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586章 後人觀古水之謬
斥候所尋找到的水脈,在離巨鹿城超過二十裡外一條大河處。

到達目的地,一條大河蜿蜒大地之上,李孟羲走到河岸邊,看著蜿蜒深闊的大河,他感慨一句,“這河真大啊。”

一句話說的很沒見識。

邊上,關羽不由的轉頭看了看李孟羲,再去看李孟羲口中所謂的大河。

眼前的河流並不寬闊,而且因為天旱的緣故,河裡水位銳減,半個河床都乾涸了,隻留中間窄窄的水流有氣無力的流淌著。

這麽個小河,算得什麽大河。

細究起來,是李孟羲與關羽兩人認知的偏差。

李孟羲所熟知的河流,是家鄉村子周遭的河流,那般河流,一個破瓦從這岸丟到那岸,打不出十個旋來,就這樣的河,中心水深的能沒過人,已經算是大河了。

因而,李孟羲見到河道寬的估計能打五十個旋的河,直接就覺得是超大的河了。

兩千年滄海桑田,環境變化太大了。

漢代水資源遠比後世充足的,後世連黃河都斷流了好多次,放在漢時,黃河長江可是十足天險,水量充沛至極。

還有,據說古代洞庭有八百裡廣闊,後世屢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減少了八成多。

後人觀古水,謬如刻舟求劍。

此中暴露出李孟羲一個嚴重的常識問題,一提到河,李孟羲第一反應,是九成能遊過去甚至能趟過去的河,是普遍因為水資源貴乏且被水庫截住了水變得平緩無比的河流。

而關羽這個漢末土著,對水是另外的感官,提到河,關羽的第一反應是,水域廣闊,煙波浩渺,隔絕難渡堪稱險阻。

這一點常識上的差異,於實戰中會造成嚴重誤判。

聽斥候匯報前有小河,李孟羲一聽小河,便派人扛幾個竹排過去搭浮橋去。

結果,半天未能通行。

到前邊一看,說是小河,河流寬十幾響寬,水流湍急的不行,這喵的叫小河?

放漢末,就是小河啊,可放後世,就是大河了。

有日斥候又匯報,前有湖。

李某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副畫面會是各種風景區,遊船鋪滿了湖面,湖水又髒又綠,滿是水藻。

對湖泊的常識印象如此,李某人會覺得,湖泊的話,水域有點大,得派船過去。

結果,實際情況會是,何止是有點大,又何止湖面會滿是水藻,而是蘆葦蕩遮天蔽日的八百裡洞庭,八百裡水泊梁山。

船派過去,直接船隊迷失在蘆葦蕩中,全軍覆沒。

不熟漢代風土的李孟羲在判斷上失準。

這個問題對關羽而言不存在。

只要提到湖,關羽所想的肯定就是八百裡水泊浩渺,乃蘆草叢生的險地,哪怕無有蘆草叢生,秋冬時水上會起大霧,在霧中行船跟進入了鬼域一樣,一不留神就迷路。

一條水流並不充沛的河而已,李孟羲驚歎河大,關羽嫌棄一泡尿下去都比這河大,就此極不起眼差別處,意味著若水上用兵,關羽要老練於李孟羲,意味著今日關羽沒跟李孟羲較真,沒駁斥李孟羲說這河不大,沒暴露出問題,意味著日後李孟羲可能一個疏忽,就在水戰上遭遇重大失敗。

李孟羲沒見過八百裡水泊,後世就算仍然有八百裡水域,可因為汙染的緣故,水面上都沒有草生植物了,一片開闊,沒有藏險之處。

後世滿湖蘆葦蕩的湖泊,會湖上起大霧的湖泊,幾乎沒有了。

而漢末,比比皆是此類險水。

風調雨順祥和之世來的人,怎知古代水情之凶。

學問一道,看來和和氣氣的,並不好啊,

你看關雲長,你倒杠一句,辯駁兩句啊,你顧及彼此交情不吭聲,李某人的一次重要成長,兵法中極重要的【地勢】一項,古今地勢山水差異的重要感悟,李某人沒能領悟到。李某人身邊,缺一個杠精。

——

李孟羲跟關羽兩人河岸看了半天,關羽道,“走,羲兒,咱下去看看。”

李孟羲欣然相從。

找了一條小路,關羽在前,李孟羲在後,兩人順著河岸走了下去。

走過半個乾涸皸裂的河道,到中央,河邊上,關羽挽起袖子,伸手在河邊摸索。

李孟羲好奇無比,龍蝦?螃蟹?

誰知道,關羽掏了半天,掏了一個沾著淤泥的螺殼,中原人俗說的螺殼,應該是蚌,農村從河裡池塘裡撈上來砸碎喂鴨子那種。

撈完了蚌,看著李孟羲發笑的李孟羲,關羽解釋到,“那年我還小,十來歲,天旱,河裡水幹了,我下河撿了有盾牌大那麽一個螺,砸開得了一珠,賣了好些錢。”

說著,關羽兩指手扣著螺殼,一用力,卡察一聲,把螺殼掰成了兩半。

然後,任關羽一通找,沒有找到珍珠。

蚌隨手扔河裡,就著河水洗了洗手,起身,看向李孟羲,關羽道,“老話說,老蚌生珠麽,蚌長的大才會有珠。”

言下之意,沒找到珍珠是沒找到大蚌,不是他關某在哄小孩兒。

李孟羲好笑的看著關羽。

看關羽背著手,拿眼四處尋摸著還想繼續撈蚌的樣子,李孟羲頓時就想起小時候的趣事了。

小時候有個同學,有次撿了個空的煙盒,結果拆開煙盒一看,裡邊有好幾百塊錢。

然後自此以後,那個同學只要見了煙盒就撿,見了煙盒就撿,很好玩的。

關羽小時候撿了個大蚌,蚌裡有珍珠,於是乎這麽多年過去了,流亡江湖多少載了,再看見河,見河幹了,關羽忍不住還想去撈河蚌,還想撞運氣去找珍珠。

這家夥窮酸的……

關羽往邊上繼續去撈河蚌,李孟羲不想下手,他嫌水涼。

走到關羽身旁,李孟羲連問了數個問題。

“關將軍,這河蚌,人能吃嗎?河蚌也算是肉吧?”

“還有,要說珍珠,我倒想起來了,並不是非隻老蚌才有珠。我知道有養珠術,將蚌殼剪下來一角,然後塞進蚌裡,放水裡養三五年,蚌裡必能有珠。”

“且,一蚌可植幾十珠不止。”

正伸手撈蚌的關羽突然停住猛地抬頭看向李孟羲,一臉驚訝至極的模樣,“當真?珠子還能種?!”

“能啊。”李孟羲一本正經的道,“真的,真能這麽種。”

關羽瞬間心情就簡直了。

珍珠可老值錢了,非常值錢!要是把珍珠當麥子種,一蚌得十個珍珠,養一千隻蚌,養個三五年,便得珍珠萬顆,能拿鬥裝了,能拿麻袋裝了!

瞬間,關羽就得了富甲天下之法。

迫不及待的,關羽立刻去掰蚌殼,倉促之間,手指一不小心都被蚌殼邊緣割流血了,蚌殼掰下一角,關羽問,“怎麽個種法?塞裡邊?”

“不是。”李孟羲指點,“得塞蚌肉裡。”

關羽於是又換了個新蚌,卡察一聲把蚌掰成了兩半,然後就照李孟羲說的,把蚌殼給刺進蚌肉裡。

做完這一切,關羽手捧著河蚌,認真問,“這便成了?能種出珠子?”

李孟羲笑了,“這樣不能出珍珠。”

關羽眉頭一皺,“為何?”

李孟羲笑得更開心了,“哈哈!你把蚌掰死了,還怎養?”

關羽低頭看手中河蚌,可不,掰成兩半了,掰死球了。

關羽也哈哈笑了。

在之後,在水邊,李孟羲問關羽河蚌能不能吃,吃河蚌會不會生病,等等吃河蚌相關。

而關羽,一句一句答著,不停反問李孟羲養珠的細節。

李孟羲:“那河蚌好吃嗎?煮著不腥?”

關羽:“沒吃過,不曉得。照你說,種珠得用剪子?”

李孟羲:“剪子也不好使,得小刀,鑷子。河蚌要是腥,加點鹽,多加點花椒,會不會好吃點?”

關羽:“會吧。”回復的心不在焉,隻關心珍珠了,“養蚌得怎喂?蚌吃肉,還是吃麥?還是吃草?”

李孟羲詫異的看向關羽,關羽一臉認真模樣。奧,古人沒那麽精力去細究蚌到底是吃啥的。

蚌吃什麽?應該是蜉蝣生物?或者水草?或者,肉和谷物其實都吃?

嗨,作為一個現代人,李孟羲也同樣不知道河蚌吃啥啊。

“不用喂。”李孟羲道,“丟河裡,把蚌裝籠子裡,丟河裡養著,河裡有水,有吃的,不用管他。”

因為實在不曉得蚌的食譜,實在不知道怎麽養,李孟羲便直接白嫖了,白嫖河裡的水,還白嫖河裡的蚌的食物,管他河蚌吃什麽,河裡反正肯定有吃的。

關羽再一想,妙啊,都不用缸,也不用糧食,直接拿籠子養河裡,費的只是籠子。

關羽越發覺得,養蚌種珠之事,大有可為。

之後,李孟羲還是問河蚌如果能吃,挖一些回去當軍糧,如果實在難吃,可以跟糧食混起來;關羽則還是問種珠相關。

這倆人聊的都不在一個頻道了,一個專注吃,一個專注多到用鬥裝的珍珠。

在此時此刻,李孟羲對珍珠不珍珠一點不在乎,徒對喂雞鴨都嫌費事的蚌肉感興趣,頗有些視錢財如糞土的過人氣量。

實則,珍珠又不能吃,養蚌除了浪費勞動力,卵用沒有。

在飯都吃不飽的時候,一切奢侈品的生產活動都是徒費民力。

半天之後,關羽不顧河水冰冷,乾勁十足的撈了許多河蚌放在了岸邊。

斥候抵達,斥候在岸邊呼喊,說大隊已到。

——

木匠營全營還有漁隊全營,共計千余人,帶個大量淄重物資到了河邊。

一聲軍令下達,匠人們開始從車上卸帳篷,卸物資,就在河岸邊,一字排開準備扎下營寨。

另有,漁營幾百人扛著魚鷹舟背著魚網,順著河岸下河了。

漁隊曾在之前的漫長行軍途中供給起了幾百人量的口糧,供給起了整個造船一項所有的魚膠補充,還供給起了百多隻雞鴨所需的所有魚雜,停滯了許久的漁隊,終於再次啟動了。

李孟羲站在岸邊,他身後就是連綿扎營的木匠營,身前就是大河,河裡漁隊的人已經扛著舟下河了。

漁夫們把魚鷹小舟放到水上,然後背著網踩到舟上,拿起一根撐船的長杆,撐著往水中央走。

到了水深處,船篙放起,拎下背在肩膀上的網,一手抓網繩,一手捧網,然後用力一甩,網嘩的一下散花一樣撒下去了。

網撒入水中之後,等網沉下去,稍等片刻之後,拉網,收網,將網整個拖到小舟之上,然後解開魚網,看有沒有漁獲。

複而,收網完畢之後,再整理好魚網,再撒。

……

李孟羲在河邊駐足看了許久,他盯著離得近的某個漁船,等人連撒了十幾網之後,李孟羲遠遠的喊,“嗨!有魚嗎?”

漁夫抬頭遠遠的看了過來,憨厚的漁夫俯身從船艙裡抓起一條巴掌大的魚,抓起高舉著給李孟羲看,“有魚啊……哎!”

一個手滑,漁夫正得瑟炫耀,魚蹦噠到水裡去了。

李孟羲瞅見人家顧著說話,卻把魚弄跑了,李孟羲不厚道的笑了。

有魚就行,有魚便說明組織起漁隊的確是能有漁獲的,有了源源不斷的漁獲,就能源源不斷的補充糧食缺口。

這還是一段河流,河流上遊下遊還不知有多長,這還是一條河而已,巨鹿一郡之地,那麽大的地方,不知會有多少水脈,能容納下多少漁船。

假如,巨鹿的水域可容納下五千條漁船,每隻漁船每日不停撒網捕魚,假設每日都能捕到二十條魚的話,魚大小加起來,能有十斤,十斤魚,夠五人一天口糧,吃不飽,但也餓不死。

一艘漁船的漁獲量能養五人的話,五千艘漁船,竟能養兩萬五千人。

雖說,隨著捕撈,野外的魚類很快會銳減,但打漁本就是應急之需,隻用撐一兩個月,待糧食問題解決了,耕種走上正規之後,野外有沒有魚,影響不大了。

巨鹿一郡,如果把所有水裡的魚,奧,還包括河蚌,把水裡所有的能吃的食物,如果全部撈出來,應該是能養起十幾萬人的吧。

關鍵問題,難以高效撈魚,很難把水裡所有的東西都撈完。

漁獵養軍的極限在哪?

只靠打魚打獵, 可以供給多少人食物需求?

李孟羲覺得是,得分時間,分地域。

中原地區,兩千年前的漢代,自然環境開發程度肯定低於唐朝,肯定遠低於明朝。

也就是,漢朝,野外獵物和魚類資源,遠比明朝時期豐富。

中原,漢人,漢文明,乃是整個古典時代,耕耘開發最強的民族,蠻族們,兩千年過去,蠻族棲息地山還是山,河還是河,可中原,兩千年過去,本來的山坡變成了梯田,湖泊被填成了平地變成了良田,叢林變成了田,沼澤也變成了田。

同樣是巨鹿一郡,只靠漁獵,漢代假設可以養一萬人,明代便只能養兩三千。

而今是漢代,野外生物資源比唐宋元明清都充足,這是李孟羲有信心以漁獵的方式來解決部分糧食的信心之一。

第二點,有真實的參考數據,有真正的靠漁獵為生的民族,明末,白山黑水中的漁獵民族總數達到了幾百人之多。

漁獵可供養的人口,足以達到幾百萬級。

固然,白山黑水間,俗稱棒打麅子瓢舀魚,自然資源比巨鹿郡充沛的多,且白山黑水間,土地面積肯定比巨鹿大的多。

那,若以明末作為參考。

明末,遼東一大塊地域,生存的漁獵人口是三百萬,假設巨鹿郡平原的生物資源是白山黑水的二十分之一,巨鹿一郡,面積又為遼東十分之一,那麽,巨鹿一地漁獵可養活的人口,是三百萬的兩百分之一。

一萬出頭。

李孟羲也覺得,這個數字應該差不多。

軍眾十五萬,一萬人的口糧有辦法解決掉。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