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646章 半成熟的造紙工藝
打鐵耗時很長,木工活就不同了。

 李孟羲所需要的模彷木炭結構魔方形狀的木頭旮瘩,木匠們很快就將之做好了。

 第一個做好的木頭旮瘩,乃是木匠先用木板鑽了洞,然後將一個個木板用魚膠粘到一起拚湊成型的。

 做好的木頭旮瘩很醜,而且孔也不多,才了了幾個孔,但完全符合要求。

 拿到了木頭旮瘩,因為弟弟小磚還在上課的緣故,李孟羲先把木頭拿回去了。

 城主府,關羽在煮新一鍋的紙漿,高壓鍋就放在屋子正中,柴火正洶洶燒著。

 李孟羲對高壓鍋的質量極不信任,他很怕燒著燒著會炸開,不著痕跡的,李孟羲溜著牆邊繞側走進屋裡。

 到了屋裡,李孟羲找來大木盆,然後拿著桶去提了好多水把木盆裡放滿。

 接著,拿過木頭旮瘩看了看,木頭旮瘩上的孔洞,大致花生米大小,不大不小。

 想了一下,李孟羲又找來一團亂麻,從裡邊抽出麻絲,然後將麻絲胡亂纏纏,纏成了小小的比花生米更小的小線團。

 類似的小線團纏了三十個之後,李孟羲將所有的線團丟入水中。

 接下來,模擬木炭吸附色素顆粒的過程,李孟羲將麻線團並木頭旮瘩一並丟入了水中,然後他搬著木盆兩沿瘋狂的晃動著。

 木盆裝滿了水,份量很重,李孟羲吃奶的勁兒都用上了。

 屋裡很安靜,關羽本在靜靜的持簡默讀,聽見李孟羲製造的動靜,關羽看了過來,瞅見李孟羲又在玩水,關羽看的直笑。

 李孟羲把木盆裡的水晃的蕩來飄去的,終於,有麻線團湊巧順著木頭旮瘩裡的孔洞灌進去了。

 而且,因為孔洞七拐八折的緣故,麻線團進去就出不來了。

 伸手拿起木頭旮瘩看了看,李孟羲看到,灌進去的麻線團是卡在孔洞裡邊了,卡的很深。

 他找來一根小棍,扒拉了半天,成功將麻線團扒拉了出來。

 然後,李孟羲就對木頭旮瘩興趣了了了,丟一邊不玩了。

 其實,一個木盆,一盆水,一些麻線團,一個有孔洞的木頭旮瘩,這些道具雖然簡單,但已完全可以模擬炭吸附色素的過程,如果李孟羲是要研究出活性炭更深的奧秘,他應該對木頭旮瘩認真研究起來的,而不是將之看成一個無聊玩具,隨手丟掉。

 可能,正如李孟羲對他自己的審視那樣,李孟羲覺得他自己缺乏了想象力,也沒有對世間萬物足夠的好奇心,他認為自己不適合來進行科學探究。

 也正是如此,近段時間做了一堆測試的,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探究,而是為了技術,只是為了功利,而並不是想探究未知。

 沒有李孟羲在那裡哐當哐當的晃盆子,屋子裡安靜了下來,一段時間後,李孟羲喊看竹簡看的入迷的關羽,他喊,“關將軍,柴燒完了!”

 聞聲,關羽抬頭瞅了一眼,關羽瞅見,高壓鍋下邊的柴早燒乾淨了,關羽再瞅了了一眼旁邊無所事事的李孟羲,關羽心說,既然閑著不會幫忙添下柴,非要喊某?

 放下竹簡,關羽道,“不煮了,興許夠時候了。”

 紙漿煮了快一個上午了,應該夠時候了。

 有一個問題,高壓鍋的效率是非常霸道的,普通鍋煮漿得一天兩天,高壓鍋能很快就煮完,那麽,大概多久能煮好一鍋漿?從開始加熱計算,多久紙漿能剛好煮好?

 假設說兩個小時就把紙漿煮好了,那就沒必要煮一個上午了,因為煮的久太廢柴,染料消耗是造紙過程中的主要成本之一,能精確控制好加熱時間,能將染料成本降低好幾倍。

 要弄清楚加熱長度多少恰到好處,這個問題好解決,依然是測試。

 第一次,隻加熱半個小時,然後開鍋,看紙漿煮好沒有。

 第二次,再弄一鍋,這次煮上一個小時再開鍋,然後檢查紙漿煮好沒有。

 第三次一個半小時,第四次兩個小時。

 就這樣,多次測試,時間累次增加,最終能確定出精確的加熱時間,時間誤差不超過半個小時。

 測試的方法就是如此,可李孟羲沒時間試,他也認為沒必要試。

 因為現在還不是大規模生產,日後弄一個超巨大的鐵鍋用來生產紙漿的時候,到那時精確控制加熱時間才有意義。

 要開鍋了,關羽拿著錘子小鑿子過去要砸鐵封,李孟羲見狀跑的遠遠的躲著。

 關羽叮叮當當對著鐵封敲了幾下,嗤——鐵封砸開,高溫蒸汽立刻飆射而出,一道白汽直往上飆。

 每次開鍋都是這般驚心動魄。

 又片刻之後,待蒸汽泄完,關羽將剩下的鐵封全部鑿開。

 李孟羲走了過來,關羽回頭道,“羲兒,鍋要壞了。”

 李孟羲湊上來看,他看到高壓鍋的鍋蓋邊緣可能因為是因為砸的次數太多的緣故,被砸裂了。

 這可能跟密封開封方式有關系,高壓鍋密封的時候,要用熔融的鐵澆鍋沿一圈,然後拿著錘子叮叮當當的狠砸,這個過程其實等同於焊接,用融鐵把鍋蓋和鍋悍到了一起。

 整個技術過程,從封鐵到開封,都得用錘子,操作都十分暴力,現在鍋蓋砸壞了,在意料之中。

 李孟羲算了一下,這個高壓鍋從製造出來到現在,使用天數還不到十天,使用次數還不到十次,這就壞了,使用壽命實在太短。

 李孟羲花了數秒時間想了一下改進方法,既然鍋蓋容易被砸壞,那簡單啊,把鍋蓋做的厚一點,一指厚不夠做兩指厚,兩指不夠做三指厚,三指不夠就做四指,如果還不夠結實,那換上鋼,用灌鋼法,用夾鋼鍋蓋,用包鋼鍋蓋,再把鍋蓋做成龜殼一樣拱形,這樣,夠結實了吧,能用一年都壞不了了吧。

 敢情,李孟羲對高壓鍋的技術改進思路就隻死命的改鍋蓋而已,隻盯著鍋蓋改,而絲毫不去優化整體結構,比如換一種密封方法之類的。

 可能,鍋蓋好改,密封技術太難了。

 ——

 新一鍋紙漿煮好,李孟羲和關羽圍著鍋看了半天,關羽一本正經道,“這紙漿煮的還好。”

 李孟羲也是,一本正經點了點頭,“嗯,煮的很好。”

 好笑的就在這裡,關羽也好,李孟羲也好,他們兩個接觸造紙才幾天啊,他們兩人的眼力和經驗根本不足以支撐他們一眼看出紙漿的好壞。

 兩個不懂的人,一本正經模樣,豈不好笑。

 昨日經測試,試出唯柳木炭與燈草炭吸色效果最好,李孟羲將早備好的兩種炭拿過來,然後用粗麻布將炭包了,然後墜上石頭,沉入鍋底。

 用麻布包木炭,並綁上石頭使沉底的方法,便是李孟羲又想出的改進之法。

 包麻布是為了避免碎炭混入紙漿裡,這個靈感來源於鹵肉的時候放的調料包,墜石頭是因為木炭太輕,不能沉底,只能浮於表面,不能對紙漿深層除色,故綁個石頭使其沉沒於紙漿之中。

 這兩種方法要是別人想出來的,值幾十斤糧食的賞賜,李孟羲自己想出來的,就什麽都沒有了。

 之後,便是漫長的等待。

 李孟羲對木炭的脫色效果很了解,他知道一定能夠起作用,關羽不同了,關羽好奇的很,他守在鍋邊眼睛盯著鍋裡的紙漿眼睛都不眨的盯著看。

 數分鍾後,李孟羲過來把舊的木炭撈起來,又換了新的木炭,繼續除色。

 反正是工料充足,時間也充足,木炭往多了加,次數往多了增,脫色能有多徹底,便多徹底。

 epzw/html/96/96472/《仙木奇緣》

 良久之後,換了數批炭塊之後,脫色結束。

 之後,抄漿烘乾,做紙流程一氣呵成。

 紙成了, 這次用柳木炭燈草炭脫色做成的紙,紙色非常白皙。

 李孟羲感覺,這才的紙,白度乃是數次測試中最白的了。

 把新做的白紙跟前次做的白紙一對比,證明感覺是對的,柳木炭脫色效果非常好,這次的紙比前次的紙白了一個度。

 紙以極快的速度日日見白,關羽振奮無比。

 李孟羲則在想,柳木炭雖比一般的木炭脫色效果好的多,可柳木炭,依然只是普通的木炭啊,跟真正的活性炭還是不同。

 那麽,活性炭跟普通炭的區別,區別到底在哪裡?活性炭,這個活性的意思是什麽?活化後的木炭,木炭是怎麽活化了?加了細菌?加了發酵?加了催化劑?

 想不明白。

 一想不明白,李孟羲就只剩鬱悶了。李孟羲對紙張的質量要求太高了,無論造紙術的問題還有多大,還有多少難題需要解決,實則走到這一步,能造出白皙的紙張,造紙術其實已經成熟了。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