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6章 用魔法對抗魔法
盡管因為商業規模的縮小而導致民間商業交易規模不大,在客觀意義上使得百姓有了儲蓄,但是因為大明進行了稅收政策改革,收稅都是收銅錢稅,朝廷可以不斷通過稅收獲得銅錢。
投入一定量的銅錢,使得銅錢進入流通領域,又收稅收回來一部分銅錢,獲得稅收銅錢之後,又不斷將其投入流通領域。
這一系列操作之後,明政府得以確保市場流通的銅錢數量,不讓通貨緊縮出現,如此則在相當程度上能夠遏製民間藏錢的情況。
所以在當前的大明國內,對銅錢進行儲蓄的行為並不能影響到明國用銅錢運行經濟的基本面,沒有通貨緊縮的情況出現,和南北宋的情況完全不同。
最後就是南北宋民間盛行的毀錢鑄器的情況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搞笑。
宋朝廷其實並不太了解自己國內的經濟運行狀況。
他們的官員缺少專業經濟常識,都是讀儒家經典讀的腦袋僵化,典型的書呆子,沒有專門研究過經濟發展問題,缺少相關知識儲備。
宋國沒有專門培養經濟方面人才的教育措施,官員做官以後從事經濟工作也是半路出家。
事實證明,半路出家還能搞成專家的只是極少數,偶爾出現一兩個對經濟有看法和研究的官員,比如王安石和蔡京,也會被一群以政治為綱領的庸才與蠢貨把好端端的事業毀掉。
他們大部分的官員乃至於皇帝都並不太了解該怎麽宏觀調控經濟的發展,他們只是知道前兩種現象使得國內出現錢荒,所以就努力鑄造更多的銅錢投入市場。
他們覺得只要鑄幣足夠就能解決問題,所有問題都是鑄幣不足導致的,鑄幣就行了。
你缺錢,我鑄幣,至於為什麽缺錢……
不重要。
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然而市場上實際上並不是真的需要那麽多的銅錢。
只是因為相當一部分的銅錢非正常脫離了流通領域,不再流通了。
宋朝廷並沒有搞清楚這一點,或者說想不到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不僅沒有采取手段讓銅錢重新回到流通領域,反而是每年加倍投入巨量銅錢進入市場。
你缺銅錢,我就往死裡鑄幣扔進去,就這樣。
於是宋廷每年投入市場的銅錢數量是唐代的十幾倍。
但是其經濟規模並沒有超過唐代十幾倍的地步,國土范圍也遠遠不及唐代那麽大,所以這樣大量大量的投入銅錢並不能解決問題,只能使得銅錢的購買力降低。
以至於當時的市場上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
銅錢的價值是因為它本身是銅,不看面值,而看實際重量,隨著宋廷大量投入銅錢進入市場,市場上居然出現了銅質器物價格不斷上漲,購買銅器需要的銅錢重量卻遠高於銅器重量的現象。
二者出現了很奇怪的價格差距,以至於中間有利可圖,利潤還不低。
於是乎民間出現了大規模“毀錢鑄器”的現象。
有錢人乃至於一般頗有家資的百姓都開始將自己手上的鑄幣融化製成銅質器物,以此來獲取更高利益。
因為有利可圖,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多,如此一來,市面上流通的銅錢數量就更少了。
錢幣不拿來流通,而拿來做另外的事情賺取更多的錢幣。
總結了這一系列的問題之後,蘇詠霖主持的中都經濟會議經過研究之後認為銅錢外流、藏錢和毀錢鑄器之類的情況完全無關乎經濟發展,屬於純粹的經濟亂象。
宋廷並沒有著力於改變這樣的經濟亂象,只是一味地往市場上投入銅錢,遂使得經濟亂象愈演愈烈。
愈演愈烈的經濟亂象只會讓錢荒更加嚴重,宋廷就繼續投入大量銅錢緩解錢荒,然後民間再通過各種經濟亂象使得這部分銅錢繼續脫離正常流通領域,加劇了錢荒。
如此,南北宋的經濟最終陷入了無藥可解的惡性循環之中。
一方面消耗了太大量的銅礦儲量,使得本就不豐富的銅礦資源大大衰減。
一方面還無法修正經濟亂象,使得經濟陷入惡性循環,最後導致鑄錢成本超過了錢幣本身的價值,財政枯竭。
一個王朝不管多亂,只要有錢,終究是有辦法的,可要是沒錢了,那就完蛋了。
應該說面對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大明是做出了針對性的對策的。
大明國建立以來,在對經濟亂象進行梳理的過程中,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處理和壓製,最後使得這三個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緩解。
比如藏錢問題,就通過稅收改革和土地革命進行了基本的解決,現在大明國庫銅錢儲備量相當之多,整體運行狀況良好,地方上每年都能發現不少大地主的存錢地窖。
銅錢外流的問題,也通過消滅諸多重要銅錢外流地的國家而實現了物理意義上的銅錢回收,讓這部分銅錢重新回到了流通領域,進入中都國庫,狀況良好。
至於未來此類的問題,中都朝廷也打算設立一些規定,比如規定對外交易倡導使用大明寶鈔、立法嚴格限制銅錢帶離大明,對此類現象進行嚴肅的打擊和懲處等等。
至於毀錢鑄器的現象,明政府打算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降低鑄幣數量。
甚至是一定程度上回收南北兩宋發行出去的銅錢,將其納入倉儲中暫時不投入流通領域,提升幣值,以此解決這一吊詭的亂象。
就洪武六年、七年整整兩年的經濟調查結果來看,之前明中央部分官員對於南北宋經濟和貨幣的一些片面刻板的看法被推翻了。
他們終於確定,目前大明國內流通的銅錢數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到了通貨膨脹需要通過各種經濟亂象來抑製的程度。
鑄幣太多,導致通貨膨脹,而民間各種經濟亂象又讓大量銅錢脫離流通領域,反而造成錢荒,出現通貨緊縮。
二者居然在某種意義上達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使得兩宋銅錢的價值一直比較堅挺,運行的還算可以,一直到未來南宋政府再也無法大量鑄造銅錢投入市場,終於迎來了經濟的全面崩潰。
倒也不得不說這屬於魔法對抗魔法的經濟奇觀。
但是這畢竟是不正常的現象,大明是不能接受這種情況的。
宋廷在經濟工作上做得實在是很差,幾乎失去了調節經濟發展的職能,要麽把交子和會子推出去背書,要麽就胡亂鑄幣發行,面對經濟亂象完全拿不出解決的辦法。
對於此類問題,明中央沒有躺平,而是重拳出擊。
目前在明國控制區,通過一系列正確的操作,保持了銅錢的幣值,恢復了市場上正常健康的銅錢流通,使得經濟順暢發展。
南北宋和金國的經濟亂象沒有影響到明國,反而讓明國通過徹底的社會革命與土地改革將這一問題連消帶打,解決了個七七八八。
也因此,川蜀的交子被摧毀這件事情反而省了左明不少事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