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納米崛起》第603章 發電站
10月8日。

在十月份的第一個星期,就有兩艘月球飛船抵達廣寒宮基地。

不過這兩艘飛船,並沒有這港口區著陸,而是廣寒宮基地東南部大約45.6公裡的區域著陸。

飛船著陸的地區,就是虹灣平原一號熱井,顯然這是準備建設發電站了。

之前就到了廣寒宮基地的兩名電氣工程師方宏、孫思路,在臨時司機石克己的帶領下,來到了虹灣平原一號熱井。

兩艘月球飛船,一共是182噸,分成八個太空艙,除去兩個動力艙,剩下的六個太空艙都是功能艙。

將兩人送到飛船一旁,石克己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加大電門,將越野車的速度提升到22~26公裡每小時,返回主基地。

現在基地附近,又進入了月夜時期,花費了兩個小時左右,他返回了基地。

然後拉上一大堆特製電纜、鉛+泡沫矽鋼製造的複合管道,開著越野車原路開向虹灣平原一號熱井。

不過他的目的地,並不是虹灣平原一號熱井,開了大約六公裡左右,他看到了正在施工的李建先。

其實施工也是挺近的,就是操作一台小型開渠機,挖掘一條深度1米、寬度0.4米的渠道。

而石克己的工作,則是安裝泡沫矽鋼鉛管和電纜,然後將管道埋下去。

電纜是鋪設,之所以搞得這麽麻煩,主要是因為月球表面的太陽風、宇宙射線、靜電,電纜直接鋪設在露天環境,很容易被干擾。

要知道這條電纜的用途,是用於工業區的,工業生產是要求二十四小時不停電的,特別是冶金、電解行業,如果突然停電,會導致生產設備出故障、產品報廢。

因此這條電纜,采用了鉛複合管道和地下鋪設方案,就是為了保證供電的穩定。

廣寒宮基地預計用一個月時間,鋪設完成這條45公裡的電纜,要不是人手和設備比較少,采用多段同時施工,可以更快完成鋪設。

可惜廣寒宮基地的人員,目前只有12人,加上要輪換,很多工作都是分身乏術,只能每個人身兼數職。

視線回到虹灣平原一號熱井這邊。

方宏和孫思路倆人,在過來之前,就做了施工的預案,現在設備一到,立馬就可以開始按部就班的工作。

首先他們要做這一次鑽探測試,確定一下具體的溫度層,方便之後的鑽孔。

改進後的內循環液冷系統,讓鑽頭的可以長時間工作,而鑽頭的材料也進行改進。

現在鑽探機的下鑽速度,達到每小時8~10米左右。

月海的表層都是月壤沉積物,堅硬的岩層要到二十米以下,第一天就向下打了213米左右。

不過距離合適的溫度層,還有一百多米。

方宏負責鑽探,而孫思路則準備溫差發電管道。

根據設計這個發電站的發電功率是1.5萬千瓦,單個溫差發電管道的功率,則是1千千瓦,因此需要15個溫差發電管道。

其實溫差發電管道並不長,組裝起來的長度是20米,管道直徑是12厘米,可以在溫度400~500攝氏度的區域長期運行。

至於管道的其他部分,除了電纜之外,都是廣寒宮基地自己製造的泡沫矽鋼管道。

第二天中午。

天空和周圍的地面還是一片漆黑。

方宏從鑽頭後面的溫度探測器上,終於看到了適合溫度層,在地下312米開始,溫度就突破到400攝氏度。

隨著鑽頭繼續向下,到了357米左右,溫度達到500攝氏度左右。

因此可以確定,

最佳發電溫度層,處於地下312~357米的區域,他最後決定將發電管道的位置,確定在315~335米的區域。“思路,我這邊已經確定了發電溫度層,你那邊呢?”

短波頻道立刻響起了孫思路的回應:“我這邊也可以了,昨天克己留下來的泡沫矽鋼管,足夠組裝一條發電管道。”

“好,這邊交給你了,我去打下一個井。”

“沒問題。”

孫思路啟動電車,拉著一台設備來到101號井,這個設備類似於一個非常圓筒,高度在2.4米左右,直徑為1.6米。

這是發電機組的地面部分,只見孫思路將一節1米長的溫差發電管道,插入其中,然後按下開關,這一節溫差發電管道緩緩向下。

緊接著是第二節、第三節……

直到二十節溫差發電管道組裝好,接下來就是泡沫矽鋼管道,同樣是一節一節組裝。

傍晚匆匆吃了快餐後,宋思路繼續工作,直到晚上八點多,最後一節泡沫矽鋼管道才組裝完成。

實際上泡沫矽鋼管道的直徑,比溫差發電管道小很多,直徑只有2厘米左右主要是拉住發電管道,幸好月球重力比較低,減少了材料本身質量的重力效應。

完成地下部分,接下來他測試了一下發電效果,輸出功率穩定在每小時1千千瓦的水平,這符合設計功率。

發電站正以每2天增加一台溫差發動機的速度,一點點完善著。

估計在11月10日前後,就可以完成虹灣平原一號熱井溫差發電站的建設, 接下來還會建設虹灣平原五號熱井、虹灣平原八號熱井,形成總發電功率5.7萬千瓦的地熱溫差發電群。

實際上,虹灣平原邊緣區域的地熱能非常豐富,只是受限於材料問題,目前溫差發電需要的熱電材料,無法在超過627攝氏度的環境下工作。

特別是壓強相對比較大的地下環境下,為了保證溫差發電系統可以長期穩定工作,只能選擇400~500攝氏度的溫度期間,這極大的削弱了發電效率。

要是可以利用1000攝氏度左右的地下熱井,那虹灣平原的地熱能開發潛力,將提升到每年30~50億千瓦。

只可惜熱電材料承受不住這種溫度。

很多現實中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材料的問題。

如果熱電材料可以承受5000攝氏度的高溫,那人類就算沒有太陽能,也可以開采地層深處的地熱能。

材料是技術發展過程中,一個避不開的問題。

很多技術明明理論上已經非常成熟了,為什麽沒有進入量產,就是因為材料這頭攔路虎。

不知不覺,時間來到了10月13號。

休斯敦航天城的發射場上,海王星六號運載火箭已經整裝待發。

在眾人緊張的注視下,運載火箭點火發射,淡藍色火焰推著上千噸的重量,向太空飛馳而去。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終於在芯一級和整流罩脫離後,運載火箭成功突破了卡門線,進入了近地軌道。

NASA和波音公司這才松了一口氣。

最危險的階段終於過去了,接下來的航程會相對安全一些。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