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664章 我計,鑄劍為犁
正月五日,花兩日之久,匠人們終於把繁多的各類鐵件木件做好了。

 關羽同往匠營查看,當關羽看到鐵匠們打的犁首,觀諸多犁首,與其說是犁首,不如說是放大了的諸多箭頭,關羽驚訝無比。

 驚訝過後,關羽自動想出了一個很符合邏輯的猜測。

 關羽想,箭失是要破甲往人骨頭皮肉裡鑽,同理,犁也是得破土往土裡鑽,箭失長於鑽刺,若用箭頭當做犁具,不恰如其用。

 簡直絕妙。

 關羽本知失刃繁多各有其用,今日方知,原來犁具也可以有十幾二十種。

 之後測試,乃是隨意找了一個犁,然後換上各種形狀的犁頭下地測試。

 這些犁頭中,鏟形的,棱形的,柳葉形的,片形的,梭形的,各種各樣。

 在開始測試之前,李孟羲對梭形犁頭期望很大,梭形也就是流線型,流線型可了不得,飛機翅膀,還有魚,還有鳥,都是流線型。

 然而,一波測試下去,見測試結果,最好的竟然是鏟形箭做的犁頭。

 再重試一次,其他各類犁頭表現在二次測試中有所起伏,但唯獨鏟形犁首,性能尤其突出,鏟形犁犁地的時候一撅一大塊土,犀利非常。

 到此時,李孟羲恍然明白了一點。

 是鏟子啊!原來犁具犁地的原理,跟拿鐵鍬把土挖起來,原來是一個原理。

 明白了,原來犁首,就是一個自動作業的鏟子。

 將所有犁首收集到一起再看,李孟羲拿手指量了量,所有的犁首長短一樣,寬窄也一樣,鐵匠們完全按要求做了。

 這就說明,真的是形狀優勢,而不是因為鏟形犁比別的犁大了一點寬了一點才表現出眾。

 犁,竟然就是鏟子一樣,李孟羲了然了。

 曲轅犁一個核心原理被李孟羲如此分明的發現了。

 第一階段測試,完成。

 第二步,測試犁鏵。

 同樣是,用同一個犁,同樣一個老牛,同樣一個扶犁人,同樣一個犁首同樣一塊地。

 犁鏵不過是弧形鐵片,弧形鐵片能做出的區別不過是弧形的大小,還有鐵片的長短寬窄而已。

 十幾枚犁鏵,在測試的時候,發現效果很不明顯,難以區分出到底哪塊犁鏵最好。

 問旁人,關羽與一眾鐵匠們各有其詞,說哪個好的都有。

 可見,犁鏵這個結構,對犁地影響不大,可影響縱是再小,不同犁鏵之間,仍會有高下之分的。

 李孟羲不打算就此作罷,他皺眉思索良久,準備用更精巧的方法來測試。

 既然是犁鏵推土的效果不明顯,無法區分出到底哪種推土的能力更強,那就索性,把土改一改,把土變得規則,變得容易測量。

 按正常的犁地,因土裡草根石塊之類的東西太多,犁起的土塊,大一塊小一塊的,隨機性太大,因而很難清楚區分推分效果。

 所以,李孟羲的方法是,他找來許多人,然後挖土,再將土捏成雞蛋大小的小方塊。

 當做好了大量土塊之後,把土塊堆了一堆,均勻擺好,擺了一大片空地。

 然後,舍棄了耕牛,李孟羲讓關羽拉著犁,以盡量均勻的力道在方形土塊堆成的泥堆中緩緩的拉犁。

 與此同時,李孟羲在犁邊跟著,拉不兩下,他就讓關羽停下來,然後他就去查那些被犁鏵推開的方形土塊看有多少。

 以此方法,艱難又繁瑣的,將十幾片各類犁鏵測試了數輪。

 肉眼難以觀察出的區別,被數據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犁鏵到底哪種最好沒找出來,但李孟羲發現了一個趨勢。

 那就是,犁鏵長寬一類的比高窄的要好。

 也就是,犁鏵應該是一個寬的橫向的鐵片。

 這麽看來的話,本以為犁鏵既有把土推開又有把土撞碎的作用,現在想來,犁鏵沒有破土的需要,因犁把土塊撅起來之後,不需要把土撞碎,只要把土頂住推開就好。

 所以,如果把犁鏵做成中間有愣的撞角形狀,一點沒用,犁鏵更像是鏟車的鏟子一樣,不是為了把土撞碎,而是盡可能寬一點,可以輕易把土推開。

 而關於弧形的區別,李孟羲發現,弧形不大不小正正好。

 繼續往深了想,其實犁鏵推土,跟在平地上像把土推走一模一樣。

 要是拿個平的木板去推,土塊會翻滾。

 而要是拿著樹杈形狀的叉子去推,比較容易把土卡著,利於固定與發力。

 而要是叉子太緊了,卡住土塊就不容易甩掉了。

 用於耕地之時,犁鏵之所以不是個平板,是因為帶點弧度更容易對土塊施加力。

 李孟羲又想明白了究竟,他明白了為何農村老家中的犁鏵會是彎的形狀。

 原來如此。

 犁鏵的合理結構確定了,要更寬的好,要略微帶點弧度,就像樹杈那樣頂著土塊能十足的發力。

 之後,乃是轅臂。

 轅臂所進行的測試,比鐵件更麻煩的多。

 因,轅臂不直接對土作用,就很難看出到底轅臂的長度和弧度對耕犁有何影響。

 最終,李孟羲隻確定了轅臂的改進方法,若按第一架曲轅犁,犁臂是一根碗口粗的小樹通體彎成的,而碗口粗的一整根樹,用來做槍杆做椽子都能用,材料成本還是有點高,還是有些可壓縮的空間。

 木匠們出的主意是,可以用較短的兩節邊角料木頭拚成轅臂,而且因為是拚接成的,茆榫結構的松緊可以調,轅臂弧度也可以調整。

 轅臂的改進只有這麽多。

 剩下的,人犁交互相關——扶手。

 扶手共有二十余副,高低直斜各不相同。

 先論高低,從人高到半腰高皆有,首先排除人高的扶手,太高了,關羽試了下就說不好,犁地還得手伸過肩才能扶,別扭的不行。

 正如要試舟船,必要下水,同理,要試犁具,也要下地測試。

 先是關羽扶著犁下地,犁一趟,換個扶手再犁,然後再換,再試,試過一輪,讓關羽挑出最好用的。

 然後再挑二十個匠人按同樣的方法試過一輪,同樣每人都挑三兩覺得順手的扶手。

 這種測試方法,就又跟前邊的不同。

 前邊憑的是數據,而扶手憑的是各人的感覺。

 最終,以關羽加二十個匠人的所選的樣品加以對比,他發現,在所有選出的扶手中,高度普遍集中在當胸高度。

 也就是說,這個高度最順手。

 李孟羲觀察了一下,這個高度,剛好是手抬起來正好能將近自然伸直,與料想的一樣。

 高度測試完畢。

 之後,乃是扶手傾斜度測試。

 扶手到底跟曲轅犁垂直好,還是斜著好,而要是斜的扶手更好,那該斜多少度合適。

 一番雖簡單但條例清楚的測試之後,眾人普遍認為,扶手斜著更省力。

 而經更多的測試之後,眾人所普遍認為順手的傾斜角度大致一樣,李孟羲隱約感覺,曲轅犁扶手的角度跟後世的嬰兒車的扶手斜度很是接近。

 而這個明確的角度到底是多少,或許要做精確的受力分析。

 扶犁之時,手要扶,且要略把犁向下按,手臂發力方向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根據力的分解,當施力角度跟受力物體成直角角度,力的效能才能最大。

 簡單來說,如果用拳打一根木棍,垂直木棍打,木棍受力最大,而要是斜著打,垂直作用在木棍上的力便被分解成了更小的力。

 當斜到一百度平行時,拳頭擦著木棍掃過去了,對木棍沒有造成任何傷害。

 而要確定扶手的精確角度,反過來,扶手得配合人體發力,因手臂最適合發力的角度是固定的,所以,手臂適合發力的角度,垂直一下,就是曲轅犁扶手的角度。

 李孟羲不由伸起了手臂,他把手臂伸到身前,模彷著扶犁時的動作將手臂半直不直的伸著,然後,力是要往下按……

 李孟羲魔怔了一樣拿手在身前比劃來比劃去,觀者無不詫異。

 李孟羲沒能想弄明白到底最恰當的扶手角度最合適,雖然角度不角度的對犁的影響不大,可他說服不了自己就這麽含湖過去。

 最終無奈的辦法是,李孟羲找了更多的人下地犁地,然後,直接在邊上拿著兩根棍當量角器把扶犁人的手和扶手的角度記錄下來。

 最終,李孟羲一番忙碌之後,他覺得自己確定了最恰當的扶手角度。

 乃是,犁具放平,扶手跟地面成約七十五度角。

 當一切的最後,李孟羲問一眾匠人,可還有能對曲轅犁改進之處,有木匠出列說到,扶柄乃是直的,可以做的稍往後彎曲,扶著也好,按著也好,到地頭抬著也好,能更輕巧。

 李孟羲方才勉強解決了扶手的角度問題,這下,扶手幅度又出來了,李孟羲深感無力。

 不過,匠人提到到了地頭抬犁的動作,李孟羲突然意識到,耕地的話,到地頭的確得用力把犁抬起來。

 如果說犁地時哪個時候最費力,就是地頭抬犁的時候。

 之前諸多測試,只顧著試犁地,卻忘了整個犁地過程,抬犁也屬於其中一步。

 立刻,李孟羲令木匠們趕製出彎曲的扶手。

 一段時間後,新的向後彎曲的扶手做成,下地測試,彎曲的扶手跟直扶手到底哪種扶著省力並未測出來,但是到了地頭的時候,提犁調頭的時候,很明顯,扶手是彎的抬著更容易發力。

 又一處有用的改進,扶手哪怕稍微彎一點,抬著就容易的多,這,又是為何?彎的,容易發力,那照這樣,刀具,彎也的比直的厲害?

 李孟羲隱約觸及到了一點有趣的東西,他未及深想,只是把此事暗自記下了。

 所有測試結束。

 對曲轅犁的整個測試,耗費物力人力時間眾多,前後費了三四天時間之久。

 最終結合所有測試結果,李孟羲得出了一個結構最優秀的可以用作大批量生產的標準型。

 標準型曲轅犁數據如下

 【曲轅犁分諸犁首,犁鏵,轅臂,犁台,扶手等諸部件。

 犁首最佳為彷鏟形箭所作,前薄後高,側看為鍥形。

 鏟形犁首,以長一尺半為佳,寬可一掌之長。

 造時,以鑄法為優,鐵鑄成本低廉,利於大量生產。

 於鐵犁鏵,犁鏵應橫寬不亦高窄,犁鏵之用,乃用以推排土塊,不足寬則不足攔檔。犁鏵當略有微弧,內彎,彎弧朝內,蓋為夾鉗之用,可略固土方,使犁具發力更易。

 犁臂以長木通體輮製為佳,長木稍缺,可用短木接續以竭省工本。

 扶手者,乃禦犁者憑之架控之物,扶手高及當胸,向後傾斜,略後彎為最佳。

 當胸之高,精數為五尺;向後傾斜,平地放犁,扶手與地夾角七十五度;至於後彎弧度,不論究竟,略微帶弧,便可使抬犁之時輕省良多。】

 【曲轅犁整犁自轅首至扶手,長約十尺,自犁首至扶手,長約七尺,自犁首至犁台之尾,五尺有八。

 曲轅犁整犁高為當胸,五尺余數,重則不禁,以能單人扛負可趨數十裡十裡遠路為佳,過重則不便運移,不便勞作。

 至於曲轅犁所用之物,諸木類,除柳木質勸不堪為用,尋常硬木皆可。】

 曲轅犁終於定型了。

 之後,木匠們齊心協力按標準樣式把標準的一架曲轅犁做出來了之後,把標準曲轅犁和最早的做出的那架原始犁具一比,差距極其明顯。

 第一個曲轅犁乃是,三角形的犁首,犁鏵是正方形的,還沒有弧,扶手也是直的,扶手高低雖是恰當,可垂直於地面,沒有向後傾斜,以至於要犁地的時候,得拚命把扶手拉著向下按。

 關羽拿兩架犁試了,試完,關羽直說老犁難用。

 李孟羲笑了,猜測是正確的,雖然是曲轅犁簡單,可結構優秀的曲轅犁比粗糙的曲轅犁好用太多。

 李孟羲幸好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雖然照貓畫虎也能畫出虎,可總比真正的虎差點什麽,他同樣清楚,雖見過無數次的曲轅犁,可畢竟自己不是村裡的木匠沒有親手造過犁,而且也沒有真正的扛著犁下地乾過活。

 李孟羲就是沒有足夠的自信,才要大肆測試改進一番。

 結果是,和第一架按印象製作出來的犁相比,這經過眾多測試和眾多改進後的犁,比第一架犁強太多了。

 曲轅犁將普及於巨鹿,要是任由百姓們自己彷做,沒有必要嚴格規定樣式。可李考慮到現實情況,現實情況是軍中十幾萬人,大多數人都缺乏製作曲轅犁的材料,而開春在際,要是讓民夫們自己去找材料自己他做犁,不知得等到什麽時候。所以,由軍中集合材料人力物力大量製犁任何分發下去將是必要,既然是要大量批量生產,那麽批量生產意味著能生產一大批質量相近的犁具,要麽是一大批質量一般的犁具,要麽就是一大批質量稍好的犁具。

 要是單獨的一具兩具犁,好點差點問題不大,可千萬具之多的犁,質量稍微起伏點,那影響的可是成千上萬的犁,影響可大了。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李孟羲才想盡可能提升犁具質量,才有了之後諸多努力。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按關羽的說法是,老犁不好用,新犁順手的多。

 幸好是批量定型生產前做了改進,不然將來生產的上萬具老犁,就是上萬具不好用的犁,對生產的影響不是一點半點。

 ——

 曲轅犁可以正式投入生產了,李孟羲問關羽,說多少畝地分一具犁能夠用?

 關羽結合曲轅犁比直犁高了一截的效率,再比較於直犁算了下,再考量到軍中十幾萬人,哪怕不算巨鹿鄉野之民,關羽直接給了數,說需犁具一萬。

 “一萬犁具……木頭倒是還好說,可,鐵呢……”李孟羲心乎臥槽,一萬具犁啊,那可是一萬具啊,得在開春之前做這麽多的犁,除非有個工廠,不然,如何做得了這麽多。

 就算有工廠,鐵呢?全軍人手不到一件鐵器,來春屯田,人均一把鋤頭不一定夠,又何來多余的鐵來鑄犁。

 李孟羲把犁具減了又減,他覺著,把軍中所有不重要的兵器全融了,到開春,能做出八百架犁,已是極限。

 而不重要的兵器是,像是磨損嚴重的,像是重要性不高的,比如在槍和戈中選一個融掉,那就融掉戈,在刀和槍中選一個,融掉刀,槍乃是性價比最高的武器,沒有之一。

 一個難題橫在了李孟羲面前,到底是鑄劍為犁,還是磨兵待戰,這是一個問題。

 與關羽嚴肅的商討良久,李孟羲下了一個重要決斷,他決定將軍中五成刀劍,四成的戈,全融了,造犁。

 李孟羲做出此決斷的依據是,短時間內,義軍無有大戰需要。

 他做出此決斷的底氣是,縱是揭竿為旗斬木為兵,李某人依然能成席卷天下之勢。

 而兵爭之時,兵明甲亮,不如陣勢齊整,更不如人心所向。

 而使陣勢嚴整,使軍紀肅然,使人心歸服,卻恰是李某人最為擅長的。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