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漢末第一兵法家》第715章 科目15卷
對於科舉考試,出題之前李孟羲就想過,巨鹿現在人少,其實不用太嚴格的篩選人才,但李孟羲往深處一想,科舉畢竟是新事物,新事物就必然存在接受度的問題,要是隨便出了些相當於幼兒園難度的簡單的題,士子們要是一做,就不免心裡輕視科舉,會把科舉當成玩笑。

 這一旦,士子們從一開始便失去對科舉的鄭重與敬畏,隻當是鬧劇,那科舉制度便就開局不利了。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同理,爛的開始得無數補救才能抵消掉負面影響。

 李孟羲有此考量之後,他決定,既然要考試選才,那就把題往高質量往難了出,必要讓士子們做的抓耳撓腮愁眉苦臉,不然,不難的他們吐血,他等怎麽能對科舉起三分敬畏與尊重?

 正是基於如此考量,李孟羲本可以隨便出些題,但他最終選擇了按真正的人才選拔的高標準來。

 【經學】一卷出完,到下一卷,乃是【數算】,這又是一個兩百分值的分卷。

 李孟羲回想數學考試的各種試題形式,他覺定把數算一卷,分諸代數幾何兩個部分,最後再代數幾何相合,弄一些複雜的應用題。

 為結合實際,李孟羲讓關羽先按九章算術出一些題,然後作為參考,再另出試題。

 關羽按著紙,拿著紙,刷刷刷一頓寫,不一會兒,就寫了幾十道出自九章算術的題目。

 李孟羲把題目拿過來一看,他掃了一遍,眉頭皺起。

 關羽問,題如何,不夠還有。

 李孟羲微微搖了搖頭,他看了關羽一眼,“額,關將軍,題不能這麽出的。

 考試乃選拔人才,要使人才能高低區分,要精分高下,因而出題要難易皆有。若是,題極難,那通曉數算的人跟不通數算的人,都答之不出,都是一樣,那如何還能區分高下?

 故,得講究個有難有易,講個高低梯度。”

 話是說給關羽聽的,但同時,李孟羲也提醒了自己出題的準則該是怎樣的。

 出題的要義並不只是在難,要想把士子難住,要想把士子們難的一題都答不出來,其實有方法,足夠艱難的題目不難找,但這樣以來,出的題所有人都做不出來,這難道說幾百士子沒一個可用之人嗎?顯然不是如此。

 能做出頂尖難題的,這是頂尖人才,當然可用;但同時,做不出頂尖難題,能做出次一點難度的題目的人,這一階層的人,雖然能力稍弱,但稍弱的人才也是人才,也是能有武之地。

 人才,必然是越往金字塔尖的地方,越是稀缺。

 故,能妥善利用優異的平庸稍差的各種人才,這才算充分發揮了人才的作用。

 想明白之後,李孟羲以關羽出的題目為參考,他開始出試題了。

 數算一卷,依然是先列籍貫姓名位置,然後,第一部分,李孟羲出的題目是加減乘除四則基本運算,純計算題。

 從最簡單的,一加一開始,到十幾加十幾,到複雜的萬位術加減,難度遞增。

 四則運算題難度最後幾題,乃是加減乘除四則混合運算。

 列四則運算式子的時候,李孟羲又感到為難了,後世之數學,加減乘除混合運算之時,會用小括號中括號大括號之類等各種方便的符號,而不知,漢朝人混合運算的時候,他們會用何種符號。

 李孟羲問關羽,問若是又加又減又乘又除一起算,該怎寫?

 關羽看了李孟羲寫的字,說到,“你分開寫,不就妥了?”

 奧,李孟羲了然了。混合運算,按漢時的寫法,得加減乘除分開記,這他喵的連個計算式都記不了,難怪古中國的數學發展那麽慢,物質基礎,鎖死了上層建築啊。

 沒有高效快捷的書寫格式,哪裡能讓數學騰飛。

 李孟羲看了看試卷,試卷上,他已經把括號寫上去了,毀掉重寫的話有些可惜。

 他隻好給關羽講了幾個括號所代表的意義,問關羽能不能懂。關羽聽了一遍便就懂了。

 那就隻好考試的時候,先把考題講清楚,然後再讓士子們做卷答題。

 李孟羲都感覺麻煩死了,寫題目不能用數字,得用文字,題目用了括號,之後還得解釋一遍,這讓李孟羲覺得,之後無論如何,士子們得統一培訓,別的不說,基本的數字和數學符號得懂,不然,依然還用文字記錄,多麻煩多低效。

 計算題李孟羲大致出了二十道,一道題一分的話,大概二十分有了。

 之後,幾何部分,李孟羲依然本著由易到難的思路,他起身去找了一個竹簡,把竹簡拆了兩個竹片拿著當尺子,然後再把毛筆拔了幾根毛當筆比著畫圖。

 這一畫,李孟羲便又發覺問題了,對數學而言,刻度尺,量角器,圓規,三角板這些,都是必備的啊。

 然而,沒有。

 拿著兩個破竹片要畫長方形正方形等諸多圖形,可難為死李孟羲了。

 畫好一個正方形,一邊標注,“一尺”,緊挨著一邊,也標準,“一尺”。

 然後題目便是,【圖為正方,邊長一尺,問,積幾何】。

 這就是求面積而已。

 其他的題也是一樣,梯形,直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形,各種基本圖形。

 然後下邊再遞增難度,開始出現缺了一塊的長方形,一半的圓形,圓中套三角形,正方形套圓形,三角形又套正方形,然後圓加正方形加三角形加梯形各種複合圖形。

 李孟羲找到了一些難為人的快感,他越畫越是起勁,畫著畫著,李孟羲不由停下了。

 他突然抬頭問,“關將軍,你可知,若圓中直徑為一,那他,周長為幾?”

 關羽想也不想,答,“三。”

 李孟羲瞪大了眼,愣了愣,他又轉頭看向劉備,“玄德公,你覺是幾?”

 “三。”劉備也答。

 李孟羲都震驚了,愕然的看了看劉備,又愕然看了看關羽,他嘴巴張了張,心裡狂嚎,(沃日,明白了,你們不知精確的圓周率啊!的確……精確圓周率,得到祖衝之了,祖衝之是……南北朝人,幾百年後了……)

 李孟羲嘴角抖了抖,他覺得沒辦法出和圓相關的題了,因為生產中普遍的常識是,圓直一周三,確實,三跟3.14也差不多少,做個車輪什麽的,因為車輪本就有茆榫嵌合的余量,所以稍微長一點就行了,不用嚴格用圓周率。

 關羽說圓周率是三,劉備也說是,尋常士子,大抵也可能說是三。

 但,問題就在這裡,若統一答桉是三,那萬一,士子們中有了不得的高人呢,人家知道圓周率不是三,答了個更精確的答桉,難道要判人家錯嗎?顯然不能。這埋沒了人才。

 經認真考量之後,李孟羲決定,但凡涉及圓的題,額外加一二分值,按圓周率三算的人,給普通分值,精確計算的,加其額外分值。

 畢竟來說,放實際背景,就漢代這數學教學狀況,圓周是三是三點一四,還是3.1415926都應該是對的。

 待基礎的代數和幾何題出完,李孟羲查了一遍,發現已出了近八十分的題。

 yqxsw/言情吧免費

 這基礎的部分之後,第二部分,應該算是應用題類別,乃結合實際問題出題。

 依照關羽給的九章算術題,李孟羲依之稍加改變,出了稅務,買賣,量高,測量地畝,等等實際用題。

 這一部分題出完,滿二百分的卷面,只剩三十多分的剩余了。

 最後這三十多分,李孟羲發大招了。

 他舍棄了參考九章算術,他結合代數的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又加入了概率,分數,百分比,加入了三角方形圓形梯形等各種基本計算,又結合測高量長,買賣進出等多方面問題,出了一個超級大題。

 題出完,讓關羽去算,讓劉備也去算,李孟羲也算。

 題實在複雜,李孟羲自己出的題,他自己算也花了好久才把答桉算出來。

 看劉備關羽二人,正眉頭緊鎖,遠未結束。

 算一遍不放心,李孟羲又從頭算了一下,喵的一算,結果數不一樣。

 撓了撓頭,再算,第三遍,數卻又不同了。

 算三次,三個數。

 到此時,李孟羲看了一眼自己驗算的草紙,一張大紙,已寫的滿滿當當。

 李孟羲恍然想起一事,按水平來說,在李某人的諸般學問當中,李某人的數學水平大抵是比漢末士子強上一些的,可強如李某人,也得拿筆一步一步的算。若是,不給士子們發草紙,那士子們都沒地方寫,沒地方算,那到底是何等的記憶力,何等清晰的思路,才能只靠默算,就把亂七八糟的題目給算的明白?

 所以,李孟羲意識到了一個大問題,古人大概是很習慣默算的,尤其漢以前。這是因為計算工具不發達,造紙術也不發達,縱是想筆算,沒紙。所以,古人擅長掐指一算。

 問題就在此處,考試應該能把人才高低區分出來,而默算無論如何難度太高了。

 隻默算一項,就把數算的門檻拔高的太高了,而這不符合考試所追求的區分人才的需要。

 所以,李孟羲覺得,考試時,尤其考數算一科時,得發草紙,一張還不夠,得發兩張打底。

 兩百分的數算題出完,李孟羲檢查了一遍試卷,他長舒了一口氣。

 抬頭看了一眼,門關著,也不知外面天色如何了,反正李孟羲是感覺,時間過去好久了。

 起身走到門口,把大門吱呀一聲推開,李孟羲探頭朝外邊看了看天色,雖然天色不算太晚,但明顯是下午了。

 試卷才出了三卷,還有十多卷未曾出完,本計劃是一日把試卷出完,然後明日就考試,可現在看來,有些樂觀了。

 想了想,李孟羲叫過院子裡蕩悠的戰兵,讓戰兵去知會簡雍一聲,就說題未出好,科舉考試等一或兩日再考。

 等戰兵去找到涿州士子們住處,找到簡雍,說,“軍師有命,題未出完,考試需再等一或兩日,明日不考。”

 聽到這個消息,正抓緊時間溫習學問的士子們,反還松了一口氣,有些慶幸,推遲考試意味著,可以多看幾天書了。

 考試預備考的十幾個科目,李孟羲廢了半天多功夫,才寫好三科試卷。

 余下的,仍有十幾科之多。

 而後,寫【孫子兵法】一卷,關於這一科目該怎麽出題,李孟羲想,無外乎是跟經學卷一樣,默寫填空而已。

 除此以外,或可以考察士子們對兵法的解析和理解水平。

 在諸先賢兵法著作中,李孟羲隻讀了一卷孫子,並且也確實是從零開始跟關羽學習的。因而,李孟羲有著清晰的學習感悟,於是他索性便按學習時自己的感悟為基礎,寫了一些額外的題目。

 比如,李孟羲寫了一題,【問,孫子兵法,十三篇目,從上到下,各是如何?

 而為何孫子編撰兵法時,上下篇目依此安排,是有其深意,還是隨手而為?

 若當中有所深意,深意為何,可釋之。】

 又有,【若有人兵法精熟,韜略究盡,問,可持之縱橫?

 若能,若不能,請釋之。】

 這就又是李孟羲學習兵法時的感悟,孫子兵法中, 有地形地勢篇有關地形的險隘掛阻的各種解釋和各種對策,李孟羲本歎服先賢智慧,本奉孫子兵法為聖典,可有一日,遇一複雜地形,李孟羲問關羽,地形到底是險隘掛阻哪一種,關羽卻沉默良久,給不出完全符合兵法所述的答桉。

 從那一刻起,李孟羲有所感悟,他明白了,兵事浩雜,孫子兵法不過區區六千多言,又豈能事事道盡?

 道理有不盡者,又豈可事事有依?

 故,縱兵法讀盡,不足持之縱橫啊。

 戰爭之複雜,非任何一本兵法著作所能百分之百完全概括的,因而說,若只是熟讀兵法就能百戰百勝,這是不可能的。這一點,乃是李孟羲學習兵法時的重要感悟。

 有類於此的諸多兵法感悟,李孟羲隨手當成題目寫到了考卷中,不妨,這隨手而為的額外題目,卻成了兵法一卷當中最精華最具份量最高明的考題,直接拔高了兵法卷的格調與水平。

 《孫子》十三篇,六千余字,李孟羲至今未曾學完。可,他竟然能出諸多深奧的兵法考題。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