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目前,李奇穿越對於後世最大的功績便是維護了大漢朝領土的完整,以及後世的孩兒們可以少背一篇叫做《短歌行》的古詩和少背一篇叫做《孫權勸學》的古文。
在桂陽郡的時候,李奇進一步總結和規劃了荊南四郡的工作,對李嚴、蔣琬、潘睿、劉敏的成績給出了高度評價。
主要表現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防禦結構和戰略布署日漸優化;民生進一步得到改善,餓死率大大降低。
考慮到東部來自孫權方面的潛在威脅,李奇調李嚴為長沙太守,又讓五溪蠻首領沙摩柯率部駐扎桂陽,協助劉敏做好防禦工作。
安排完畢之後,李奇打算趁著四方安定的間隙,回一趟成都,將早稻種植的工作落實了,再安撫一下為獲得早稻而做出巨大犧牲的益州商隊。
此外還有一件重要事情:查一查帳目。
查帳目倒不是信不過李福和諸葛亮,主要是想看看有多少盈余額。
現在戰線已經推至荊州一帶,要為北上中原做準備了。
李奇經魚腹縣、巴西郡、廣漢郡至蜀郡成都,一路考察民生、教育和經濟建設工作,歷經近三個月才回到成都。
此時的王黎本在成都養傷,在張仲景的親自調理下,傷勢已經日漸好轉。只是年紀大了,估摸著以後也不能太辛苦。
王黎正欲回梓潼時,聞李奇回來了,頓時躺回到醫館的病床上起不來了。
張仲景問道:“伯粟你這又是幹什麽啊?”
王黎故作痛苦的說道:“頭有點暈,不知道是不是箭傷感染後遺症。我擔心走不遠就舊病複發了,還是躺你這兒安全些。”
劉登笑道:“這是李益州回蜀綜合症。”
張仲景好歹也是做過官的,劉登這麽一說,頓時就明白了。
不過念在王黎這次的功勞上,張仲景也難得戳穿他了。
李奇為了表示對這次購糧行動的高度重視,故而尚未回家,便先往醫館探望王黎。
王黎激動得“想要”從病床上爬起來,李奇連忙將他按回到床榻上,道:“伯粟兄這一路辛苦了。”
王黎道:“慚愧,慚愧。能夠帶回這些許稻谷,全靠張三老弟的功勞;劉世信更是在護谷的途中舍去了性命。我王黎這點傷又算得了什麽呢?”
王黎又將佔城一行的事情口述了一遍,李奇感諸位之功,辟用王黎之子王雷為官,學著管理益州商務事宜;又厚待劉寵子女,隻待他日大業有成時,也能給劉寵追封一個侯位。
對於張三,李奇一直覺得這小子機警有余,學識不足。為將恐被敵兵戳於馬下,為官又與諸文士格格不入,想要升賞他,確實找不到合適的位置。便勸張三道:“你還年輕,有機會到蜀郡的學堂多學習一些文化,這樣我才能提拔你做官啊。”
張三起初是不願意的,但是想到能有機會做官,便毅然成為了蜀郡學堂年紀最大的一名學生。
新任蜀郡學堂話事人的尹默乃作文一篇,名曰:《李奇勸學》。
“初,奇謂張三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三辭以軍中多務。奇曰:‘吾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吾?吾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三乃始就學。及王黎過蜀郡,與三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複法外狂徒!’三曰:‘士別三年,即更刮目相待,伯粟兄何見事之晚乎!’黎遂拜張三,結友而別。”
卻說李奇在醫館探訪王黎時,
任絮忽至。 任絮聽聞李奇回到成都,當然是想第一時間與夫君見面了,沒想到李奇卻去了醫館探望王黎。故而任絮以請教醫學問題為名,前往醫館拜訪張仲景,這才與李奇相見。
其實李奇也不是沒有想念過府中嬌妻,只是身處益州話事人的位置,的確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稍有一個決定不慎,便有可能是滅頂之災。
這次回到成都,李奇向任絮承諾:只要無戰事,便在成都多待一些時間,以慰彼此相思之苦。
結果承諾還不到一個時辰,剛回到府中的李奇便被李福相約談話。
李福道:“這次兄長連下荊州五郡,打出了我們蜀軍的威風。蜀中百姓、士族無不欽佩,就連稅賦也交得更積極了。”
李奇笑道:“槍杆子裡出政權。我們越有實力,世家豪強的依附之心就越強。”
李福道:“說到世家豪強,兄長還記得當初與任氏聯姻所為何事?”
李奇道:“自然是近一步拉攏益州本土勢力, 安定益州百姓啊。”
李福笑著搖頭道:“非也,非也。最重要的還是替咱們李家開枝散葉呀!你說你這一去經年,進度都快被我趕上了。”
李奇正色道:“孫德,你這麽說我就不愛聽了。既然你知道我的任務是要開枝散葉,那你還拉著我在這裡瞎扯什麽?”
李福起身拜別:“不耽誤兄長的正事了。”
李奇這才回到府中,與任絮完成開枝散葉的艱巨任務(此處省略一萬五千字。)
另一方面,諸葛亮與徐庶也在秉燭夜談。
諸葛亮道:“自隆中一別,不想今天方才與元直再見。”
徐庶道:“孔明你現在任蜀郡太守,又總攬益州政務,吾等不及了。”
諸葛亮笑道:“吾聽聞元直剛到主公帳下,便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他日在主公麾下驅策,立功的次數不會少的。對了,令堂還好嗎?”
諸葛亮一直在蜀中繁忙,只知道徐庶後來投奔了劉備,然後在江陵被李奇給“生擒”了,他什麽時候去的曹操那兒還不知道呢。
徐庶默然片刻,將徐母之死說與諸葛亮。
諸葛亮聽完之後,嗟歎不已,道:“還是當初李益州想得深遠,早早的就將我的家屬接到蜀中來了。所以跟一個優秀的主公,是非常重要的。主公對我們的信任、關懷是我們發揮才能的基礎。元直得以投奔主公,雖然晚了幾年,但終歸是踏上了正途。”
徐庶:“聽君一席話,傷害有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