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海上升明帝》第五百四十二章 明皇誘殺
,海上升明帝

 朱以海有些頭暈。

 這種感覺不錯,很陌生的一種熟悉感,他感覺好像在天上飛。

 當他晃晃腦袋,稍清醒些,才想起來自己身在何處。

 他喝的有七八分醉意,此時正在方便。

 再次晃晃腦袋,完事淨手,看了眼桌上的銅鏡,確實有些喝高了,滿臉通紅,嘴裡呼著酒氣。

 這讓他想到了那個時空,他周末的時候,也經常會約上朋友坐坐,有時喝茶,有時喝酒,興致上來,也會喝的半醉,那種微熏的感覺總能讓人忘記煩惱。

 可自從來到這裡後,他已經很少喝酒了,一般也就是象征性的喝幾口,根本不會再讓自己喝醉。

 他對鏡整理了下衣服,走出去,外面有內侍侯著,他穿過走廊,殿中傳來喧嘩的聲音。

 許多王公大臣們在舉杯。

 嗯,他想起來了,今天是新年。

 紹天二年過的很順,攻守易勢,下半年也沒有什麽大的戰事,大明在他的帶領下徹底的站穩腳跟,甚至逐步反攻。

 王業不偏安,中興在進取。

 韃子卻有些難了,去年韃子一下子連死了四位親王,尤其是皇父攝政王的突然薨逝,更是讓滿州中樞再次掀起內訌之潮。

 薑瓖在大同起兵,韃子調精銳去平亂。

 結果兵圍大同,圍了幾個月,不僅沒能攻破大同,反而損兵折將甚眾,甚至山西的反清浪潮也是一波接一波。

 耿仲明順利在皮島重開東江鎮。

 而沈廷揚總督遼東,盡取蓋、複、金,發兵奪取鴨綠江的九連城和支流草河的鳳凰城。

 攻守易勢。

 現在韃子不僅是在山東的徐、潁、濟南呈守勢,湖廣的武昌、荊襄也一樣只能被動防守。

 甚至入冬後,明軍也沒有把寧遠覺華島的守軍撤回來。

 等冰層變厚,韃子還想重演當年袁崇煥守寧遠,他們派兵騎馬踏海冰過海,登上離岸十八裡的覺華島,屠了島上七千軍民,奪取了二十萬石糧草的舊事。

 結果這次卻載跟頭了。

 大明豈不知道覺華島冬天海冰會結凍,會不知道可以直接騎著馬上島?

 但為什麽去年從海州撤退,今年卻還要留守遼西的覺華島呢?

 因為今年不同往年,明軍有備而來。

 在上凍之前,已經在覺華島改造了大半年,不僅修複了原來的囤糧城,把那座南北長約一裡,東西寬約半裡,城高三丈多,底寬兩丈的城池修複加固,而且在城外還新修了一大一小兩座棱堡。

 大棱堡在北門外,直通外港,既可保護運輸通道,更是北門外防。

 而南城牆上原設二門,與龍脖相通處,現在新增小棱堡一座。這主島本就是兩頭寬,中間窄,猶如不規則葫蘆,孤懸海中。

 這南門外增築棱堡,加築炮台,自然就扼險而守。

 當初寧遠之戰時覺華島失守,主要是寧遠城被圍住無法增援,也因為當時島上主要是水師兵,不擅步戰。

 而且當時他們防守的策略是破冰,每天去破冰,試圖保留一道冰壕出來,但當時天氣太冷,這邊破那邊又結凍,所以清軍殺來,毫無防禦,最後全軍覆沒。

 可明軍根本就沒打算借用海水冰濠來守城,甚至在上凍之前,提前就把水師船調去了旅順或青島兩不凍港了。

 朱以海親自擬定的覺華守衛計劃,派駐了整整一個禦營步鎮上島,五千戰兵,加一千八的輔兵,事先通過海運,也儲藏了足夠的火藥炮彈和糧草等物資,又運去了許多炮。

 這本來就是故意誘敵的毒丸。

 就等著一結冰清軍來攻了。

 一旦結冰上凍,就會有幾個月的封凍期,覺華島孤懸海上,韃子能忍的住殲滅這支人馬的誘惑?何況之前還有過成功的先例。

 戰鬥開始前,明軍就把島上的百姓,包括之前從遼西接回來的遼東,全都運去了山東等地。

 島上就六千八將士們。

 十一月底,海上結冰,島被冰封。

 韃子調集騎兵十二隊為前鋒,奔襲覺華島。

 後金騎兵,履冰馳進。

 準備在靺鞨口登陸奪島,一路上都是非常順利,明軍根本就沒派人破冰,他們成功的抵達靺鞨口附近,準備上岸一舉拿下城池。

 結果等他們到了才發現,這裡居然多了座堡壘。

 堡壘倒不算大,就是一座棱堡,看起來很不規則,甚至還有些分離突出的炮台等,堡牆也不高,壕溝也是乾壕。

 意外出現的堡壘,清軍將領沒太當回事。

 一座孤城,再添座堡壘,又怎麽樣?

 可策馬衝近,棱堡上卻是火炮齊鳴,其火力之猛,甚至在第一輪就把帶隊的一名巴牙喇章京給打死了。

 這可是前鋒大將。

 他們還以原來對付明軍關寧錦防線的那種戰術來攻打,甚至隻把這當成個海島小城,卻不料這是禦營全新戰法下的新防禦打法。

 棱堡雖不大,但卻配備了戰輔四千名士兵,其中還有整整一個營的五百名騎兵。

 更重要的是,這棱堡裡火炮數量極多,尤其是搭配的很有講究,加農炮、長炮、旋炮等重、長、近各類型都有,通過棱堡、角台等,組建起了多層次、立體的火炮防禦體系,搭配了大量的火槍手。

 負責鎮守覺華島的是皇帝新建的一個禦營,天雄鎮,盧象觀任總兵。

 這是一支新式禦營,說他們新式,就是這是一支大量裝備火器的部隊,但與神機鎮這種炮兵部隊不同,他們是步兵。

 別的步營,一營四哨,一哨八隊,一哨裡面火槍就一到兩隊,裝備最好的也頂多是兩隊火槍一隊抬槍一隊小炮。其余四隊都是刀矛弓箭這些,可天雄軍不同。

 天雄軍一鎮十個戰兵營,不僅配有一個騎兵營,還有一個炮兵營,兩協四標八個步營,每營四哨,另還配有哨屬親兵隊,親兵隊是哨級,擁有兩隊騎兵,兩隊炮兵,兩隊重槍,然後是六隊火槍。

 四哨下的那八隊,配置則是四隊火槍,兩隊長槍,一隊小炮一隊重槍。

 甚至那兩隊長槍兵,都還配備了三眼銃,雖是落後火槍,但近距離能連放三槍,放完了既能當狼牙棒鐵骨朵,甚至配上銃劍,還能當刺槍。

 而皇帝給他們準備了五十萬斤的火藥。

 這是什麽概念?

 這些火藥可以供天雄鎮,不需要考慮火藥儲備,放開了打,能打起碼九十天。

 這還是按每個火槍兵一天射擊一百次這個天量來計算的,一斤優質的火藥,能夠供一支火槍完成四五十次的射擊,一個士兵一天按兩斤火藥消耗量算,哪怕五千人全都拿上火槍戰鬥,每人都射上一百發,那一天也只要一萬斤而已。

 事實上,再激烈的戰鬥,也達不到這種程度的。

 火炮裝填藥雖比子彈多的多,但發射數量卻也少的多。

 皇帝充分考慮到需求,提前儲備了足夠多的火炮、火銃、炮彈、鉛彈,以及火藥等。

 甚至還有燃燒彈、手雷、石彈等各式。

 兩座棱堡,大棱堡可駐五千人,小棱堡也可駐三千人。

 平均每個士兵配備了一百斤火藥,另按彈藥比二比一,配備了兩百斤的鉛塊。

 清軍的第一波進攻,是騎兵突襲。

 十二隊騎兵,整整一千二百騎殺過來。

 結果因在登陸處太過密集,棱堡上的火炮直接換成霰彈攻擊,有用罐裝的,也有桶裝的,還有直接拿布袋裝的,各種鐵片鐵釘等轟出,卻是能一掃一大片。

 那位倒霉的巴牙喇章京,就是被一枚用錫罐裝著鐵片鐵釘的霰彈擊中,錫罐出膛呈扇面狀撒開,直接就將他那一隊百人,打的人仰馬翻,約有八十人被掃倒,當場就死了二三十個,另外三四十個受重傷。

 而這僅是開始。

 一門門加農重炮,不斷的從棱堡的炮台上將一枚枚霰彈轟出,落入密集的清軍騎兵中,而架在第二層炮台上的長炮,這種炮比加農重炮小,但身管細長,其射程卻更遠,一樣可以發射霰彈。

 而擺在最前排的是旋炮、射石炮等。

 甚至還有許多城牆槍,就是比一般抬槍還要更大的小槍炮,約四五十斤一把,槍管更長,置於旋轉支架上面,裝備在城牆上,他最大優勢就是阻擊,尤其是射殺敵軍指揮官和通信兵、炮手等。

 這種槍射速快、射角寬廣,精度較高,耗藥量還遠低於常規火炮,也不需要佔用多少人操作。

 射程遠,還能擊穿厚甲,哪怕穿上再厚的鎧甲,在這些城牆槍炮面前,也是不堪一擊,一發就入魂。

 在霜風中,韃子一千二百騎兵的突襲,很快就被打的崩潰。

 當他們試圖調頭逃跑時,騎兵營適時的殺了出來,騎兵們一樣裝備著火槍,配著馬刀,在後面痛打落水狗。

 最後一千二百人,拚命的往岸上逃,十八裡海冰,留下無數屍體,最後只有百余人逃回岸上。

 這一戰,可以說把韃子打了個暈頭轉向。

 寧遠城裡坐鎮的韃子憤怒萬分,不肯接受這樣的失敗。

 他不偷襲了,直接調集了上萬人馬強攻。

 步騎協同,還製造了大冰船,拖著火炮在後面。

 這次小心翼翼的來到島前,盾車頂在前面,把火炮架在木頭的炮台上,又調來火槍手弓箭手等,步步壓進。

 準備硬攻。

 可韃子剛吹響進攻號角,結果明軍的火炮又搶先發威。

 這次長炮專門盯著清軍的火炮陣地去,率先發威的就是十八磅長炮,射程更遠更精準,安全性能更高,其破壞力足以在有效射程內摧毀敵軍所設置的土壘、木柵等。

 韃子根本還沒意識到覺華島上明軍火炮之強,他們大意的把火炮直接推進到他們的攻擊射程內,卻不知道這讓他們的火炮完全暴露在明軍長炮射程內,甚至這個距離還是他們較強力的范圍。

 韃子只是在冰上鋪了木排,做為炮台,外面簡單的圍了一圈冰袋牆,就準備加入戰鬥。

 結果明軍數十門長炮發威,第一輪轟擊中,韃子的一門紅衣大炮的冰牆就被轟中。

 然後明軍炮手調整參數,又是數發炮彈準確的落入了冰圍內的大炮,這門同是十八磅左右火炮,但性能要遠落後明軍舟山長炮廠的火炮。

 這款同是十八磅的長炮,也是主力炮之一,城防、野戰,甚至水師船上,都普遍使用,性能高,質量好,還有個響當當的封號。

 克虜伯天雄將軍炮。

 不僅封將軍,還封為伯爵,爵號克虜。

 而它也確實不付眾望,一門接一門的韃子紅衣大炮被克虜伯點名。

 每一門韃子重炮,都面臨著十門以上的明軍火炮的轟擊,其中還有好幾門精度極高的克虜伯。

 韃子沒想到明軍的炮這麽猛,他們的火炮陣地非常簡陋,就是冰上架木排,周邊圍一圈冰牆。

 還很靠前,完全在克虜伯的優勢射程內。

 沒打出幾門炮。

 韃子的十門紅衣大炮,就全被轟飛了。

 沒了紅衣大炮後,其它韃子小炮,都無法進入射程,直接在他們的射程外,就已經被明軍的克虜伯不斷狂轟。

 而明軍加農重炮,換上霰彈,盡情的對著面前的清軍宣泄著火力。

 韃子還按以前明軍火力,配備盾車,推著盾牌給步兵掩護,結果如今明軍的火炮,那是寧遠之戰時代的數倍甚至幾十倍了。

 棱堡的炮台,既提供了優良的射擊視角,還沒有死角,特別是還居高臨下,火力交叉重疊。

 火炮洗地。

 韃子被轟的四散。

 開始三三兩兩的繼續撲上來,這時棱堡的守將卻馬上下令加農炮停止攻擊,改由牆槍射程。

 遠距離精準的阻殺。

 再近點,還有抬槍,再近點,又有威力雖小些但數量多的火槍手。

 那百來步距離,就是徹底的傷亡線。

 等他們發不容易咬牙撲近,卻發現,這棱堡不是一般的方正城牆,不是只有一面城牆的。

 他是立體防禦,牆雖不高,但卻還有幾道壕,有堤坡,有角台、棱堡、炮台,不管他們呆在哪個位置,都會被攻擊到。

 撲到近前, 才是真正踏入地獄,根本沒法存活。

 他們不知道這種早在歐洲三十年戰場上大發神威的棱堡的實用性,雖然看似簡單,但卻是真正的戰場絞肉機。

 修起來容易,成本也低,但只要有足夠的守堡士兵,和充足的火藥軍需,那麽就算三五千人,亦能從容面對三五倍甚至十倍之敵的圍攻,守個半年一年都沒問題。

 這是武裝到牙齒,到處都是尖刺的戰爭刺蝟。

 韃子以前痛揍明軍,哪遇過這種玩意?

 他們自詡精良的綿甲,一樣頂不住這些銃炮齊射,那些盾車,也是十幾炮廢一個。連他們攜帶的火炮,都在大意下被率先打沒了。

 韃子巴牙喇們,騎**良,打小練箭,可披著厚甲,提著勁弓,搭著重箭,卻根本拿棱堡上的明軍們沒什麽辦法。

 他們對明軍造成的傷害極有限,明軍卻能居高臨下,立體無死角的轟擊他們。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