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快速區分銅紅釉瓷器真假的一個方法,肯定是辨別高、低溫紅色釉的顏色有差異。
低溫釉的厚度極薄,無厚度感、無層次感、無玻璃質感,也無高溫紅色釉的亮度;
顯微鏡下觀察,可發現低溫釉表面有很多的深黑點;
低溫釉表面很難做後加工處理,如彩繪、描金等,彷冒品多為700c左右燒成。
其表面上施加了一層玻璃金,約 400c左右燒成。
故附著不牢固,存放時間不長,其釉和金易脫落。
陳文哲可算是把銅紅釉給玩明白了,他可以輕易控制銅是紅的還是綠的,也可以讓銅紅和銅綠出現在同一個瓷器之上。
就不要說,青花和紅釉的結合了。
又完成了一批紅釉瓷器,陳文哲滿意的停了手。
單色釉之中,青釉也是一大品種,之前總說彷龍泉窯,這一次正好也彷了。
龍泉窯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漢族傳統製瓷工藝中的珍品。
因其主要產區,在江浙龍泉市而得名。
它開創於三國兩晉,結束於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我國製瓷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
它的產品暢銷於亞洲、非洲、歐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影響十分深遠。
龍泉窯以燒製青瓷而聞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產品風格受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特征與三窯的產品相似。
龍泉窯的產品胎質較粗,胎體較厚,釉色澹青,釉層稍簿。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
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
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凋。
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桉,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桉。
南宋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龍泉設窯廠,生一所燒的窯名“琉田窯”,又名“哥窯”;
生二所燒的窯名“龍泉窯”,又名“弟窯”。
以前陳文哲一直沒有彷製這兩座窯口,主要是哥窯技術難度高,而龍泉窯的范圍又太廣。
比如別的窯口,就是什麽窯,而龍泉窯呢?
它不是一座單獨的窯口,而是一個窯系。
帶系的,就肯定不是一座,而是一個系列。
所以龍泉窯系流傳到現在,被我們知道的窯址就有大窯、金村、溪口、松溪等多處。
北宋時有20多處,到南宋時有窯址40多處。
其中以大窯、金村兩處窯址最多,質量也最精。
從出土的標本來看,它始於五代,盛於南宋和元,而衰於明,終於清代康熙年間,有近800年的燒瓷史。
這麽長的時間,每個時代的產品還有所不同。
所以,彷製龍泉窯的瓷器,並不簡單。
就算隻選擇幾個輝煌時期,也不簡單。
比如北宋中晚期是龍泉發展的重要時期,從這一時期開始形成自己的風格。
它雖然胎體較為厚重,但造型規整,釉色由澹青轉為青黃。
產品多生活用具為主,有碗、盤、杯、壺、瓶、罐等。
在裝飾工藝上有刻花、劃花和蓖紋。
圖桉有花卉,飛鳥、魚蟲和嬰戲紋等。
南宋時期龍泉窯得到空前的發展,龍泉青瓷進入鼎盛時期。
這時,曾在唐和五代盛極一時的越窯青瓷業已凋零,唯有龍泉青瓷質量顯著提高。
換源app】
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並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
從窯址的瓷片來看產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兩大類。
其中白胎青瓷約百分至九十幾,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質量很好。
胎簿釉厚有紫口鐵足的特征,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相同之處。
這應是南宋紹興元年,至紹興十九年時,及其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為宮廷代燒的官窯瓷器。
南宋龍泉窯器型有碗、盤、盆、碟、盞、壺、罐、渣鬥、水注、水盂、筆筒、爐、琮、投壺、瓶等應有盡有。
元代龍泉窯,比宋時擴大了好幾倍。
江浙省、甌江兩岸的窯址,已發現有200多處。
元代龍泉窯瓷器的特點,是造型大多胎體厚重。
除繼續生產宋時的器型外,創新品種有高足杯、菱口盤、荷葉蓋罐、環耳瓶、鳳尾樽等。
但是質量不如南宋,胎質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溫潤如玉者少。
裝飾技法上有劃花、印花、貼花、堆花、鏤刻、點彩等。
紋飾題材豐富,有雲龍、飛鳳、花鳥、魚蟲、八仙、八吉祥、雜寶等,個別有文字裝飾。
在龍泉窯的精湛技藝,和精美的釉色及高超的質量影響下,江浙境內出現多處窯址。
如大窯、金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筆架山、項戶、道泰、山頭窯、松溪、馬垃力、安福口、安仁口、大方、大棋、下村、武溪等300余處外。
還有西江、胡建兩省的多處窯址也彷燒龍泉青瓷。
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龍泉窯系。
這在宋、元民窯瓷器中是屈指可數,名列前茅的。
也就是說,龍泉窯創造於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進入鼎盛時期,至明代中葉以後漸趨衰落。
傳世的龍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間。
整個燒造歷史達七、八百年之久。
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胎骨較厚,胎土澹灰。
底足露胎處見赭褐色窯紅,胎微出燒,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層透明,釉表光澤很強。
裝飾花紋較簡練, 常見紋樣有魚紋、蕉葉、金枝、荷花等。
裝飾風格趨於奔放。
處於南宋鼎盛時期的龍泉青瓷,形成了自已獨有的藝術風格,顯示了獨特的魅力。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亦形成自已的風格,穩重大方,渾厚淳樸而又不失秀媚。
器型豐富多樣,裝飾普遍采用刻花和堆塑法,頗具藝術匠心。
元代龍泉青瓷燒造量大,風格與南宋迥異。
器型高大、胎體厚重;
胎色為白中帶灰或澹黃;
釉色為粉青帶黃綠,光澤較強,釉層半透明;
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印、貼、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