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李奇用了大量的糧食兌換蜀錦,所以益州短期內即便不種糧食也不會缺糧。
問題在於,這些糧食都集中在早就知道內幕消息的李、王、任、賈四大世族的手中,即便是普通百姓通過蜀錦換了糧食,但凡有點余糧的,也都被這四大世族收購了。
也就是說,益州並不缺糧,只是劉璋缺糧而已。
現在大勢已定,堆積在閬中的糧食被李奇拿出來賑濟災民,以穩定民心。
不過益州可不比古城,不是說你賑點糧食就能讓全州各個階級的人都拜服,這裡面的情況相當之複雜。
首當其衝的,就是要解決李奇的身份問題。
雖說在戰亂年代,只要拳頭夠硬,身份什麽的都是虛的,但有一個名正言順的噓頭,更容易與郡、縣等下級單位和各方諸侯打交道。也更便於制定各種政策。
比如說劉備,自領過徐州牧、荊州牧、益州牧,但人家卻隻稱呼他為“劉豫州”,也就是說隻承認他豫州牧的身份。因為豫州牧是朝廷封的,是有“法律效力”的,其他都是他自領的州牧,幾乎沒有人承認。
不過現在朝廷把持在曹操的手裡,李奇想要獲得曹操的認可,基本是等於癡人說夢。
曹老板肯定會想,老子封你做過縣令,又封你做了太守,你特麽哪次聽話了?這次還想做州牧,下次是不是想做皇帝了老子也要給你封?
所以,諸葛亮建議李奇遣使者往荊州,與劉表結好關系,讓劉表向朝廷上表。至於朝廷允不允,那是朝廷的事兒,咱們自己把自己當成州牧就行了。
李奇問:“誰可為使?”
李福道:“愚弟舉薦一人,此人乃廣漢綿竹人士,姓秦,名宓(mi),字子敕,乃先父故交,益州學士。”
李奇有點興趣:“噢?秦宓?”
秦宓這個名字,李奇倒是知道。
大概是說諸葛亮時期想修好蜀吳之間的關系,先派了鄧芝去東吳,孫權又派張溫來蜀回禮。張溫想要刁難蜀漢群臣,卻被秦宓懟得無話可說。
李福道:“當初父親想向秦先生借閱《戰國策》,秦先生則說,戰國合縱連橫攻戰不已,讀它有何用?秦先生更在乎的是一些宣揚仁義道德的書籍,在益州素有仁德之名。若兄長能夠請到秦先生出仕,則對穩定益州局勢有著很大的幫助。且秦先生能言善辯,是出使荊州的最佳人選。”
李奇點了點頭:“既如此,我便去拜會一下。”
次日,李奇備了禮物,帶著周倉前往綿竹秦宓的住處。
叩門後,李奇讓書童通報:“就說是秦先生的故人之子,晚輩李奇前來拜會先生。”
按照秦宓這個時候的尿性,李奇若是自稱益州牧前來拜會,秦宓多半是要裝病不見的。
既然說是故人之子,秦宓就沒道理不見了。
雙方敘禮畢,秦宓上下打量著李奇,歎道:“沒想到伯豫還有個大兒子?”
李奇笑道:“晚輩早些年流離失所,沒有機會前來拜會先生,倍感慚愧。”
秦宓道:“你平定西川的事情我已經知曉了,若是想讓我出仕,我看可以免了,最近身體不太好。”
昔劉璋主政時,王商等州郡官員多次邀請秦宓出來做官,都被秦宓稱病推脫。所以這也在李奇的意料之中。
李奇道:“秦叔叔宜多加保重啊,這裡有些薄禮,有助於保養身體。”
說著,李奇令周倉獻上禮物,
又道:“昔日聽父親說起先生的仁德之名,奇十分之佩服。今僥幸取劉璋而代之,在布施仁德方面,還望秦叔叔多加提點。” 秦宓問:“你打算怎麽做?”
李奇道:“第一,還耕於民。我見很多田地因為戰亂而荒廢,則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將失去主人的田地分給一些失去田地的農夫。剩下的我打算以軍屯的方式,補充軍隊所需糧草;”
“第二,提高生產效率。我在古城的時候生產了一些新型的農業工具,我打算征集流民,大批量生產後,以較低的價格分發給農夫,用來提高他們的生產效率,減輕他們的勞動負荷;同時也可以往外賣。”
“第三,組織百姓以漚糞堆肥的方式提高糧食產量,改善農夫生活;這裡最重要的是專人做專事,將分工細化,提高生產效率。”
“第四,用更為有利的政策來鼓勵農業和商業的發展。當然了,這個具體方式我還得跟身邊的人多商討;”
“第五,興辦學堂,為益州培養各方面的後繼人才。”
秦宓皺了皺眉頭:“你所說的各方面具體指哪些?”
李奇道:“子集經史固然是必修課程,此外我還想設立數術、農業、軍事等方面的專業課程,大家一起建設益州,保護益州嘛。”
秦宓又問:“你所謂鼓勵農業和商業的具體措施又有哪些?”
李奇道:“這方面的想法比較多,諸如修橋鋪路,調整稅賦等等。具體的一定要與大家商議才行。若秦叔叔有時間,可以一起參與商討啊。”
秦宓點了點頭:“你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要落實到實處還是比較困難。就說州郡各級官員的配合,就不是那麽容易的。還需要有充足的錢糧作為後盾。而且,你現在並沒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來統領益州。”
李奇道:“秦叔叔所言極是,奇才疏學淺,只有一個讓老百姓豐衣足食的願望,卻沒有具體的執行能力。但是所謂仁德,竊以為並不能隻停留在想法和口頭上,可能做起來比較困難,也會出錯,但是唯有在行動中進一步改進,最終才能讓百姓得到真正的實惠。”
秦宓聽完哈哈大笑:“你是在說我嗎?”
其實這個時代,像秦宓這樣的人很多。
他們仁德,他們善良,但是他們覺得時局太亂了,所以啥也不願做。
不過秦宓剛才聽李奇說了這麽多,完全是關於百姓生計問題的,難免讓他有些動心。
李奇道:“若秦叔叔肯出仕,則蜀中百姓幸甚。”
秦宓思慮良久,終於答道:“好。念在你心系益州百姓,我可以幫你,還可以推舉一個人給你。此人也住在綿竹,姓任,名安,字定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