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天陰墓》第233章 蒙古霸主
確有其事,不過不是攻明,而是討伐殺父仇人尼堪外蘭,十三鎧甲起兵也不是說努爾哈赤只有十三人,而是指他有十三個披甲的武士(軍官)。至於努爾哈赤後來的崛起,那是明朝後期明政府國力衰落,外患叢生的必然結果。

努爾哈赤的崛起幾乎與萬歷三大征的時間重合;遼東李成梁就算認識到努爾哈赤的威脅,但在軍事上沒有能力,經濟上沒有條件,政治上也沒有借口的情況下,不可能對建州女真開戰。反而,由於萬歷三大征消耗了太多的軍事資源,李成梁反而需要一個強大的努爾哈赤來維護遼東的“和平”。等到“萬歷三大征”結束,努爾哈赤已擁兵數萬人,明朝在想收拾努爾哈赤,自然是難上加難。

先來說說努爾哈赤的崛起:

萬歷十一年,李成梁率大軍出征,努爾哈赤父祖覺昌安、塔克世為明軍向導,戰亂中被明兵誤殺。努爾哈赤指責圖倫城主尼堪外蘭,指責其唆使明兵殺害父、祖,派人質問明朝。明朝歸還努爾哈赤祖、父遺體,並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複給都督敕書”,但庇護了尼堪外蘭。努爾哈赤重新收整舊部,得部眾數十人。

同年五月,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攻克圖倫城,此後數年,努爾哈赤一直與尼堪外蘭和哲陳部作戰,規模很小,每次戰鬥雙方兵力不過數百人。

萬歷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往明朝,後被遣返處死。

萬歷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吞並哲陳部。

萬歷十六年(1588年)九月,蘇完部長索爾果、董鄂部長何和禮、雅爾古部長扈爾漢率三部軍民歸附努爾哈赤,同年努爾哈赤吞並完顏部,統一建州。

在此之前,努爾哈赤的活動基本基本局限於建州,每次出兵不過數百人,完全不是明朝的威脅,加之努爾哈赤對明朝眾順有加,也沒有對努爾哈赤用兵的借口。這時,擁兵數千人的海西女真和蒙古諸部才是明朝的主要威脅,明朝依靠一紙命令就能阻止努爾哈赤的行動。

其實努爾哈赤之前的王杲,阿台等人也曾做到這一步,但旋即被明朝消滅。海西女真諸部在強大之後,也曾多次遭到明朝打擊,而努爾哈赤確是個例外。明朝不但沒有對逐漸強大的努爾哈赤動武,反而扶植努爾哈赤來維持遼東的“和平”,這就要談到努爾哈赤的歷史機遇——“萬歷三大征”了。

1592年(萬歷二十年)二月,哱拜反,萬歷三大征第一征寧夏之役開始,寧夏之役(萬歷三大征中的戰役)_百度百科。同年四月,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明軍入朝支援,朝鮮之役開始。

而努爾哈赤的崛起,恰恰發生在這一時期: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努爾哈赤以少勝多,在古勒山一帶大敗海西女真葉赫等九部聯軍,確立力努爾哈赤對女真幾遼東蒙古諸部的軍事優勢,這時努爾哈赤擁有的兵馬還不足萬人。古勒山之戰_百度百科。

這時的明朝,不但沒有能力製止努爾哈赤,反而在萬歷二十三年加封努爾哈赤“龍虎將軍”。隨後的幾年中努爾哈赤急速擴張,二十七年,努爾哈赤正式創立滿語文字。三十一年,努爾哈赤遷都到赫圖阿拉,擁兵近三萬人。這時據萬歷三大征最後一戰“播州之戰”結束過了僅僅四年。據《明史》記載萬歷三大征總計耗費銀兩1200萬,國庫為之一空,這時的明朝早已喪失了主動進攻努爾哈赤的能力和動力了。

“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余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余萬;播州之役,二百余萬”。但這時努爾哈赤對明朝依然十分忠順,萬歷四十三年,五十七歲的努爾哈赤還親自進京朝貢,這已是他第八次進京朝貢了。甚至在1615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的前一年,薊遼總督還向朝廷奏稱其“唯命是從”。但這時的努爾哈赤已經吞並了除了葉赫以外所有的女真部落,兵力不下六萬人,明帝國想收拾他,自然是難之又難了。

而努爾哈赤起兵前,同明帝國的矛盾矛盾主要存在於三個方面:

軍事上:努爾哈赤自萬歷四十一年吞並烏拉部起,多次對葉赫部用兵,試圖統一女真地區,最後都因為明朝的干涉而作罷,努爾哈赤逐漸認識到,在不對明朝開戰的情況下,統一女真諸部幾無可能。

經濟上:建州,海西與明朝的貿易一直是女真人的重要收入來源,明朝市場對人參、貂皮需求很大,這些生意雖然養活了女真人,但其中絕大部分暴利,是被明朝官方和漢族參商賺走了。自公元1600年起,努爾哈赤開始以各種手段抬高人參,貂皮價格,雙方展開貿易戰。

同時期,隨著遼東人口的增加,女真人和漢人的邊境開始模糊,雙方多次為土地和其他資源發生衝突。明朝末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小冰河時期,各種天災不斷,女真人內部經濟壓力增大,客觀上加劇了女真人與明朝的經濟衝突。努爾哈赤“七大恨”中的第三條和第六條就是講的他與明朝關於土地和貿易的摩擦。

政治上:明朝對女真各部長期采取“以夷製夷”的策略,長期扶植葉赫等部對抗努爾哈赤;還曾經拉攏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試圖分化努爾哈赤集團,對其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再來談談後金與明朝的軍事對比

明朝在火器和人數上的佔據優勢,但不足以彌補其在騎兵上的劣勢,清軍武器盔甲極為精良,遠勝明軍,後期火器亦超過明軍

來看看明朝的主要火器:

三眼銃:大名鼎鼎,但只是落後的火門槍,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裝填速度太慢,威力小難以穿甲,明軍裝備不少。北方遇敵,惟有快槍一種,人執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敵。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故雖敵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敵,惟有支吾不見敵面而已。——————戚繼光

鳥銃:仿製的西方火繩槍,明軍單兵大量裝備,威力不小,射程與弓箭相當,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而且沒有刺刀,無法近戰。

紅夷大炮:仿製西方艦載加農炮,發射實心彈,威力巨大,但不適用於野戰。

這些火器有多先進呢?沒多先進,西方十六世紀早期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歐洲,重騎兵還是戰場的統治力量。直到17世紀古斯塔夫改革時,步兵才取得與騎兵相同的地位,步兵能真正壓製騎兵,那要等到拿破侖時期了。詳細的重騎兵衰落史如下「中世紀的歐洲步兵可戰勝克星騎兵(非偶然性的)」這種說法是否可以成立??

在明朝的裝備水平下,就是當時最好軍陣——西班牙大方陣也需要大量的騎兵以保護側翼。

法國和西班牙的羅克魯瓦戰役,就是最好的例子:此次戰役,西班牙軍隊將主力步兵排成五個方陣,並令騎兵和附庸國的軍隊保護兩翼,等待法軍進攻。法軍發起進攻後,迅速擊潰了西班牙騎兵和附屬國軍隊,對西班牙方陣完成合圍。隨後,法國軍隊發起了多次進攻,均被擊退。隨後,法軍放棄強攻,轉而用火炮消耗西班牙軍隊,次日西班牙方陣不堪重負,最終投降。這段歷史被電影《雇傭兵》很好的還原

熟悉明清戰爭的朋友可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明末的松錦之戰等多次決戰就是用的這個套路。

清軍主動進攻,清理明軍兩翼——明軍固守——清軍切斷明軍補給——明軍糧草不足,被迫主動進攻——明軍崩潰西班牙大方陣

題主所謂的三段射擊,其實是很少在實戰中應用的,一般隻用於狹窄的,隊形無法展開的地區。個人認為,所謂的“三段射擊”很可能是三排射擊的誤傳。三排射擊就是“排隊槍斃”,正規的說法是列線戰術。這種戰術下,步兵確實可以與騎兵相抗衡,甚至可以在嚴重缺乏騎兵的情況下取得勝利,但這種新戰術在西方也是剛剛出現。

這種戰術的基礎是燧發滑膛槍,刺刀和近代戶籍征兵制度。現代戰爭之父,古斯塔夫二世拿破侖時期對抗重騎兵的矩形陣三排射擊列線步兵

再來看清軍的裝備

與題主所想象的清軍正好相反,清軍裝備極為精良。早期清軍與明朝在鎧甲,武器的設計上大致相同,但由於明朝政府極度腐敗,加上軍隊屢戰屢敗,武器供應不足。事實上,明朝軍隊所裝備的武器鎧甲是遠遠不如清軍的。清軍征戰圖《抗倭圖卷》

至於火器的清朝也水平也不低於明朝,努而哈赤最早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效力,對明朝宣戰之前為明朝將領,與其弟舒爾哈齊曾經十多次進京朝貢,對於明朝火器的得失利弊是在了解不過了。同明朝的戰爭進入僵持之後,清朝立刻開始紅衣大炮的研製工作,後孔有德降清,又為清朝帶去了大量火器工匠,崇德四年後(公元1639年),清朝火器以超過明朝。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余,大砲、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乎?————孔有德
達賊將松山25、26兩日狠攻,城中拾得打進炮子600余個,俱重十余斤,目下南牆所裝紅夷炮37門。————明將樊成功
酋以大炮百位排設而擊,即鐵壁銅牆亦恐難保??以物力言,酋鑄百炮而有余,我鑄十炮而無力,??奴之勢力往昔不當我中國一大縣,每臨陣猶勢相均力相敵也,迄於今而鑄炮造藥十倍於我之神器也。————遼東巡撫黎玉田

事實上,在日後的戰爭裡,精良的火炮成為了清軍打擊農民軍和南明部隊的有力武器。

最後來談談這一時期女真人的生產力:

在明朝末年,建州女真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在農耕經濟、政治制度、武器製造等方面已經完全不落後與明朝,甚至在軍事制度方面較明朝還先進許多,明朝一度引以為傲的火器技術,在皇太極時期,後金方面也取得了領先。

在經過明末多年流民起義和女真人入侵後,明朝大部分地區受到了嚴重破壞,東北地區已經可以和江南並列為全國最發達的地區,經濟上略有不足,軍事上完全碾壓。

下面是我依據《建州聞見錄》,對明朝末年後金地區的一些分析

後金的農業:建州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食物儲存技術亦不落後,這些方面大致和明朝相當;畜牧業發達,盛產馬匹,這顯然在明朝之上;只有水田技術,水果種植技術較為落後,但也東北的地理條件有關,總體來說後金的農業與明朝相當或較為發達。地肥饒,禾谷甚茂,旱田諸種,無不有之。絕無水田,隻種山稻,秋後掘窖以藏。漸次出食,故日暖便有腐臭。其土產禽獸魚鼈之類,蔬菜苽茄之屬,皆有之。絕無花蒔果實,只有榛子,海松,山梨而已。六畜惟馬最盛,將胡之家,千百為群,卒胡家,亦不下十數匹。

後金的城市:後金老都城分為內外兩城,以木石雜築,內城有七座城門,可容納三萬多人;百姓多居住在外城,城內沒有供水系統,民眾喜歡住在城外水邊。這種城市和當時的江南名都當然沒法比,但在北方,已經是是數得上的大城市了。奴城有內外。築,內城則以木石雜築。高可數丈。闊可容數三萬眾。有七門。外城。頹圮幾盡。外城內居人。盡移之者片雲。自奴城至者片百二十裡。其間設二城。一木柵。者片城在兩水間。極險阻。城內絕無井泉。以木石雜築。高可數丈。大小胡家。皆在城外水邊。

後金的軍事技術:女真人弓弩與明朝相似;短兵劍以劍為主,製造十分精良;盔甲精良輕便,保養的都很好;戰場指揮技術以旗語、號角和號炮為主,與明朝相似;擁有鳥銃等火器,製作一般;攻城技術頗為先進,不亞於明朝。總體來說,明朝與女真軍事技術大體相近,除去火器技術,後金還能有所領先。軍器之用,弓如唐弓而皮弦矢木箭,或有鹿角為鏃者。劍頗精利,大小胡常用佩持。槍柄
端有鉤者。甲胄甚輕捷精致,常用磨鍊,故臨陣照耀。旗幟有五色大小之不同者,奴酋黃旗。貴盈哥黑旗,紅歹是白旗雲。吹角柄長,可數把。號炮得於唐陣,用之以相傳報。鳥銃不放,毀用鐵物雲。攻城之具,長梯,小車車上,張牛皮毛氈。以遮矢石推之以行。鐵丳、皮牌、張牛皮四五重為牌,矢不能穿雲。

後金的尚武精神:女真人重視獎勵戰功,軍隊士氣高漲,頗為好戰;民風尚武,平時重視軍事訓練,十多歲的青年亦能騎馬射箭;軍隊吃苦耐勞,女子也能騎馬上陣;這方面明朝顯然遠遠不及。胡性能耐饑渴。行軍出入。以米末少詐調水而飮。六七日間,不過吃四五升。雖大風雨寒冽。達夜露處。馬性則五六晝夜絕不吃草,亦能馳走。女人之執鞭馳馬,不異於男。
十余歲兒童,亦能佩弓箭馳逐。少有暇日,則至率妻妾畋獵為事,蓋其習俗然也。凡有戰鬪
之行,絕無糧餉軍器之運轉,軍卒皆能自備而行。出兵之時,無不歡躍,其妻子,亦皆喜樂,惟以多得財物為願。

後金的手工業:女真地區各項手工工藝齊全,鐵器製造極為發達;紡織業落後,只能製造麻布,絲綢錦緞完全依賴進口;皮毛製造業發達,民眾多穿皮衣。總體來說,女真地區手工業與明朝不相上下,但出於地理原因限制絲綢錦緞完全不能生產。銀鐵革木。皆有其工。而惟鐵匠極巧。女工所織。只有麻布。織錦刺繡則唐人所為也。衣服則雜亂無章。雖至下賤。亦有衣龍蟒之繡者。········冬寒皆服毛裘。所戴之笠。寒暖異製。夏則以草結成。如我國農笠而小。冬則以毛皮為之。

從《聞見錄》中可知,明朝末年後金地區的經濟,軍事,技術水平顯然不落後於明朝,如武器鎧甲製造,軍事訓練,戰功獎勵制度等方面還領先於明朝。明朝此時較為先進的醫療,火器和文字技術也很快被後金追上甚至趕超。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