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習醫雜記》初次接觸道教
  認識一位道長後觸動了我內心深處已久的想法—當道士,如此開啟了瘋狂尋道友,打聽怎麽著才能當道士,得知原來道士有兩大類,既:正一教和全真教

  1.正一派以齋醮、符籙為主,說白了就是捉鬼驅邪,祈福禳災,目的是驅魔保民;全真教以煉丹、修仙為主,目的是得道成仙。

  2.正一派,可以飲酒,不持葷戒,也可以結婚生子。而全真派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所有虔誠的全真教徒不可以結婚。

  3.從派別分化上講,正一在元以後就沒有什麽大的分化變動,宗龍虎天師祖庭(現祖庭暫移台灣)。全真自創立之初便不斷分化出大大小小許多派別,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主流的是龍門派。

  4.從地位上講,正一在古代(金元兩朝除外稍可匹敵)一直處於受統治者承認的正統地位。而全真教並不被統治者認可,其影響遠不如正一派大。

  5.從地理上講,正一較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而全真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的廣大地區。

  自古聖賢崇黃老,天下隱士多道家。

  正一道教的前身是“五鬥米道”,是張道陵於東漢順帝年間,在四川鶴鳴山首擎道教之大旗。因張道陵是奉天行道之師,故被尊稱為“張天師”。

  在歷史的推動下,宋元時期道教史上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教派,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王重陽祖師創立的全真道。其教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其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

  與道友論快速掌握針灸

  在一個道教交流群中討論中醫,有一位道友問我可不可以教他針灸?了解到他是家傳的正一道士,擅長奇門術數,想學一些中醫,以醫論道。

  約好時間後他來單位尋我,第一次見面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三十左右的青年,留著山羊胡,身穿一身亞麻裝,帶著龍頭戒,互相抱拳禮後進診室交流。

  我先開頭聊起怎麽學針灸入門比較快,我針灸入門是從給患者拔針開始,學的最快最容易掌握的是平衡針,我推薦他學平衡針,然後又分享了給他之前收集整理的針灸快速入門法,這個對我幫助也很大,從來沒有想過針灸也能那麽簡單學會,讀者如果想學針灸可以仔細看看我整理的經驗。

  真正的東西都是“大道至簡”“真理素樸”。可以把博大精深的針灸學可以化為可操作性的幾個具體的步驟。這種方法可以快速入門操作針灸治病,但是也不能依賴這種捷徑,這只是剛開始入門時無法掌握針灸治療思路時用來應對病情的方法

  針灸取穴可以從六個方面考慮,第一,八總穴;第二,八會穴;第三,局部取穴;第四,阿是穴;第五,病位交叉對應取穴。還有一種是比較特殊的全息取穴方法。

  一.八總穴

  學八總穴取穴先記住一個歌訣‘頭面合谷收,頸項尋列缺,胸脘內關求,脘腹(足)三裡留,腰背委中取,胸脅陽陵泉,少腹三陰交,顱腦找太衝。

  比如眼睛紅腫,眼睛所在的部位和頭面與顱腦有關,就可以選取太衝與合谷穴。

  胸悶心煩失眠,胸悶和胸部有關,心煩情志方面與顱腦有關。

則可以選取內關與太衝穴位上扎針。  在如嘔吐胃痛,嘔吐胃痛所在的部位和胃脘有關,就在內關與足三裡穴位上取穴。

  頸項強痛,頸項強痛所在的部位和頸項與肩背有關,就在列缺與委中穴位上取穴。

  常見的頭痛頭暈我們就可以選取合谷穴與列缺穴,腹痛拉肚子就可以選取足三裡穴,女性月經痛就可以尋三陰交穴,

  八總穴是老祖宗幾千年的經驗結晶,是取得臨床速效高效的必備穴位。針灸的初學者學會了它,就能對疾病建立起基本的診治觀念。

  二.八會穴

  針灸取穴的第二個方面就是八會穴,八會穴是指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它們分別是一、腑會中脘;二、髒會章門;三、筋會陽陵泉;四、髓會絕骨;五、骨會大杼;六、血會膈俞;七、脈會太淵;八、氣會膻中。我編成的熟背歌訣按照“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的循序排列“章門中脘膻膈俞,陽陵太淵大絕骨”這八個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療所在經脈的病症之外,還具有其特殊的治療效果。如章門為髒之會穴,因五髒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髒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

  1.腑會中脘:祖國醫學認為,胃屬土,為六腑之大源,“六腑之大源”,說明胃在六腑中居首要地位。中脘又為胃之募穴,當胃之部。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完谷不化,黃疸等各種腑病,尤為治療胃與大小腸病症的主穴。

  2.髒會章門:章門為脾之募,為脾之精氣結聚之處。由於“五髒稟於脾”,脾為後天之本,為精、氣、血、津液化生之源,故睥在五髒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謂是“盛則可盛”。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完谷不化脅痛、痞塊、溺多白濁等各種髒病,尤以主治肝、脾疾患為重點。

  3.筋會陽陵泉:膝為眾筋會聚之所。《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故又有“肝合筋”,肝為髒屬陰,肝與膽相表裡,膽為腑屬陽,膽為陽木,主春天少陽生發之氣,俗稱“一年之計在於春”,陽陵泉,又為足少陽合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膝伸不得屈,脅肋痛,口苦,主要有疏筋絡,利關節,清肝膽之功。

  4.髓會絕骨:腎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於骨中,骨賴髓以充養,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聚而成,所以,又稱腦為“髓海”。這就上有髓海,下有髓會絕骨主治中風,手足不遂,膝痛,胸脅脹等病症。因腦為髓之海,故髓會絕骨為治療腦病的主穴,有補腎健腦之功,多用於中風、半身不遂,還可防止複中。

  5.骨會大杼:大杼穴是膀胱經穴位,大杼穴與骨的關系,首先體現在所處的部位上。因脊椎骨兩側有橫突隆出,形似織杼,故名大杼。其次,大杼穴為多條經脈相會處,而這些經脈均與腎有特殊關系,在祖國醫學認為“腎主骨”,大杼主治肩胛骨痛、頸項強痛不可俯仰。

  6.血會膈俞:血液的正常循行,是各個內髒共同作用的結果。心主血脈,心氣是推動血液循行的基本動力;肺朝百脈,循行於周身的血脈,均要匯聚於肺,通過肺的作用,血液才能布散全身。除心肺的作用外,血液的循行,還有賴於脾氣的流攝,和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的調節。因而其中任何一個髒器的功能失調,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變。心、肺、脾、肝四髒在經脈循行上均與膈膜直接相連,而膈俞的主要作用就是對膈膜產生。所以,是治療血病的總穴,具有和血理血之功,兼治心、肺、肝、脾、胃等有關的病症,近來用本穴配以脾俞、郤門、血海等穴治療貧血,有一定療效。

  7.脈會太淵,太淵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當寸口部,因有肺朝百脈之說,所以當太淵定為脈會,主治胸痹、心痛、脈澀、喘息咳逆等心、肺二髒有關的疾病。因心主血脈、肺朝百脈,故本穴多用於脈管疾患,具有理氣、活血、通脈之功。

  8.氣會膻中,因膻中位於上焦,積聚宗氣故稱為氣海。宗氣,是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氣和經由脾胃消化吸收得來的水谷精氣結合而起。宗氣形成於肺而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助心以行血,為諸氣之宗,膻中,又為心包募穴。主治胸悶氣喘,噎膈氣逆、咳嗽,具有調暢氣機,寬胸降逆之功。

  三.鄰近取穴

  第三個取穴方法就是在發病的部位的體表取穴或者發病部位的鄰近取穴,也就是說,哪裡不舒服就在哪裡針灸。這種取穴的方法可能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發現的一種取穴的方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樣簡單,這樣直白。

  四.阿是穴

  第四種取穴方法就是‘阿是穴’就是尋找出現在人體體表的敏感的壓痛點,在這些壓痛點上針灸能夠取得非常滿意的療效。

  比如常見的壓痛點取穴可以在脊柱骨上找,用大拇指在脊椎骨上從頸部開始向尾骨方向用力均勻地一節一節按壓,臨床上任何疾病,只要發現脊椎骨上有壓痛,就要在這裡取穴,效果也是出奇的好,指壓的用力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均勻。

  五.對應取穴

  第五個方法就是“病位交叉對應取穴”這種取穴法在《內經》中叫做‘繆刺’日本針灸家稱之為‘天平療法’對肢體與關節疼痛的療效比較顯著。它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左右對稱取穴,一種是左右、上下、前後大交叉取穴。

  比如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與左手腕相對應的部位針刺,針刺後強刺激一會。

  也使用左右、上下、前後大交叉取穴法,左手腕疼可以取對應的右腳踝,針刺後,快速地撚轉與提插半分鍾左右就可以。

  如果左踝挫傷了隱隱作痛行走不利,運用病位交叉對應取穴法就可以找右手腕強刺激,也可以去找對側右腳踝強刺激,在比如胳膊肘疼我們就可以在膝蓋附近取穴。

  這種針刺方法我在臨床應用最多也是療效最理想的一種方法,在應對沒有思路的病症時這種方法往往能起到比較好的療效。

  有一個女同學不知原因左手無名指疼痛難忍來找我,問問有沒有什麽辦法,此時不方便取腳趾操作,便讓她把右手給我,在右手對應左手疼痛的地方按摩三五分鍾,問她效果如何,疼痛明顯減輕。

  六.全息取穴

  最後一種全息取穴是近代提出的一種理論,這種取穴大概分為三類。

  一:整體縮影式

  整體縮影式:在某些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區排布圖,大體象一個人體的縮影。比較典型的如耳人分布規律,象一個倒立的人。

  足部反射區圖,若將雙腳並攏,足底部的反射區所組成的圖譜,大體象一個蹲坐的人形。

  二:體表投影式

  體表投影式:或者是內部器官在體表的投影,或者是內部器官功能定位在體表的投影。內部器官在體表的投影,比如在軀乾這個大全息胚上,我們刮痧時,刮胸、背可治肺髒病症;刮心前區和左肩胛區可治心臟的病症

  三:順序排布式

  順序排布式:人體的軀乾和四肢,其長軸遠遠大於橫軸,形成了近似圓柱樣的形狀,而軀乾和每節肢體,都是一個完整的全息胚,都有全息穴區分布,其全息穴區的位置,大體依照人體從頭到尾各器官的次序來排布,這就叫順序排布式。

  初學針灸一定要知道取穴的注意事項,針刺的時候,一定要知道什麽部位不能針刺,不然的話容易出醫療事故的。有三個部位先不要針刺,一是枕骨下面的區域,如風府、瘂門、風池等穴位,它們與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會出大事故。一定要把“刺胸腹者,必避五髒,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牢記心中如實照章去做,基本可以避免醫療事故,肚臍眼和天突穴也不要隨意針刺

  還有一點就是暈針,臨床上暈針現象並不少見,曾經有一個大叔給他進針後身體立馬一抽就倒地上了, 還好之前了解過暈針現象,沒有到手忙腳亂的地步。

  還有一次是20年在學校上學時,我在社團給同學講針灸的時候帶他們實踐“給自己扎針”突然聽到同學急忙的叫我,原來是一位同學給自己扎針的時候暈了過去,這種暈針很突然,針灸針剛碰到自己的肌肉瞬間就暈倒了,好在之前有處理的經驗,並無大礙。

  暈針:在針刺過程中病人突然發生頭暈、目眩、心慌、惡心,甚至暈厥的現象。暈針常由於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饑餓、大汗、大瀉、大出血之後;或體位不當;或醫者在針刺時手法過重,以致針刺時或留針時發生此證。

  為避免暈針,對初次受針刺者,要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恐懼心理;采用舒適體位,選穴少、手法輕;對身體不適者,休息後再針;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一般出現暈針後一般幾分鍾內即可恢復,無須特殊處理,針刺前與患者溝通,緩解緊張恐懼心理。

  輕度暈針:應迅速拔去所有的針或罐,或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躺下。抬高雙腿,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重度暈針:立即去針後平臥,如情況緊急,直接臥於地板上,於百會穴艾灸有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藥艾條,點燃後在百會上作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症狀消退。如必要時,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臟按摩,注射強心劑及針刺水溝、湧泉等措施。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