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1019章 【不擊堂堂之陣】
,!
 在這旌旗烈烈刀兵肅殺戰鬥隨時都可能爆發的戰場上,李孟羲不合時宜的陷入了迷茫。
 他在迷茫,戰陣之上,先擊敵之羸弱處,可贏;先擊敵精銳,待其精銳潰散,余部勢不能支,亦可贏。不管先集中力量殲滅敵軍精銳,還是先攻薄弱,毫無疑問,這都是正收益的戰術選擇,可為何,不能擊堂堂之陣?
 李孟羲心裡思索,既然都是好的戰術,一用而一不用,看來不在戰術有用或是沒用,而可能在於性價比,在於,最優解。
 那麽,何以,不擊堂堂之陣,會是最優解?而先滅敵之精銳不是最優解?
 百思不能得解,但答桉肯定就在這裡,先攻強,先攻弱,這兩種策略肯定有效率上的高下之分,且極大可能,是不擊堂堂之陣先攻弱性價比最高,可,難以想明白此中道理到底為何。
 眼前正有陣勢,敵大兵陳列眼前,敵黑壓壓的陣勢當中,強弱分明,李孟羲遙指敵軍陣勢以左,胡騎在處,問關羽,“關將軍,你說,我若先攻敵左翼弱兵,之後,敵我形勢變化該如何?”
 關羽眯著眼睛朝敵陣遠遠的看了一眼,道“敵側翼兵弱,你若擇左翼攻之,彼側翼陣勢須臾將潰,彼側翼既露,其中軍陣勢便險,敵非退既敗也。”
 李孟羲點了點頭,“嗯。”接著又指敵之中陣,敵甲士眾聚之處,“那我若攻敵中陣,先潰其精銳,又該如何?”
 關羽笑道,“敵中軍潰敗,兩翼胡兵必見勢先逃,敵全陣皆敗也。”
 這就是關鍵處,和兵力均分的進攻策略相比,集中力量進攻不管是攻敵強兵還是攻敵弱兵,都可達到潰其一角而頹其全軍的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關鍵在於,性價比最高的方法,是在哪。
 認真思索片刻,李孟羲又問,“那你說關將軍,攻弱與攻強,都能潰敵,能有甚區別?”
 關羽手捋長須認真思量了下,道,“或許……攻敵強硬處,死傷更多?攻的更慢?”
 一個【慢】字,一下就啟發了李孟羲,他若有所悟了一下,眼睛裡有些明悟,(攻的更慢……這就是原因,效率……)
 李孟羲立時想到了前世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據傳,冷兵器時代只能承受百分之二十的傷亡,先不管這個數據是真是假,就先按百分之二十算,百分之二十的傷亡軍隊就要崩潰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誰先達到這個傷亡數量,誰就先敗。
 所以,要想在戰場上獲勝,就拚命增加輸出,誰能能越快的給對方造成百分之二十的傷亡,

誰就贏了。也就是——兵貴神速,輸出效率更高的一方,將更能獲勝。
 當想明白了這一點,李孟羲又跟另一點又聯系起來了,兵法中還有另一句,叫做,“寧可斷敵一指,決不傷敵十指”?為何?效率不同啊,斷敵一指顯然能更有效的削弱敵方戰鬥能力。
 當把問題找到“效率”這個核心上之後,“不擊堂堂之陣”的道理也就明晰了。
 進攻有兩個選擇,一者,擊敵強硬處,一者,擊敵弱處,這兩種不同策略的差別是,選擇擊敵強硬處,一個時辰過去,仍在與敵精銳拉鋸,而選擇攻擊敵軍弱處,一個時辰時間,已把孱弱之敵擊潰,並可能因此在敵軍嚴密陣線上打開了一個口子,或者成功使得敵軍側翼大開,直接威脅到敵軍全軍。此中差異使得,不同策略下,選擇攻強,一個時辰之內,未能解決強敵,戰勢焦灼;選擇攻弱,一個時辰之內,殲滅弱敵,並趁此打破敵軍陣線威脅到了敵軍側翼,到此時,敵精銳仍在,敵堂堂之陣仍在,可其側翼暴露了,再選擇強攻,要容易的多。
 歸根結底,是效率,最佳效率決定了最優的解決方法,遇戰攻強之效率,不如避強擊弱,不如【不擊堂堂之陣】。
 終於想明白了,李孟羲長舒了一口氣,以後就明白了,再跟人打仗,避他強兵精銳不管,優先滅弱就對了。
 ——
 就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上,在肅殺緊張的戰場氣氛中,李孟羲於馬背上抄紙筆刷刷記寫著所得,他簡直旁若無人了,視萬千大軍如若無物了。
 片刻,一切記完,回想這一切事起緣由,李孟羲感慨,《孫子》一書,真堪稱是句句都是微言大義啊。
 【不擊堂堂之陣】,隻此短短六字,李某人從中學到了,進攻時關於選擇強弱攻擊目標的最佳策略和最優解;另從此中悟出,既然該【不擊堂堂之陣】,那反過來,既然攻擊之時,有能攻有不能攻,那就說明,進攻時不能選擇把兵力完全均分的方式平均進攻,必須集中力量進攻有所側重;還有,不擊堂堂之陣,是為了讓進攻策略最優,更進一步,是追求最佳作戰效率,由此對兵貴神速多了一層理解,戰場上,誰能達成最快的殺傷效率,誰就能先讓對手崩潰,誰就能獲勝。
 這一切都是從攻方角度的考量,再反過來,於守方,既然於進攻一方,不擊堂堂之陣避強擊弱為最優解,那,若防守,當避免敵軍避強擊弱,而要使己方弱兵不為敵方所攻,方法有,以強掩弱,強兵在前,弱兵在後,這便與兵法正統相合了,自古軍陣莫不是甲士在前輕兵在後。
 又或者,可有統籌法,以能承受更多傷亡的強兵為步陣,為騎兵,為陣列之先,以弱兵為弓弩手,為床弩投石機手,如此,弱兵依然可代揮作戰作用,同時又遠在陣後不用接受高強度考驗,不致暴露不足。
 此時再觀敵陣,以敵陣觀之,敵強兵在中,兩翼薄弱,薄弱之兩翼,毫無疑問就是破綻。借鑒敵方布陣教訓,可知,若列陣守禦,左右兩翼或該兵力均分,不該稍薄一側以為敵軍所趁,根據木桶理論,陣勢堅固與否,不在於強大的那一翼有多少甲士陣勢有多嚴整,而在於薄弱的那一翼兵力有多少有多薄弱。
 毫無疑問,若防禦陣地布置的一翼如同鐵桶一般堅固,一翼兵力稀少,敵軍將領必然會舍棄強硬,擇弱而攻。
 防禦陣勢,是木桶啊,不會因為強大的部分而守的住,卻會因為最弱的點而守不住。
 可,當真有處處均衡一點弱點沒有的陣勢?李某人自知,沒有。
 守禦陣勢,無有完美,那豈不是,所有陣勢,都可被攻破?
 當李孟羲把這個新想到的觀點說給關羽,關羽一言不發了好一會兒後,搖頭道,“某以為,陣勢雖無完陣,可陣勢雖必有其短,亦必有其長。
 羲兒你言,守禦陣勢必有缺憾故必為所克,若只是守禦,自然如此。
 可,你之陣勢必有所短,敵之陣勢,又豈能無有一短?他既有短,豈任他攻你之短,何不,反攻回去?”
 李孟羲被說的愣了一下,然後反應過來了,哈哈笑了。
 一下豁然開朗了,很對,無有完美的守禦陣勢,如果任由敵軍進攻而不加以干涉,敵軍哪怕是烏合之眾,哪怕毫無紀律毫無經驗可言,只要其能一次次安然進攻,長久下去,嘗試次數夠多的話,讓其找到致勝之法乃是必然。這也就是,為何那些來自於蠻荒之地毫無紀律可言的胡人騎兵能一次次擊敗中原的精銳步兵陣勢,因為胡人騎兵有來去如風的機動性,步兵與之對戰,縱然能勝,卻根本無力追擊,這就使得胡人騎兵可以一次次安然進攻,一次次安然撤退,一次次卷土又來,胡人騎兵都不需要有多高深的戰術洞察力,只需要每進攻一次就微微改變下戰術,隻依靠此笨拙的方法,在足夠多的試錯機會下,硬試也能把破陣之法試出來。
 後世大宋步兵面對遼金騎兵的無力困境,在這一刻,李孟羲對之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步兵能戰勝騎兵卻無法追擊,這是步兵屢屢被訓練度不高的騎兵所戰勝的戰術層面原因。更深層的是,作為防禦一方,步兵部隊沒辦法針鋒相對的對騎兵展開有效反擊,使得騎兵部隊可以一次次安然的進攻,而又不存在完美的防禦陣勢,必然有缺陷所在,就必然在對手的無數次進攻中被找到破綻然後被擊敗。
 由此,步兵部隊或不必一定要有能追擊騎兵的機動性,一樣能克制騎兵,只需要,步兵部隊有強力的反擊手段,使得騎兵不能安然進攻就夠了,比如——槍械。
 這也正符合了戰爭發展歷程,槍械發明之後,步兵與騎兵的機動力懸殊差距仍然還在,甚至於很多戰場,騎兵仍能重創步兵,但毫無任何懸念的,槍械之後,騎兵徹底走下了強勢的地位。歸根結底,槍械使得騎兵的每一次進攻都要付出相當代價,使得騎兵進攻不能安然,使得騎兵不再擁有充裕的試錯機會,當沒有了足夠多的試錯機會之後,那些訓練低下的胡人騎兵也就再也無法戰勝精銳步兵陣勢了。
 李孟羲得到了放之所有場景都適用的通用道理, 又何止步兵面對騎兵時會有狼狽,當步兵在特殊地形面對特殊敵人,如果無法對敵方進行有效反擊使得敵軍能安然的一次次攻擊,那麽就將面臨大宋步兵面對遼金步兵同樣的困境,會被敵軍在一次次攻擊中找到破綻,然後被精銳度遠不及己方的烏合之眾所擊潰。此類的,像精銳大軍深入深山巨谷然後被山民一而再再而三的襲擊下被打的大敗的真實戰例,在真實歷史中多的數不勝數。
 由此可見,遊擊戰術有有多高明,遊擊戰術在保存自己的同時,還能對敵軍產生持續攻擊,這就相當於,擁有了大量試錯機會,而能有足夠多的試錯機會正是弱勢軍隊能必然戰勝強勢軍隊所不可缺少的必須條件。
 李孟羲又感悟到了一條重要法則,不管敵我如何,不管精銳與否,我方又是何等精銳,雙方都不可能完全沒有破綻,既然任何一方都有破綻,那麽任何一方都有被找到破綻的可能,所以在此時,試錯機會多的那一方更容易找到對方的破綻,這就需要,戰場上要佔據戰略主動,如同胡人騎兵之於中原步兵,試錯機會足夠多的胡人騎兵乾掉了一支又一支中原精兵,就如同山地作戰時山民之於人生地不熟的朝廷隊伍,試錯機會足夠多的山民能將朝廷精銳之師打的全軍覆沒,是錯機會多少,這也是戰爭決勝之關鍵因素。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