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768章 瞬間飛躍的造紙技術
以同樣模具所鑄造出的完全一樣的鐵管,每一隻鐵管都裝滿紙漿,然後同樣體積的紙漿倒在同樣材質和大小的抄網上,再用一模一樣的刮板將紙漿均勻的攤平開來,最終得到的什麽?

 最終得到的,竟然是他喵的厚薄並不一樣的紙張。

 在民夫們按照技術要求把第一張紙造出來的時候,李孟羲留心下去檢查了一遍,一檢查他發現,跟預期的不一樣,不同材質的草木材料造出的紙厚薄相差懸殊,哪怕是用同樣體積的紙漿也一樣。

 李孟羲苦思原因,他發現,實驗設計大有漏洞,造紙之基材是植物纖維,結果,不同植物所含的纖維量截然不同,這就造成了,雖然每一個樣本都是十斤材料,結果煮出的紙漿,有的極稠有的極稀,更有甚者,纖維少的都造不了紙。

 眼看實驗開始了,致命缺陷暴露,李孟羲感覺很頭疼,他在想,要不停了實驗,從頭開始呢。

 可實驗已經進行到現在了,就此廢棄,之前的一切準備都前功盡棄了。

 猶豫了良久,李孟羲橫下決心,他對周圍等著的眾人說到,“繼續!”

 錯就錯著來吧,雖說,忽略了不同草木纖維含量多少這個問題,但李孟羲決定,陰差陽錯的把另一個重要數據測出來了,那就是,到底哪種植物纖維含量好有造紙價值呢。

 幾百種植物,每種取十斤,久煮一日一夜之後,加水調配成同樣體積的紙漿,再取同樣份量的紙漿去造紙,造紙的厚薄直接反應了植物當中纖維素的含量。

 那些紙過於薄,甚至紙漿稀到無法造紙的植物,不用說,肯定性價比極低。

 此類植物,煮上百斤,耗柴三五十斤,結果,造不出二三十張紙,此類植物造紙何用。

 造紙繼續開始了,民夫們依照著之前的方法,小心翼翼的拿鐵桶從大甕裡舀漿,漿有時灌不滿,民夫得拿手指蘸一點滴進去,非要裝的十足十的滿才行。

 在民夫們四周,百夫長們緊緊盯著,稍有人做的不對立刻訓斥過來,民夫們絲毫不敢大意。

 按測試要求,每個樣本至少需要造紙百張才夠測試需要,多達百張的數量,加之此次造紙的方法不同以往,需得把紙漿倒在抄網上小心翼翼的刮平,這樣每一張紙所耗工時都數倍於尋常。

 ——

 時至日中,造紙結束。

 過了日中,新紙在日曬風吹中趨近乾燥。

 李孟羲下去檢查,第一遍檢查,他從前轉到後草草巡視了一遍,巡視下來,他發現四百多種植物,並不能造出四百多種紙,當中很多植物纖維不足,根本就造不出紙。

 第二遍巡視,李孟羲隨機找了一個紙張不錯的樣本,他掃了一眼標簽,標簽上寫的乃是【楊樹】,這是楊樹皮造的紙。

 拿起幾張楊樹皮所造的紙認真對比了一番,李孟羲發現,紙張的厚薄幾乎是完全一樣的。

 這說明,定量紙漿的造紙方法,果然是能夠造出厚薄很一致的紙張,來日印刷票據的技術有了。

 目光掃過四周,在視線范圍內,掛在短繩上晾曬的紙張如若一隻隻白色的蝴蝶在風中飛揚著,美不勝收。

 “收工!”李孟羲成就滿滿的喝令到。

 四百余種材料,當中成功造出紙張的,不足三分之二,而在這成功造出紙張的三分之二當中,好多紙張質量堪憂。

 民夫們收工回去之後,場中隻留下幾百種之多,總計數萬張紙。

 抬頭看了看天色,天色大晴,短時間之內沒有下雨的征兆,李孟羲決定就在外邊測試紙張質量。

 關羽來了,李孟羲邀關羽一道測試。

 第一個樣本,艾蒿草紙。

 李孟羲說的測試很簡單,試試紙結實不結實就行了。

 關羽聞言,拿起一張紙捏起一角呲啦一聲就撕下一條。

 李孟羲看到,笑了。

 關羽被笑得莫名其妙,他忍不住問,“怎了?是這樣試的不?”

 李孟羲笑而不語,他指了指後邊的另一種紙,問,“關將軍,往下再試,你該如何試?”

 關羽理所當然的走到走了一步走到下一個樣本處,第二種紙,乃是剌剌秧造的紙,關羽拿起一張紙看了看,捏起一角,呲拉一聲,把紙撕了。

 撕完,關羽想了想,說到,“艾蒿的紙更結實。”

 李孟羲面上帶笑,“當真?”他問。

 關羽被問的不自信了,他拿起手裡的紙再撕了一下,呲拉又是一條。

 熟悉了下手感,關羽篤定的點了點頭,“確是艾蒿結實。”

 李孟羲依然面上帶笑,“當真?”

 關羽詫異的看了李孟羲一眼,一言不發,走過去拿起一張艾蒿紙又撕了一下。

 撕完,不用李孟羲再問,關羽自己就遲疑了。

 本來關羽覺得剌剌秧的紙結實,可試了試,又覺艾蒿結實,紙這玩意兒嬌柔脆弱,多數紙都是一撕就破,憑手感難以明辨出高下。

 關羽覺察到問題所在了,他放下手裡的紙,說道,“羲兒,似乎,不太好試。”

 問題就在這裡,關羽以為測試紙張強度很簡單,他以為拿手撕幾下就行了,而實則,拿手撕根本不管用。

 和關羽相比,李孟羲很不相信人工的準確度,他深知人這個因素便是最大的誤差。

 就紙張那個脆弱程度,兩張不同的紙韌性的高低要精微到零點幾牛的力量才能區分開來,而精準控制零點幾牛的力量輸出,這得築基期的體修才做的到。

 所以,李孟羲不打算用人力來測試,他設計了更精確更有效的測試方法。

 令士卒們去城主府搬了兩張矮幾過來,又令人去尋了從小到大二十幾個石頭,石頭最小,黃豆大小,最大的,雞蛋大小。

 石頭找過來之後,李孟羲發現有的石頭有尖銳的棱角,這不行,有棱角的石頭,有時下落棱角在下邊,破壞力大,有時棱角在上,破壞力小,這是極大的誤差。

 當李孟羲檢查了二十幾個石頭之後,他發現,所有的石頭形狀都不規則。

 皺眉想了一會兒,李孟羲決定,可能標準球形的石頭誤差最小。

 為找到標準適合的球形測試工具,李孟羲跑去了窯場,他讓窯匠們給從小到大燒幾十個陶土小球,要求是,足夠的圓,要從小到大,最小的黃豆大,到最大的雞蛋大,梯次增重。

 李孟羲的要求太奇怪了,陶匠們都不曉得是要幹嘛。

 幾十個小泥丸用不著開大窯,陶匠們拿了點泥隨便團一團,不一會兒,一堆大小泥丸便捏出來了。

 隨後,隨意找了個火堆把泥丸丟進去,燒了片刻,匠人們把泥丸扒拉出來,說好了。

 李孟羲扒拉著燒的黑不溜秋的泥丸,他瞅見,所有燒出來的泥丸,有一個算一個,全是扁的,這是往火裡丟的時候給燒扁了。

 李孟羲抬頭皺眉看向四周匠人們,他忍不住問,“能燒圓的嗎?”

 任務很簡單,不過是燒足夠圓的泥丸而已,然而這個看似極簡單的任務,讓經驗豐富的陶匠們束手無措了。

 匠人們後又燒了兩批泥丸,結果,難以避免的泥丸都是扁的。

 李孟羲不由在想,古代的珠子是怎麽造的,車出來的?

 在李孟羲尋思,要不要去木匠營讓木匠們給車點珠子的時候,一個弱弱的聲音響起。

 “能……能……能不能這樣。”

 眾人聞言看了過去,說話的是一個很年輕的陶匠,他結巴著,“就就……俺以前見人做做彈弓子,放……放碗裡,放灰裡……”

 這人天生口吃,說話結巴的讓人聽得難受。

 他一說把泥丸放在草木灰中,李孟羲立刻明白過來了,陶匠頭頭也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簡單來說,泥丸之所以燒不圓,原因是不管怎麽燒,往地上一放,下邊肯定要扁。

 針對此一處破綻,可以把泥丸放海綿上,放棉花上,放足夠柔軟的地方。

 海綿棉花都沒有,尋常能找到的柔軟的東西,便只剩草木灰了。

 又一個有趣技術得到了,李孟羲拿出紙筆把技術細則寫下,想了想,李孟羲甚至能想出技術的改進之法。

 就算是草木灰足夠柔軟,泥丸放進去,還是會扁的,可以在鐵板上邊做一些半球型的凹槽,然後把泥丸放到凹槽裡,這樣,泥丸要多圓就有多圓。

 要問,製造圓球的技術有什麽吊用嗎,當然有吊用,有巨大的吊用,比如,大炮的炮彈,投石機的石蛋,彈弓,甚至於,複雜機械中的鋼珠,等等。

 李孟羲記完了製球技術之後,他隨手寫了二十斤糧食的糧票,走過去,塞到那個結巴的年輕陶匠手裡。

 年輕陶匠不識字,且可能不很了解匠營的規矩,接過紙條一臉迷茫。

 這時,陶匠頭頭笑說,“拿著吧。這是你出主意的獎賞。”

 年輕陶匠撓頭,他一時沒懂何為出主意的獎賞。

 待之後明白了為什麽得賞之後,年輕陶匠心中振奮,他暗下決定下回有活,也過來乾。

 這年輕陶匠不成啊,他根本沒弄明白問題關鍵在哪,問題關鍵不是乾活,是要動腦子。

 雖說,此人愚鈍,未能了解到獎勵的深意,可再怎麽說,此匠人勞動積極性一下就高漲起來了。

 不久,匠人把新的泥丸燒好,新的泥丸在碗裡燒的,碗裡撒了厚厚的一層草灰,泥丸放在草灰裡,柔軟的草灰完好的保護了泥丸,泥丸只有輕微的變形。

 待泥丸冷卻下來,李孟羲把大大小小的泥丸撿起,不知是何緣故,泥丸普遍開裂。

 匠人們說,是水太多沒晾乾的緣故。

 水太多,沒晾乾,會導致開裂,這又是什麽道理。

 想不明白,問題隨手記下。

 ——

 李孟羲手裡拿著一大把大大小小的泥丸回來了,在關羽好奇的眼神中,李孟羲把一捧泥丸放在地上,從小到大黑擺放起來擺好。

 測試對比工作,一個重要的要義是,要梯度進行,總不能一上來就拿強弩射吧,拿強弩來射,所有紙都會被輕而易舉給洞穿了,這樣最差的紙很跟最好的紙被強弩洞穿時的表現沒任何差別,就無從比出高低。

 李孟羲找人的做的從小到大的一堆泥丸,就是為了梯度測試。

 實驗的關鍵步驟來了,李孟羲讓人把兩張矮幾湊近放平,中間留了不寬不窄的一條縫隙,然後,搬了一個大甕,大甕倒扣底朝上的扣在其中一張矮幾上,接著,甕底再放一個長的木板平放著。

 李孟羲是準備用重力下落的力量來測試紙張強度,同樣的一個泥丸,從同樣高度落下來,力量是極其接近的,以這樣的方法,可以使每張紙都受力完全一樣,這是人力所難以達到的精確。

 測試開始,第一張紙,艾蒿紙。

 李孟羲令士卒兩人拿起一張紙,把紙的四角按在兩張矮幾上懸空放置。

 紙抻的很平,士卒們按著四角按的很緊,再加上特意在矮幾上畫了標線,紙張的正中正好對上上邊的釋放泥丸的木板。

 李孟羲小心翼翼的把泥丸俺們木板頂端輕輕推下去。

 泥丸稍微動了一下,滾出了木板之後,迅速下落,噠的一聲落在了紙上。

 李孟羲把泥丸撿起,紙張拿起看了看,檢查完,他在表格上記錄到。

 艾蒿紙:一號泥丸,未破損。

 接著,士卒們拿來第二種紙,第二種是剌剌秧紙。

 按跟第一張紙一樣的方法,紙張對著刻度放好,懸空放置,四角按緊。

 李孟羲再一次把小泥丸從木板上推下來,嗒,泥丸砸落到紙上,紙張未有破損。

 李孟羲記下第二個數據,【拉拉秧紙,一號泥丸,未破損】

 隨後,第三張,豆杆兒紙,泥丸下落,未破損。

 第四張,節節草,未破損。

 第五張,第六張,第七張……

 紙有幾百種,一號泥丸自然就得重複測試幾百次。

 第一輪測完,絕大多數的紙,都沒有被黃豆大小的泥丸砸穿,只有少部分紙被砸傳了。

 李孟羲檢查了一番,他發現所有第一輪就被砸穿的紙都是因為植物纖維稀少紙漿太稀以至於造的紙太薄了,這才會一砸就破。

 李孟羲拿起其中一張測試失敗的紙,紙是【車前草紙】,李孟羲看著手裡薄如蟬翼的一張紙,他眉頭直皺,車前草這種草,纖維含量太低了吧。車前草這麽低的纖維量,性價比不高。

 隨後,第二輪測試,李孟羲換了二號泥丸,二號泥丸比一號大了一圈,泥丸更大了,自然,從高處墜落的力量就更大了一點。

 跟第一輪一樣,第二輪測試,依然是,紙張懸空放在兩張矮幾上,刻度對正,四角按緊,泥丸從木板頂端自由落下。

 測試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李孟羲跟兩個士卒配合的相得益彰,每測試一個樣品,李孟羲撿起泥丸,把數據記下,士卒們默契的拿來了下一個樣品。

 李孟羲很投入的進行著測試工作,邊上,關羽看著李孟羲重複繁瑣的忙碌,關羽看著都覺得麻煩,而再看李孟羲,不驕不躁,心平氣和的測試著,關羽心中感慨。

 經數百次測試之後,第二輪測試到了尾聲,測試完畢,李孟羲檢查一番,發現這第二輪測試,又有一些新紙被砸破或者砸穿了。

 沒被第一輪測試破壞的紙張,換了稍微大了點的泥丸,紙破了。這說明,撐到第二輪才破的紙張比第一輪就破的那些強度高了些許。

 隨之,開啟第三輪測試。

 三號泥丸,更大了,幾乎跟玻璃球一樣大。

 又數百次測試,此次,又出現了一輪備淘汰的紙。

 隨後,第四輪,第五輪……

 泥丸越來越大,不停的有新的紙張被砸破,隨之,剩的紙越來越少。

 當試到第十輪時,泥丸有乒乓球那麽大了,而剩下的紙,只剩百余種。

 到第十五輪,泥丸大至網球大,未被砸破的紙,還剩六十九種。

 至十九輪,泥丸大至蘋果大,紙張剩二十三種。

 李孟羲沒意料到,準備了多達十九個泥球,結果多達十九個泥球竟然還不夠用。

 無奈之下,李孟羲只能中途停止。

 良久之後,李孟羲俺們窯場回來了,這次回來,他懷裡抱著好幾個巨大的泥丸。

 測試繼續,所剩之十九個泥球,用鉛球大的泥丸落下來一試,直接淘汰一半。

 繼續加大,一個更大的泥球落下來,所剩十張紙當中,兩張砸穿,四張砸裂。

 泥球已經非常大了,然而竟然有紙能撐得住,竟然一點沒有破碎。

 到最後,還剩最後四張超級堅挺的紙,李孟羲抱著排球那麽大的泥丸砸下去,呲拉,紙沒被當場砸穿,結果紙張受力太大,從四角按著的地方撕裂了。

 李孟羲不由皺眉,他意識到,到達極限了。

 這所剩的最後四種活到最後的四種紙,李孟羲一查標簽,這四種牛逼壞了的紙,乃分別是【構皮紙】【青檀皮紙】【桑皮紙】【松皮紙】。

 松皮桑皮李孟羲認識,但是構皮還有青檀又是什麽。

 暫停下測試,查看這所剩的最後四種紙,一細看,發現桑皮松皮諸紙,這些紙從外觀上也看的出來,紙的紋理又密又實。

 在此四張紙當中,桑皮粗糙,青檀也粗糙,松皮細膩,獨構樹皮紙讓李孟羲眼前一亮。

 在四張紙當中,構樹皮的紙比其他三張白的多,簡直就是雪白的顏色。

 李孟羲很詫異,在平常造紙的時候,哪怕把紙漿過濾的再細,哪怕活性炭除色效果再好,然而紙造出來仍然帶有或輕或重的木色,離雪白的顏色相去甚遠。

 但這構樹皮做的紙,竟然能白的一點雜色沒有。

 李孟羲意識到,找到了一種最頂級的造紙材料。

 他問眾人,這構樹是什麽樹。

 眾人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

 眾人描述構樹的樹高,粗細,還有大致模樣,李孟羲聽得很茫然。

 關羽突然插了一句,“羲兒,你曉得老水吽不?”

 李孟羲愣了一下,老水吽,熟啊,這是一種長著長須的大型蟲子,這種蟲子喜歡吃一種小樹的葉子。

 關羽說,“構樹上多長水吽,構樹也不高,也長不大……”

 關羽這麽一說,李孟羲便立刻想起構樹是什麽了,構樹很細,有厚皮,構樹葉子很特殊,葉子兩邊有豁豁……

 ——

 在天黑之前,李孟羲完成了最後的測試。

 對最後四張的測試,李孟羲是找了一根長箭,把長箭箭頭磨禿了,然後從低到高依此往下丟來測試紙張的質量。

 經測試,松皮紙第一個被扎穿,然後是青檀皮紙,最後角逐出的兩強乃是構樹紙和桑皮紙。

 當箭紙提高到半人高的高度時,最後的兩種紙的強度終於區分出來了,桑皮紙要略強於構樹一丟丟。

 當所有測試進行完,李孟羲把記錄收集完整之後,天徹底黑了。

 一整天時間,多達數百種紙,總從小到達二十多個泥丸階段式測試,總計之測試次數,多達數萬次之多。

 龐大的測試量完成,多達二十余的測試,測出了從低到高整整二十多個紙張強度梯度,多達二十個梯度之下,紙張強度區分的精致到毫微的程度。

 ——

 夜晚,城主府。

 吃過晚飯,李孟羲拿著厚厚的一摞數據在看,幾百種材料,幾百類數據,一個一個對比起來極其麻煩。

 為方便對比,李孟羲特意按二十多個泥丸試出來的強度梯度把紙張分成了二十多個區間。

 然後,從低到高,從高到底來回看了數遍,看著看著,李孟羲在這龐雜的數據中突然發現一個規律,他發現,那些強度靠前的紙,樹皮紙的佔比非常的大,反之,草本紙張,強度普遍較低。

 李孟羲立刻起身,他把堆放的樣本找出來,他找了五六種樹皮紙,又找了五六種草紙,拿過來刷刷一撕一對比,發現,樹皮紙比草紙堅韌的多。

 再對比外觀和紋理,李孟羲發現,不僅是堅韌度有區別,樹皮紙普遍紋理細膩,而草紙,粗糙的不行。

 想了想,李孟羲提筆在不同紙張上畫了幾筆,墨跡留在紙上之後,不一會兒,李孟羲看到,草紙上,不管是豬草還是蘆葦草還是通草,所有的草紙,墨跡暈染的非常開。

 而反觀樹皮紙,墨跡暈染的程度小的多。

 紙張不是用於染色的工具,紙張是用於記錄的工具,對一個記錄工具來說,墨跡容易暈染,這顯然是一個極大的缺點。

 經對比,很明顯,樹皮紙不管是強度還是書寫效果,都遠強於草類紙張,但,這是為什麽?

 李孟羲看向一旁,小磚握著毛筆,吸溜著鼻涕,專心致志的在畫畫,李孟羲問,“小磚,你覺得,為什麽樹造的紙,比草紙結實,這是為什麽?”

 小磚聽到樹啊草的,脫口而出,“樹不高嗎?”

 樹比草高,所以樹皮紙比草紙堅韌。

 “……明白了。”李孟羲笑著摸了摸弟弟的腦袋。

 樹皮造的的紙普遍比草紙堅韌,很可能是因為,樹皮當中的纖維長,而草紙,纖維短小纖細,這就造成了草木兩種材料質量上的天差地別。

 李孟羲拿起一張樹皮紙跟一張草紙正面看了看,翻過來,看到草紙背面已經暈透了,而樹皮紙背面很乾淨。

 草紙質量太太差勁了,拿過幾張草紙翻過來看了看,所有草紙背面都被暈透了。

 草紙質量太過差勁,李孟羲又很挑剔,他決定日後所有紙都用樹皮來造。

 可隨之,李孟羲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樹皮這玩意兒可不好找,一根大樹長十年,從頭扒到腳又能有幾斤皮?而草類,不管是麥秸,還是狗尾草,一塊地一年能收成上萬斤之多。

 樹皮雖好,材料稀缺,草紙雖差,材料來源極其廣泛堪稱無窮無盡。

 若義軍所有書寫用紙全用樹皮紙,太貴,可全用草紙,草紙太差勁。

 綜合二者之長,協調二者成本與質量的方法有了,可以將樹皮與草漿混合,這樣,能明顯提高草紙質量,能用有限的樹皮,造出大量高質量的紙。

 李孟羲長舒了一口氣,下一步的測試,該是測試各種樹皮與各種草紙之間的配比。

 假設,有樹皮百種,有草類兩百種,那麽,一種樹皮搭配一種紙漿的組合,能有多少種?

 答桉是,兩千種組合。

 這兩千種組合,若想精確其配比,從一比一到一比十,最少最少的得測十種配比。

 兩千組,每組測十種配比,那就是,兩萬組測試。

 粗略一算,李孟羲感到頭痛。

 還有,樹皮跟草將搭配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但樹皮來源成問題,有的樹皮多,有的樹皮會很稀少,那麽,到底用什麽樹皮來造紙,這也是個問題。

 在諸多樹木當中,楊柳二木無疑是最常見的,李孟羲卻直接把此兩種樹木給排除了,因為要從楊柳皮裡提取藥物,楊柳的藥用價值比造紙價值大的多,要是為造紙把楊樹皮全扒了,豈不得不償失。

 夜色漸深沉,李孟羲教弟弟畫了一會兒畫之後,見弟弟開始打哈欠,他帶著弟弟回去睡覺了。

 ——

 翌日,一早起來,李孟羲開始繼續未完成的工作。

 在昨日,對幾百種紙進行了強度測試,並測得了詳細的數據,但這還不夠,要知,紙張除了有韌性一個性質,還有紋理細膩程度,暈染程度,色澤,等等性質。

 就比如桑皮紙,昨日測試,桑皮紙強度很驚人,但桑皮紙紋理粗糙的過分,作為書寫繪畫用紙來說,桑皮紙算不得好紙。

 昨日所測試過的幾百種紙再次拿了出來,開始新的測試,這次測試就簡單多了,隻用檢查紙張的細膩程度然後拿筆畫上幾筆看暈染程度,草草的測試一遍就行。

 李孟羲一張紙一張紙翻著,邊翻邊測試邊記錄著。

 翻著翻著,在一堆紋理粗糙的紙中,李孟羲忽然看到了一張細膩到過分的紙,他驚異一聲,把紙抽了出來詳加打量。

 一般的紙,不管是草紙還是樹皮紙,纖維的質感很強,但手中的這張紙,幾乎沒有感到纖維的存在,拿起對著太陽看了看,在陽光的照耀下,李孟羲皺眉看了良久,他驚奇的發現,哪怕是在太陽下,紙裡的纖維也少可憐,感覺上就像,紙張像是一塊塑料薄膜一樣通透。

 疑惑之下,李孟羲一陣翻騰,他查到,這張奇怪的細膩到不可思議的紙,是由“荊條”來做的。

 荊條,不就是編筐子那玩意兒嗎,這玩意兒竟然能造紙,而且造的紙不見纖維渾然一體,也是奇了。

 在隨後,繼續翻看著,諸多紙類當中,有的紙紋理粗糙,有的細膩,有的暈墨,有的乾爽,各種各樣,不一而足。

 在此過程中,李孟羲又想到了造紙方法的另一種配比,可以把紙分成四類,一類紋理粗糙,一類紋理細膩,一類暈墨,一類乾爽。

 然後,造紙的時候,紋理粗糙的紙漿跟紋理細膩的紙漿摻混,得到紋理適中的紙漿,暈墨的和乾爽的摻混,得到防水性能適中的紙張。

 這樣,把所有造紙材料統籌到一起,直接可使紙張的整體質量整體性價比提升數倍。

 翻著翻著,李孟羲再一次翻到了一張極其細膩的紙,翻看名目,乃是用“藤”造的紙。

 把藤造出的紙放在太陽下一看,跟前一張用荊條造出的紙一樣,紙張當中纖維的痕跡很少,整張紙幾乎跟塑料薄膜一樣。

 李孟羲不由在想,真是奇怪了,荊條,根藤蔓,這兩者有何相同,為何造出的紙紋理遠超其他種類。

 不久之後,李孟羲再一次遇到了類似的紙,乃是,“蒲公英根”所造的紙。

 蒲公英根李孟羲很熟,夏日的時候,會用來跟綠豆一起煮綠豆粥消暑,蒲公英根印象中砍斷了之後,會滲出白色汁液,要是不小心弄到身上,很不好洗。

 這接二連三的,荊條,藤蔓,蒲公英根,這些又細長的玩意兒,為什麽造出的紙紋理會尤其的細膩。

 想不明白,李孟羲起身準備去親自一試。

 尋來一些未曾處理的藤蔓,拿鍘刀鍘的時候,一刀下去,白色汁液冒了出來。

 李孟羲瞬時明悟,他隱約覺得,荊條也好,藤蔓也好,蒲公英的根也好,這些東西之所以能造出超級細膩的紙,很可能跟當中的漿有關。

 隨後,把藤剁碎了,放甕裡,加上清水,再加上鹼面,煮了半天之後,過濾除色除雜,再拿抄網抄起一層漿,在紙凝固的時候,李孟羲發現,藤漿是泛白的顏色,像是白膠,待紙漿漸漸凝固,光正照在紙上,把紙揭起,紙張質地很通透,像是糯米紙一樣的潤白。

 到此,李孟羲意識到,在諸多草木材料當中,樹皮紙是一類,草紙是一類,而藤蔓是另外的一類。

 藤蔓所造的紙,質地細膩遠非樹皮跟草本可比。

 隨後,把三類紙拿到一起詳做比較,李孟羲發現,樹皮紙強度大於草紙大於藤紙,而細膩度,藤紙大於樹皮大於草紙,暈染度藤紙是最不容易暈染的,藤紙好於樹皮好於草本。

 而從材料來源,草本材料最易得,藤蔓次之,樹皮最稀缺。

 當把藤蔓類獨立出來之後,新的統籌有了。

 有鑒於藤類紙張質地太過細膩,可以用來跟那些紋理粗糙的紙漿混合以提升質量,同時,藤紙防水效果最強,有這一點,藤紙同樣很適合用來提高紙張的防水性能。

 而又因藤紙強度不高,所以像做油紙傘之類的工具用紙,藤紙沒有使用性價比。

 綜合種種考量,李孟羲認為,藤紙適合作為書寫類用紙,比如寫字,畫畫,印刷,藤紙因其優良的防水性能和優秀的質感很適合作為書寫用紙。至於藤紙強度不足的問題,反正書寫用紙,也不需要太強的強度。

 所有測試工作高一段落了,李孟羲起身狠狠地伸了個懶腰。

 經這兩日測試,所得成果有——

 【其一,測試了多達數百種植物,測出了數百種植物造紙的性價比差異,有的植物纖維多便於造紙,有的纖維少不利造紙。】

 【其二,經二十多輪測試,將所有造紙材料區分出了二十多個強度梯度。】

 【其三,知樹皮紙張強度和防水性能遠強於草類。】

 【其四,知草類材料紙張強度普遍較低且防水性能差勁。】

 【其五,根據樹木和草本兩種植物造紙性能的差別和成本差別,可以將樹皮作為添加物,以改善紙張的整體性能。】

 【其六,藤類成紙之原理異於尋常草木,乃是以膠成紙。藤紙用作書寫繪畫極佳。】

 【其七,得生產均質紙張之法,可用容器盛額定紙漿攤平造紙,可以製造厚薄均勻之紙張,此可為造幣技術之支持。】

 【其八,所搜集之數百種植物,為詳細記錄信息,編著植物圖冊有其必要。】

 【其九,知陶器燒製之時必然收縮,因而器形大小難一,由此知,若需生產數百上千規格一致之器具,陶器不足為用。千百器如一,只能鑄造。】

 【其十,知陶器生產之時,泥胚形狀對成品率影響極大,當中原理與穹頂蛋殼結構等類似,知球形陶器,成品率遠高於其他。】

 【其十一,泥丸燒製之法,泥丸置草灰當中燒製,泥丸置凹模當中燒製,此兩法。】

 數日時間,忙碌幾百人,從外邊找了幾百種亂七八糟的植物,又忙碌眾多匠人做了模具,燒了陶器,鑄了鐵管,做了刮板,縫了抄網,最後,又是幾百人煮了一日一夜的紙漿,做了數萬張紙,測試了數萬次,最終,得到技術一十一項。

 一開始,本只是想測試一下什麽植物造紙最好,結果,測試著測試著,一堆技術順帶就出現了。

 基於所測試出的十一項技術,李孟羲開始嘗試新的造紙工藝。

 在往日,造紙全用的生麻,現在既然知道樹皮造紙更好,那便正好試試樹皮造的紙到底能有多好。

 基於實驗數據,樹皮當中的頂級材料乃是構樹皮,李孟羲令人將剩下的所有構樹皮全部粉碎全部煮成紙漿,全部給造成紙。

 半日後,構樹紙做成,李孟羲驚歎於紙張的質量,構樹紙堅韌細膩,顏色是真正的雪一樣的白色,這樣的紙,是造紙以來李孟羲第一次認可的好紙。

 連挑剔無比的李孟羲都讚歎的紙,拿給關羽看,關羽也是讚歎連連,拿給諸部官員們看,諸部官員們拿到了樹皮紙,愛不釋手的爭相傳看。

 看官員們這麽喜歡紙,李孟羲乾脆一人發了一張。

 樹皮紙得到了各方稱讚,隨之而來帶來了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樹皮材料極其有限,不可能大規模造紙。

 李孟羲回想後世的造紙工藝,似乎在後世,不僅樹皮能造紙,連樹乾也能造紙,假設樹乾能有跟樹皮一樣的優良性能,那造紙原料將立刻豐富了許多。

 後世能用木漿造紙,說明可行。

 李孟羲為解決材料問題,他找來一截好木頭,然後把木頭又剁又碾給弄成了碎的不能碎的粉末,在此過程中,李孟羲深刻體會到木頭處理的艱難,一個大磨盤碾了半天,磨出的木屑才不到半框。

 隨後,按一貫造紙流程,木屑加鹼粉煮上兩個時辰,兩個時辰之後,李孟羲一看, 煮了兩個時辰之久,結果木頭渣子還是木頭渣子,拿抄網一抄,網上除了木頭渣子還是木頭渣子,木漿是一點沒有,造紙失敗。

 到底哪裡出問題了,李孟羲很疑惑。

 隨後,用高壓鍋又試了一次,這次,木頭渣子放在高壓鍋裡煮了半天之久,結果打開鍋,詭異的事情發生了,鍋裡的木頭渣子依然還是木頭渣子。

 從李孟羲迷茫不已,造紙術的根本原理是,用植物纖維組成紙張,樹木如此,草本亦如此,按照這個原理,如果樹乾也能造紙,那理論來講,樹乾裡肯定也有纖維。

 既然樹乾裡百分之百有纖維,那麽,加了鹼,甚至用了高壓鍋煮了良久,為什麽一點纖維都沒能煮出來。

 已知,鹼液可以去除植物纖維當中的膠,使纖維散解,利於成漿。

 那麽,碎木頭未能成漿,是解膠失敗,或者說,是因為樹乾當中,纖維比樹皮中的纖維更牢固嗎。

 難題又一次突然來臨。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