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海上升明帝》第五百九十九章 舊時王謝
,海上升明帝

 “元末之時,山東災荒不斷,兵禍連年,人口所剩無已,幸存之人自稱漏戶,漏殺之戶也。”

 淄川縣般陽書院。

 本地士紳官吏,與駐扎軍隊,一起在這裡為般陽書院重新開學慶祝。

 書院山長是從奉天來的,祖籍淄川後來因做官遷去南京,如今再回來,也是諸多感慨。

 提起淄川歷史,更是歎氣連連。

 “大明開國,到嘉靖年間,我淄川僅中六名進士。”

 相傳,當年明軍北伐,在山東大戰,甚至有朱元璋血洗山東的傳說,建國不久,朱棣靖難,山東再成戰場。

 甚至因為戰亂災荒,永樂朝淄川還發生了唐賽兒起義。

 明初對山東六次移民屯田補充,以恢復山東。

 到萬歷時,朝廷統計,淄川有丁口一萬七千四百余,也就在萬歷朝時,淄川經過二百多年恢復,才達到一個不錯的峰值。崇禎戰亂,丁口又損失了幾千。

 淄川有六大望族,東王西畢,南孫北韓,中高張。

 嘉靖萬歷兩朝,淄川考取了二十二名進士,其中六大家族就佔了十三個。

 崇禎年間,張至發還入閣成了大學士,兩年後為首輔。

 由弘治起淄川慢慢的興盛起來,原本是夯土城的淄川,在弘治、嘉靖、萬歷三次加修。

 包磚,加磚垛,加甕城,崇禎九年還升級為石城,城高三丈二,基廣六尺,周圍八裡,城外護城壕深一丈五、寬一丈。

 四門還加築炮台,儲火藥。

 張至發致仕歸鄉後,還發動集資,建窩鋪一百二十二座,敵台十三座,空心樓十一座。

 淄川成了鐵打的淄川。

 崇禎末,甚至擋住了上萬闖賊的攻城。

 可後來面對清軍南下,這座鐵城卻不戰而降。

 在孫之獬的張羅下,淄川王家的王鼇永,曾任崇禎通州巡撫、鄖陽巡撫的他也同意降清,在他們的積極動作下,最後鐵城降清,由此被清佔領。

 孫之獬、王鼇永、韓源甚至還因獻家鄉城池有功,而得到韃子的賞識信任,王鼇永以戶部侍郎兼工部侍郎銜,奉旨招撫河南、山東。而孫之獬奉旨招撫江西,韓源也晉吏部給事中。

 不過後來王鼇永在山東,因青州之變,被李自成禆將趙應元趁機假降,佔領青州,將這漢奸擒殺。死後韃子贈其戶部尚書,其子王樛被授騎都尉世職,入漢軍鑲藍旗,成了韃子奴才。

 曾經的淄川六大名門,王畢孫韓高張,孫韓兩族上次被謝遷在三台山一鍋端了,直接算是滅門了,剩下一群小閹人,連著婦女送去了台灣流放。

 而剩下的四大族,王氏因為出了王鼇永這麽個大漢奸,尤其是還入旗,自然也是被收拾。

 溫虎仍是讓謝遷出面,把王氏也連根拔起,歷數諸多罪名,將他們抄家,好在沒再如孫韓兩家那般滅門,卻也落得個舉族流放台灣的下場。

 張家則因為跟丁可澤有仇怨,遭到丁可澤毀滅性打擊,最後雖然得溫虎顧鹹受等保下,可也已經徹底的落敗了,錢糧產業幾乎盡失。

 也就剩下高畢二族,因為極為識相配合,這才逃過一劫。

 但補繳、清退、捐獻等一連串下來,兩族也是元氣大傷,現在溫馴的跟個小貓咪一樣了。

 就連顧鹹受本來想讓月莊高氏出來當這書院山長,他們都連忙推辭。

 月莊高氏,在嘉靖年間出了個高汝登,有名的樂善好施好名聲,有田四千畝,一生捐資建了三座橋,般若書院以及縣學等他也數次修建,大災時,更是放糧救災活人無數,他八十歲去世時,五百裡內都罷市哀悼,鄉民們感恩,還特在城東立祠祭祀,現在還在。

 其子高舉後中進士,官至浙江巡撫。

 高舉四子,長子高所蘊舉人,娶兵部尚書新城王象乾之女。高所蘊二子高瑋高珩,崇禎十二年,兄弟同中舉人,高瑋還是解元。

 所蘊的兄弟所學所養等,也都是舉人出身,官至兵備道、光祿寺丞等。

 不過高家雖然這些年確實人才輩出,但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跟孫王韓幾家一樣,站錯了隊。

 他們居然覺得韃子入關後,能得天下。

 高瑋居然在去年跑去北京參加科舉,還中了進士,授河間府推官,然後今年初就被土國寶給俘虜了,老家又接著被大明光複了,高珩崇禎十六年中的進士,然後甲申國變時逃回老家。

 結果後來又跟著孫之獬他們去北京朝韃子,授了個翰林檢討。

 他的堂弟高玶也是去年參加韃子山東科舉中的舉人,另一個兄弟高琭去年一起參加鄉試不中。

 高家唯一算是運氣好站對了隊的是高理,早年科舉不順,便乾脆棄學從商,遷居青州日照,創辦商號,擁有商船,事業有成,然後明軍北上時,日照為明軍光複後,他倒是順應時勢,馬上歸附,還捐銀助餉,成了朝廷表揚的義商。

 這兩年依托大明,借著山東航線的興盛,倒也是生意越發興隆,也成了日照有名的富商。

 相比起來,淄川高家卻都站錯了隊。

 其實不僅是高氏,六大族幾乎都站錯了。

 比如說高瑋的嶽父,是張至發的長子,舉人張泰來,雖然父親是崇禎首輔,可在韃子南下之時,雖然自己沒去北京,卻也拿出金銀等讓孫之獬等代進貢清帝。

 他叔發張中發,是有名的書法大家,結果也給韃子皇帝寫了數幅字進獻。

 正是因為這些,所以般若書院重開,高畢雖幸存,卻根本不敢接這山長之位。

 以前般陽書院,歷任山長基本上都是他們六大家的人,裡面的學生,也多是六大家族及親戚子弟,他們在這裡讀書製文,研習八股,也確實走出了二十多個本地進士,和幾十個外縣進士,以及無數舉人秀才。

 這在淄川,那是真正的第一學府。

 但現在重新開學後,原來的學生卻少了大半,孫王韓張四族的子弟,幾乎沒了身影。

 高畢兩家,也是低調許多。

 書院招收了大量新學生,連山長都是家裡早年從淄川遷往南京定居數代的。

 新生裡,甚至出現了謝遷、丁可澤的子侄,還有一些小戶,甚至商賈之家,以往根本沒資格來這裡讀書,現在卻都堂而皇之的站在了書院裡。

 時代變了。

 高張畢三家的那些本地名流士紳,此時站在那裡誠惶誠恐,哪還有過去那種本地高門名流的風范。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