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天下都一樣,哪裡才有活路啊!
“我看這皇覺寺裡也不安寧,沒有多少香客,寺裡也是破敗不堪了!”
陳功對朱重八的遭遇深表同情,他對這樣的世事深感擔憂。
“是啊,我初來寺院,什麽活都要乾,隻為能有一口飯吃。”
“可是寺裡年資老的和尚,動不動就打罵呵斥我們這些小和尚,他們整天喝酒吃肉,已經完全沒有了一個和尚的樣子。”
“現在他們又逼著我們四處去化緣,這樣的年景,別人都沒有吃的,哪裡能接濟化緣的人啊!”
是啊,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
朱重八主觀上當然為了生存,而在不斷抗爭著、奔命著,但在客觀上,讓他親眼目睹了世事的真實面貌。
他了解了很多地方的風土人情,開闊了自己的視野,也更加歷練了自己的意志品質。
更為關鍵的是,朱重八在雲遊的幾年中,接觸到了“明教”。
“有一股人已經開始造反了,為首的人聽說叫胡閏兒,他組織起了很多災民與朝廷對抗了起來!”
重八壓低了聲音,並四處觀察了一番,見無人在左右,又接著講道:
“河北欒城有個韓山童,韓家幾代人皆為白蓮教教主,世為土豪,一直有稱帝的想法,便暗中準備以‘明王’的身份出世。”
“到了後來,明教與白蓮教漸漸交匯在一起,韓山童的勢力在北方也越來越大了!”
陳功心中一震。
他知道“明教”的一些歷史,也知道眼前的朱重八就要走上自己的帝王之路了。
波斯人將佛教、拜火教、基督教雜糅到一起,創立了新的教派“摩尼教”,又稱為“明教”。
武則天時期傳到了中國,一度在唐朝大盛,直到唐武宗毀佛,“明教”順道也被朝廷給禁了。
轉入地下的“明教”又結合了中國本土的道教,以及遠古傳說中的諸神組成了大雜燴式的組織。
信徒供奉摩尼與耶穌的畫像,被百姓稱之為“吃菜魔教”。
陳功的心中已經隱隱感受到了某種震顫,這是即將在全國爆發的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軍呐喊、搏殺的聲音。
南方也有一股暴動力量,是號稱“彭和尚”的彭瑩玉,他與北方的韓山童遙相呼應,已經在廣東造反了!
陳功看著一臉憂鬱的朱重八,他禁不住問道:
“那重八兄弟有何打算嗎?”
“唉,我隻想吃上口飽飯,如果家人尚在,便要盡了孝道才好,可是……”
重八的父母兄弟姊妹,都已經相繼離開了人世,他現在即便是有吃不完、用不盡的糧食和花銷,也於事無補了。
“兄弟不必難過,你原隨我去陳家莊,我們一起過活吧!”
陳功撫慰著重八,想著讓他一起回去,只要大家有一口吃的,便要分給兄弟一些。
“不,謝謝好兄弟,重八不會再去陳家莊了,我要自己找條活路!”
陳功好言相勸,重八就是不肯去。
也罷,人各有志,何況這位即將改朝換代的一代帝王呢?
丁少保跑來找陳功,催促著他:
“少爺,老太太做完了法事,就要回去了。”
陳功有點依依不舍地和重八告別,重八卻微笑著,顯得十分樂觀豁達,好像眼前的困境都不是事。
“兄弟與老太太回去吧,重八現在這幅德行,也不敢面見老太太,請兄弟轉達我對老人家的問候!”
重八深鞠一躬,
這是給陳老太太的,感謝她曾經的收留和照顧。 “今後兄弟我若有造化,但凡能夠生存和立足,便會來尋你們的!”
朱重八信誓旦旦,他絕對是一個有情有義,敢作敢當的人。
“好吧,陳功期待著與兄弟再次重逢,請多多保重!”
離開皇覺寺,陳功和丁少保一路護送著老太太回到了陳家莊。
……
且說元末的這次黃河大水災,元朝宰相脫脫不得不動用幾十萬民工修建黃河水利。
韓山童逮住機會,暗中鑿刻了個一隻眼睛的石頭巨人,派人埋於黃陵崗開河必經之地,並派遣徒眾四處散布讖謠:
“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結果,石人挖出,數萬黃河挑夫、兵士親眼所見,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千傳萬。
問題在於,那時候的百姓智商並不低,他們為什麽會相信這等拙劣的伎倆呢?
原因不在於能不能夠信,而是願不願意信!
於是,韓山童自稱宋徽宗八世孫,劉福通自稱宋將劉光世後人,兩人在河工之中振臂高呼,很快便聚眾數萬。
這些人均頭纏紅巾,所以史稱“紅巾軍起義”。
彭瑩玉那個大和尚也不肯閑著,推舉出徐壽輝拉起隊伍, 而江蘇出了張士誠,安微冒出了郭子興!
天下真正大亂了,元朝韃子兵開始四處出擊,鎮壓與反抗運動愈演愈烈……
又是一個溫暖的午後。
陳功躺在那棵歪脖子樹下,享受著難得的冬日陽光。
“老爺,當心別受涼了!”
小青手裡抱著件大氅,走了過來。
“你,你叫我什麽?‘老爺’?”
陳功瞪大了眼睛說話,你丫的,老子還沒老呢!
“夫人,老太太還在人世,以後不可稱呼我老爺,叫少爺不挺好嗎?”
陳功壓住了火氣,依然和顏悅色地對小青說道。
“哦,是老太太吩咐大家這麽叫的,說是老爺已經過世,少爺既已成家,便要大家改口了!”
“小青,少爺我還沒老,所以以後,永遠都不許叫老爺!”
“哦……”
唉,這個陳功嘴太硬,當天晚上,陳老太太竟然仙逝了!
老太太走得非常安詳,她的靈魂早已升入了天堂,成為菩薩座下的一朵蓮花,段氏理應受到如此禮遇。
和上次陳老太爺離世不同,這次陳功主動要給老太太守靈。
受到條件限制,靈堂和一應用具都十分簡單,大家也都默默地祭拜著。
陳老三和少寶等人在後山給老太太挖了墳墓,棺槨只能用簡陋的木板臨時拚湊而成,其他祭品和講究,也都免了。
三日後,眾人便悄悄抬埋了陳老太太的遺體,陳家真正迎來了少爺的時代。
“夫人,往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