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蜀臣》第一百零二章、北駐
“蜀臣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暮冬,十二月。

 勞頓了一年的黔首百姓們,殺豕備祀,歡騰著除夕將至。

 連續數年的豐收,讓他們覺得這幾年官府的徭役頗多,卻也不失為好年景。

 生來為黎庶嘛,一心祈盼的,乃是溫飽能繼。

 苦一點,熬著熬著便過去了。

 唯一讓他們牽掛的,便是那些征發為士卒、剛剛趕赴漢中郡不久的子侄,是否安好?

 衣食尚稱心否?

 習慣漢中軍營清苦與否?

 還有,那衣裳及鞋履足衣若破損了,會自己縫補否?

 等等。

 自從今歲巴蜀各郡縣秋糧入庫清點畢,巴蜀各部將士便陸陸續續的,趕赴漢中郡駐扎了。

 而先前在漢中戍守的士卒,也輪休歸來,明歲再隨丞相再往赴。

 雖說今朝廷並無消息,聲稱丞相諸葛亮會去漢中駐扎。

 然而,十月時,進駐漢中的第一部兵馬,乃是征南將軍趙雲親自率領的。

 一直戍守京畿內外的征南將軍都過去了,北伐那肆意屠戮百姓、擄掠黎庶妻女供士卒淫略的逆魏,時日還遙遠嗎?

 而北伐逆魏,舉朝廷上下,除了丞相親往,孰人能號令諸軍?

 正步履緩緩往宮禁而去的鄭璞,則是早就得到了調令,待開春後的正月十日,便率軍啟程趕赴漢中,進駐沔陽縣。

 且,他如今所領的兵馬,增為兩營。

 山賊張慕降伏,丞相授予他軍司馬之職,從群寇中挑選了三百人為卒,歸入玄武軍。

 權當是嘉鄭璞勸降、為國增戶之功。

 而另外百人,則是李球的部曲。

 八月時,南中再叛悉數討平,朝廷錄功萌庲降都督李恢一子侄入朝為郎。

 而李恢上表謝恩推辭,聲稱昔日見傅僉年少從征,他侄李球年已過十五,有心慕之。請命朝廷恩準,讓李球領建寧李家部曲百人,為國隨征!

 如此忠君報國之舉,丞相大為讚賞。

 又得聞李球與傅僉再南中時,頗為相契,便將李球遣入了鄭璞軍中,領職為假司馬。

 值得一提的,乃是郡都尉張嶷。

 鄭璞歸來成都之時,述職於丞相,還多嘴了一句。

 曰:“璞遷綿竹賊寇老弱出山林,得都尉張伯岐相助,見其有馬太守之風,故方知先帝為何曾言,巴地不乏賢才也。”

 先帝劉備歎巴地不乏賢,自然便是讚賞馬忠的那句“雖亡黃權,復得狐篤”。

 是故,素來重視擢拔後輩的丞相聽聞,便對張嶷興趣大生。

 令人將張嶷履歷、過往事跡以及為人細細了解後,便執筆一揮,錄勤勉之功遷為牙門將,扔進了鄭璞軍中,補填了趙廣被調任為騎督,少一副職之缺。

 為此,張嶷轉職上任時,還大禮拜謝鄭璞的舉薦之恩。

 寒門出身、性情慷慨壯烈的他,向往的是隨軍征伐覓功勳,而不是戍守頗為安寧的蜀地,終日在城牆上迎接日升日落。

 尤其是,他年齒已過而立之年了。

 人生苦短,丈夫建功立業當朝夕必爭,又有多少歲月可蹉跎?

 然而,他有所不知,鄭璞見他被丞相遣來玄武軍時,堪稱喜出望外。

 與霍弋同行於道時,還失言囑曰:“張伯岐來任職,紹先當勉之!此人勇武及胸中韜略,可與紹先比肩!可莫讓功勳被他後來居上!”

 如此評價,霍弋當即肅容。

 身為將門之後,以才學與韜略而論,他堪稱大漢朝廷後輩中佼佼者。

 僅諸葛喬,以及關張趙等寥寥數人可比肩。

 若問他自認才學不如者,唯有鄭璞也。

 如今,鄭璞竟聲稱,張嶷之才竟不亞於他,安能不令他驚詫?

 只不過,自知失言的鄭璞,並沒有解釋太多,隨意敷衍幾句便將此事揭過,徒讓霍弋激起了滿腔鬥志,欲與張嶷竟比高。

 嗯,他們二人相伴入宮,乃是天子劉禪之命。

 即將滿十三的傅僉,以即將隨征入駐漢中為由,請天子恩準行冠禮了。

 而天子也借此由,邀請前來觀禮者,皆是少小親近之人,如尚有諸葛喬、關興以及張紹等,亦算是給將去漢中之人踐行吧。

 冠禮儀式,天子以傅僉少孤,特命鄭璞以先生身份充當加冠者,張紹充當大賓祝詞。

 至於為何不是親自任之........

 乃是傅僉尚年少,心性未定,不可恩寵太過。

 以免建長後,心生驕橫恣睢。

 雖說以傅僉如今的性情來看,此種可能性不大,然還是防患於未然吧。

 且,天子為他在宮中設宴冠禮,已是人臣之隆恩,亦是嘉勉他乃忠烈之後了。

 步至宮禁應天門處,早有禁衛恭候。

 待被引來之處,依舊還是那池畔小亭。只見此處席案皆已鋪張,冠禮所需之物被宮人捧在手中,伎樂已然在側。

 且諸葛喬及關興等人,竟比他們更早至。

 見鄭璞及霍弋至,諸葛喬便先笑著打趣,“鄭督軍身為加冠者,安能如此之遲邪?委實無良師之風也!”

 “此言差矣!”

 步前行禮,鄭璞亦然作謔,言道,“若非我來得晚,如何彰顯諸位之勤勉邪?”

 “哈哈哈~~~”

 眾人不由大笑。

 少時,天子劉禪及張皇后,在宮人擁簇下而來。

 一番見禮罷,天子與眾人略作寒暄,便讓伎樂起,開始冠禮儀式。

 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

 鄭璞依著禮儀流程,依次將各種冠加上傅僉的頭上;而正襟危坐於地的傅僉,每次受冠,皆要叩首以謝。

 充當大賓的張紹,則是最累的。

 每一次加冠時,他都要大聲朗誦一段長長的祝詞。

 最後,加爵弁畢的鄭璞,肅容戒言賜字,“僉者,皆也,眾也。取三人成眾,賜汝字為‘公淵’。淵者,深遠也,聚之源也。望汝日後為人行事,莫忘方寸之善,莫負汝先父忠烈之源。慎之慎之。戒之戒之。”

 嗯,此表字乃是天子親自定的。

 若鄭璞來取,恐不會如此簡.....嗯,如此“文雅”。

 “僉,謝先生賜字!”

 傅僉叩首而拜,隨即給天子及皇后行大禮,團團給冠禮者圖作揖。

 禮成,眾人皆入坐,歡笑與宴。

 一番觥籌交錯,各敘久別事由,又以賞舞、投壺、射術等助興,讓時間飛逝。

 只不過,宴會尾聲時,一直鮮少出聲的張皇后,竟對鄭璞發問,“鄭卿,孤平日在宮內,常聞陛下讚卿才學甚嘉,孤心奇焉。今恰逢其會,不若卿為孤解數疑,可否?”

 咦,為何忽然要考較我?

 聞言,鄭璞微怔,眸露訝然。

 尚未出聲答覆,上首的天子便撫掌大笑,“皇后有疑,鄭卿不可推辭!若答不出來,便罰酒一盞!不過,鄭卿,莫說朕不作提醒,皇后自幼知書達理,先帝亦曾盛讚之!哈哈哈~~~~~”

 眾人得聞,亦然作歡顏,好整以暇待鄭璞言對。

 鄭璞不由一陣苦笑。

 旋即,於席上拱手作禮,恭聲而應,“皇后若不以臣愚鈍,還請問之。”

 “善!”

 張皇后明眸一閃,莞爾而問,“鄭卿,陛下嘗與卿出遊,謂見黎庶之艱,方知仁之意。孤所疑者,乃何為仁君邪?”

 “回皇后,乃克己,恤力民。”

 甫一聞問,鄭璞便徑直而答,“夫《荀子·王製篇》有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是故,臣竊以為,仁君者,乃摒己之欲,而恤民之力耳。”

 “善!”

 張皇后頷首,卻又緊著加了句,“鄭卿以為,何為明君者?”

 “回皇后,乃知人,且善用。”

 再次不假思索,鄭璞便朗聲而道,“夫《淮南子·兵略訓》有雲:‘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是故,臣竊以為,明君者,取眾人之長,盡其才耳。”

 “大善!”

 不等張皇后再問,天子便拊掌而讚,還舉盞邀眾人共飲了一杯。

 只是,放下酒盞後,他卻循著張皇后的話題,繼續發問,“今逆魏荼毒百姓,當以王師伐之。然,兵事多煩,黎庶必勞苦之。朕雖欲為仁君,又如何恤民力邪?”

 連忙放下酒盞,鄭璞拱手作答,“回陛下,昔日振威將軍據巴蜀時,素有仁德之名,且寡兵事,然而民思亂者十戶有八。今益州雖疲敝,然丞相卻能使民皆無怨言。其中緣由,還請陛下思之。”

 此次,天子沒有再讚,反而側頭而問,“皇后以為,鄭卿此言,可乎?”

 眨了眨眼睛,張皇后笑顏潺潺,“回陛下,鄭卿乃狡言耳!當罰之,讓其再答之。”

 “然也!”

 頓時,天子開懷大笑,“鄭卿竟作狡言耳!當罰之!哈哈哈~~~~”

 “當罰!”

 “當罰!”

 與宴眾人,亦然喜笑盈腮,大聲起哄。

 亦讓鄭璞啼笑皆非,隻得自滿一盞,一飲而盡。

 拱手再度作答,“《論語》有雲,‘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陛下若使民無怨,當效仿丞相執法嚴明公允,賞必行,罰必信耳!”

 “善!”

 嬉鬧得逞的天子連連頷首,略作思慮,又再度發問,“鄭卿,朕且再問你,朕若........”

 言至此,卻似是思及了什麽,扼住話語的天子忽然莞爾而笑,擺了擺手,“罷了,朕就不苛鄭卿了。若朕問如何為明君之道,想必鄭卿之答,乃是勸說朕效仿先帝之行也。”

 “謝陛下體恤。”

 .....................

 少頃,宴罷,各自歸去。

 張皇后離去後,並沒有與天子同歸禁內,乃是折道與張紹共同歸去了張府。

 而正堂內,夏侯氏已然等候好久,見張皇后至,不等她出聲,便步來前執手催聲,“那鄭家子為人,尚可否?”

 “阿母,鄭卿乃佳人也!”

 張皇后眸綻喜色,“才學與儀表,皆可乃阿妹良配。”

 頓時,夏侯氏便長舒了一口,喜笑盈腮,“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只不過,少頃,她又蹙眉作苦惱,“只是,我曾聽聞那鄭家子性情剛愎,且睚眥必報,不知傳言有誤否?”

 “阿母,此事倒是不知。”

 微微搖頭,張皇后言道,“不過陛下常稱讚鄭卿,丞相亦器異有加。且大兄不是聲稱,鄭卿為人坦蕩嗎?”

 “嗯,文容書信種,確是如此斷言。”

 正說著,一記欣喜之聲,打算了兩人的敘話。

 “咦,阿姊歸府啦!”

 只見張家小女額頭見汗,手裡還提著一把長劍,從庭院疾步而來,滿臉喜色。

 雖年方十一,身長竟與張皇后相近矣。

 待到跟前,見夏侯氏滿臉欣慰的看著自己,不由再度俏生生的發問,“阿母,為何如此注目於我?”

 張皇后掏出絲絹為她輕輕拭汗,眉目彎彎而問,“阿妹,知那作新字書的什邡鄭郎否?”

 “什邡鄭郎?聽聞過。”

 “大兄與陛下皆有意,讓他成為張家之婿。”

 “啊~~~~”

 一聲驚呼,手中長劍亦然落在了地上。

 對此,歸去督軍收拾行囊,準備北去漢中的鄭璞,自然是不知的。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春二月。

 丞相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時上疏天子劉禪。

 勸天子親賢臣,遠小人,奮發先帝之風。自身誓圖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春三月,至。

 巡營治戎講武,促軍民屯田積谷,督軍械署修繕刀兵,半日不得閑。

 且大肆遣細作入關中、隴右之地,打探逆魏軍情,探知有那些羌胡部落可以策反,可為分散逆魏兵力之用。

 令漢中各部將率為之側目的,乃是丞相巡視各地時,竟讓鄭璞隨行。

 如此待遇,不管是常與丞相晝夜談論軍計的馬謖, 還是年少便有異才的關興,抑或者是身份特殊的諸葛喬,都沒有殊榮。

 是故,年紀輕輕的鄭璞,一時之間成為各部將率,私下揣測嚼舌最多的人。

 鄭璞自身,榮幸不已時,又有一絲感慨。

 他真正履行了一次,書佐的職責:起草及繕寫文書。

 只不過,他如今兼領的相府僚屬職,在歲初領軍來漢中時,已然轉為主簿了。

 且,丞相讓他隨行在身邊,並非彰顯深為器異的殊榮,抑或者是冀望言傳身教讓他多加歷練建長。

 乃是因昔日他與張苞論出兵之斷。

 嗯,逆魏今歲開春以來,便有些不順。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103章 北駐)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蜀臣》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