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全球領主遊戲:百倍人口》第一十七章 給你變個魔術
筆試的難度並不高。

 這句話是李儒所說的。

 但究竟難不難……

 反正秦霄要了幾套“試卷”回來,研究了半天,發現自己一個題都答不出來。

 秦霄還擔心這些題目會不會過於難了,卻沒想到,1100名士子,通過筆試的人數竟然高達八百多人。

 被淘汰的只有不到三百人。

 隨後,便是面試階段。

 秦霄親自“面試”的只有三人,荀彧、郭嘉、戲志才。

 有趣的是,根據秦霄打探到的資料,後兩者都是在荀彧的邀請下才入關。

 很顯然,荀彧對關內的形勢非常的有興趣。

 秦霄先見了戲志才和郭嘉。

 前者讓秦霄稍微有些“失望”。

 在很多三國粉的評價當中,戲志才被認為是可以和郭嘉並列的頂級謀士。

 甚至有“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這樣的話。

 但實際上,論才能,戲志才是要比郭嘉差不少的。

 當然,也算一個非常優秀的文臣、謀士了,兩個職業的潛力都達到了S級,而且基本已經“滿級”。

 也就是說,戲志才屬於一個來了就能用的人,不需要過多的培養。

 不過,在一番交談中,秦霄也感覺到,戲志才屬於那種“魏晉名士”類型的文人,說好聽點叫放蕩不羈,說難聽點就是生活作風不檢點。

 喜歡通宵達旦飲酒作樂,喜歡亂搞男女關系等等。

 而且戲志才還有一個【體弱多病】的負面特性,非常容易感染疾病。

 在這個醫療條件很差的年代裡,一場大病,可能熬不過去,人就沒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戲志才“英年早逝”,估計便是與此有關。

 不過,這些缺點並不能掩蓋戲志才的出色。

 文臣、謀士雙S級,無論放在哪裡,都能有很不錯的表現了。

 而且,和一心隻忠誠於漢室正統的荀彧不同,戲志才的志向是讓寒門能夠崛起,打破世家對知識的壟斷。

 雖然說這個“志向”讓秦霄感覺怪怪的,好像哪裡不對勁的樣子,但大體上來說也不算違背秦霄的利益。

 只要在這方面著手,獲得戲志才的忠誠,可行性還是很高的。

 綜合考慮之後,秦霄決定先讓戲志才在商鞅手下打下手。

 等到戲志才熟悉了環境,秦霄手下也有了更大的地盤之後,再將其外放出去獨當一面。

 畢竟有了郭嘉和賈詡,對於謀士方面,秦霄的需求不是很高,反而更缺能獨當一面的文臣。

 見過戲志才之後,秦霄又和郭嘉長談了一番。

 單純從面板上比起來,郭嘉的面板要比戲志才出色很多,文臣職業雖然只有A級的潛力,但【謀士】這個職業的潛力,卻是達到了SSS級,並且還有兩個獨有的稱號特性。

 分別是【鬼才】和【天妒】。

 前者能大幅度提升郭嘉使用計謀的成功率,而後者卻是一個“半負面特性”,效果是:每次使用計謀成功後,永久性提升計謀成功率,但同時累積“天妒值”,當“天妒值”累積至100時,承受即死判定,如判定通過,“天妒值”將清空。

 看上去有些複雜,但實際效果不難理解。

 意思就是,郭嘉每一次使用計謀,如果成功使敵方中計,就會永久性提升他各種計謀的“基礎成功率”,而且這個疊加是無上限的,理論上可以超過100%。

 也就是說,如果疊加到一定程度,郭嘉任何一個計謀,都會百分之百成功,無法被敵人識破。

 這個特性非常可怕,但代價也很大。

 郭嘉使敵人中計的次數累積到一定數字,就會觸發一次即死判定,若是未能通過判定,就會當場死亡。

 “不知道我的復活能不能救他?”

 在看到郭嘉的面板時,秦霄腦海中冒出這樣一個念頭。

 如果【靈魂牧者】的復活術,可以復活死於即死判定的郭嘉,那豈不是等於卡了一個Bug?

 秦霄有種想要馬上嘗試一番的想法。

 當然,也僅僅只是想法。

 郭嘉,是三國時期中秦霄最為喜歡的幾個人物之一。

 這次來到三國世界,在秦霄“志在必得”的一些文臣武將之中,就有郭嘉的名字。

 甚至其排行還要在諸葛亮、司馬懿之上。

 不是說郭嘉比他們兩人更強,而是秦霄更喜歡郭嘉這個人。

 這是一個頗具傳奇性的角色,留下了無數的傳說。

 甚至在赤壁之戰,曹操都在感歎,若是郭嘉沒有死,他絕不會落到這個地步。

 在三國粉絲裡,也有不少人認為,若是郭嘉沒有那麽早死,或許就能幫曹操一統天下。

 當然,這個假設,是永遠不可能有機會驗證了。

 郭嘉已經到了自己的地盤上,秦霄不可能把他再放回曹老板那邊去。

 秦霄打量著郭嘉,對方看上去有一種文弱的感覺,臉色有些不太健康的蒼白,一頭長發並未束起,而是披散在肩後。

 雖然氣候已經開始轉冷,但郭嘉手中仍然拿著一張紙扇,配上一襲寬松的藍色長袍,頗有一種“要風度不要溫度”的既視感。

 若是換成別人,秦霄肯定會覺得這廝有病,而且還病得不輕。

 但放在一個自己非常喜歡的角色身上,秦霄就覺得,果然是傳說中那個放蕩不羈的郭嘉,就是與眾不同!

 所以說,人對某個人、某件事的看法,其實在第一次見面之前,就已經決定了。

 “據說,先生不願出仕,是在荀彧的再三邀請之下,才答應來關中一行?”

 秦霄開門見山,問道:“不知先生對這關中如何看?”

 郭嘉跪坐在秦霄對面,手中紙扇合起,在桌上輕輕一點,輕聲道:“很有活力!不愧是關中天府之國!”

 秦霄明面上是問關中,實則是試探郭嘉是否有留下來的意思。

 而郭嘉卻並未回答秦霄的問題,隻說關中,不論其它,有點顧左右而言其他的意味。

 秦霄微微皺眉,開口道:“我知道你很低調,不願揚名。但你的能力,我是知道的。單以軍師這個職位而言,在我看來,整個天下,這一個時代之中,沒有人敢說一定比你郭奉孝更出色。”

 “哦?”

 郭嘉露出好奇之色,問道:“在下雖自負有些才華,卻極少與人結交,不過隻識得三五好友,敢問秦侯,從何處聽聞在下名聲?”

 言下之意,你想說些好聽的話,也不至於這麽離譜的吹捧吧?

 除了我那幾個關系親近的朋友,壓根沒人知道我郭奉孝有什麽本事,你又是從哪聽說的?

 莫非,你對誰都是這麽說的?

 若是如此的話,那也太沒誠意了點。

 “我這雙眼睛,看人很準的。”

 秦霄指了指自己的眼睛,卻不答郭嘉的問題,而是笑著問道:“知道我是怎麽評價你的嗎?”

 郭嘉將扇子放在桌上,對秦霄拱了拱手,道:“願聞其詳!”

 秦霄沉默幾秒鍾,開口道:“天生郭奉孝,豪傑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

 這番話,並非是秦霄的“原創”,而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當中對郭嘉的評價。

 當然,還隱去了最重要的最後一句,“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梁傾。”

 雖然說諸葛亮才是羅貫中的“親兒子”,但從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羅貫中對郭嘉的評價也是相當之高,認為郭嘉死後,中原之地“棟梁傾塌”。

 郭嘉聞言,眼睛不由一亮。

 雖然郭嘉為人很是低調,但那只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而不是真的不在乎名聲。

 秦霄這幾句評價,雖然是很俗套的吹捧,但每一句都吹捧到了點上。

 當然,這也是很正常的。

 畢竟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親自做出的評價,肯定是最符合“角色人設”的。

 “久聞秦侯有識人之能,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郭嘉露出敬佩的神色,一改之前懶散的態度,整個人都認真了起來。

 直到這個時候,郭嘉才稍微重視起這場“面試”來。

 拱了拱手,郭嘉開口道:“既然是考試,還請秦侯出題!”

 本來,面試的意義,不過是讓秦霄能看到對方的面板,從而做出針對性的安排。

 卻沒想到,因為自己的一番話,郭嘉反而還認真起來了。

 遲疑了一下,秦霄沒有岔開話題,沉吟片刻,開口道:“我有三事想問先生,奉孝可任選一題回答。”

 正好,借著“考試”的機會,看看鬼才郭嘉到底有什麽本事也好。

 秦霄眼前,正有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稍微組織了一下語言,秦霄開口道:“想必以奉孝之才,不難看出,我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行的依舊是改朝換代之事。”

 頓了頓,秦霄繼續道:“第一問,我坐擁關中之地,若效仿當年秦國東出,是否可以武力平天下?”

 “第二問,如今天下諸侯眾多,我難與整個天下為敵,應當先打誰?又拉攏誰?”

 “第三問,它日漢帝禪位,天下心向漢室之人,比如……荀彧,我若想繼續用他,該當如何?”

 這三個問題,前兩者,其實秦霄心裡已經有答案,只是對郭嘉的“考驗”。

 而第三題,秦霄沒有任何答案,只是希望郭嘉能幫自己出個主意。

 不過,考慮到郭嘉和荀彧的私交,在沒有完全獲得郭嘉的忠誠之前,秦霄也不認為郭嘉會在這件事上幫自己什麽。

 之所以問出來,也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態度。

 “秦侯第一問,效仿秦國東出……”

 郭嘉沉吟片刻,開口道:“如今天下大勢與先秦之時有極大不同,但諸侯割據之勢已成。若秦侯能練出一支百戰精兵,征戰四方或許不難。但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

 說著,郭嘉微微搖頭,道:“秦國一統天下,亦是用了七代人的時間。即便秦侯麾下人才濟濟,又可在先期借助漢室正統之名義,恐怕也難以在數十年內完成此大業。除非……”

 秦霄好奇道:“除非什麽?”

 郭嘉看向秦霄,帶著一絲試探,一字一頓地說道:“除非,秦侯會撒豆成兵,憑空變出數十萬,乃至百萬大軍出來!”

 秦霄心裡一驚。

 郭嘉這麽說,莫非已經是猜到了什麽?

 雖然秦霄沒有刻意隱瞞,但通過神秘基地召喚人口這件事,秦霄也沒有主動宣揚過。

 甚至就連每次召喚人口,都隻安排自己的死忠嫡系官員負責安置,沒有讓別人插手過。

 雖然說,時間長了,消息肯定瞞不住。

 但短時間內,應該還不至於傳得滿天下人盡皆知。

 郭嘉進入關中才多久?

 若是連這一點都猜到了,那未免也太恐怖了些。

 這,就是SSS級謀士的水平嗎?

 賈詡當時似乎並未表現出來這等恐怖的判斷力。

 不過,再仔細一想,賈詡的性格更偏向於明哲保身,即便看出來了,恐怕也不會說破。

 這樣一來,倒也容易理解。

 秦霄的心思飛快轉動著,思索了片刻,秦霄並未隱瞞,坦言道:“奉孝猜得不錯,我確實有辦法快速征集壯丁、兵源。其中詳情請恕我現在還不能透露。若是奉孝肯與我共謀大業,到時絕不會有分毫隱瞞。”

 “若是如此,秦侯想以武力平天下,難度便小了許多,只需要考慮如何練兵,以及如何養活這些人口便是。雖然這其中依舊有許多困難,但從大的方向來說,是可以完成的。”

 郭嘉識趣地沒有追問,僅僅只是點了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而後,郭嘉繼續說道:“秦侯第二問,謀交、謀戰之抉擇……若依在下所言,秦侯當取巴蜀、中原兩地。如此,再加上關中,天下三大糧倉盡入手中,一統天下便指日可待!若是兵力不足以取兩地,則我以為……”

 沉吟片刻,郭嘉繼續說道:“巴蜀易守難攻,重要性當在中原之上。且比起中原大小無數諸侯,益州牧劉焉也是個更好捏的軟柿子。”

 進兵巴蜀,佔據這片大糧倉?

 這和秦霄先平定北方的戰略略有不同,但仔細一想,若是不考慮從各路諸侯手下搶奪人才的問題,僅僅隻從土地和人口的角度出發,先打劉焉,確實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北方的諸侯實在太多了,若是要東出中原,一路打過去,大大小小諸侯數十家,雖然是一盤散沙,但集合起來的力量也不可小覷。

 尤其是曹操、袁紹等人,都是比較難纏的家夥。

 反而若是南下打劉焉,在眾多諸侯之中,這算是一個比較好欺負的對象。

 所謂柿子要挑軟的捏,何況劉焉又坐擁巴蜀這片廣袤的糧倉,打下來之後收益很高。

 唯一的麻煩是出兵的線路方面,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在如今這個時代可謂是家喻戶曉。

 不過,單單只是進兵線路的困難,總歸是能夠想辦法解決的。

 進入巴蜀的線路雖然難走,但卻不止一條,只要解決了行軍路線的問題,打下巴蜀並沒有太大的難度。

 這麽一想,其實南下打劉焉,是比東出中原更好的策略。

 當然,具體是否要改變既定的策略,也不是郭嘉幾句話就能說服的,要看未來的形勢發展。

 目前,秦霄在對外擴張的重心還是在涼州。

 等到涼州平定之後,至少要等到明年開春,秦霄才會發起下一波軍事行動。

 到時候是東出打到洛陽去,還是南下進兵巴蜀,就要看到時的形勢了。

 秦霄點點頭,算是認可了郭嘉的答覆,而後又用期待的目光看向郭嘉。

 前兩個問題,郭嘉的“答案”雖然並未完全達到秦霄期待的水平,但足以體現出郭嘉的能力來。

 這最重要的第三個問題,秦霄非常希望,郭嘉能給自己一個建議。

 甚至哪怕只是一個思路。

 “至於這第三題……”

 郭嘉搖了搖頭,失笑道:“文若畢竟是我的好友,我豈能背後設計於他?秦侯有言在先,我只需答任意一題即可,而我答了兩題,這第三題,就不答了罷。”

 秦霄有些失望,但卻很快調整好了心態,笑道:“既然奉孝不願答這第三題,那就算了。”

 頓了頓,秦霄繼續道:“我等下還要與荀彧相談。奉孝若是不介意,待我見過荀彧之後,在府上設下私宴,一同痛飲一番?”

 郭嘉和戲志才兩人,都有未來魏晉名士的做派,喜歡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

 秦霄提出這個邀請,也是為了拉近關系。

 郭嘉略一猶豫,便答應下來:“既然秦侯盛情相邀,在下恭敬不如從命!”

 又客套了幾句,郭嘉告辭離去。

 等了片刻,侍者傳來消息,荀彧已經到了。

 秦霄調整了一下坐姿,開口道:“請他進來。”

 片刻,一名穿著黃衫的青年文士走了進來,先是恭恭敬敬地對秦霄行了個禮,道:“潁川荀彧,字文若,見過大人。”

 以秦霄的官職“大將軍”相稱,是個很有趣的細節。

 在秦霄公開的官職、爵位當中,雖然理論上都是平級,但實際上還是有高下之分的。

 以【秦侯】最高,其次是【大將軍】,而最低的,則是【太尉】。

 因此,一般人稱呼秦霄,都是以【秦侯】相稱,以示尊意。

 但偏偏荀彧就不這麽乾,非要管秦霄叫“大將軍”,不是說他特立獨行,而是在強調秦霄的“身份”。

 漢室臣子的身份。

 “這家夥,應該已經猜到我的心思了吧?”

 僅僅隻從這一個稱呼上,秦霄就做出了這個推測。

 秦霄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並不高,但長期和商鞅、李儒、賈詡這些人接觸,對於這些“文人”平日裡常用的一些隱喻、暗示,耳濡目染之下,多少還是有所了解的。

 只是一句開場白,秦霄就明白,荀彧已經對自己的“不臣之心”有所猜測。

 如此看來的話,荀彧進入關中,還邀請郭嘉、戲志才兩人同行,目的是試探。

 一來,是試探自己的野心究竟有多大,是否有勸說的可能。

 二來,也是試探是否有機會讓漢獻帝重新掌權,成為一名“中興之主”。

 “先生請坐。”

 秦霄伸手示意,邀請荀彧入座。

 借著這個機會,秦霄也在思索,面對荀彧的試探,自己要怎麽做。

 是隱瞞自己的目的,和對方周旋一番,先把人留下再說?

 還是直接坦誠直言,看看是否有機會說服荀彧,讓他放棄對漢室的忠誠,轉而認同自己的理念?

 其實按照商鞅、賈詡等人的提議,前者更為符合秦霄的利益。

 不管怎麽樣,把人留下,無論他忠誠的是漢室正統,還是忠於秦霄,只要肯做官,總能發揮作用。

 哪怕不能發揮荀彧的全部實力,也總比讓他投奔到別人麾下要強。

 不過,遲疑了一陣,秦霄還是沒有采用這個方案。

 “你可以叫我秦侯,也可以直接叫我的名字,秦霄。”

 秦霄一句話帶過這個話題,不給荀彧辯駁的機會,直接開口道:“素聞潁川荀文若在戰略布局方面堪稱天下第一,我有一問想要請教。”

 荀彧坐得端端正正,不卑不亢道:“大將軍請說。”

 依舊以“大將軍”相稱。

 有些針鋒相對的意思。

 秦霄沒有在這個稱呼的問題上糾纏,和荀彧這種人“談判”,絕對不能跟著對方的節奏走,必須要掌握主動權,否則必輸無疑。

 秦霄知道,自己在口才方面,肯定比不過這些專門玩嘴皮子的文人,乾脆就不和對方辯論,直接借著地位上的優勢來強壓對方。

 “如今漢室式微,各地諸侯割據。”

 秦霄看向荀彧,問道:“你認為,哪幾家諸侯,未來威脅最大?”

 見秦霄並不在稱呼問題上和自己糾纏,荀彧眼中閃過意思失望之色。

 不糾纏,可以代表很多意思。

 可以理解為認輸,也可以理解為不屑於爭辯,甚至可以理解成惱羞成怒,準備翻臉。

 但,不論是哪一種,只要秦霄不再繼續接這個話題,就意味著荀彧不能借著這個話題繼續試探秦霄的心思。

 雖然來時就有心理準備,知道這個“董卓第二”會非常的難纏,但荀彧並未想到,這個對手,連言語交鋒的機會都不給自己。

 不過,只是略微走神,荀彧就定下心神來,沉吟片刻,開口道:“若以勢力而論,自董卓之後,袁紹、袁術兩家,堪稱威脅最大。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資源雄厚。若是起了逐鹿中原之心,其勢頭必難以阻擋。除此之外,公孫瓚、劉表、陶謙,均是潛力不俗。”

 “若是以野心而論……”

 荀彧拉了一個長音,足足停頓了半分鍾,才繼續道:“驍騎校尉曹孟德,江東猛虎孫堅,均可為一世人傑。”

 又一個漫長的停頓過後,荀彧話題一轉,又說道:“然而,另有一人,大忠大奸,實在難以辨別。若為忠,可為輔佐漢室中興之一代賢相。若為奸,則禍亂天下之事,必始於此人!”

 說到最後一句的時候,荀彧目光灼灼地看著秦霄,話語中的意味不言而明。

 得到荀彧這樣的評價,秦霄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該生氣,竟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

 “我不是漢室忠臣。”

 猶豫了許久,秦霄還是決定和荀彧開門見山。

 秦霄自認為自己的優點不多,但無論對待任何人,秦霄都會盡可能做到坦誠。

 在秦霄看來,無論是敵是友,盡可能坦誠一些,對彼此都有好處。

 當然,若是有必要的時候,對待敵人,或者敵友不明的人,偶爾隱瞞一些關鍵信息,誤導對方,這種事秦霄也沒少做過。

 但,對於一些自己喜歡的人才,秦霄還是會盡量將自己的立場直言相告。

 對方能認可自己,願意一起共事,自然是好事。

 若是不願意,也不必強求。

 一個謊言,要用一萬個謊言去彌補。

 對待敵人也就罷了,對待自己人,秦霄不想活得那麽累。

 一句話說完,秦霄沉默片刻,繼續道:“我以‘秦’字為封號,以你的政治敏感,應該能明白我的意思。”

 秦、晉、楚、齊,這四個封號,華夏文明的歷史上都有相當重要的象征意義。

 尤其是一個“秦”字,更是被賦予了無數的象征。

 荀彧沉默片刻,有些艱難地點了點頭:“之前聽聞陛下封秦侯,我還以為只是一個巧合。如今看來,閣下果然有不臣之心。”

 “我本來就不是漢室忠臣。”

 秦霄搖了搖頭,說道:“如果沒有我的存在,漢室本該於三十年後亡於曹操之手。不過,我既然來了,恐怕就輪不到曹魏取代劉漢了。”

 “閣下莫非能卜會算不成?”

 荀彧露出不信的表情,質疑道:“曹孟德確實乃一代梟雄,以我之見,它日,曹操或可成為天下諸侯當中最強之一。但要說他能在三十年內統一天下,根本不可能!”

 荀彧確實不信秦霄這話。

 但另一方面,也是一種試探。

 進入關中之前,荀彧就打探了許多消息,尤其是對這個橫空出世,找不到半點來歷的“秦侯”。

 雖然只打探到一些難辨真假的流言蜚語,但其中也有不少傳言引起了荀彧的注意,或者說重視。

 其中就有一條,在關中士族之中有一個傳言,秦侯能“知未來”。

 對此,荀彧當然是不信的。

 但那麽多關中士族傳得有鼻子有眼,荀彧難免也想要試探一二,看看秦霄是否真的有這本事。

 “我什麽時候說過曹操一統天下了?他終其一生,也只是統一了北方而已。南方另有劉備的蜀漢,孫權的吳國,三方呈鼎立之勢。不過,逼迫漢帝禪讓,自封為魏王的,確實是曹操沒錯,時間大概就在三十年後左右。”

 秦霄解釋了幾句,又用奇怪的眼神看向荀彧,開口道:“曹操能這麽快統一北方,也少不了你的幫助。曹操麾下文臣當中,你荀彧,可是被排在第一位的。”

 其實後世公認的“曹魏第一文臣”是司馬懿。

 不過,司馬懿主要活躍的時代是曹操死後,曹丕繼位的年代。

 在曹操還活著的時候,荀彧的功勞確實是要排在司馬懿之上。

 當然,同時代裡,其它出色的文臣也不少。

 比如荀彧的同族荀攸,就是一個不遜色於他的謀士。

 但拋開能力不談,僅僅隻以“功勞”而論,荀彧確實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我?為曹操效力?”

 荀彧有些不敢相信。

 自己一個潁川世族的代表,怎麽會投奔於一個宦官之後手下?

 就算那曹操確實有幾分本事,看上去也像是個漢室忠臣……

 咦?

 這麽一想,好像曹操確實是個明主啊!

 只是……

 荀彧又想到秦霄所說的,曹**迫漢獻帝禪位一事,心裡頓時覺得像是吃了隻蒼蠅一般。

 這個“預言”,哪怕荀彧自己不信,卻也是極為挑戰他的三觀的。

 舉個栗子,在基督教的信徒面前說一句“耶穌成了黨員”,你看看他會是個什麽反應?

 咳咳……

 見秦霄說的有鼻子有眼的,荀彧雖然心中不信,卻難免存了幾分懷疑。

 “閣下所言,未免有些聳人聽聞了吧?!”

 荀彧冷笑著道:“胡編亂造一些所謂的‘未來’,此舉,與神棍有何區別?”

 “不管你信不信,我不是這個時代的人,而是來自兩千年後。”

 秦霄搖搖頭,沒有多做解釋,只是說道:“我知道你是漢室忠臣,在我所知道的‘歷史’當中,你在曹操請封‘魏公’之後沒多久便死了,關於你的結局,有兩種說法,一說你是抑鬱過度而死,一說你是為漢室殉葬,服毒自盡。至於哪種是真的,我並不清楚,但不管怎麽說,至少可以肯定一點,你是如今這個年代裡,為數不多的,一心一意忠於漢室的人。你來關中,我猜,也是為了看看有沒有機會拯救漢室吧?”

 被秦霄說破了心思,荀彧也不惱怒,反而一副認真請教的態度,問道:“既然閣下知道在下的志向,為何……”

 “你想問我為什麽不殺了你?”

 秦霄看了看荀彧,歎了口氣,有些悵然地說道:“你就當我是惜才吧。你有王佐之才,若可得你全力相助,要取天下,至少能省下十年時間。何況,我的志向遠遠不僅於這小小的東漢十三州。人才,尤其是宰相之才,可不是那麽好遇到的,難得有一個,我哪舍得輕易就殺了?”

 這番話,正是秦霄的心態寫照。

 明知道荀彧很難對自己效忠,卻舍不得殺,就是因為惜才。

 一般的人才,像華雄之流,秦霄並不是很在意。

 對方願意投靠、效忠,固然是好事。

 不願意,那也沒什麽,殺了也不心疼。

 但SSS級的文臣,哪怕是這人傑遍地的三國世界,也很難找得出幾個來。

 諸葛亮、司馬懿、周瑜,應該都能達到這個標準。

 至於其它人,恐怕大概率是達不到的。

 畢竟這是更偏向於“演義”的世界,文臣和謀士是分開的兩個職業。

 像荀攸、郭嘉這些人,都是SSS級的謀士,但在文臣方面,就要差了許多。

 “這……不管如何,多謝秦侯看重。”

 聽出秦霄話裡的真誠,荀彧頓時有些手足無措的感覺,平日裡的口才也不知道哪去了,憋了半天,隻憋出這麽一句驢唇不對馬嘴的道謝來。

 沉默了一會,荀彧開口問道:“閣下可有證據證明你來自未來?”

 “我證明不了這個。”

 秦霄搖了搖頭。

 就算提出幾個預言,到時也如實發生了這些事,也很難證明,到底是秦霄本來就知道這些“歷史”,還是有著超凡的戰略眼光,能夠根據種種線索做出“預判”。

 預知未來這事,本來就不可能證明。

 要有證據能證明這個,我還擱這和你扯這些?

 扯著“明知未來”的旗號,我能騙……啊呸,我能招攬來多少頂尖的人才?

 到時候還缺你……

 哦,不對,荀彧這個級別的,那還真缺。

 咳咳……

 “既然如此……”

 荀彧思索了好久,歎息一聲,道:“空口無憑,請恕在下無法相信秦侯所言非虛。”

 “不過……”

 秦霄猶豫了一下,開口道:“我可以給你演示我的另外一項能力,絕對會讓你大開眼界。但,此事事關重大,若是你看了,除非你願意為我做事,否則我不可能讓你離開長安。”

 遲疑了幾秒鍾,秦霄又改口道:“算了,我也不瞞你,像你這樣的人才,無論你是否知曉我的什麽秘密,我都不可能讓你離開長安,去投奔別人的。一旦你與我為敵,威脅就太大了。”

 “這……”

 荀彧不由苦笑,原來被人極度的重視,也會有這種“副作用”的嗎?

 但偏偏,秦霄雖然是在“威脅”,言辭之間卻都表現出對他的重視,這又讓荀彧無法發作。

 “既然如此……”

 荀彧乾脆放平心態,道:“既然怎麽都走不了了,關於秦侯所說的‘秘密’,在下還是頗為好奇的。”

 “你既然打聽過我的事,想必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秦霄看向荀彧,問道:“你可曾注意到,關中的人口數量有異?”

 “確實如此。”

 荀彧點點頭,說道:“據我所指,關中近年來並不好過,連番遭遇天災人禍,人口銳減。雖然董卓遷都時,遷移了一批人口過來,但整個關中的壯丁應當在七八十萬上下,最多不超過百萬之數。”

 荀彧計算的不是總人口,而是隻計算“壯丁”的數量,比起“總人口”來,自然要少上許多。

 如果不算秦霄召喚出的人口的話,整個關中的壯丁數量,大致就是在八十多萬,和荀彧的預估基本相當。

 僅僅隻從這一個數字上,就可以看出荀彧在內政方面的才華。

 別看只是預估一個壯丁的數量,要做到這一點,可沒那麽容易。

 尤其是在統計條件非常不發達的這個時代,必須要對人口、工業、農業、商業等等極為的了解,還需要有一定的數學功底,才能做到憑借一些外部的數據,大致估算出一個地區的人口規模。

 “只是……”

 荀彧又露出疑惑的表情,說道:“據在下所見,單單只是長安一地,壯丁數量就已經超過百萬之眾。莫非秦侯將關中百姓全部遷入長安?這有些說不通。”

 關於人口異常這個問題,荀彧有注意到。

 但如果秦霄不主動提起,荀彧頂多在私下裡打探、調查,不會和秦霄來討論這個問題。

 當然,現在是秦霄主動提出來的,那就無所謂了。

 “現在不算軍隊的話,整個關中的總人口在三百六十多萬,其中壯丁的比例在三分之二左右。”

 秦霄並未賣關子,直接將數據告訴了荀彧,而後繼續道:“至於軍隊方面,我麾下有四十五萬精銳大軍,除了一小部分是原來董卓的麾下,其余都是我自己的兵。”

 “這……豈不是有近三百萬壯丁?!”

 荀彧大驚失色:“難怪入關走來,一路都是欣欣向榮之景象!有如此根基……”

 荀彧本想說一句,有如此根基,霸業可期。

 無論任何時代,人口,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農業、工商、練兵打仗,都離不開人口的支持。

 東漢末年,連續經歷各種天災人禍,全國的人口都大幅下降,恐怕也就數千萬人左右。

 僅僅關中一地, 就有三百萬壯丁,這意味著什麽?

 有人,有地,就等於有糧,有兵。

 有這樣的根基,逐鹿天下,並非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很大的可能實現的。

 只是,想到秦霄的身份,以及話裡話外流露出對漢室的不屑,荀彧又開始感到糾結起來。

 他甚至忍不住在想一件事:如果,秦侯是漢室忠臣,那該多好啊!

 這個衰敗至極的漢室,就有救了!

 想著想著,荀彧又忍不住在想,這多出來的幾百萬人,到底是哪來的?

 “你不用猜了。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些人,是我憑空變出來的。”

 秦霄露出笑意:“想不想看?正好我要補充一批人力,現在天色還早,下午一起去郊外,我給你變個魔術,大變活人怎麽樣?”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