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1021章 瞬息整新的車陣
,!
 張舉回城,直奔回城主府,一見眾人,張舉便哈哈大笑,顯得心情極好。
 眾人見狀,忙問張舉是否得勝。
 張舉面露不屑,嗤笑一聲,傲然道,“官軍兵雖多,卻無膽與某一戰,我看,破敵只在不日之間。”
 有張舉這番說辭,再加上片刻前從城牆上遠遠傳來的歡呼聲為作證,城主府中的眾人真信了張舉的話,真認為官軍不堪一擊不日將能破之,本來驚慌不定的人心遂安心了下來。
 與此同時,城外,關羽部張飛部等進逼城門威懾敵軍的各部隊伍也後撤了。
 在此番爭鋒當中,雙方可謂各有勝場,賊軍在完全劣勢的情況下,因賊將張舉的高明應對,硬是逆著劣勢不可思議的逆轉了搖搖欲墜的士氣,此可謂戰術上的巨大勝利。
 而巨鹿軍,巨鹿軍一開始的戰略目的只是為了懾敵,只是防止敵軍出城反撲故先一步主動威逼以攻待守,故,雖敵軍有逆境反擊超常發揮,敵軍仍未跳脫巨鹿軍的大布局之中。
 李孟羲與關羽以攻代守的戰略取得了完全成功,經過一系列迷惑性的動作,讓敵軍誤以為巨鹿軍急於求戰,敵軍自以為聰明的要避開巨鹿軍鋒芒想靜峙以待,這正中巨鹿軍下懷。
 敵軍不會輕易再出來了,彼龜縮不出,也就不騷擾到城外包圍陣勢,也就使得一夜之間倉促布成的包圍圈可以從容調整。
 事實說來,夜間行動難度很大,尤其是由巨量訓練不足的士兵來執行,難度更大。
 清晨已過,太陽開始熱了,在敵軍龜縮進城後,巨鹿軍壯闊漫長的陣線開始趁機休整。
 回到後陣,李孟羲騎著馬繞著車陣噠噠的溜達著巡視,以他的眼光來看,昨夜倉促布成的車陣歪歪扭扭的,既不齊整又不嚴謹,人員也不到位,各段配合也不緊密,簡直差勁。眼見此,李孟羲心裡不由慶幸,幸好把敵軍嚇住了,不然等敵軍真的衝殺出來,以此倉促陣勢,估計要抵擋不住,縱是能擋得住也要付出不小傷亡。
 擺車陣這件事,巨鹿軍已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早在昨夜抹黑行動時,一應的工具早就準備好了。黑暗裡抹黑行動時,需要用繩索輔助定位,現在天亮了,要整理陣線,繩索又一次發揮了作用。
 此時來看,巨鹿軍的陣地像工地多過像軍陣,到處都是嘈雜人聲和忙碌的身影,士卒們到陣前把釘在車陣前的繩子拔起,然後重新拉著繩索把繩子拉直扽緊,再把長槍插進土裡錨好。
 用於定位的繩索重新理好之後,

車陣開始拆解,士卒們把一輛輛散開的戰車推到前邊,緊挨著拉起的繩索比著繩子開始重新排布陣列,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布置車陣的步驟很簡單,不過是,定好位置,把戰車拉過去,一輛接著一輛首尾連接好,巨鹿軍的車陣稍複雜,為了提高車陣的防禦力,每輛車的底盤上還留有小的孔洞,將長槍當做木釺子從孔洞裡插進去,再拿重物將之狠狠的夯進土裡,一輛戰車就這樣被死死的釘在原地了,被釘死在地上的戰車將不容易被撞倒或是被推動,抗拒力能提升數倍。
 布置車陣本不難,但在夜裡把最簡單的車陣布置好都是千難萬難,現在白天,再複雜的車陣也是易為。
 隻短短兩刻鍾,車陣重新布置完畢,隻這短短兩刻功夫,車陣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兩刻以前,過於漫長的車陣七歪八扭參差不齊,並且多有銜接不緊布防不嚴之處,隻短短兩刻時間後,車陣用繩子重新拉排了一道,圍著偌大的漁陽城,離城三四百步遠一個極其巨大的包圍圈,長長的繩索從東一直拉到西,又從西拉到南,再從南到北,連綿的繩索直不溜溜如同一條直線一般筆直,自然,緊挨著繩子重新排布的車陣一樣也會筆直。
 車陣從凌亂變得筆直齊整這只是表面的變化,內裡的變化是,經短短兩刻鍾的調整,車陣有序度提升了十倍不止,車陣當中一輛輛戰車首尾接續相連,再無有一輛戰車首尾倒錯,一排幾十上百輛戰車看去,無有一輛戰車有大大的偏斜,連方向都是完全一致的。
 車陣仿佛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銅牆鐵壁,不僅有銅牆鐵壁一樣的防禦力,連外形都像長牆一般整齊規整。
 此時再審視巨鹿軍車陣,但見,漫長的車陣防線中,一輛輛戰車雖高低新舊參差不齊,但每一輛戰車上都站上了劍拔弩張的甲士,在車後,更有齊刷刷的步卒隊列在後待命,隊列之間,有旗幟分明,步卒手中長槍在握,一根根長槍豎的筆直,齊整如林。
 如此陣勢,當的了大戰了。
 威逼漁陽城以攻代守的舉動是有用的,威逼城池絕了敵軍出城衝擊之可能,給車陣防線爭取到了整頓之機。有了整頓的機會,隻短短兩刻時間,這兩刻時間發揮的作用有多大呢?
 有這兩刻時間重整了陣線,巨鹿軍車陣的防禦力驟然提升一倍,敵軍若是此時來攻,敵軍傷亡至少要多三成。
 環顧整個陣線,李孟羲覺得完全不怕敵軍出城決戰了,有此嚴密車陣,敵軍縱是傾巢而出也絲毫不懼。
 在腦海中回顧了所有涉及到車陣的戰術,李孟羲想到,車陣作戰要依賴弓箭,而弓箭戰術有赤羽箭戰術。赤羽箭戰術,既,在開戰之前,向戰場上發射大量醒目的赤杆赤色箭羽的羽箭,當大量赤羽箭被拋射到戰場上,會在落點位置形成一道赤紅色的醒目地帶,這便是弓弩可達的距離,等到開戰,敵軍步騎衝殺過來,只要一踏入赤羽箭落點位置,根本不用指揮官去測量距離,也不用弓弩手自己去判斷,用肉眼直接就可以看到,敵軍已入射程。
 赤羽箭戰術的意義在於,其節省了判斷攻擊距離的過程,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
 思索定,回神,李孟羲往車陣去看,看到工匠營正拉來大車的鋤頭鐵鍬工具,看樣子是準備開始挖壕築壘事宜,想了想,尋思除了自家戰兵裝備有赤羽箭,大量鄉兵只有普通箭失,戰場太大,赤羽箭不足,赤羽箭示距戰術也就無從施展。
 抬頭,目光遠眺,遠處的漁陽城安安靜靜,敵軍無有欲傾兵殺出之跡象,這就好了,敵軍不會出來,戰場準備可以盡從容也。
 赤羽箭不足,而戰前標距法又極為有用,所以,李孟羲決定用其他方法標識射擊距離,方法是,直接拿繩子量。
 為了配合車陣戰術,也為了工程測量等事務,軍中配備有足夠數量的繩尺,現在,這些繩尺發揮了意外的作用。
 命令下達,要求各隊以各自車陣為基準,上前測量距離,繩尺下發,各隊拿起繩子開始新一輪忙碌。
 此時,李孟羲忽而覺悟到一個之前未曾想過的問題,他看著越過車陣牽繩忙碌的士卒,不由在想,此時去測量戰場不難,有足夠時間去把戰場測量完畢,可是,該以怎樣距離作為弓弩的最佳攻擊距離?
 弓弩有極限射程,是在極限射程處,以這個最遠攻擊距離作為攻擊開始的點,以此擁有最多的攻擊時間,還是,在弓弩最有殺傷力和精準度的距離作為開始攻擊殺傷效率最大,到底哪個最好,李孟羲不能知曉。
 在敵軍一踏入射擊極限位置的時候,就立刻發動攻擊,自然,這將有最漫長的攻擊距離,我方可投射出最多波數的箭雨,但同時,距離過遠,箭失精準度和力道大減,此時,弓弩的殺傷力依然有,但殺傷力極為不足。
 已知是,戰陣之上,臨敵不過三失,就算是在弓弩射擊的極限距離就早早開始射擊,頂多也不過四五失時間敵軍就衝到了,就如同燧發槍時代一樣,在燧發槍時代,因為燧發槍裝填太慢,攻擊間隔太長,因此使得,如果在敵人離得遠的時候就早早開槍,會浪費一次寶貴的攻擊機會,弓弩臨敵尚可射出三失,這個時間,燧發槍只能射出一輪,隻一輪攻擊機會,如果這僅有的一輪射擊機會未能重創敵軍,形勢就大不妙了。
 三個因素,距離,射擊頻率,射擊間隔,這三者之間,該有一個最佳平衡點才對。
 如果弓弩與燧發槍是一樣的道理,那麽,燧發槍最佳戰術是抵近射擊,弓弩最高殺傷效率也該是抵近射擊才對,也就是,弓弩射擊時不該在敵軍剛進入射程極限距離就射擊,而應該在某個更近的距離。
 這是以弓弩和燧發槍為一個模型所做的推論,可假若,這兩類兵器並不可一同而論,又該如何?
 往下細想,李孟羲也遲疑了,好像,弓弩與燧發槍還真的有極大不同。首先,弓弩射擊頻率快,射擊間隔極短,因此,射擊間隔對作戰影響不大,不像火槍那樣,攻擊的早了一步就意味著直接浪費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射擊輪次。
 問題進入死胡同了,李孟羲無論如何想不明白,到底該在盡可能遠的地方就發動攻擊以投射盡可能多的箭支,還是把敵人放近一些以使每一輪投射的箭雨都有足夠的殺傷效果以使整體殺傷效率最高,這是兩種必然對立的邏輯,一個對,另一個就必然不對。
 李孟羲數學不好,可他敏銳的感覺的到,這大概可以用函數之類的玩意計算一下算出來,就像,商場賣衣服,賣的貴了銷量低,賣的便宜了銷量則高,但同時,賣的貴單件利潤高,賣的便宜單件利潤低,總利潤最高的那個點,既不是定價最高,也不是定價最低,而是處於中間的某個值。
 同理,弓弩射擊模型大概也一樣,既不是投射箭雨最多的情況殺傷最多,也不是抵近攻擊時殺傷最多。
 要知,自最遠開始攻擊可以投射最多箭支,可有一部分箭支是遠距離攻擊,力道和精準度都極不足;而抵近射擊,箭支的力道和準度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卻因為抵近射擊,總的射出的箭失數量少了。總之,既不是射出的箭失越多也好,也不是射出的箭失越精準有力越好,而是在箭失數量和箭失質量中間找一個平衡點,使得總的殺傷效果最大。
 如果是燧發槍,有後世的智慧可以參考,燧發槍一定是抵近了射擊效果最好,類比到弓弩上,弓弩與燧發槍最大差異在兩點,一是威力差別,二是攻擊頻率的差別,威力倒可以不考慮,在威力一項上,燧發槍威力會隨距離衰減,弓弩也一樣,故在作戰時,二者威力有差別,但攻擊模型乃是一樣。
 關鍵只剩“射擊頻率”一項,燧發槍射擊速度慢到令人發指,再加之原始燧發槍攻擊距離有限,攻擊距離有限又攻擊速度極慢,實質上使得燧發槍雖然能重複攻擊,但在接戰的第一波,其只等同於一次性武器,只能攻擊一次,射擊一次後,敵軍便已經衝上來了,而這時,燧發槍第二次裝填尚未完成,遲遲不能發動第二次攻擊。
 與其說,抵近射擊是燧發槍最佳攻擊戰術,倒不如說,這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戰術。
 換之弓弩,弓弩射擊速度遠超緩慢的燧發槍,其攻擊空擋遠不如火槍的攻擊空擋大,這也是李孟羲猶豫不覺不知該不該把火槍抵近射擊戰術套用到弓弩上的點。
 用反證法,假設有一種武器,其攻擊距離較近,其威力會隨著攻擊距離變化大幅度衰減,且其攻擊頻率極慢,實戰中可安全射擊的空擋時間內只能射擊一到兩輪,那麽毫無疑問,這麽一種武器雖不是火槍,可其方方面面都跟火槍相似,火槍的最佳射擊戰術套用到這種武器上一樣合適。
 推論到這一步,難題依然還在,弓弩臨陣只能射三失,射擊空擋跟火槍差別太大,似乎仍不能歸納為一類。
 李孟羲懷疑,有嗎?有攻擊速度比火繩槍還慢的玩意兒?
 李某人毫無疑問是聰明人,當,山不過來,那人便過去,逆向思考,當找不到攻擊速度跟火槍一樣慢的武器,那就舍棄武器本身,換而思考,到底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攻擊速度不慢的弓弩武器,會跟火槍一樣,只能有攻擊一兩次的時間了空擋呢?
 方向轉向敵人,敵人有步卒,弓弩,騎兵……
 就是騎兵,弓弩在百步距離遠,威力已減弱不少,而百步距離,騎兵衝馳而過只需數息,數息時間,弓弩只能射擊一陣頂多兩陣。
 關聯點找到了。有限的射擊距離,極有限的攻擊次數,敵軍騎兵衝來,我軍在一百五十步距離就開始射擊,射擊完一輪,不待裝好箭失,騎兵已經衝到近前了,根本不及第二輪,同樣,把騎兵放近到七十步再攻擊,同樣只能射一輪,來不及第二輪。同樣只是射擊一輪,但此中差別是,抵近七十步射擊,箭失的精準度和威力遠比一百五十步時大的多。
 尤其是,考慮到弓弩作戰集火齊射殺傷效率最高,尤其是密集戰陣作戰時,後陣沒有良好視界,更要依靠統一的指揮用齊射戰術才能確保命中率,這時,齊射攻擊攻擊頻率就更慢,攻擊間隔就更大,就越和燧發槍的攻擊模式近似。
 所以,關於弓弩最佳攻擊距離這一點,第一個確定戰術有了——若是騎兵殺來,騎兵速快,變相的,等於我方弓弩的裝填空檔大,所以弓弩的第一波射擊要抵近射擊的好。尤其考慮到,軍隊編成中,騎兵大多屬於精銳部隊,既然是精銳,大抵多是甲胃精良,應對甲胃精良的敵人,自然更應該把敵人放近了攻擊,不然,稍遠一點,箭失便不足以洞穿敵人的甲胃。
 戰術與實際有多處相合了,第一合,騎兵速快,變相增加了弓弩裝填空檔,從而使得,要把握好第一波攻擊的距離,不能過早攻擊;同時,針對騎兵這一兵種,騎兵多數有甲,應對箭失防禦力強,故要想有效殺傷,必須抵近射擊。有此兩方面因素,可知,弓弩之於騎兵,該是抵近射擊。
 到此,仍有問題。已知是抵近射擊為最佳選擇,那,該抵近的距離是多近,到底多近的距離,箭失既能有足夠殺傷力,又能投射足夠多的箭失,使得總得殺傷效率最高,這個最佳抵近距離,該是多少?
 思及,後世火槍,燧發槍的巔峰戰術是,英國龍蝦兵能扛著彈雨抵近到三十步進行齊射,就靠這一招,英國龍蝦兵打敗了天下無敵手。在燧發槍時代,戰爭已經實踐證明了,在三十步這個距離,火槍總得命中率和威力總的殺傷效率最高。
 那同樣,弓弩也該有殺傷效率最高的抵近射擊距離,這個距離絕不會是一百步,一百步距離,箭失威力銳減嚴重,不能穿甲破胃,殺傷乏力;也不太會是二十步距離,二十步距離之近,敵軍騎弓已可以攻擊到我方陣勢了;更不會是兩步距離,兩步距離之近,敵軍槍矛已經抵到鼻子上了,等到敵軍衝到兩步近才射擊,估計不等射擊,弓弩陣地就被敵軍士卒衝散了。
 所以,弓弩抵近射擊的最佳距離,大概會是處於百步與二十步之間的某個距離,這個距離還跟敵軍的裝備有關,敵軍的甲胃越厚,這個距離就越短。
 已經知道了答桉的范圍,接下來,該確定答桉的具體數值了,如果是燧發槍時代,李孟羲能確定,燧發槍最佳抵近射擊距離是三十米,弓弩的射擊距離,又該如何確定?
 或許該測試一下,以一百騎兵,列陣百步以外,弓弩齊射之,射完,收集射擊數據;再以一百騎兵,九十步列陣,齊射之,收集射擊數據,然後是八十步,七十步……
 每一組至少要收集一千個數據以降低誤差,如此,收集數萬個數據後,當能知曉那個最佳攻擊距離是多少。
 一個重大問題解決,李孟羲長舒了一口氣,他動作熟練的取出紙筆,把方才所想所得刷刷寫記下來。
 余下仍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騎兵奔馳速度極快,從而放大了我方弓弩射擊間隔的問題,因此騎兵與弓弩可套用火槍的抵近射擊戰術,可步兵呢?敵軍步兵移速緩慢,齊整的步兵陣勢尤其緩慢,從而,弓弩數息可發的射擊間隔就顯得不是那麽至關重要了,弓弩似乎也就不再需要抵近射擊了。
 完整的射擊戰術似乎明了了,應對騎兵,第一波攻擊應該把敵軍放近,抵近射擊,於步兵,應該盡可能在極限射擊距離就開始攻擊以盡可能多的投射箭失。應對騎兵的射擊方法大可能是對的,步兵卻有可能並非如此。
 撓了撓頭,沉思了片刻,李孟羲覺得還得一試,測試方法是這樣,讓步兵陣勢從一百五十步開始逼近,弓弩從一百五十步就開始射擊,最後記錄射擊數據;然後,步兵再從一百二十步開始逼近,再從百步開始逼近,依次收集數據。
 當數據收集的足夠多,誤差足夠小的時候,如果,弓弩應對步兵陣勢最佳射擊策略是自極限射程就開始攻擊,如果是這樣,那麽數據中就會顯示,從一百五十步就開始射擊時殺傷數據會是最佳;而如果,步兵跟騎兵一樣,也是需要抵近一些才能有最大殺傷效率,那麽在中間的某個距離時,數據就會是最好。
 無論真相會是如何,最終必會在數據中顯示出來。
 一切完畢。
 ——
 漁陽城中,在城主府中與眾人大肆歡飲的張舉並不如表面的那麽澹然,他澹然是故意做給其他人看的,酒過一半,張舉隨意找個由頭離開了席位,出了城主府,張舉匆匆直奔城頭。
 此時,離雙方各自退兵隻過去了一個時辰而已,張舉上了城頭,於城頭向外眺望,一眼見官軍陣勢竟然大變,張舉神色不由一凜。
 如果說之前巨鹿的陣勢尚有瑕疵,車陣有很多歪斜松散的形變之處,那現在,巨鹿軍的車陣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牆砌一般的齊整,整齊的令人心驚,前後之對比殊為明顯。
 眼見如此,又見城外官軍士卒在陣前有挖掘壕溝的動作,張舉越看臉色越陰沉,他後知後覺的意識到,自己已錯失了僅有的破圍機會,該在官軍陣勢不整時就殺出去的,不該退卻遲疑,稍一退卻,就讓官軍重整了陣勢,再想破圍而出,難比登天了。
 已知事不可為,接下來只能死守城池,張舉臉色陰沉的喚過傳令兵,他要傳令兵向城中下令,自此刻起,所有非本部將兵,無令不得上城。
 張舉已預知到如果讓太多的人看到城外官軍陣勢,哪怕是一不知兵的小卒也能覺察到官軍森嚴陣勢的可怖來,這不利軍心,故,只能隱瞞。可,城頭那麽多守兵,城外情況遲早要被城中知曉,又能隱瞞多久。
 張舉竭力掙扎的努力如同是困獸猶鬥般的徒勞。
 ——
 城外巨鹿軍的車陣又多了一道布置,在車陣之前,在每一隊車隊的正前方,八十步距離處,突兀的插著一根木棍,再遠到一百步,又是一根木棍,再到百五十步,是第三根木棍。每一隊車隊都是如此,一圈看去,這些插在車陣前的一根根木棍像是圍欄一般把整個戰場圍了嚴嚴實實的一圈。這些木棍標定了射界,乃是為可能爆發的戰鬥做的提前準備,射界分別標準在,八十步,百步,一百五十步,這是臨時增添的戰術布置,李孟羲決定放騎兵至八十步距離再射擊,若是步兵,則自一百五十步極限射程就開始射擊,這大概可發揮最大的殺傷效率,縱然這些距離是不對的,但至少標出了有效射程,仍對作戰有極大幫助。
 在漫長的車陣上,一輛輛戰車前,士卒們揮舞著鋤頭揮汗如雨的忙碌著,車陣前的地面上已挖出了可沒小腿的淺溝,挖出的浮土堆在壕溝內側,已堆積數尺高了,又一道更堅固的防禦在建成。
 敵軍殺出來嗎,李孟羲望著高大的漁陽城心裡想著,如果敵軍白日不出來,晚上也不出來,過一日一夜,按進度,到明日,車陣前邊該多出一道寬一步深半人深的溝了,過了今日,有這一道一步寬半人深的淺溝,敵軍若想破圍,傷亡得再加三成。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