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怕出名豬怕壯。
陳功的商業活動,漸漸引起了他人關注,負責應天城的官吏,在吳王的授意和李善長的親自安排下,開始了人口統計和土地勘察。
吳王朱元璋已經在著手打造皇都了,應天城地處江南腹地,長江水域重要的節點重鎮,自古就是繁華富庶之地。
朱元璋開始畫地圖了,這是他心中理想王國的版圖,應天則是王國的中心,必須大好基礎,做好一切保障。
人口和土地無疑是最重要的資源,經過多年的戰亂,應天現有的人口數量不詳,可供開墾和種植的土地也有待勘驗。
元廷已將所有詳細的檔案資料毀掉,留下可供查證的文字材料寥寥無幾,而且很難作為有價值的參考。
那就自己再搞一次基礎數據的普查統計,朱元璋向李善長交代了此舉的重大意義。
“應天是養人的地方,但多年的戰亂,讓這塊風水寶地千瘡百孔、百廢待興,善長要替本王改天換地,我們要在這裡休養生息。”
吳王對宰相的期望值極高,這是最高指示精神。
李善長立刻就明白了吳王的用意,趕緊召開了“三省六部”會議,對全面落實領袖的講話精神,進行了詳細部署安排。
這是戰後和戰前一段最寶貴的休整時間。
軍隊在抓緊休整和戰備,因為吳王已經把下一個作戰目標對準了張士誠,將士們必須拿出最好的戰鬥狀態。
那文臣和謀士就要利用這段和平時光,為吳王政權效力,除了落實人口和土地調查事務,還有很多可以做的功課。
倒不是朱元璋在刻意放緩進攻張士誠的進度,而是聽從了劉伯溫的意見,現在還不能急於發動戰事,一切要等待最佳的時機……
有大量的元廷舊官,在經過吳政權反覆考察後,被新政權重新任用,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朱元璋也要用人,他手裡能治理地方事務的人沒有幾個。
因地製宜地識人用人,這是朱元璋眾多智慧和才能中的一項,也彰顯出吳王統治能力的高超和睿智。
由於以前的人口檔案和土地檔案,都不完整準確了,吳王便定下了基本原則:
人口以現有的情況為準,土地以實際丈量勘驗的面積來定。
也就是說,老百姓不管是誰,你說你是誰便是誰,誰和誰是父子妻兒,官府都認可。
陳功便是“李功”,他如今也是應天城裡一名普通的百姓,家中有三位妻子和兩個孩子,還有一個叔伯李文忠。
“李功,祖籍濠州,現有家眷六名,房屋和土地……”
小青雖然離家出走了,可陳功沒有忘記她的身份和地位,依然為她報了戶口。
至於他現有的田宅數目,卻讓上門來登記的小吏大吃一驚!
雖然還沒有前去實地丈量,可對方一口氣說了12房產,和5000畝水田的位置,足以撼死小小的官吏。
“你家的情況十分特殊,帶我們回去稟告上司,再做定奪!”
小吏不敢大意,趕緊拿起陳功提供的所有房產協議,以及地契手續,去給上司稟報。
陳功心裡打起了鼓,按說新政府也沒有規定,民間不允許自由買賣土地和房舍,他一沒偷二沒搶,只是合法的投資而已。
而且所有的投資都有憑據,是元政府頒發的正規手續,他朱元璋總不能不認吧?
事實恰恰相反,陳功的“案情”被逐級上報,李善長都不敢拍板,直接呈報到了吳王朱元璋面前。
“如此聚斂財富的人,肯定是囤積居奇的不良分子,一定要徹查嚴辦!”
朱元璋十分震驚,他沒想到,應天城裡還有這麽大的“地主”。
他可以認同百姓的身份,只要實際存在的人,都是他的黎明百姓,但絕不允許有超級地主富紳的存在。
即使這些人是通過合法途徑,積累或繼承的巨額財富,也要調查個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以正視聽。
李善長立刻成立了“專案組”,迅速展開了調查。
陳功被帶到了承宣布政使司,雖然有點高大上的感覺,但吳王已經初步搭建起了,一個中央集權制度。
布政使司負責民政方面的所有地方事務,負責人也是臨時安排的元政府人員。
“按說你的田產和房舍都有地契合約,本官也不便為難與你,但現在是吳王政權,一切要破舊立新!”
元廷舊部官員,也沒什麽可神氣的,被新政權重新啟用,目前還在“試用期”,這位官員顯得很不舒展。
“大人,在下按規矩合法買賣,既然符合朝廷的法規,何必到此浪費時間呢?”
陳功底氣十足,一雙眼睛隻盯著面前的官吏。
“李功,本官剛剛言明,合不合法現在不是你我說了算,而是由吳王來定奪,我念你辛辛苦苦積攢些家業,絕非易事,便再向上司直言相告如何?”
官吏也是漢人,知道亂世求財的不易,言語中又充滿了圓滑和世故。
此人名叫胡德禮,在元廷供職多年,曾官居四品,長期從事民政事務,可謂經驗豐富,能力突出。
“如此甚好,李功拜謝胡大人!”
陳功很上道,趕緊叩謝胡德禮。
“本官還要進一步調查,等所有與你交易的人前來錄了口供,人證和物證相符,才能結案。”
結案?
朱元璋還真把我陳功當“賊”了,豈有此理!
陳功很無奈,現在只有繼續待在衙門裡,等著對方搞什麽案子了。
“煩勞胡大人轉告在下的家人,本人在這裡有吃有喝,活得十分滋潤,讓他們放心就是!”
交個朋友吧,陳功很喜歡交朋友,胡德禮似有所悟。
“好說,好說……”
胡德禮叫屬下帶走了陳功,將他安排在一間比牢房闊氣的住處,算是隔離審查,至於一日三餐等生活問題,也會妥善處理。
面子在前,銀子跟上,陳功很上道,隨身帶著不少的鈔票,以備不時之需……
亂世需用重典。
天下還沒有安定,朱元璋也沒有實現大一統,要想徹底整頓世風,規范人們的行為,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首先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這件事自然又落到了劉伯溫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