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644章 最強脫色炭
因天已經黑了,晚上光線不好,不便去測試,李孟羲便把測試放到了明天。

 對於關羽的疑問,關羽好奇那幾十碗炭是幹嘛的,李孟羲解釋說那幾十碗炭乃是搜集了能找到的所有木料燒成的炭,待明日,哪種炭最好用,可一試便知。

 關羽了然。

 木炭跟造紙術密切相關,乃是紙漿的脫色的關鍵。

 夜裡,李孟羲早早睡覺去了。

 關羽惦記造紙術的事,關羽在城主府中把看那幾十碗炭翻來覆去的看,關羽很想親自去測試一番,又恐壞了李孟羲的事,隻好放棄。

 連幾日都沒怎麽休息好,狠狠地打了個哈欠,關羽也回去睡覺去了。

 翌日,為臘月二十一日。

 這日一早,天氣依舊,還是在下雪。

 每每一早起來,院子裡就一地白雪,李孟羲對此都麻木了。

 早飯過後,李孟羲送弟弟去上課,待回來,他跟關羽立刻開始昨日未完成的測試。

 昨日已將各種木炭悶好了,各種木頭的炭,每種木頭悶了二兩炭,總有幾十種之多。

 第一步,李孟羲去找來許多隻陶碗,陶碗找來之後,三四十隻碗把矮幾放的滿滿當當還放不下,李孟羲看著這些大大小小參差不齊的碗,他多少有些無奈。

 碗大小不一,甚至因為燒製之時用的陶土不一樣,碗的顏色也不一樣,測試的時候,要根據墨水的淺澹來判斷木炭的吸色效果,碗的底色不同,就會影響墨水的顏色,這會給測試帶來多大的誤差啊。

 李孟羲此時心裡有了決定,無論如何,得想辦法把玻璃試管等各種玻璃器材弄出來,不然沒辦法精密實驗。

 如果玻璃器材弄不出來,那最次最次,得把白色瓷器做出來,白色瓷器也能很明顯的顯示出反應中的顏色變化。

 以李孟羲的直覺,他覺得,白瓷可能遠比玻璃好做,他判斷的依據是,中國古代很早就有白瓷,而直到很晚之後,才有生產透明玻璃的技術。

 現下身處漢末,漢代已經有瓷器的燒製技術了,只是技術還比較原始。

 有技術基礎在,便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

 李孟羲暗暗記下了,得空得燒瓷器,一般的瓷器還不行,得白瓷最好。

 找來的三四十隻碗中,李孟羲從中挑出顏色最突出的一些,把這些顏色突兀的碗除去,然後剩下的都是顏色比較接近的,這樣,當能把誤差降低到最低。

 到第二步,添加清水。

 因碗的大小不一,碗又不像試管一樣有刻度,所以李孟羲便只能用簡單的方法,不管碗大小如何,每隻碗中,放清水兩杓,不管多大的碗,都是兩杓。

 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配置墨水。

 關羽在邊上研墨,已經把墨水磨好了。

 此一步,需要向每一隻碗中,滴入同等滴數的墨水,也就是,如果第一隻碗裡滴三滴墨水,最後一隻碗裡,也滴三滴墨水。

 可問題,就在如何均勻的滴墨這一點。

 如果直接拿毛筆蘸墨水往水裡滴,那墨水蘸的多了,墨滴就大,墨水蘸的少了,墨滴就小。

 一個不精確,同樣是三滴墨,差別大了去了。

 滴墨的這一個小問題,把李孟羲難住了。

 李孟羲皺著眉頭,手拄著下把,皺眉沉思起來。

 此時李孟羲多少明白了為什麽化學實驗課上要用滴管和試管來添加藥品了,因為精確,滴管每一滴滴出的液體多少是很均勻的,而不像拿毛筆蘸,大一滴小一滴的。

 直到要親自來測試,李孟羲才發現,缺少配套的工具,簡直是寸步難行。

 滴管,精密試管,這些此時難以解決。

 無奈之下,李孟羲只能想其他辦法。

 李孟羲去翻天覆地的找了一圈,他出去找了一個手指粗細的小竹筒,竹筒短短的一截,就指節那麽長一點點。

 李孟羲的方法是,直接把這一小截竹筒裝滿墨水,然後直接丟到碗裡,把墨全倒進去。

 為防止墨倒不乾淨,竹筒還要在碗裡涮上幾遍。

 這樣,每一隻碗裡,都倒一滿竹筒的墨水,就不存在大的偏差了。

 測試繼續。

 第一隻碗,李孟羲先把小竹筒放在清水裡洗了洗,然後甩幹了水,完成了這一步,他讓關羽拿筆蘸墨往竹筒裡滴。

 一滴,兩滴,三滴,滴夠四滴,小竹筒快要滿了,還差一丟丟滿。

 李孟羲皺眉思考該怎麽將最後的一丟丟滴滿,用毛筆肯定不行,毛筆的一滴墨太大了,直接會溢出來,此時,關羽關雲長做出了一個厲害無比的舉動。

 眾所周知,關羽長髯及胸,一襲美髯飄逸帥氣至極。

 看墨將滿未滿,關羽丟下毛筆,他左手按住胸前長髯,右手從長髯中撚起兩根,然後,捏著兩個長胡須放到墨水裡點了兩下。

 之後,關羽捏著兩根長須懸到到竹筒之上,一滴極小的墨滴,從長須上緩緩滑落下來,當這滴小墨滴滴到竹筒裡之後,竹筒裡的便墨水裝的滿滿當當,滿邊滿沿。

 關羽這個操作,讓李孟羲看的一愣一愣的,胡子還能這樣用?!竟能這樣用?!

 是了……這他喵的是個方法!如果不能精確添加液體,可以拿細針,拿一根線,拿一根頭髮,甚至拿一根胡子去蘸要添加的藥劑。

 這個方法,比滴管的精度還要高!比滴管精度高的多!

 李孟羲覺得神奇的很。

 只是,李孟羲想到,墨水倒罷了,要是真正的化學測試,用胡子肯定不行,有些化學藥品腐蝕性大,胡子直接腐蝕斷了。

 可以用玻璃,做很細的針一樣的取液針,然後需要精細操作時,這種玻璃針每次可以調價0.001毫升的液體,極其精微。

 在關羽用長髯的幫助下,竹筒裡的墨水滴的滿滿當當,十成十的滿。

 然後,李孟羲將竹筒帶墨水一並丟入了碗中,接著,把竹筒在碗裡涮了又涮。

 之後,按同樣的方法,依然是,李孟羲拿著竹筒,關羽拿筆蘸墨往裡滴,竹筒實在太小,滴不幾滴就要滿了,此時少一滴則不滿,多加一滴則要溢出,此時,關羽便再次撚著胡須蘸墨,每每,關羽用胡子點了兩次三次墨,剛好,把竹筒裡滴的滿滿當當。

 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總之,李孟羲相當於用竹筒當做一個沒有刻度的試管,每次加滿了墨,以此來控制精度。

 管他竹筒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不用管,只要加滿,那每隻碗裡,都加的同樣多的墨。

 單單加墨的過程,加完了四十一碗墨,就耗費了大量時間。

 墨加完了,關羽的胡子尖上粘的都是墨。

 李孟羲暗笑,關羽對造紙一事,多下本啊。

 四十一碗墨水配置成功,每隻碗中,都加了一樣多的水,加了一樣的墨,每碗墨水中,墨色輕澹如一。

 最後一步,加炭。

 墨水配置了四十一份,炭也有四十一種。

 李孟羲與關羽小心翼翼的忙碌著,他們把炭碗和墨水兩兩分做一組,接著,每一隻碗中丟炭三塊。

 四十一隻碗,每隻都丟三塊炭。

 這一切做完,屋子裡的地上,整整齊齊擺了共計八十二隻碗,擺了一地。

 再之後,便是靜等,靜等炭把墨色吸附。

 固然,拿著碗把碗晃起來能更好的加快脫色過程,但是加入了搖晃過程,搖晃不可控,李孟羲生怕因為搖晃次數或者力道的不同造成脫色效果的差別,他因而就減去了此過程,以盡可能減少誤差。

 等待的時間很漫長,估計足有一個時辰之久,李孟羲過去看了看,他端著隻放了墨水未放木炭的那隻碗過去跟測試的那些比較,顯眼可見,測試的碗中,墨色明顯變澹了。

 接下來,便得憑眼力了。

 李孟羲跟關羽左一個右一個,跪到地上湊近去瞅,他們細致的一碗一碗瞅過去,認真比對著不同墨水的顏色,以比較出其中墨色最澹的那一碗。

 李孟羲發現一碗墨色澹的,就端出來,發現一碗,就端出來,統共四十一碗,李孟羲這邊檢查了二十碗,他挑出了墨色明顯更澹的四碗。

 另一邊,關羽也挑出了四碗。

 於是,統共就有八碗水挑了出來。

 這八碗放一起再經仔細比較,比較來比較去,最後剩下的兩碗水,不分伯仲,看不出哪個墨色更澹。

 李孟羲去看對應的木炭的名字。

 “我的是柳木,果然是柳木炭!”李孟羲驚訝。

 “關將軍,你的呢?”

 關羽也把碗轉過來,去看炭碗上用石灰寫下的痕跡。

 “某的是……燈草。”

 “這燈草,是何物?點燈的?”李孟羲有些疑惑,這燈草,莫不是儒林外史那個嚴監生臨死前也不舍得點的那種燈草。

 隨後,在關羽講解下,燈草,草本一種,草莖中空,有芯,泡油裡,會吸油,於是能點起長燃。

 果然,這燈草,就是嚴監生舍不得點的那種草。

 有芯的草,還中空,李孟羲大致能想到這種燈草的芯大概是何種模樣。李孟羲小時候的記憶,田野中有不少的草待秋天草老了之後去把草折了,裡邊有很軟的棉花一樣的芯,能抽出來。

 xiashubaxiashuba

 棉花……

 棉花芯也很容易吸油的,棉線也適合做燈芯的,棉線吸油效果極好。

 對啊,若說疏松,有什麽植物材質比棉花還疏松?

 如果,找來棉花,悶成炭,那吸附效果,又是怎樣,好是不好?

 可,而今漢末,中原尚未大規模種植棉花,棉花不好找。

 測試結束了,燈草芯做的炭跟柳木炭,這兩種吸附效果是最強的。

 拿來和其他木炭做比較,這兩種炭的脫色效果比其他炭脫色效果強的多,加了柳木炭和燈芯炭的墨水,明顯比其他碗裡的墨水更澹。

 測試成功,已確定,常見草本與木本中,柳木炭和燈草炭吸附脫色能力最強。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