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我在東京當惡少》第133章 好快!
戰爭新視界,專注近代戰爭歷史,鑒古知今,以史明理

一戰中的士兵全靠它保命,堪稱“保命神器”的單兵護甲

矛與盾,代表了在戰爭中最重要的兩大裝備——用於進攻的武器以及用於防守的防具。在戰爭中,雖然似乎武器要更重要一些,但是防具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所以但凡是有點條件的軍隊,都會為自己的士兵配上一些防具,既可以提高士兵的戰鬥力,也有助於降低人員的傷亡,以保存有生力量。而對於現代戰爭來講,士兵的武器自然就是各式各樣的槍械了,那麽針對槍械而生的防具就是防彈衣及防彈頭盔了。

●1918年9月,法國。一名身穿機槍手專用重型防彈護甲的德國哨兵正在執勤。這種被稱作“龍蝦”的重型防彈護甲由4片防彈鋼板組成——看起來確實像是甲殼綱龍蝦的外殼——鋼板安裝在皮質連接帶上,背後覆蓋厚厚的毛氈。請注意這名哨兵的鋼盔前部還佩戴了附加防彈護板,這種護板用皮帶固定在鋼盔上,其上部的兩個圓形缺口可以扣在鋼盔凸出的通氣孔上。

而在大家的印象裡,一戰似乎就是雙方士兵僅僅身著單薄的軍裝冒著對面的炮火與機槍衝鋒。其實在一戰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用於防護士兵身體的防具,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一戰士兵的“保命神器”——單兵護甲。

●一戰中,機槍的普及使得戰爭相比以往更加殘酷血腥,士兵的死亡率也較以往大大提高,這就使得各國政府不得不開始開發各種防彈器具以降低士兵們的傷亡率。

在規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當身著各色卡其布軍裝的士兵們在一戰泥濘的戰場上慘遭輕重火力屠戮的時候,多個交戰國的軍事領導者都在尋找讓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下提高生存率的手段。於是乎,曾作為中世紀武力標志物之一的盔甲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

●博物館裡展出的德軍戰地裝甲。

●一名是德國暴風突擊隊的成員,身上穿著厚厚的盔甲,手裡還拿著兩個手榴彈。這個盔甲看除了能阻止手槍攻擊,還能防步槍射擊,刺刀和其他武器也很難刺穿,當然代價就是非常沉重。

當然,頭盔的使用從未間斷過,只是發生著樣式和功能上的變化。一戰各主要交戰國的陸軍或多或少都裝備著不同式樣的頭盔,其中德軍所謂的“煤鬥式”(CoalScuttle)頭盔外觀最為漂亮,實用性也最強,製造的整體塑形工藝令這種頭盔可以同時有效保護土兵的頭部和後頸部。其精當設計的影響直至今日,美軍最新式的頭盔設計也是源自這一設計思路。

●一戰德國的M18頭盔,在各國的頭盔中,外觀最為漂亮,實用性也最強。

和常見的頭盔相比,德軍在一戰期間為其開發的配套使用的面罩則相當少見。1915年9月4日,德軍裝備部門在柏林舉行會議,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討論如何進一步提升頭盔的防護性能。一開始,與會者想到了一個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增加頭盔的厚度,可這樣一來勢必也造成頭盔重量增加,令佩戴者平添重負。

●英軍坦克手會佩戴這種戴面部護具的頭盔,以防止在坦克中飛濺的彈片傷及面部。

幾天之後,一位姓施瓦伯(Schwerd)的陸軍上尉在會議上提出了他的創想,這是一種配合頭盔使用的鋼質面具,厚度約5毫米,重1千克,使用時通過插銷固定在頭盔上,可以對士兵的面部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不用時則可以收納在單兵野戰背包裡。

施瓦伯介紹說:“這就好比是火炮上的防盾。”與會者讚成他的看法,於是面具成為德軍采購的單兵製式裝備之一,盡管裝備數量並不多。凡爾登會戰期間,德軍的面具式頭盔首度亮相,在一定程度上讓人想起了中世紀戴面罩的騎士頭盔。●在一戰後期,所有德軍士兵配發了M16型鋼盔,又高又深的外形基本到齊眉位置,去掉尖刺,增加兩個突出的透氣孔。而且還可以在頭盔上增加護板,德軍的頭盔一躍成為最實用的鋼盔。

根據專門向部隊下發的面具使用手冊的記載,施瓦伯的發明適用於在50米及更遠的距離正面防護小口徑子彈,但不適用於穿甲彈;鑒於面具給頭部帶來的額外負擔,隻適合短時間使用;最適於使用面具的場合包括靜態對峙中的塹壕以及觀察哨所等。德軍原計劃以每20頂頭盔配1副面具的規模投產,但實際上生產比例大概為每150頂頭盔配有1副面具,由此表明這種面具乃是戰場上的一種稀罕物件。與頭盔及其精巧的小組件相比,以保護士兵身軀為目的的單兵裝甲(BodyArmor)的出現,無疑是更加不尋常的“新事物”。

●幾名法國士兵正在展示子彈打在單兵裝甲上的情況。

一戰剛剛開打時,在戰場上並沒有單兵裝甲的影子。而到了1915年10月,也就是一戰差不多開戰一年多之後,英軍首度引入了一種名為戴菲爾德單兵護具(DayfieldBodyShield)的新裝備,它是一種內嵌鋼板的帆布材製夾克,由士兵們穿在身上以防小口徑子彈。據說,在英軍開發單兵裝甲的過程中,以自己筆下的大偵探福爾摩斯而聞名於世的小說家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曾投身其中,並做了大量的工作。

●英軍的嵌有鋼板的夾克式單兵護具。

不過英國單兵裝甲的開發程度僅僅停留於“初級階段”,因為頗有許多軍方高層人士對這些玩意兒不感興趣。在歐陸征戰的英國遠征軍司令道格拉斯·黑格爵士()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人物,他認為使用單兵裝甲的做法是“沒有紳士風度的”。或許是對領導人的這種態度有所不滿,英軍在一戰結束後發布了一份統計稱:假如廣泛裝備單兵裝甲,那麽英軍在戰場上四分之三的傷亡是可以避免的。

●1914年,一個英軍士兵正穿著防彈衣,胸部和腹部覆蓋的是連接而成的鋼板。

對單兵裝甲給予更多重視並且取得更多實效的乃是德國人。進入1916年,一種由鎳矽合金而非鋼材為主要材料的單兵裝甲開始出現在德軍的裝備清單中,它由多片鋼板層層搭疊而成,主要部件是平滑的整片胸甲和背甲。在小范圍試用後,士兵們發現自己很難在穿戴裝甲之後肩扛步槍,因為槍帶很容易從甲片上滑落。為此,裝備部門又在裝甲的右肩部加設了槍托,同時在腰線部件增設兩處掛鉤以便士兵攜帶其他裝備。

●一戰中身著“龍蝦”裝甲的德軍士兵。

從外觀上看,德軍的這種總重為8~10千克的單兵裝甲顯然是參考了15世紀條頓騎士的裝備風格。鋼甲由知名軍火大鱷克虜伯公司(Krupp)負責打造,這些甲片和那些令人生畏的大口徑火炮一樣帶有三環相套的克虜伯商標圖案。協約國的士兵們把這種單兵裝甲非常形象地稱作“龍蝦”(Lobster),而且一旦有機會繳獲(雖然這種機會非常少),他們往往非常樂於試著穿戴一番。

●三名穿著德軍裝甲的英國士兵。

●法國人曾開發出一種加裝了面部防護鏈的法式頭盔。

美國參加一戰的時間很晚,但美軍研發單兵裝甲的努力至少比英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最早出現的是一種試驗型輕型單兵裝甲,它由若乾塊厚度為1毫米到9毫米的錳合金板組合起來,然後用皮帶串接而成,裡面還帶有橡膠製成的背撐,胸甲和背甲的總重量為3.86千克,每個護臂的重量為1.02千克。還專門為這身裝甲配套開發了一種頭盔,據說在式樣上“結合了德式頭盔和英式頭盔的優點”。

●笨重的美軍布魯斯特單兵護具。

美軍正式在小范圍內列裝的是一種布魯斯特單兵護具(BrewsterBodyShield)。其材質為含有鉻鎳成分的合金鋼, 據稱可以承受住射速為820米/秒的劉易斯機槍子彈;不過其最大的缺陷是沉重笨拙,整套盔甲包括一個標準中世紀造型的頭盔(或者說是頭套),總重量達到18千克。個人認為,其穿戴起來可能會給人留下“三K黨黨徒”的不良印象。

●布魯斯特單兵護具據稱可以承受住射速為820米/秒的劉易斯機槍子彈。

總的來說,各交戰國在一戰中開發的單兵裝甲都給人以時光倒流之感,它們在本質上和多少個世紀以來的那些胸甲、戴面罩的頭盔、防盾似乎並無太大不同,唯一的區別是後者所要抵擋的是刀劍和矛箭,一戰的裝甲則要面對不同口徑的子彈和炮彈破片。和其他的單兵裝備不同,單兵裝甲始終只在小范圍內列裝而從沒有大規模使用過,這種貌似中世紀重甲騎士行頭的奢侈品令它成為一種價格不菲的點綴物。單兵裝甲的笨重限制了其使用,就如一戰中的德國名將、坦能堡戰役的勝利者埃裡希·魯登道夫(ErichLudendorff)將軍所寫的那樣:“單兵裝甲並不時常用於交戰,但卻在哨所、觀察崗位、部隊駐地、機槍陣地等場合具有突出的價值,尤其能夠對使用者可能受到的背面威脅構成一種有效的防護。”

●這種一戰單兵裝甲完全給人一種中世紀複古的感覺。

想了解更多近代戰爭的相關知識,就快來關注我吧!如果有任何建議與疑問,也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

本文為戰爭新視界原創作品。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