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諸天從自宮練劍開始》第三百九十八章 天可汗
天吉三年,這已是趙秋一統中原的第三年。

當初,他一統南北後,便改了年號“天吉”。

如今的大草原,也在三年前一統東西。

那位跋鋒寒登基祭天,國號烏,自稱“天可汗”。

當趙秋聽到“天可汗”這個稱號時,不禁嗤之以鼻。

在此後的三年時間,趙秋和跋鋒寒竭盡所能,加緊備戰。

他二人之間,終有一戰。

但是,他二人誰也不肯冒險。

他二人的心中,皆盤算著,先以大軍擊敗對方。

兵敗,必然影響意志。

最後,再以大軍壓陣,與對方決戰。

如此,才能萬無一失。



那大草原的大烏王朝,在一統東西後,如今控弦百余萬,在廣闊的天地間,鐵騎浩蕩,縱橫天下。

這年,秋草有情,徑?凋敝。黃花?意,引領南?遠眺。阡陌相交,炊煙鳥鳥。

正是這個秋天,大隋和大烏各舉兵百萬,兵戎相見。

真正的將帥者,能將二、三十萬兵士調動得如臂使指,已是極為難得。

百萬之巨的雄兵,自古以來,沒幾人能夠靈活指揮。

但無論趙秋,還是跋鋒寒,皆自異世界而來,早有統兵百萬的能力,多多益善。



這一場爭鬥,自雙方邊界展開。

初時,趙秋堅壁清野,命各部收縮防守於堅城。

各個堅城,經他教授的土法水泥予以加固和修繕,成為真正的堅城。

堅城之上,還置放有紅字大炮。

自趙秋一統南北後,以國君之權,廣集工匠,傾盡國力,這火器的技術,早已今非昔比。

在各個堅城中,另有寇仲、李世民、李靖等可雄霸一方的名將鎮守。

中原,從來不缺的是人才。

有了這些人鎮守,這堅城才有了魂兒,才是真正的堅城。



另外,趙秋親自領兵三十萬,又命宋缺領兵十萬,在渭水等地帶來回遊走,做為機動。

倘若那個城池受到攻擊,立時領兵往援。

如此一來,更保中土萬無一失。



換作往日,以跋鋒寒的智慧,決計不會領著騎兵攻城。

騎兵的長處,終究還是在野外。

也惟有野外,騎兵才能隨心所欲的縱橫馳騁。

可是,跋鋒寒卻不得不攻城。

因為,東西一統的大草原雖然面積極大極廣,甚至已不下於中原。

但大烏的人口和新隋比起來,終究差距不小。

更何況,不論生產力,還是經濟等等,也落在下風。

縱使跋鋒寒想要製造大炮等武器,雖集結人力,也能造出來數百台,但也是極限了。

再多,就沒有工匠了。

各方面,都全面落後。

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相比,始終還是農耕文明佔據上風。

或許,在野外時,步軍不是騎兵的敵手。

但論及綜合實力,終究還是比不過農耕文明。

農耕文明一旦集權,集合所有的力量攻打草原,草原文明便絕非敵手。

昔年漢武帝時,便是明證。

甚至,再遠一些,嬴政也命蒙恬做過類似的事情。

如果趙秋和跋鋒寒不轉來此世,李世民也將做相同的事情。



這會兒,新隋一統南北,新政施展了三年,政通人和,天下一幅新春景象。

時間拖得越長,新隋人口增加愈多。

但草原能夠養活的人,始終只有那麽多。

所以,跋鋒寒必須速戰速決。

當然,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從他轉世在跋鋒寒身上開始,他就注定只能一統草原。

他是胡人,不是漢人。

因為,中原終究是漢人的地方。

自嬴政開始,還沒有一個胡人能夠成為南北一統的皇帝。

縱使楊堅、楊廣,雖有胡人的血統,但也有漢人的血統。

以前的苻堅,作為純正的胡人,看似很有一統南北的機會。

但是,即便他贏了淝水之戰,也絕對沒有任何機會。

反而不如後來劉裕的機會大,只因為劉裕是漢人。

即便楊堅和楊廣,一統南北,不服者眾。

繞是如此,宋缺這等南方漢人,依舊不買他們的帳。

跋鋒寒自其它世界而來,目光如炬,早已看穿一切,所以,他才沒有來到中原,與趙秋爭雄。

如果他來了中原,中原也必將更加混亂。

終究,趙秋佔據了楊虛彥的身軀,有著血脈的優勢。

當然,趙秋也有他的劣勢。

他佔據楊虛彥的身軀後,崛起已晚,不能憑借宮鬥擊潰楊廣,稱雄天下。

大隋的天下,經過楊廣的折騰,再經各路群雄揭竿而起,早已殘破不堪。

唯一的好處,就是經過這無數的戰爭,百戰精兵倒是不少。

還有楊廣耗盡人力物力所修的那條大運河。

這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在這水運上佔有主導地位的年代,溝通南北水運,開鑿運河的好處,多不勝數。

當然,在修建時,隋煬帝動則發民夫百萬,弄得當時民不聊生。

這也是壓垮大隋的幾大因素之一。

只是,如今的陣痛已過,幾乎僅剩下了好處。

至少,運送糧草方便了許多。

還有,就是朝廷對南北的掌控,也方便了許多。

憑借著這條大運河,新隋軍的糧草供應,不再艱難。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