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掃落葉,一陣微風吹過。
這時,一道聲音從遠處傳來:“藏雪山大威寺南波萬,參見嵩山少林的諸位大師。千裡迢迢,慕名而來,如有冒犯,還請見諒!”
張陽認真聽著,那個僧人說話持的是一口流利的中土音,語氣中帶著謙和,彬彬有禮。
聽聞腳步聲,共有十來個人。
靜塵方丈坐在原地,伸手隔空一拍,一股勁風刮出,殿門完全打開,高聲迎接道:“大威明王,請!”
南波萬道:“多謝!”
他舉步進了殿中,掃視一圈後,向著最裡面的那位一直劈柴的燃木大師合什為禮,說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晚輩大威明王南波萬,參見燃木大師!”
張陽暗暗尋思:用這四句耳熟能詳的佛語裝作佛教大師,我也會。
燃木大師聞言卻是心中一驚,暗道:江湖傳聞,大威明王博學精深,果然名不虛傳。他一見面便道破了我所劈柴參禪的來歷。
這四句話是佛教禪宗六祖慧能所作的一首偈子,通過這首偈子,慧能確立了他在佛教禪宗當中的崇高地位。
在六祖惠能的時代,禪宗內部產生了一個重要的爭論,那就是佛教修行究竟是“修身”成佛還是“修心”成佛的爭論。
這個爭論,是通過神秀和慧能的兩首偈子表達出來的。
以神秀為代表的一派認為要修身成佛,即所謂“身為菩提樹,心如明鏡台”,認為如果不付出個人的艱苦努力,難以成佛。也就是成佛要通過持戒,要身體修行,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避免沾染上世間的“雜染”。
慧能主張“修心”以成佛,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慧能說,只有解決了心的問題,就可以成佛。因為身是“空”,但“心”是實在的,因而修行只能是修心。
燃木大師數十年以劈柴參悟心禪,只能修到“無身有心”的境界,無法修到更高一層的‘有心實空’之境,是以一聽到大威明王的話,便即凜然,說道:“大威明王遠來,老衲未能遠迎,還請明王見諒。”
南波萬道:“貴寺威名,小僧素有欽慕,今日得見莊嚴寶相,甚是歡喜。”
靜塵方丈道:“明王客氣,請坐。”
他使用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的拈花功,推送過去一個蒲團,那個蒲團力道拿捏的極好,正好擺在了南波萬的身前。
按照迎客禮節,一寸不多,一寸不少。
“多謝方丈大師。”南波萬眼睛一亮,道謝坐下。
張陽悄悄側過頭來,只見西首蒲團上坐著一個僧人,身穿黃色僧袍。
此人四十歲左右的年紀,身上穿著破洞布衣,腳下是一雙沾泥草鞋,黝黑的皮膚,臉上卻是神采飛揚,尤其是一口大白牙格外惹人注目。
並且,他身上的袈裟隱隱似有寶光流動,熠熠生輝。
張陽隻瞧上了幾眼,便感覺此人的佛功已經修到了極高的境界。
再從打開的門口向外望了出去,只見門外站著十幾個和尚,面貌大都魁梧威猛,不似中土人士,自是大威明王從天竺國帶來的隨從了。
南波萬雙手合什,開始說道:“佛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小僧根性魯鈍,始終未能參透愛恨生死。小僧又偏好流浪,一生走南創北。昔年路過莆田南少林寺,遇到天龍大師。彼此邂逅相逢,講經論佛。
這位天龍大師於天下武學無所不窺,
無所不精。小僧十分佩服,得數日指點,生平疑義,頗有所得。 在準備離去之前,又幸得天龍大師慷慨贈送的上乘武學《六脈神劍》,深恩厚德,始終不敢忘記。
不料天龍大師不久前西歸極樂,而在他的心中,一直有一個遺憾,小僧此次前來,正是為了他仰慕已久的九陽神功,還望眾位高僧慈悲為懷,慷慨大方賜予小僧,小僧將感激不盡。”
靜塵方丈聞之,面無表情地說道:“大威明王與天龍大師相交一場,即是因緣,也是上天注定。如今緣分已盡,何必再去強求?天龍大師往生極樂世界,前去蓮池禮佛,於少林的武學,豈會繼續在意?明王此舉,不嫌畫蛇添足嗎?”
南波萬卻道:“方丈所言,確為至理。只是小僧生性癡頑,視天龍大師為知己,自他離去,始終難斷思念之情。每每想到天龍大師當年論及天下神功,深信嵩山北少林的‘九陽神功’為天下第一,恨不能得見,引為平生最大的憾事。”
靜樹插話道:“敝寺的九陽神功能得天龍大師蒙寵厚愛,實感榮寵之極。只是,江湖皆知,不僅我嵩山少林,武當峨嵋兩派皆擁有此神功。不知當年天龍大師為何不親自前來,向三個門派之中的任何一脈求借一觀?”
南波萬長歎一聲,默然半晌,良久之後,才道:“天龍大師情知九陽神功乃你們的鎮派之寶,坦然求觀,定不允許。他也道南北少林的武學,本來多有爭執,更不想做出強人所難之舉。小僧自視他為知己,天龍大師的心願,小僧願意替他完成,以報他的恩德。”
靜塵方丈道:“既然大威明王是天龍大師的好友,承接他的遺意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過,南北少林武學之爭,乃是中原少林之間的爭鬥,似乎與大威明王無關吧?”
南波萬道:“確實無關。但只是在那日暢談之時,小僧曾跟天龍大師誇下海口,天龍大師如果不便親取,便由小僧代勞。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小僧對天龍大師有此承諾,決計不能食言。”
說著,他的雙手輕輕擊了三掌。
門外兩名漢子抬了一隻檀木箱子進來,放在地下。
南波萬袍袖一拂,箱蓋無風自開,只見裡面是一隻燦然生光的黃金小箱。
南波萬俯身取出金箱,托在手中。
靜台被金光耀眼的寶箱弄得心神一蕩,急忙念經收斂住,說道:“大威明王不要用此等俗物羞辱本寺,我等已遁入空門,錢財乃身外之物,難道大威明王認為我等還貪圖財寶富貴嗎?”
南波萬沒有說話, 眾人卻見他揭開金箱的箱蓋,取出來的竟是一本發黃的讀書筆記。
他隨手翻動。
靜塵方丈等人瞥眼瞧去,但見筆記中有圖有文,乃是天龍大師的原墨所書。
南波萬凝視著這本筆記,忽然眼中落下一滴淚水,濺濕了衣襟。
張陽看他的神情十分悲傷,不似作戲。
靜塵方丈等都對南波萬的哭泣十分詫異。
靜樹卻是質疑道:“大威明王心念天龍大師,塵緣不淨,豈不愧稱‘高僧’兩字?”
南波萬垂首道:“小僧尚未看破生死,必須承認六根不淨。諸位大師都是身懷大智慧大神通的高人,非小僧所能及。這一本武功訣要筆記,乃是出自天龍大師的手書,上面闡述了少林寺七十二門絕技的要旨、練法,以及破解之道。”
眾人聽了,心中都是一驚:七十二門絕技名震天下,據說自創派以來,除了宋初曾有一位高僧身兼二十三門絕技之外,從未有第二人練到二十門絕技以上。這位莆田少林寺的天龍大師既然能知曉少林七十二門絕技的要旨,已然令人敬佩,至於連破解之道也盡皆通曉,那就更加不可思議了。
只聽南波萬繼續道:“天龍大師將此讀書筆記贈於小僧,小僧閱讀鑽研,獲益良多。現願將這本讀書筆記,與貴寺的九陽神功秘籍進行交換。若蒙眾位大師的應允,令小僧完成天龍大師的心願,實是感激不盡!”
張陽忍不住在心中肺腑:用一本讀書筆記去換一本神功秘籍,真是一手好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