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5章 古爾王朝的介入
阿爾斯蘭惱火的無以複加。
因為明國的宣戰布告之前就送到了,讓他洗乾淨脖子準備等死,大明絕對不會放過他。
原因是阿蘭持刀脅迫大明西征軍行軍書記官韓偉讓他把西喀喇汗王國交給花剌子模國,致使韓偉受傷。
阿蘭被逮捕之後,交代了這件事情是阿爾斯蘭逼著他讓他做的,為此還抓住了他的家人族人,以此作為威脅的籌碼。
明國皇帝蘇詠霖勃然大怒,立刻下令討伐花剌子模國,誓要讓花剌子模國和國王阿爾斯蘭付出代價。
阿爾斯蘭對此當然是一無所知,他萬萬沒想到自己派人去討要土地,卻換回了這個結局。
他不知道阿蘭和韓偉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但是他根據事情的結局大概腦補出了這個事情的前因後果。
大概率就是阿蘭無法達成他要的結果,絕望之下決定用挾持的方式來逼迫明國答應他的條件,結果不僅沒成功,還把花剌子模國從盟國變成了敵國,現在需要討伐。
所以他痛斥阿蘭的愚蠢、無用,對阿蘭的家族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族滅,把他們的屍體吊在城樓上示眾,以此泄憤。
憤怒是泄掉了,憂愁卻回來了。
面對明國強大的軍事威脅,他走投無路,拿不出任何軍事力量抗衡明軍,眼看著就要被明軍掛在東南枝上隨風飄揚了。
無奈之下,他只有在部下的建議下選擇向南邊新興強國古爾王朝求援的方案。
為了確保古爾王朝一定介入這場戰爭,還拿出了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拒絕的誘惑。
阿爾斯蘭當然知道這是與虎謀皮、與狼共舞,但是為了生存,他別無選擇。
當然了,以花剌子模國這種堪比馬奇諾防線一樣密不透風的保密水平,其高層上午知道的事情,下午就被天網軍密探完整得知,然後傳回大明。
正在被改名為安西城的虎思斡耳朵周邊進行戰爭準備的蘇海生等人很快知道了這個事情,對此表示驚訝。
他們一邊將這個事情快馬加鞭傳遞給中都,一邊召開軍事會議商量這件事情,最後得出了謹慎對待的結論。
總而言之,先派遣大量軍事哨探前往古爾王朝邊境地區探查軍事情報,搞清楚古爾王朝的軍隊數量、裝備和各類兵種,並且積極打聽這個國家的一些和軍事相關的事情之類的,給大明更多的情報。
不管多難,都要想辦法達成目標,天網軍的使命就在於此,為了達成目的,花再多錢也無妨。
但是說實話,這年頭想要在物理對線之前搞清楚對方國家的實際狀況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往往兩個國家開始乾仗的時候,對對方的了解甚至連皮毛都沒有,也難以找到真正對對方有所了解的人。
當年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的時候,明帝國對日本的了解非常匱乏,甚至連對方領導人的名字都不知道,還根據之前的一些謠傳,認為對方所有領導人都姓【平】,完全不了解日本的指揮系統。
日本就更不了解大明了,否則也不會出現想要以朝鮮為跳板鯨吞大明的想法,豐臣秀吉甚至還說要把首都遷移到寧波,把他們的天皇遷移到寧波去過舒服日子。
兩個激情對線打生打死的國家之間完全不知道對方的底細和實情,乃至於對最高領導層都沒有多少了解,可見情報收集的難度到底有多大。
於是孫子兵法裡才會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這年頭,能夠做到知己知彼,不是戰爭標配,而是戰爭頂配,頂到不能再頂的那種,類似於電腦遊戲中的地圖全開、上帝視角。
人類歷史上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戰爭都是沒有這個條件的。
更有趣的是,兩個陌生國家最主要互相增進了解的地方,除了通商的市場之外,就是戰場,打仗打得多了,才會對對方有更多的了解。
比如西漢和匈奴。
大明在此之前和古爾王朝沒有任何官方往來,沒有任何官方層面的交流,甚至於商業貿易都不是直接展開的,主要依靠二道販子,就是兩個從未認識過的陌生國家。
但是這並不妨礙雙方開戰。
蘇海生和韓偉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然後把具體消息通報給鎮守蔥嶺的薑良平,安排薑良平那邊沒什麽問題的話最好也派人幫幫場子之類的。
因為戰場距離中都太遠,所以蘇詠霖給了蘇海生重要的臨機專斷授權,允許他根據突發狀況靈活行使權力。
只是涉及第三國,這個事情就必須要告訴蘇詠霖一聲,然後該怎麽做怎麽做,不能貽誤戰機。
此番作戰明軍本來沒打算出動多少人馬,覺得兩萬人足夠讓花剌子模國跪下喊爸爸,但是現在多了一個參與者,兩萬人可能就不太夠用了。
明軍方面已經要求西喀喇汗王國國王馬斯烏德至少整頓兩萬人馬隨同明軍一起出征,現在本身決定增兵至三萬人,湊個五萬人的聯軍。
花剌子模國方面才被西遼乾廢了主力,短期內湊不出太多的軍隊,現在主要就是看古爾王朝那邊到底能湊出多少人來。
這將直接影響大明對古爾王朝的實力推測,也將直接影響到大明未來在安西和北庭兩個行省的駐軍人數規模。
受到糧食生產和運輸問題的直接影響,大明在西域之地無法長期保持十萬以上的軍隊規模,隨著兩大行省的安定,第二兵團和第六兵團的軍隊正在有序組織撤退。
未來大明在西域兩大行省的駐軍計劃其實也就是根據聚居點來的,因為西域能生存人的地方並不多,主要就是綠洲,所以大明駐軍也好,交通道路也好,都是隨著綠洲來建設的。
如此一來,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廣大地區在未來都將是無人區或者少人區,自然也不需要太多軍隊留下來駐守,現在是有行軍存糧支撐,耗費巨大但也是也能維持。
未來一旦進入常規狀態,在生產建設兵團搞起來之前,數量太大的軍隊是無法立足於當地的。
所以蘇詠霖還是打算在安西行省和北庭行省留下數量不多的軍隊,由第二兵團和第六兵團共同承擔守備職責,不單獨設立主戰兵團駐守,以減輕軍事負擔。
這個問題上,蘇詠霖和參謀總部充分參考了當年經營西域、中亞十分成功的唐朝的策略。
唐朝極盛時期,也就是開元、天寶年間,在西域的正規駐軍人數約四萬五千人,分屬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看似數量稀少,而疆域廣大,四萬多人控制者百萬平方公裡的廣大疆域,很難達成目標。
實則不然。
唐朝極盛時期,國威遠播四海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天可汗的名號也絕對不僅僅只是名號。
從長安出發到中亞地區,在並非本國直屬領土而是羈縻勢力范圍內的諸多小國、部落都對唐帝國俯首稱臣,一旦出事,他們是有出兵義務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