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628章 釀酒
熱門推薦:李孟羲這日找來匠人,準備釀酒。

軍中糧草貴乏的現在,為何李孟羲偏偏還要浪費糧食釀酒?

這是因為,李孟羲深知技術研發的時間,動輒將以年月計,研發周期極其漫長,按涿州軍近況,估計得等一年之後,糧食才能勉強殷實,可要等到一年之後再去釀酒,就耽誤了一年研發時間。

試問,人生能有幾個一年啊,耽誤掉一年,何其可惜。

故,李孟羲覺得,生產跟攀升科技是兩種互不干擾的科技線,生產可以等萬事俱備才去生產,但科技研發任何時間都能進行。

李孟羲從全軍找來了三十多個據說會釀酒的人,然後,一個個私下問釀酒技術相關。

問了一遍,匠人們大多吞吞吐吐不想說釀酒手藝。

李孟羲對此能夠理解,在古代,技術畢竟是吃飯的本錢,匠人們把釀酒技術藏著掖著,容易理解。

只有三五人略說了一點釀酒相關。

一人道,“釀酒冬天不行,得夏天以後,野地裡尋剌子草,剌子草加米麥活好,放壇子裡封好,放半年,就能成酒。”

李孟羲不知剌子草到底是何物,他猜測,這種草可能帶有某種酶,可以發酵糧食,從而釀酒。

又有人說,“天不冷了,活點白面,面放陰涼處,等面發酸有味兒,再取面就著高粱拌拌,再加水封壇。”

當李孟羲聽到這個釀酒方法時,李孟羲就頓時想起,這個活面放陰涼處的方法,怎麽跟做酵子一樣?

所謂酵子,農村用來發面蒸饅頭的酵母是也,李孟羲想到了小時候,奶奶會用玉米滲加了面活一些面塊,然後放缸蓋子上,然後也是把面塊放在陰涼地方放著,然後也是,過一段時間,面塊都長蟲了……

但是,很神奇,這些爬了白色小面蟲的面塊,拿來蒸饅頭,饅頭可以蒸的又白又軟。

李孟羲倒是想起來了,酵母菌,酵母菌這玩意兒!釀酒的核心技術就是利用酵母菌發酵,將糧食中的澱粉轉化為酒精。

而且,酵母菌可不僅能釀酒,還能蒸饅頭,包包子!

一想到饅頭,李孟羲便起了改革飲食方式的決心,饅頭絕對好吃,比死面餅好吃的多的多!

漢末的烹飪技術還很不發達,一天天的都吃的啥,不是燉,就是燉,還是燉,要麽就是煮,蒸的都少。

來漢末這麽久,李孟羲都未吃過可口的東西。

偶然想起了酵子,李孟羲決定,得空看看酵子怎麽做才好。

想來,酵子或者說酵母,不用發明的,酵母本身就普遍存在於自然界,隻用活一些麵團,然後溫暖的地方放著,然後就等著酵母菌落到麵團上繁殖起來就行。

幸好李孟羲是個農村人,幸好多少知曉點做酵母的方法,不然貿然來到這漢末,連個酵子都做不出來。

匠人說的釀酒方法,也會拿麵團先做酵子再做酒,李孟羲了然,酵子在釀酒過程中,等於酒曲。

李孟羲覺得,這個釀酒方法,比前邊那個用剌子草釀酒的方法靠譜的多。

還有一人,也說了釀酒方法。

那人小心翼翼從懷裡拿出了一個小瓶子,瓶子裡的東西據說是他祖傳的,要釀酒,煮一鍋稀米湯,然後把瓶子裡的東西倒進去些,然後等幾天,等米湯起了泡泡,就再準備半缸米麥,米湯倒進去,封壇放起。

李孟羲很好奇這個釀酒匠人所說的祖傳的玩意兒是什麽,他很有禮貌的問能不能拿來看一下。

就因他有禮貌,人家拒絕了,不太想讓看。

若是李孟羲強製要求拿來,料想一個小小的匠人不敢推拒。

雖匠人不讓看,李孟羲大致有了猜測。

據說,好多老飯館據說有祖上傳下來的上百年的老面頭,這其中可能有噱頭和誇張,但也有部分是真的,真有傳了上百年的老面頭。

是何等的面頭寶貴至極值得小心翼翼的傳了百年呢?是菌種,酵母菌種。

自然界中,酵母菌是一類極其龐大菌種,有超過百萬種酵母菌種類。

這麽多菌類之中,有的會產生毒素,有的怕冷,有的怕熱,有的生存能力差,容易被雜菌殺死,有的怕酸,有的會怕鹼。

並不是所有酵母菌都適合用來發酵食物的,而就算能用來製作食物的酵母菌中,有的發酵太慢,有的發酵之後,產生了很多酸澀的物質,面會很酸。

但是,在眾多菌種中,有時會幸運的碰到一種發酵能力強,發酵快,發酵完之後面還不酸,反而甜絲絲的好菌種,這樣的酵母菌種發酵的面整出的饅頭,簡直好吃極了。

於是,一塊好面頭,真的能蒸出非常好吃的饅頭,且酵母菌可以不停的繁殖,只有菌種傳遞下去,一家飯館,數代人都可以靠著一塊面頭髮家致富了。

李孟羲懷疑,匠人手中那個小瓶子,就是跟老面頭類似的東西,乃是一塊優良的酵母菌種。

有好的酵母菌種,自然能釀出不錯的酒。

查了查懂釀酒的匠人,統共有三十三人。

一圈問下來,匠人皆說需糧食,需一個能封口的壇子,看來這些匠人們釀酒的大致流程是大同小異的。

因軍糧不多,又不能太浪費糧食,李孟羲只能一人給五斤糧食,只能撥百十斤糧食來釀酒。

問一眾酒匠,何種糧食釀酒最好,匠人們意見並不統一,有說高粱好,有說黍子好,有說麥好,還有說大米好,連大麥都有人說好。

李孟羲想到了後世,釀酒多會用高粱和大米,這是為何?是到底因為高粱釀酒比較好,還是純粹因為高粱便宜?不得而知。

對釀酒術知之不多的李孟羲,他同樣不知匠人們釀酒技術的高下,思索片刻,李孟羲索性,把匠人們分成數組。

第一組數人,全用大米釀酒,第二組,就全用高粱,第三組,全用黍子,等等。

這樣,因用的糧食數量都是一樣的,都是五斤糧食,有了對照組,待數月之後酒釀成之後,第一就能對比得出,到底是用哪種糧食出酒率最高,酒口感最好。第二是,用同種糧食的一個組的人,誰的釀酒技術比較好,也能對比出來。

然後,待第一輪酒釀成之後,直接就能確定最適合釀酒的糧食,也同樣可以選擇釀酒技術最科學合理的那個匠人。

然後,就可以以釀酒技術最好的那個匠人的釀酒方法為基礎,開始進一步改進。

這便是李孟羲攀升釀酒技術的計劃,不必從頭設計,根據漢代本有的釀酒技術,站在廣大古代人民的肩膀上,再向上攀升。

李孟羲將糧食和陶罐發與一眾酒匠,然後派人監視者匠人人勞作。

李孟羲倒不是怕有匠人貪那麽幾把糧食,幾把糧食不算什麽,但是要是因為糧食出了誤差,將來核對出酒率時出了偏差,那就將整個實驗數據毀了。

釀酒很麻煩,匠人們拿著陶罐認真的淘洗著,黍子高粱等糧食也淘洗了。

洗完還不算,有部分人找來說想找點熱水,把罐子煮上一煮。

頓時,李孟羲就覺得,能想到高溫沸煮殺菌的匠人,水平肯定比旁人高。

待煮了陶罐,有人又說,糧食也煮煮的好。

李孟羲便又學到了,釀酒的話,糧食得煮熟的嗎?這是為何?難道說,糧食熟了,糧食的澱粉更容易被酵母菌消化掉嗎?

一想,大抵應是如此,酵母菌是生物,人也是生物,人也一樣,熟食更容易消化。

不懂釀酒術的李孟羲已經跟酒匠們學到了, 釀酒得把罐子洗乾淨,還得拿水沸煮過,還得把糧食煮熟了。

從中,李孟羲總結出,釀酒時消毒極其重要,他還根據所知知識又加了一點,釀酒的水也最好取乾淨的水,水最好煮沸,不然也容易造成汙染。

酒匠們按各自的方法把糧食裝了壇封好,當然,也有的人竟然選擇不封壇,隻用了麻布把壇口封起,然後湖了黃泥。

之後,李孟羲又根據匠人們所說,找了一個陰涼乾燥避光的屋子,將所有酒壇放進屋子放好。

最後一步,李孟羲將所有匠人的名字寫下寫在木板上,對應的酒壇掛上對應的匠人名字,李孟羲對一眾匠人道,待酒成之時,擇一釀酒釀的最好的人升任百夫長,再取上佳者十人,為什長,到時酒若釀的好,各有封賞。

李孟羲從來都說話算話,酒匠們聽聞有賞,個個喜笑顏開。

在同一天,李孟羲下令,眾酒匠統編一營,就為【酒】營,日後專做釀酒之事。

與此同時,李孟羲又特令人製作了一面綠色的【酒】字大旗,豎在藏酒屋外,酒旗風雪中飄揚著,昭示著義軍後勤又加一營。

在城外練兵的關羽回來,聽聞李孟羲在釀酒,特意找過來看看。

關羽也是好酒非常,酒還沒釀好,關羽就惦記的不行。

整個釀酒計劃,李孟羲隻用了不到二百斤糧食,隻用了這麽一丟丟糧食來釀酒,這麽一點糧食,用於研究技術足夠,用於大量生產肯定不夠,也就,不會浪費糧食。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