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海上升明帝》第六百五十七章 常在答應
,海上升明帝

 小海冰上鑿開幾個冰洞,下網冰捕,侍衛們撈上來不少魚。

 直接便在船上石鍋燉魚,倒也是別有風味,甚至還能直接把桌上養的綠蔥蒜苗香菜芹菜菠菜小白菜當酸菜放入鍋中,極是鮮嫩。

 正事談妥,學士們臉上表情也由來時的凝重變為輕松,甚至當朱以海請出王桑榆一起吃魚時,不少學士雖然不免驚訝,可最後看著那位氣質美人,居然不約而同選擇了沉默接受。

 能做到學士尚書侍郎這位置的,誰也不簡單,哪怕如劉宗周被人稱為書呆子,卻也清楚就算是聖君降世,也不可能十全十美,聖賢如唐太宗李世民,史書上也記載著太宗的不少任性行為的。

 如今亂世之時,別說十分完美,哪怕能有七八分好,就上天之福了。況且看王氏那笑容,望皇帝的眼神,誰還不明後人家郎情妾意的,他們還多羅嗦什麽呢。

 皇帝軍事上的勝利,尤其是如今已經對虜取得決定性的壓倒優勢後,皇帝的一些看似有些激進的決定,臣子們也接受起來很痛快了。

 皇帝的掛職計劃,若是放一年前,只怕都會被激烈反對,但今天卻有幾分無聲無息的感覺。

 吃著燉魚,不僅如蔣德璟請求也要下放掛職歷練,其它諸如鄭三俊、高宏圖、薑曰廣、張慎言等都積極請外出。

 朱以海面帶微笑,跟大家舉杯相敬。

 心裡對這個結果很滿意。

 這些學士們的態度,已經說明掛職這事基本上搞定了,倒也不是他一番話語震懾群儒,其實並不簡單。一來是皇帝起兵以來,赫赫功績擺在那裡,新政多有成功。

 其次自然還是那老典故,要開扇窗子就最好是先提出推倒房子,然後就開門,最後同意隻開窗,這就是心理預期上的不斷調整。

 朱以海故意先在國子監講話,還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清洗東林,嚇的多少人寢食難安。然後皇帝一棒過去後,又來安撫,說是掛職不是貶降,是重用賞識,掛職鍛煉。

 一開始直接拋出這種貶降式的掛職未必會讓人滿意,可現在一棒子打的暈乎乎的,再說是保留品階下去掛職鍛煉,無疑就完全不一樣了。

 大學士們也怕皇帝真的搞清洗啊,倒不全是東林人,只是怕這清洗東林的事一起,到時就停不下來了,萬歷末、天啟朝,對東林黨的清洗,最終清洗的可不僅是東林啊。

 所有人都害怕皇帝向那個方向走。

 所以現在能夠是這個結果,他們已經千恩萬謝,哪敢再多反對。

 “中樞內閣、六部兩院諸寺等官員,適時的調整職位,倒也有必要,”

 大明以前制度,官員考滿為九年,每三年進行一次考核,並將考核結果分為三等,根據考核等級結果,對官員進行升黜轉遷。

 凡升遷,考必滿。

 低級和中高級官員的考滿方法有所不同,在京四品以上官、一切近侍官與禦史等,在外布政司四品以上,按察司、鹽運司五品以上,皆由皇帝親自考滿。

 在京六部五品以下及各衙門屬官,則由本衙門正官進行考滿,再由都察院進行考核。

 故而在官員補缺之時,特別是中下級官員升補之時,會從已經考滿的官員中選拔。

 不過王朝越久,官缺其實越少,官缺產生也並非能跟考滿時間剛好吻合,所以官職出缺,特定情況下,也可以從未考滿過的官員中選擇合適人選。

 員缺當補,不待滿者,曰推升。

 說到底,最關鍵的還是缺,也就是位置,有位置空缺才能升。

 否則就算考滿,可如果沒有空位,那也沒用,頂多晉階,而不能升職。

 有缺補的未經考滿的官,如果改授品級和原品相同,也還可以累加之前的任職年數,繼續考滿。

 已不在任上的官員侯缺,就相對更複雜些。

 主動離職官員如回鄉丁憂,或遷葬、治喪、侍親、祭祖、省親、送親、送子、生病等離職,也有因公事離職的。

 因事離職的,都要赴吏部作缺,獲得離職期限,期滿後再到吏部報備,聽侯補缺任和。

 一般新獲得做官資格的人員,也還需要聽侯選任,他們又分正途候選人員、雜流候選人員及其他途徑入仕候選人員。

 所有官員任期,官方正式說法叫考滿,考滿又有中高級、低級官員區分,也有京官和地方區分,甚至有內地和邊地的區分,不同區分有不同標準。

 考滿,例應升遷。

 但是,還得看缺。

 考滿只是獲得升遷資格,歸吏部各班進入銓選程序。

 正常升遷一次不超過兩個品階,降級一次也不超過三個品階。

 但四品以上官,由皇帝說了算。

 到了紹天朝以前,明朝官員職務任期三年,一般會連任兩屆,共九年時間,在任職期間受上司考核評定,有較為成熟的績效考核規則,以差評為例,主要集中在幾項瀆職中,如貪婪、殘暴、浮躁、老邁、健康不佳、工作漫不經心,上述每項不達標都會扣生,而相應的如果官員在任期間有良好表現,則會加分。

 最後按加減分多少評定等級,分為優秀、普通、差,然後以此決定升遷還降免。

 除了常規考滿,官員還要受都察院禦史定期和不定期的考察,定期考察京官叫京察,六年一次。考察地方官,被稱為大計,三年一次。

 不定期考核隨時發生,巡按禦史代天出巡,就握有考核大權。

 不過越高級的官職,升遷越難,越難有真正的嚴格任期,而到了大學士這級,就更不用說。

 明朝內閣大學士們,普通也就是當兩三年,甚至許多一年不到一年的,能滿五年的,都算是獨得聖眷了。

 基本上,高級官員很少有真正的任期一說。

 不過今天朱以海卻還是提出任期這事。

 他仍是主張要有任期的,三年一任,最多再連任兩任,頂多九年。

 一年一考,三年一任,還是比較合理的。

 官員任期過短,難以做好事情,可如果任期過長,尤其是一些重要職位,明顯又會有很大隱患。

 朱以海的首輔宋之普做了三年了,其實一直飽受爭議,不少人認為他沒資格,或是能力不足。

 說他是點頭宰相。

 不過朱以海之前一直用的比較順手,尤其是起兵之初,他最需要的就是宋之普這樣既有忠心,也有一定能力,還能非常配合皇帝的宰相,內閣只是他的助手,而不是掣肘皇帝的。

 總體來說,宋之普表現還是很讓朱以海滿意的,如今也任首輔滿三年,朱以海便考慮,是否從他開始,規范下任期。

 唐宋以來,宰相就沒有任期這麽一說,就看能不能讓皇帝滿意。不過普遍性的,宰相任期都不長。

 宋普是個不錯的宰相,但制度得高於人治。

 重要官職,尤其是宰相如果任期過長,無疑會利用職務之便,培植勢力,甚至是斂財、黨爭等。

 宰相在位如果超過五年,一般都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北宋宋普獨相十年,明朝張居正在位十年,都不可避免的成為權相。

 所以唐宋時搞群相製,相互掣肘,甚至很少有長久在位的。

 宋朝時,當時州縣的知州知縣任期三年,宋人稱為一年立威信,兩年守規矩,三年則務收人情,以為去計。

 朱以海傾向於朝廷大學士、尚書侍郎,地方上總督巡撫、布按,以及知府知縣這些主官,起碼也應當一任滿三年,除非是極不合格稱職的可以提前拿下,如果稱職,就算優異,也應當起碼任滿三年再升遷。

 若是不是特別優異的,則可任兩任六年,六年政績還不夠出色不能升遷的,則應當調離原職,同職調動,或平級他職調動,免的一地一職久了出現問題。

 官員任期沒個三年,那麽不可能做的出什麽實事成績來。

 如今紹天朝的六位內閣大學士,都任滿了三年。

 如蔣德璟是無定額的內閣協辦大學士,他在任還僅一年。

 皇帝順著蔣德璟等自請外出歷練這茬,說起官員任期這事來,一通話後,人精般的學士們立即領悟明白聖意了。

 第二天。

 六位殿閣大學士帶頭上書自請調職,其它許多中樞大臣也紛紛上書請求調職。

 朱以海倒好像突然不急了。

 正月裡,每天巡視一個京師衙門,仍然在不停接見還在京的朝集使們,甚至還抽空接見了清使,最後還舉辦了次宮宴,迎接招待南下的長平公主夫婦,給予家人溫暖關懷。

 韃子送來的多爾袞三兄弟的妻妾婢侍女兒們,朱以海出人意料的都納進了后宮,據說半個月翻了好幾個綠頭牌。

 但授予等級卻非常低,臨幸侍寢過的也僅給了常在之名,位在妃嬪之下,十分卑微沒有品級,而那些沒被臨幸的更隻授答應。

 常在答應都是大明原沒有的后宮等級,北京韃子宮裡有設。

 地位最低。

 朱以海稱帝後,開始采用的仍是明朝后宮等級制度,

 到如今定下新製,后宮有皇后,皇貴妃,貴、賢、淑、莊、敬、惠、順、康、寧九妃, 然後又有德賢等九嬪。

 九嬪之下,又設有九姬,為昭儀、昭容、昭媛、婕妤、美人、貴人、才人、選侍、淑女。

 現在又新增常在、答應,無品級定員。

 在以前明朝宮中也有答應,指地位低下的宮女,而韃子卻用做皇帝后宮等級一級,是第八級,雖地位低下,但也是需要太監宮女們跪拜的主子。

 北京韃子宮裡的常在,待遇上還更好些,每年還有六十兩銀子,每天不能分到兩斤豬肉,十五盤牛肉,每月還能分到五種家禽。

 新入宮的這些被韃子送來的多爾袞三兄弟的妻妾女兒,朱以海收納後雖臨幸也僅予常在之名,沒臨幸的更隻給答應之名,勉強比宮女地位高點而已。

 東京蓬萊宮小,常在還勉強有個自己的房間,答應甚至連專屬房間都沒有,得好幾人住一間。

 當年韃子攻破兗州,屠戮無數,也擄走了許多王府眷屬,如今也算天道輪回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