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359章 浮橋,繩索
李孟羲問關羽,為何問起能不能造大船。

關羽耐心解釋,“羲兒,我軍自行軍以來,未曾走過水路,若有朝一日,前路為水阻斷,此時不搭浮橋,不造大舟,我軍車馬如何能過?

若無造舟橋之能,他日臨水遇險,急切間不能過河,豈不危矣?”關羽鄭重說道。

聽關羽這麽一說,李孟羲倒是想起來了,對啊,陸路行軍倒是可以,萬一哪天要過河,恰逢河橋被水衝斷了,如果搭橋,派兩個水性好的士兵拽著繩子遊過去就能搭起簡易的浮橋,如果河太寬,搭浮橋反而難度很大了,直接造大船載人過去更省事。

李孟羲想到了相關技術問題,先說搭浮橋。

搭浮橋的想法,李孟羲想到的是,派兩個水性好的製作士兵拿著繩子遊過去,遊到對岸,然後把繩子找到一個樹把繩子綁到樹上,或是用樁子釘在地河岸,把繩子綁在樁子上。

可隻依靠兩根繩子的承載力,行人能走,馬匹怎麽辦,車輛又怎麽辦,李孟羲不太確定區區兩根繩子加一些木板,能否承載的動拉滿一車木頭的車輛。

好在現在軍中也沒有什麽太大件的東西,軍中最重的車輛,應該是拉木頭的車了。浮橋如果撐不住一輛拉滿木頭的車,那就先把木頭卸下來,讓空車過去,木頭由人分著給抬到對岸也行。

可是,橋面呢,總不能就踩著兩根繩子走吧。

按最低的限度,浮橋寬應該寬過軍中最寬的馬車的兩個車輪才對,而軍中最大的馬車,輪距五尺有余。

要有這麽寬的橋面,至少得需要一些長度最少五尺的長木板,而這麽些足夠規格的木板,軍中現在有嗎?

或許有,木匠們每日有乾木頭做車輪,扎營之後有伐木隊去扎營地四周伐樹,把濕的樹木的解成木板,用來做板車的車身。

車輪如果用濕木頭,隨著濕木頭水分的脫解,車輪容易變形開裂,所以做車輪必須用乾的木頭,而車身用濕木頭,甚至是用當天傍晚剛砍下的樹的木頭做車身,一點問題都沒有。

因為木匠營有做板車這一工序在,所以現在木匠營應該有一些長度達到五尺以上的木板。

木板是有了,又如何固定在從河這岸到河那岸的區區兩根繩子上呢?

想到這裡,涉及到李孟羲知識的盲點了,他不知道該如何把木板和繩子固定到一起,李孟羲於是問關羽木板該怎麽弄,是在木板上鑲兩個鐵環,還是怎麽著。

關羽略一思索,回答說,不用上鐵環,直接用繩子綁,就能把木板一截一截的綁起來。

什麽叫一截一截的就把木板綁起來,李孟羲聽懵了。

然後,為了跟李孟羲解釋如何把木板綁起的,關羽帶李孟羲到了木匠營,找來兩塊有一定寬度的方木,然後又問木匠們要來了一段細麻繩,借著火光,關羽給李孟羲演示是如何不用多余的鐵環,就能把木板綁起來的。

關羽拿起一塊木頭,放在膝上,然後,用繩子纏住木頭一頭,纏了個死扣,然後把繩結拉直,接著,拿起另一塊木頭,在離第一塊木頭一指的距離,用同樣的方法,綁好了第二塊長木頭。

“左側,也如此綁法,可聽明白?”關羽把綁好的木頭拿給李孟羲,問道。

李孟羲接過木頭,認真看了兩眼,恍然大悟。

原來浮橋是可以隻用繩子和木頭就可以搭成的。

用繩結把一塊塊木板給系緊,並且可以限位,像是台階那樣,每隔一小段,就綁一個木板,以此延伸長度。

繩結足以把木板固定住,不需要鐵環,再說了,

就算用鐵環,鐵環的強度還不一定有直接用繩結綁結實呢。如此簡單就把木板固定的問題解決了。

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掌握的技能,果然是極其有用的。

李孟羲撓頭,又問,“關將軍,你會綁浮橋,可軍中其他人會嗎?”

關羽不能回答。

盡管綁吊橋看起來很簡單,像是絕大多數人都會的。

可並不能保證所有人百分之百會。

再簡單的一點知識,也有明文記錄的必要。

尤其是浮橋的相關技術,歸屬於軍事工程技術之列,十分重要。

關羽綁浮橋橋板的方法很簡單實用,李孟羲覺得完全可以當做時候標準的搭浮橋的技術方法。

得想個辦法,把看怎麽把不好用文字描述清楚的技術寫下來,最好是能畫下來,就如《武經總要》那樣,配很多插圖那種。

圖片記錄的信息,比文字能記錄的信息多的多的。

小小一個繩結,可能費盡口舌說半天,士兵們聽不懂是怎回事。

記錄成文字,寫上半天,寫上半頁字,依然寫的欠缺點詳實。

而要是畫成圖,簡簡單單的哪怕火柴盒一般大的一個小圖,就勝過長篇大論的一大段文字。

話說不清和文字也不容易寫清的東西,圖片拿到士卒們眼前一看,保證一目了然,哪怕一個字都不認識的士兵,一眼就看明白是怎麽回事。

浮橋的木板,和木板固定的方式,都不是大問題了。

可是,繩子哪來?現在軍中有沒有雞蛋粗並且長十幾丈甚至更長,並且一根到底完整的大繩子呢。

沒有。

這可好,沒有搭浮橋的繩子,還怎麽搭浮橋。

軍中有很多各類粗細不同的繩子,但搭浮橋需要很長的並且很結實的能承載住車馬的繩子,要是繩子不夠長,沒有長的繩子,就得拿短繩去接,可如此以來,由短繩接成的繩子,強度必然不夠,很可以出現斷裂,或者繩結松開的狀況。

不出問題還好,一出問題,問題就大了去了。

馬車正在浮橋上走著,突然某一截繩子的繩結松開了,車上一車平日都舍不得吃的酒肉,一下全掉河裡了,豈不可惜。

物資的損失倒也罷了,要是人走著走著,突然浮橋斷裂,人要是掉進湍急的河水,一個旋兒人沒了蹤影,比如關雲長,掉進汛期的河水之中,同樣得遭難。

堂堂五虎上將,因為浮橋斷裂,一不小心掉進河水中淹死,豈不一世英名盡毀。

別說關羽會水性之類的,就算關羽水性不錯,萬一是哪天關羽手臂中箭了,箭傷未愈,一個手臂用不上力,身上又穿著重甲,這要是一不小心掉進水中,肯定淹死了。

總之,無論如何,得有足夠結實的長麻繩,不然一旦出現損失,輕則毀物傷人,重則貽誤軍機。

足夠結實並且足夠長的麻繩,軍中現在沒有,清點出了此事,關羽劉備皆皺眉。

技術有關的,李孟羲最為擅長了。

李孟羲清了清嗓子,問關羽劉備,問兩個出身民間底層的人,“麻繩怎麽編的?”李孟羲問。

說來在漢末各方諸侯之中,可能曹操不知麻繩是怎麽編出來的,可能孫權也不知麻繩是怎麽編出來的。

因為曹操出身豪族,天生的食肉階級,未曾深入民間,四指不染泥,不清楚民間技術太正常了。

而孫權呢,等孫權繼父兄之位,坐斷東南時,已權傾天下,哪裡會有機會和動力去了解民間技術細節呢。

不說曹吳,再說袁紹袁術兩兄弟,這兩人累世公卿,想袁術兵敗之際,士兵們都喝泥水,袁術口渴,士兵們給袁術找來了渾水,袁術不肯喝,打翻水碗,非要找蜜水來喝,士兵回答,此時只有血水,哪裡有蜜水,袁術頓時吐血而亡。

如此一個嬌生慣養的紈絝,生死關頭,還要矯情著要喝蜜水,簡直跟何不食肉糜的家夥是一類人了。

袁術這般,哪裡又會是懂得民間生產技術的人。

袁術如此,袁紹又能好到哪裡去。

認真一比較,其實很有趣,漢末諸侯,好像只有劉關張三兄弟,真正是出於底層的草根。

劉備雖是漢室宗親怎麽樣了,漢室宗親可太多了,漢室宗親的身份就就不值錢,君不見漢室宗親的劉曄,就是造霹靂車那家夥,也在曹操手下效力。

劉備之所以成為劉皇叔,是劉備足夠強大,能力足夠,才成為劉皇叔。

漢室宗親的身份,給劉備提供了一些便利,但並不是劉備因為是漢室宗親,而所以才在漢末脫穎而出的,兩者並無關系。

除劉備之外,其余劉姓各方諸侯,劉表劉璋之類,哪個不比劉備身份跟漢室血緣更近,然而除了劉備,余者皆不堪。

細數漢末諸侯,懂得如何編織麻繩技術的,好像還真是只有一個劉玄德而已。

不僅劉玄德,關羽也知道麻繩該如何編,甚至張飛也知道。

和漢末其他諸侯相比,劉備一方,好像很特別。

李孟羲不懂麻繩是如何編的,麻繩李孟羲還算熟悉,前世沒少見過,李孟羲記得,那種工地上用的手臂粗細的麻繩,麻繩裡好像還有一些細的扎絲,用來給麻繩提供更強的扛拉性能。

扎絲不用想了,這種細的鐵絲,按漢末的條件,不可能生產出來的。

漢代的麻繩,只能是純麻繩。

李孟羲問,麻繩是用麻來編的嗎?

劉備和關羽聞言相視一眼哈哈大笑,這話問得,麻繩不是麻編的,還能是什麽編的。

“不是,我是問,生麻咱們軍中是不缺了,幾十丈長的麻繩,能編嗎?”李孟羲一臉疑惑的問。

“如何不能?”劉備反問。

“那……如何保證質量……額,麻繩事關浮橋是否堅牢,長長數十丈的麻繩,不可能由一人編成,而若是由多人共編,若稍有一人編時馬虎,到用之時,長數之丈之浮橋,一處麻繩不牢,便有橋毀人亡之危。”

“麻繩優劣,如何評判,我不知,兩位可知?”

劉備沉思片刻,“麻繩以股多而密者為優。”

見劉備有所見地,李孟羲便把編麻繩的質量監管工作,就交給劉備了。

劉備笑著應下了,“正好,雲長,一架浮橋,需用長繩兩根,你我率人各編一根,以評優劣,如何?”

關羽笑道,“就依大哥。”

好了,雖然義軍還沒有遇到需要搭橋的情況,但已經開始準備搭橋的相關準備工作了。

足夠長和足夠結實的麻繩開始編了,雖然不知什麽時候會需要過水搭橋,但想必在遇到的時候,軍中已經有了不止一條長繩。

有備方能無患。

更重要的是,以往,都是李孟羲想到相關技術細節的,現在由魚舟想到日後行軍之時,可能同樣需要大船和浮橋,這是關羽想到的。

一人之智,難比得上眾人之智。

白天提到,軍中可以每個百人隊,配一兩張漁網,還可以配一兩個抓鉤,這類帶著特殊裝備的士兵,或可稱為技術軍士。

今晚,又想到了可用於搭橋的麻繩,麻繩不同於漁網和抓鉤之類的,一盤幾十丈長的麻繩,重達幾十斤,單兵扛著是扛不動了。

如果說,抓鉤是“排”級戰術輔助裝備,漁網是“連”級輔助工具,那麽用於架橋的幾十丈長的麻繩,至少也是營級的裝備。

重的要死的麻繩放在百人隊之中,任何用處都沒有。

故,搭浮橋的能力,可以下放至千人隊,即,每個千人隊都要有能獨立搭建浮橋的能力,即,每個千人隊,幾十丈長的麻繩至少攜帶兩根。

余下的問題還有,搭浮橋,得先把繩子拉到河岸那頭去,首先得派精通水性的士兵腰裡纏著繩子遊到對岸去。

水如果很急,又或者是冬天,水溫很低,泅渡的士兵很容易遇到危險。

要是在河水上搭浮橋也就算了,可還有一種架在兩山之間的吊橋呢,就如當陽長阪坡,張飛砍斷了吊橋,曹操的追兵頓時無力追擊。

河水還可以泅渡,兩山相隔,徹底沒辦法了。

古代的技術,李孟羲也不甚熟悉,更熟悉漢代軍事技術的人是關羽劉備二人,於是李孟羲便問,如果兩山之間,吊橋被毀,如何重建吊橋。

“擇靈巧之士,腰間纏繩,翻至對崖,把繩索系於對崖山上,而後,如搭浮橋一般方法,用木板,鋪於繩索之上,如此,吊橋可成。”關羽略作思量之後,答道。

關羽說,找幾個很擅長攀爬類似特種兵一樣的精兵,拉著繩子,爬到山對岸的山崖上去,然後把繩子綁在山對岸的石頭或者樹上,當兩根平行的繩子從這邊山頭搭到那邊山頭搭好,再在繩子上鋪上木板,就是簡易的可通行的吊橋了。

靠人爬過去搭吊橋,這難度有點大了。

很多天險之所以被稱為是天險,因為是人力無法輕易克服的。

可能一處建在險要處的一架吊橋,建吊橋時死了很多人,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把吊橋建好。

平日建吊橋,用人拉著繩子爬過去的方法,慢慢建也行,可如果軍情緊急,若無有快速搭建吊橋的工程能力,極其影響軍隊戰力。

有天險相隔,而無有逾險之能,雖有百萬雄師,只能望險而歎。

如果空有強大的作戰部隊,而沒有強大的軍事工程能力,等於是沒有強大的後勤能力,沒有強大的後勤能力或是後勤能力有短板,於是,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強軍。

其軍力雖強,而短板非因其軍力強盛便可彌補。

後勤不足,早晚必因此落敗。

正如曹操之八十萬大軍枕戈赤壁,其軍雖眾,其水師不精,其軍中醫師不足。

因為水師不精,所以不得不用鐵索連環之計,意圖以船為陸,發揮北地兵馬善於陸戰的長處,而避免水戰的短處。然後,一把江火,曹操大軍水面大敗,折戟沉沙。

【本站首發,最快更新】

同樣因為醫師不足,瘟疫爆發之後,無力控制,以致功敗垂成。

但凡曹操再多準備個兩三年,後勤準備再充足一點,船隻數量再擴大一倍,縱然水師依然不是東吳對手,但憑借絕對的體量優勢,無腦用火船往對面撞,無腦拚傷亡,也能把東吳水軍全部給消耗掉。

而要是曹軍事先準備的藥物和醫師足夠,說不定瘟疫爆發的初期,瘟疫就被壓製住了,壓製住了瘟疫,縱然水面船隻全被孫劉聯軍消滅,也沒必要退軍的,可以慢慢伐木繼續造船。

天下三分,魏居其七。

哪怕只是隔岸相持,曹操地盤大,人口多,能籌集到的糧草更多,只要沒有瘟疫,不撤軍,和孫劉大軍隔江相持,相持個一年半載,孫劉可能就撐不住了。

孫劉十萬大軍長久和魏軍相持,等於十萬青壯沒辦法從事生產,同時後方還需要源源不斷的往前方支應糧草,以孫劉的體量,拚消耗,會被魏國耗死的。

若論軍力,曹操南征北戰,打過董卓,呂布,打過袁紹,打過袁譚,還打過鮮卑,魏軍從兵力還是士兵素質紀律性,都遠強於孫劉,可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勤準備的不足。

第三百五十九章 浮橋,繩索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