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真是心理醫生》臨淵卷・詞條釋義
  【潛意識論】

  本書杜撰部分。

  潛意識一直以來,都是被認定為是理智思維的一部分,就像是電腦裡的程序規則。但問題是,潛意識可以主動啟動,而且管理的優先級高過理智本身。因為這個規則,所以你無法用命令電腦自爆。或者說,你可以用一個特別大的遊戲讓電腦的顯卡燒壞,但是你無法用知識把你的大腦給擠爆,因為到了極限,你自己會昏倒。昏厥是對人體和精神的一種保護。你無法控制潛意識。

  這就像小時候上微機課,你可以用你的電腦打遊戲,但是老師在講台上可以控制你的電腦,讓你不能打開遊戲。潛意識現在就是這樣的存在,不是理智的附屬品,甚至比理智本身更像身體的主人,連身體要不要發燒都能控制,這種事超級管理員的權限,這種囚徒一樣的設定,有些讓人絕望。

  【意識矛盾】

  本書杜撰部分。

  有很多的心理疾病,是人的潛意識和意識不協調造成的。意識就是理智,潛意識就是本能。當本能和理智開始衝突,人就會有糾結的情緒。

  就像是撿到了一個錢包,理智告訴你要還給失主,但潛意識卻告訴你佔為己有。很多人就在這種糾結中,心情鬱鬱寡歡。

  有的身體疾病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情緒引起的。就是因為壓抑的情緒,導致出現內分泌失調、失眠的等情況,時間久了,身體也會生病。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憂思成疾。

  【記憶植入】

  德國有心理學家做過相關實驗,成功對實驗者編造了一段完全不存在,但是他們相信發生過的童年回憶。

  所以記憶是可以被篡改的!只要滿足三大條件。

  第一個條件,想篡改的記憶必須合理。也就是必須要用共通性,讓人覺得是可以在自己身上發生的。合理性非常重要!如果編出來什麽遇見神仙之類的,肯定沒人信!

  第二個條件,必須有信得過的人幫助確認真實性。一個陌生人跟你說過去的事情,你不會相信。但是這個人是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特別信任的人,那麽你就不會有懷疑。因為你信任他們。

  第三個條件,重複。在不斷的重複之後,印象加深,虛假的記憶才會開始重構。

  【真實痛苦與思維痛苦】

  本書杜撰部分。

  人痛苦的根源,僅僅是來自於思維的矛盾。這個世界上,除了身體受傷以外的一切痛苦,都來源於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說,除了身體的痛苦是真實的,其余的痛苦,什麽愛恨情仇,都是不真實存在的痛苦。

  一個人因為一件事痛苦,但是如果失憶了,是不是馬上就不痛苦了?但如果一個人骨折了,就必須要老老實實的治好,不可能一下子就變好了。這是真實的生理痛苦。

  所以說,只有生理上的痛苦是真實的,其余的痛苦其實沒有想象的那麽真實,都是大腦自我矛盾的產物。思維是痛苦。

  【閾值】

  閾值又叫臨界值,是指一個效應能夠產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此一名詞廣泛用於各方面,包括建築學、生物學、飛行、化學、電信、電學、心理學等。

  越是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人,越會做出格的事情。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的享受,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見得太多,得到太多,閾值太高了,需要更強烈的刺激。

  【智力相容性】

  其實戀愛關系中,兩個人的智力其實是有關聯性的。

因為人和人之間智商差距太大,是很難溝通的。所以人們通常都會和自己智商差不多的人在一起,這就是智力相容性。  【戀愛與隱性人格】

  一般來說,你喜歡的某個人,其實對應的恰恰是你的隱形人格。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兩個人相愛的時候,內心會產生一種非你不可的篤定,其實是來源於潛意識的熟悉感。

  你可以迫於現實和一個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即使你們沒有任何的矛盾,甚至生活越來越好,但後面的日子還會非常煎熬。這種煎熬不是來源於現實傷害,而是心理的傷害。除了生理受傷以外,其他任何的痛苦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虛假的。所以這就從側面證明了,你的潛意識在抵觸這個人。

  當你的理智思維無法控制自己去想念一個人的時候,那就是愛上了那個人。而這種感覺的初始,一定是某種讓你心動的感覺。這種感覺被文學家和詩人們賦予了太多的抽象概念,但是在心理學家的角度裡,這其實是一種熟悉感。

  你在對方的舉手投足之間,看到深埋在潛意識中的另一個自己,也就是被自己潛意識壓抑的隱性人格。

  【完美心理與完整感】

  強迫症一種。其實每個人都有完美心理,這種心理包含著每個人的方方面面,就算不是處女座,也會如此。就像有的人定期剪頭髮,剪指甲,就是因為多余的頭髮和指甲,對他來說是多余的,不能忍耐的,所以必須要把身體多余的部分給清理掉,從而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完整感。

  【軀體完整性認知】

  每個人都有一種身體完整性的認知,超過這個認知的部分,就是多余。而多余的部分,必須清理。

  就像有很多人,喜歡在網上看牙齒矯正、智齒拔牙、清理黑頭、可視掏耳、骨骼矯正,甚至是腳部甲溝炎清理的視頻。這種視頻內容有時候會血腥甚至汙濁,但看這種視頻會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爽快和舒適感。為什麽呢?因為這種視頻滿足了潛意識中的那種身體完整性的認知。就像是強迫症看到不規整的東西被清理一樣,很爽。

  【啟動效應】

  priming effect,啟動效應。人會因為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響,從而使得之後對同一刺激的知覺和加工變得容易的。這也是潛意識的一種體驗。人會被自我沒有意識到的周邊刺激所影響,從而改變行為。

  比如一家超市,只要讓麵包的香味充斥整個空間,人們就會不知不覺的買更多的東西。再或者,酒吧裡都是勁爆的音樂。但只要在喝酒前,聽到勁爆的搖滾樂,人們就會覺得這杯酒的酒勁比平時都要大。

  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說聞到麵包的香味,大腦會傾向於發出和食物有關的信息或者指令,讓你購買更的東西。還有很多人喝酒要看氣氛,自己一個人在家喝,就喝不下去。但是有人陪著,就喝得下去,其實也是有道理

  【雙相情感障礙】

  又名雙相障礙、躁鬱症,是一種既有躁狂症發作,又有抑鬱症發作的常見精神障礙,首次發病可見於任何年齡。

  當躁狂發作時,患者有情感高漲、言語活動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現;而當抑鬱發作時,患者又常表現出情緒低落、愉快感喪失、言語活動減少、疲勞遲鈍等症狀。

  其臨床表現複雜,其複雜性體現在情緒低落或者高漲、反覆、交替、不規則呈現的同時,伴有注意力分散、輕率、誇大、思維奔逸、高反應性、睡眠減少和言語增多等紊亂症狀。還常見焦慮症、強迫症、濫用金錢,還會出現幻聽、被害妄想症、精神高度緊張等精神病症狀。

  其病因多形演變,發作性、循環往複性、混合遷徙性、潮起潮落式病程不一而足,比如3個抑鬱期跟著2個躁狂期。間歇期或長或短,間歇期社會功能相對正常,但會對大腦的功能損害,反覆發作後,會出現發作頻率越快、病情越發複雜的情況。

  【過去回避心理】

  本書杜撰。小時候做了很蠢的事情,長大後沒有記得,你混的風生水起,你正開心的時候卻發現人群中有一個你小時候的玩伴,這個玩伴如今已經和你很陌生了,但是他卻知道你所有的糗事。

  這個時候,人最正常的心理是努力回避,回避不了就交好,試探詢問,總之是避免自己曾經的糗事再公之於世。甚至連帶著你看向這位玩伴,心理也是有些不喜的。

  【心理學善惡論】

  本書杜撰。在心理學研究這個維度,用社會上簡單的善惡去判斷正確與否,根本是不可理喻的,因為心理學研究的方向,就和正常人無關!

  人有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心理學很正常正統的研究,所以稍微有一點出格就無法忍耐。但這個想法是錯誤的。不要用完美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學,如果說現代醫學是建立在無數人的白骨上,那麽心理學其實也差不多如此。真的不是那麽偉光正,必然要伴隨黑暗。

  【蓋奇的頭骨】

  神經學歷史上最有名的病人,蓋奇。在工地上乾活的時候,被一根鐵棍穿破了頭骨,鐵棍從頭頂向下貫穿,從左側臉部穿出。但是在這樣的重傷下,他居然活了下了。可是從此以後,性情大變。原本是彬彬有禮的紳士,變成了粗俗無力,無視規則。

  就是因為他,神經學家們才發現,原來蓋奇被鐵棍貫穿損害的大腦前額皮質,原來和理性規劃與自控有關。所以在這部分被損傷後,整個人性情大變。這也開啟了一個新篇章,生理醫學和心理醫學的結合,從這裡開始。

  【無畏者的潛能激發】

  1796年的德國歌廷根大學,有一很有數學天賦的個19歲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青年做著做著,感到越來越吃力。他覺得這是導師給自己提升了難度,於是認真的研究,可還是毫無進展。但是這卻激起了青年的鬥志,他開始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用了整整一夜,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

  第二天,他對導師說第三道題對自己來說太難了,辜負了導師對他的期望。但是導師看到那第三道題後,當場驚呆了。因為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是昨天導師自己鑽研無果後,不小心夾在青年的作業裡。這道題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這個青年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

  這個青年,就是有數學王子之稱的高斯。多年後他回憶起這件事,總是說當時如果有人告訴他,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他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這道題。

  【心理暗示的戀愛錨點】

  發自肺腑真誠的誇對方,然後注意對方的表情,如果發現你誇到了點子上,接下來馬上進行你的心理暗示,讓你的存在和對方剛剛被誇的愉悅心理達成被動的連鎖反應。比如你誇對方很好,對方很開心,你馬上就要說,我覺得你和我在一起之後才這麽好了,你和我在一起總是這麽開心。時間久了,對方就會在潛意識裡,把開心的心情和你連接在一起。你就成功了。

  【青蛙效應】

  把活青蛙放進熱水鍋,它會迅速跳出。但把它放進冷水裡慢慢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等水溫高到無法忍受時,它已經沒有能力跳出鍋外,於是被活活煮死。

  越是突變事件,就越容易引起人們警覺,反而不易對人造成真正的威脅。真正容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惡化無法察覺。

  【電梯鏡子效應】

  名稱為杜撰,效應內容為真實。

  人在觀測或者感知到自己所處環境的時候,或者說觀察到自己形象的時候,會變得克制冷靜。而如果觀測不到,就會變得極端。

  電梯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鏡子的。早期的美國很多人都選擇在電梯裡作案。警方破獲了一些案子之後,發現這些犯罪的人,都有自己體面的工作,而且也沒有犯罪前科。

  但是在電梯狹小封閉的環境,人和人的距離又比較近的時候,人的理智思維會被慢慢消退,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就開始逐漸充斥大腦。當然最多的就是關於豔遇的幻想。

  同時,人是一種很容易被情緒操控的生物。理智思維,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都是很罕見的。很多人認為自己理智,其實完全不理智。

  只要有一些讓人感興趣的東西,人的情緒就會變得不可控,理智會被瞬間拋棄。

  而電梯犯罪案也就是這麽產生的,可能你本來就是一個好人,但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那樣的空間下,在情緒的撩撥之下,瞬間上頭,然後在一秒鍾內鑄成大錯。

  當你理智思維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你已經做完了犯罪的啟動環節,這時候緊張、害怕、興奮的心情交雜,情緒再上頭,就不管不顧了。

  在心理學家發現了這個原因之後,警方嘗試了播出廣告,張貼警示,增加人手等方式,但都不能減少電梯裡的犯罪率。最後,在心理學家的建議下,電梯了擺放了鏡子。隨後,犯罪率直線下降。

  原因就是當人情緒上頭,有犯罪衝動的時候,會從電梯的鏡子裡看到自己的樣子。這種直視自己的感覺,會在潛意識提醒自己的身份和行為,增強對犯罪的羞恥心理。

  而就是這種“提醒”出來的羞恥心理,會讓人瞬間冷靜。在這種心理作用的影響下,這種因為情緒失控導致的突發行為,直接被有效遏製。後來隨著科技發展,電梯裡的鏡子少了,但是電梯牆壁一定是可以反光的。

  【習慣性腦補】

  本書部分杜撰。潛意識對自我認知的事物,是有一種盲目自信的。整體性知覺優於細節。在熟悉的領域,人的大腦會進行習慣性腦補。

  之所以會這樣,也是潛意識的一種自我保護。因為大腦雖然是最精密的儀器,但是信息處理能力也是有限的。大腦的運算能力有限,如果同時進行逐字分析和整體分析,會造成不必要的精力損耗。這個可以參考電腦CPU的處理運算能力。所以在‘節能’的前提下,在處理一些信息的時候,大腦會自動調整模式。陌生一點的東西,會注重細節。而熟悉的東西,則是整體優於細節。

  古人說溫故而知新,就是說人在讀一本書的時候,最開始得到的消息,其實是細節的,碎片化的。而多次閱讀,熟悉之後,才能以更加整體的角度,去認知這本書的內容。

  潛意識永遠是以保護自身為第一準則。潛意識永遠不會破壞這一點。所以這種大腦閱讀模式的切換,本身只是潛意識為了保護大腦的處理器,所以采取的降溫手段。所以習慣性的腦補,本質上是一種保護。當你獲得了一段內容後,大腦不會憑空生成內容,而是會先從大腦已經存在的記憶中挑選合適的片段,進行補充。這種補充就是腦補。這也是節省大腦的算力。記憶不是毫無用處的,而是作為大腦處理信息的素材補充。

  【錯字效應】

  本書杜撰。

  一本書,一篇論文,或者是寫的任何東西,這都是自己的作品,是你自己思想的凝結。所以每一個字都是你自己寫出來的,你肯定對每一段每一句都無比熟悉。以至於你在檢查的時候,其實是很難一字一句的看,因為太熟悉了,你潛意識在腦補正確答案,因此你的視線會忍不住的快速往下飄。

  因為在作者本人的大腦裡,這不是一個一個的漢字,而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所以大腦會注重全體性,而不是細節。這就是整體性知覺會優先於細節。所以當自己去檢查的時候,一些看起來很明顯的少字、缺詞、錯字,卻因為大腦對劇情的完整性腦補,而直接忽略,根本看不出有什麽問題,甚至覺得完全沒錯。

  而讀者或者旁觀者,因為沒看過這些內容,閱讀的時候自然會很慢,先在腦海中有每個字,然後是一句話,然後是一段劇情,才有的畫面。因此,能很快的看到書中的錯別字。

  【吊橋效應補充】

  如果一個人在與別人會面時精神處於非常激動的狀態,那就會大幅增加其獲得浪漫感覺的機會。也表明,在驚慌、激動和愛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

  當人居於危險的情境中時,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形成相應的恐懼之情,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個時候,人的潛意識為了安慰驚慌失措的自己,潛意識會對自己的生理表現尋求一個合適的解釋,這時候是會避免“吊橋”環境的危險性刺激,從而微量的麻痹自己。於是愛情就變成了一個很好的解釋。

  對於潛意識來說,就是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所以潛意識寧願讓你陷入一場無疾而終,甚至痛苦萬分的戀愛,都不會讓你的在生理上有損傷。因為潛意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首先保護的身體而非靈魂。

  潛意識在危險情況下,直接對生理喚醒進行了錯誤歸因,即對於吊橋上的一些人,本來是危險的環境致使他們心跳過速,但是他們卻將這錯誤地理解為是另一個人的魅力所致了。

  所以很多女生在理智的時候,是不會選擇那種不良選項的,甚至她內心也是下意識覺得危險,害怕的。但恰恰是這種下意識的危險害怕,導致她慢慢以為這是一種心動。

  【巴納姆效應】

  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當人們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比如算命先生還有星座,都是這個原理。

  【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指的是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於幸存者時,此資訊可能會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這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出的一個道理:未幸存者已無法發聲。

  人們只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與幸存者偏差類似,數據的篩選還導致“伯克松悖論”,以及電話民調偏差等。

  為什麽這種不好事偏偏落到自己的身上?如果有這種錯覺,是因為當自己獲得好處的時候,自己從來不覺得那是意外,隻覺得那是自己應該的。只有遇見壞事,才覺得這原本是可以避開的。這也是一種幸存者偏差。

  【追星心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粉絲追星的根源其實是一種自我潛意識的彌補心理。比如喜歡打籃球的人就喜歡一個球星,或者一個明星長得好看符合粉絲潛意識的擇偶標準。這就是一種需求關系,自我的認同感,販賣一個美夢。

  【語言改變與人格轉換】

  一種語言,就是一種邏輯思維。語言,也是潛意識對人思維施加影響的一種方式。在長久的語言切換中,學習者的思維模式和人格特性會像對應語言的當地人靠攏,認知模式和處理信息的模式都會有所不同,甚至還有性格重新塑造的可能性。

  能自由使用兩種語言以上的人,在說不同語言的時候,大腦的思維模式和本身的性格特征,會有不一樣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換了一個人格也沒問題。這對於其他人來說,當然沒有任何問題。甚至這種切換會刺激大腦,讓人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聰慧。

  【表演型人格障礙】

  包含癔症型及心理幼稚型人格障礙。女性較多見。

  這種人格障礙以人格的過分感情化,以誇張言行吸引注意力及人格不成熟為主要特征。具有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在行為舉止上常帶有挑逗性,以此展現其自信,並且十分關注自己的外表。

  以自我表演,過分的做作和誇張的行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賴性特別強,自我放任,不為他人考慮,表現高度自我中心,這類人情緒外露,表情豐富,喜怒哀樂皆形於色,嬌柔做作,易發脾氣,情緒多變且易受暗示,極端情緒化,易激動。不習慣於邏輯思維,言語舉止和行為顯得天真幼稚。

  在表演型人格障礙的諸多特征中,有一條是以玩弄別人為達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種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強求、說謊欺騙、獻殷勤、謅媚,有時甚至使用操縱性的自殺威脅。人際關系膚淺,表面上溫暖、聰明、令人心動,實際上完全不顧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表演型人格其實就像是一個生活中的戲精,因為這樣的人其實永遠在一種演戲的狀態中,一次隱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情緒。

  這類人比較喜歡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這是天生的模仿者、表演家,常常表現出過分做作和誇張的行為引人注意。

  而且這類人不僅有很強的自我暗示性,還帶有較強的被他人暗示性。可以把想象當成現實,當缺乏足夠的現實刺激時便利用幻想激發內心的情緒體驗。感用事,情感豐富,熱情有余,而穩定不足。情感變化無常,容易失衡。對於輕微的刺激,可有情緒激動的反應,大驚小怪。高度的自我為中心。喜歡別人注意和誇獎。

  【付出型人格】

  付出型人格,顧名思義就是很喜歡幫助別人,能非常敏感的注意到別人的需求,覺得別人的需求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只有幫助他人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付出型人格的形成和原生家庭是脫不開乾系的,這類人小時候得到父母的愛不是無條件,父母給的關注和讚賞都是因為自己做到了什麽,比如說成績優秀,才會得到表揚;所以他們在長大後也相信,自己想要的別人的喜愛,就要先付出,滿足對方的需求。

  這種類型的人對自我價值的認識有偏差,他們覺得自己的價值來自於別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所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會格外注意他人的需求,努力滿足。在一段親密關系中,會因為想要緊緊的抓住,去過多的付出,失去自我。

  付出型的人格都是人際關系認知不成熟的人,他們不知道人和人之間的關心,應該是互動的,有來有往,而不是靠一味地付出來維持。

  付出型人格的人會覺得,只要滿足別人的需求,就能獲得期待的回報,但很多時候是沒有回報的。就像孩子可能會聽到父母抱怨“我每天這麽努力賺錢,不就是為了讓你過上好日子嗎,你還這個樣子做”,付出型人格的思維方式也是這樣“我都為你做了這麽多了,你不應該對我好嗎?為什麽還不理我”,因為會對別人的反饋有所期待,所以生活的比較矛盾。其實,在生活中的盲目付出,往往是隻感動了自己,別人卻無動於衷。

  【淚失禁】

  非心理學詞匯,本書杜撰,但現實存在這種情況。

  這並非是心理學的專有名詞,但卻真實的展現了絕大多數安全感缺失者最真實的狀態。

  每逢和人吵架或是情緒稍微激動些時,都會控制不住地想哭。明明不是一件值得哭的事情,自己也沒有太委屈,只是據理力爭,可嗓門一高情緒一上來,不知道為什麽就委屈了,聲音慢慢就變成了哭腔。原本台詞早早就準備好了,愣是說不出口了,氣勢蕩然無存,整個人不知道怎麽應對,看起來非常的......慫!

  分明佔據了上風,結果一哭就直接輸的一塌糊塗,心裡那個氣呀!可是眼淚怎麽都止不住。

  每次爭吵結束之後,會懊惱自己怎麽控制不住情緒,會懊惱自己為什麽在吵架裡發揮的如此差。最懊悔的當然是為什麽會哭?可就是控制不住!晚上躺在床上越想越氣,回想起白天沒罵出口的話,收集起來,能罵哭世界上任何一個人。

  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樣的人一般都是思維敏捷、心思細膩、有豐富的想象力、情緒體驗深刻、缺乏安全感、比較悲觀的。

  【屈從心理】

  本書杜撰,來源於屈從性人格。具體釋義參考下條“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理論,全稱TheEffectofSheepFlock,也稱羊群效應,或者更通俗的說,就是從眾心理。

  因為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衝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形容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屈從性和從眾心理不是一類,但是心理學上的問題從來不是單一的,往往是多種問題重合在一起。

  人類是群居動物,雖然本身薄弱,但是漫長的發展史中,依靠團結獲得了更強的生存能力,聚集在一起抵抗一切的惡劣條件,成為了地球霸主。所以在潛意識裡,跟隨大部隊前行能給人帶來安全感。屈從團體的心理,更是在進化中成為了人類的本能,深深在潛意識裡存在。

  【施虐與受虐】

  有些人渴望對別人施加暴力,滿足內心的瘋狂,這種就是施虐者。而有些人天生骨子裡帶著奴性,痛苦會使其感到病態的快樂,甚至這種痛苦不僅僅局限於身體,還有精神,這種就是受虐狂。

  其余.....略。

  【暴露癖】

  略。

  【客體意識】

  書中對潛意識保護的杜撰。

  人的思維就像一個迷宮,有的迷路了,陷入了恐慌。因為受不了這種空曠,在遭受了重大精神打擊之後,就會從完整的人格中分裂出一部分,用來承擔主體人格無法承受的痛苦。一般情況下人可以控制這部分客體意識,但如果客體意識過於膨脹,主體意識無法控制,那就是精神分裂的一種了。

  【魔鬼實驗】

  1938年,一個名叫Wendall Johnson的心理學家認為說話結巴不是天生,而是後天形成的,於是找了幾名說話流利的孤兒最為實驗對象。

  首先用專業醫生的身份去進行明示,告訴孤兒們以後會有患上口吃的風險。隨後的一段日子裡,這些孤兒只要有一句話說不好,就會被馬上指出來,增加心理影響。

  這樣一來,這些孩子幾乎都在很短的時間變得不愛說話了,哪怕說話也會變得口吃結巴,甚至哆嗦發抖。

  研究人員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之後,開始對這些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可憐的孩子們都無法恢復之前說話流利的狀態,這種對語言的恐慌會伴隨他們的一生。

  只要幾句話,就讓人患上終生不治的心理疾病,一輩子活在陰影中。因此被稱為魔鬼實驗。

  【欺騙大腦】

  人的本性其實是不喜歡負面的感覺, 越是做壞事的人就越迷信,就是因為他們需要找到一個心靈寄托,證明自己做的是壞事,是應該的,是替天行道。他們內心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壞人的。所以做壞事的人,總會為在自己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可能這種理由很荒唐,但是只要能騙過自己的大腦,那麽就沒問題了。

  無論理由多麽的扯淡,只要你自己相信,那麽就可以騙過自己的大腦。人的理智和潛意識,從來都不是一致的。潛意識會影響理智,但理智也可以影響潛意識。所以當你自欺欺人之後,做過的壞事就不會有任何的心理負擔。這就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人生來不是邪惡,但真的是生來自私。

  【刹那心魔】

  名字為本書所起,實際上對應的是人的憤怒時間。

  人的情緒失控時間,只有十二秒。在這時間裡,理智是不可控的。這也意味著在這段時間裡,人會控制不住自己做出一些可怕的事情。

  吵架是這樣,殺人也是這樣。很多行凶殺人,可能都在怒氣上頭的那一刻,仇人正好在眼前,所以情緒失控直接一把刀捅過去了,於是再後悔就晚了。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在某一刻憤怒之極,恨不得殺人的衝動時刻。但很多人在那一刻眼前沒有仇人,或者是在去找菜刀的途中清醒過來,所以避免了一場災禍。但有些人沒控制住,結果犯了罪。

  在那一刻的人,不管多善良多溫和,內心都充滿了恐怖和黑暗。那是每個人心中惡意的結合。

  所以這十二秒,被稱為“刹那心魔”。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