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幼窈目光微深,有壓迫,就有反抗,連城只是一個引子,只要連城這邊順利,以她在北境的名聲,東北三省其他地區的散戶,就會聞風而動,紛紛加入,擰成了一股對抗當地蠶業豪紳的大勢。
她有商船,有幽軍作為後盾,已經掌握了北境蠶業大部分渠道。
屆時,成立一個蠶業商會,她就能掌控東北三省大部分柞蠶經營,市場定價由她來決定,有“求”於人的,就成了那些士紳。
到了第二日,連城縣衙的知縣李大人,就過來驛站求見韶懿郡主。
郡主也是要劃分等級。
虞幼窈的封號是懿從聖尊正一品的郡主位份,按照身份,應是當今皇上的嫡皇子,所出的嫡長女,才能獲封的封號。
地位僅次於嫡公主之下,連庶出的公主還要弱上一頭。
而當今宮裡只有一位嫡出的驪陽公主,韶懿郡主雖是郡主之尊,卻可享嫡公主的禮法。
連城是縣級城,縣衙的知縣是正七品,李大人接了韶懿郡主的名帖之後,就有些誠惶誠恐,翻來覆去一整晚都沒有合眼,琢磨著這韶懿郡主這會兒不是應該,還呆在泉州養身體嗎?怎麽就跑到了北境?
韶懿郡主活菩薩的名聲,幾乎傳遍了大周,流民們吃的東西,是韶懿郡主試種,並推廣種植的番薯。
流民們生病吃的藥,也是韶懿郡主捐賑,大周朝有不少文人墨客,寫詩讚揚韶懿郡主聖善。
這樣的名聲,走到哪兒都是一尊大佛。
而且!
李大人近來還隱約聽到了一些傳言,似乎是武穆王仰慕韶懿郡主聖善。
流民都是武穆王出面安置,傳言是從城外的流民口中傳出,武穆王還親自上疏朝廷,為韶懿郡主請功。
韶懿郡主來了北境沒兩天,武穆王也來了,聽說武穆王到了連城,連城門也沒進,一路快馬加鞭到了碼頭。
他覺得這傳言,多半不是空穴來風。
虞幼窈在驛站小院的正廳裡,見了李大人。
“微臣連城縣知縣,拜見韶懿郡主。”一進屋,李大人連忙低頭跪拜。
低垂的眼睛,只能看到韶懿郡主露出的鞋腳尖尖,上面繡了一顆大南珠,光瑩流燦,圓潤無比。
南珠的大小,是一等郡主才有的規製。
東珠和南珠是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家才能穿戴。
跟據品級的大小,東珠和南珠的大小,也有嚴格的規製,最好的東珠和南珠,只有皇家宗室裡頭的貴女才能穿戴。
虞幼窈是外臣之女,向來不喜顯擺宗室爵位張揚,不過既封了爵位,平常吃穿用度上的一應規製,也該跟著擺一擺,怠慢了禮法反而不好。
虞幼窈安穩地受了李大人一禮:“免禮罷!”
“多謝郡主。”李大人連忙起身,頭還低埋著,瞧著地面。
“李大人坐著說話吧!”連城四大家明目張膽欺壓散戶蠶農,壟斷柞蠶經營,跟當地的官府也有莫大關聯。
當然了,北境的豪紳,連幽軍都不放在眼裡,自然不會怕了區區一個七品縣官,她也沒指望李大人能對抗四大家。
她需要的是李大人的態度。
目前看來,她所謀之事已經成了三成。
李大人連忙謝恩,這才被丫鬟引到了韶懿郡主左下手處的位置。
有丫鬟過來上茶,他借著喝茶,不動聲色地打量了韶懿郡主幾眼,十二三歲的模樣,卻是有孝在身,隻穿了一身極淡雅的煙灰,也無首飾,端坐在椅子上,就打骨裡頭,透了一種令人敬畏的嬌貴威儀。
這時,門外傳來一陣腳步聲。
李大人臉色變了,身為連城知縣,他對這種腳步聲並不陌生,這是衙門裡的官兵,所穿的官靴發出來的聲音。
果然!
殷懷璽掀簾進來,目光在屋裡一掃,李大人坐不住了,“撲通”一聲跪到地上:“拜見武穆王。”
殷懷璽淡聲道:“既是郡主的客人,便也不需多禮。”
李大人悄悄松了一口氣,謙卑地道了謝,這才低眉順眼地起身,坐到了之前的位置。
武穆王在韶懿郡主所居的小院裡來去自如,可見這兩人關系匪淺,想來那些流言,多半是真的。
虞幼窈看著殷懷璽,有些驚訝:“你怎麽過來了?”
“今兒正好有空,打算帶你去連城走一走,”殷懷璽似有若無地看了李大人一眼,漫不經心道:“既然你有客人,便改日再去。”
虞幼窈點頭:“我在連城有兩處養柞蠶的莊子,正打算抽時間過去看一看,只是城外聚集了不少流民,也不好貿然前往,你若是有空,正好與我一起。”
殷懷璽卻是求之不得:“你定好的時間,到時候命人知會我一聲。”
虞幼窈笑著應下。
李大人坐如針氈,恨不得尋個地縫往裡鑽了去。
武穆王來連城巡視災情,連城只要排得上名號的大家,幾乎都下了帖子,想要設宴款待,武穆王都以公務繁忙為由推拒。
可“公務繁忙”的武穆王,卻有時間陪同韶懿郡主,任韶懿郡主“差譴”。
他也不是傻子。
韶懿郡主一開口, 就提了養柞蠶的莊子,話是對武穆王說的,卻是刻意給他聽的。
而武穆王的到來,也不是偶然,很可能是在為韶懿郡主“撐腰”、“做勢”,雖然他覺得,依韶懿郡主如今的身份名聲,武穆王此舉大可不必。
果然!
武穆王話鋒一轉,就道:“你與李大人談事,不介意我在場吧!”
“武穆王請隨意,”虞幼窈搖搖頭,接著就轉了話:“今兒商議之事,原也與武穆王有些乾系,聽一聽也是無妨礙。”
李大人額上冒出了冷汗,四大家掌控了連城及周邊一些小縣的柞蠶經營,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他雖然是連城知縣,但四大家根深蒂固,朝中有人,難免民大欺官,他是想管也管不了,韶懿郡主若想要從中分一杯羹,這不是為難他嗎?
虞幼窈看向了李大人,微笑道:“北境大多地區都遭了旱災,逃荒人數多達兩三百萬之多,連城是北境少有受旱災影響較輕的地區之一,這是李大人治地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