特別是原一鎮下有一個炮營一個騎營,八個步營,現在則是步兵十二營,炮兵、騎兵各三營,還有新設的工兵、輜重各一營。

 對比原來兩個步鎮,合並後,實際上是步兵營減少了,而炮兵、騎兵增加了。

 整合後,一鎮就大約是一萬四千人左右。

 皇帝還提出,各鎮以後也還會用數字編號,鎮以下,則也還按兵種統一編號,不再是單純的左協右協,左標右標,前後左右營,而是從一開始,一直編下去。

 禦營本部五軍二十鎮,行營十鎮,計劃先整編成十八鎮陸軍,另外水師也將升級為海軍。

 陸軍一營四哨,加上營直屬隊,營部人員一起,仍為五百左右。

 一鎮總共是二十個步兵營,三個騎兵營,三個炮兵營,加上一個工兵營一個輜重營,輔營仍然保留,二十六個營的輔兵,每營降為一百五,總三千九。

 “大明禦營第一鎮番號,將授予在章丘立下大功的神策軍,第一協的番號,授予章丘血戰立功的神策軍左協。步兵第一標、騎兵第一標、炮兵第一標,都將授予神策軍。”

 新的第一軍神策鎮,其炮兵標下三營,將編一個十二磅野炮營,兩個三磅炮營,重炮營將配九門十二磅炮,兩個三磅炮營,各配十八門三磅炮,整個炮標,滿編將有四十五門火炮。

 另外各步兵營,也將配兩門三磅炮,前期可先配一門。

 朱以海打算把火力壓製發揮到極點,以後攻城也好,野戰也好,拿炮洗地。

 神機鎮和金吾鎮將被拆分掉,不過皇帝也還額外保留了一支騎兵和一支炮兵,但已經不再是一個鎮,而是各保留一個協,這個炮兵協主要是配屬攻城重炮。

 兩協各以騎兵學院和炮兵學院的學兵組成,在打大仗時,調動出征。

 兩鎮合一鎮,兵力上幾乎沒變化,但配置上變化挺大。

 將領們聽了其實倒是各有不同感受,不少將領其實心裡不太樂意的,這意味著鎮級軍官位置一下子減了一半。

 但皇帝並不是要跟他們商量。

 重新整合後,以後一個鎮,就是一個標準的戰役單位了,不需要再有額外的什麽騎兵炮兵的配合支援,就能獨擋一面。

 當然,朱以海也能看出將領們的那點小心思。

 所以他告訴大家。

 “兩鎮合一鎮後,各鎮主將提升為提督,鎮級軍官還有長史、司馬各一員,副提督兩員。”

 新設長史和司馬,長史就相當於原來的監軍了,現在改叫長史,不再由都察院派禦史提督,而是兵部派出,二品的文職軍官, 司馬則相當於參謀長。

 兩個副提督,是軍事副職,可以分領兵馬。鎮總部仍設有四處,軍令處、參謀處、監察處和後勤處,把裝備處合並到了後勤處。

 協設總兵,也有長史、司馬和副總兵。

 標設參將統領,遊擊副之。營官為都司,守備副之。

 哨設千總,

 排設把總。

 金攻玉升為第一鎮提督,溫虎升為副提督兼領第一協總兵,沈文忠為第一鎮長史,楊伯興為第一鎮司馬。

 第二鎮的番號,則授予了勇衛鎮,勇衛鎮與忠肅鎮合編,為大明禦營第二鎮,保留勇衛鎮旗號,以張全為第二鎮提督,孟憲為副提督兼大明第三協總兵。

 “從神機鎮調九門十二磅野戰炮給第二鎮,另外二十四磅攻城炮,也一起協同,三天時間準備,三天后讓濟南城的韃子們知道下我大明火炮的威力,大炮勸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