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登入嗎?
(-3-)是不是要下跪求你們?
趕快為了可愛的管理員登入喔。
登入可以得到收藏功能列表
還能夠讓我們知道你們有在支持狂人喔(*´∀`)~♥
《崇禎的開掛人生》第50章明年計劃。
  “好了,現在我來布置一下你們接下來的任務。”

  朱由檢拍了拍手,將眾人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後道。

  兩馬一聽立刻豎起了耳朵,仔細的聽了起來。

  只聽朱由檢接著道:“接下來商會的工作重心要進行轉移,雖然賺錢還要賺,但接下來賺錢將排在第二,你們現在要開始準備,從明年開始煌明商會要拿出每年五成的利潤專門儲備糧食,務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在北方各地都有一個龐大的糧食儲備倉庫,每個倉庫裡的糧食都必須足夠保證當地百姓食用三年的量,你們要注意糧食保存問題以及新舊糧的及時更換。”

  聽朱由檢說到這,馬運就沒忍住臉色大變的道:“東家,這樣一來我們商會的發展恐怕會受到影響啊,而且儲備糧食的問題不應該是朝廷的官倉嗎?怎麽讓我們來儲備?”

  朱由檢瞥了他一眼,隨即冷冷道:“要是哪些官倉真的有糧食,你以為朕願意重新儲備糧食嗎?”

  朱由檢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沉默了。

  是啊,都不用查驗的,就如今哪些和君子們的操守,哪些官倉裡能有糧才怪,再想到東家的身份,也就難怪哪怕影響到商會的發展也要儲備糧食了。

  畢竟,在大明的百姓和商會之間,身為皇帝的東家無疑是站在百姓那邊的,商會的成立恐怕也就是為了這種時候吧。

  想到這層後,馬運立刻老實的閉上了嘴。

  朱由檢也沒再理他,繼續道:“另外,接下來國內的氣候恐怕糧食會減產,再加上山西哪些辣雞的阻礙,你們在國內購糧恐怕會有些困難。

  這樣吧,你們先告訴我我們商會現在有多少船了?”

  朱由檢發問候,會長馬華沉思了一會兒後立刻回答道:“東家,從三年前你說要插手海洋貿易後我們就開始收購沿海的多家船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快的形成我們自己的船隊,在投入大量的資金後,船廠已經給我們造了整整三十艘大船,六十艘中船,近百艘小船,其中擁有海洋航行能力的只有中船和大船,小船只能在近海使用。”

  朱由檢點了點頭,隨即又問道:“大船的裝載量是多少,中船的裝載量又是多少?”

  這些資料早就記在了馬華腦海中,立刻毫不猶豫的答道:“東家,我們的大船是按照您從工部給我們弄來的封舟設計圖紙建造的,長十五丈,寬三丈,吃水則是一丈三,是整整四千料的大船,每次出海除去一些必要的航行必需品載重外,大約還能裝載近三千石的貨物。

  中船(杜撰,不知道選哪種船了。)則是一般海商常用的運輸海船,長九丈,寬三丈,兩千二百多料,除去必要的必需品外每次能裝載一千五百石貨物。”

  聽完馬華的講述,朱由檢暗自算了起來,自己現在有大船三十艘,每艘能運輸三千石貨物,現在的一石大概相當於後世一百公斤左右,也就是一艘船能裝60萬斤貨物!

  我去!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自己三十艘大船一次豈不是能裝相當於後世1800萬斤的貨物!

  再加上中船六十艘的一1800萬斤貨物,自己全部船只派出去一次就能運3600萬斤的糧食!

  乖乖隆地咚!

  朱由檢被自己算出來的運輸量給嚇了一大跳!

  按照一個成人一天一斤糧食算,按照黃冊現在大明有人口大約近一億,但這個是不準的,還有大量被地主權貴瞞報的人口,真實人數應當是一億兩千萬左右。

  (這個沒個定論,作者就取中間數了。)

  自己這些船只要運三次就能運回讓全大明人吃上一天的糧食,哪十天就是三十次,三十天就是三百次,三百天就是三千次!

  等等!我還以為這數量很多了,原來這樣一算也沒多少啊!

  一年我這船能來回十次就不錯了,一年下來最多夠大家吃三天的!三天!只有三天!

  更別說三千次了,這運輸量還是不行啊!

  (▼皿▼#)

  算完之後朱由檢原本興奮的神色頓時消退了下去。

  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而且這些船不可能全都用來去運輸糧食,光買糧那是坐吃山空,還要留一些做貿易,來彌補這糧食的缺口,所以運輸量就更少了!

  朱由檢算過後無奈的搖了搖頭,隨即對馬華道:“這樣吧,以後這船隻三分之一繼續跑東瀛哪條線做貿易,剩下的三分之二就去跑呂宋個佔城等地購買糧食運輸回來,至於剩下的糧食缺口就只能盡量在南方購買通過漕運來彌補了。”

  “好!”

  馬華聽後點了點頭,立刻就將這件事記在了心裡。

  說完海外購糧的事,朱由檢又想起一件跟糧食有關的事,於是問道:“對了,之前從紅毛哪裡購買來的土豆,玉米和紅薯等三種作物如今種植的如何了?”

  穿越來了明朝,至少有一件事是要比穿越到宋和唐哪些朝代要好的,哪就是不用自己費勁心力的派人去萬裡之外的美洲獲取這三種高產作物,只要拿錢去找哪些過來的歐羅巴商人讓他們幫忙帶貨就能很輕易地獲得這三種作物。

  雖然朱由檢記得紅薯和土豆早在福建等沿海地帶已經有了,但玉米這東西不是還沒有嗎?

  所以他乾脆直接讓煌明商會向哪些歐羅巴海商采購了一批能做種的作物,並且在朱由檢的指示下作物一回來就開始了種植。

  當時聽朱由檢說著三種作物的產量時,二馬還不相信,但當第一次種植收貨後,看著哪確確實實的糧食,二人沉默了。

  緊接著便是一陣狂喜!

  這可是一畝地十幾石的產量,土豆和紅薯一畝地產近三千斤,玉米雖然少但也有個一千四五百斤左右!

  而大明如今普通的糧食產量,一般稻米畝的產量才四石!也就是八百斤左右,但這是最高產量,要年景好的時候再加上精耕細作才能達到,一般的人家一季能有六百斤的產量就謝天謝地了!

  這樣一來對比就明顯了,一邊是六百斤,一邊是三千斤,最少也有一千五百斤,這可是五倍和三倍的差距!

  這怎麽能不讓二馬欣喜若狂!

  得到第一季收獲得產量結果後,二馬當即不再猶豫,按照朱由檢的指示開始大量收購土地,主要是在北方,並且紅薯和土豆也不挑地,哪怕是下等的劣田都能夠種植,所以很快煌明商會就在北方囤積了大量的土地開始種植起這三樣作物,如今過去兩年了也不知道產量如何,所以朱由檢才會有這一問。

  提到土豆馬華和馬運的臉上都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馬華道:“東家,這三樣作物經過第一年育種,我們獲得了足夠一萬多畝地的種子,我們按照三比三比四的比例分別種植了三千畝的玉米,三千畝的紅薯和四千畝的土豆。

  其中紅薯和土豆一年兩季,玉米一年一茬,到今年為止我們已經收獲了紅薯十三萬石,土豆十八萬石,玉米一年只能種一季所以少一些到現在今年的玉米還沒有收獲要到下個月,但去年除去種子也儲存了近兩萬石左右。

  我其實今年就想建議東家我們商會要不要再收購一些田地用來擴大這三樣作物的種植。”

  聽完馬華的講述,朱由檢沉思了一會兒後點了點頭詢問道:“我們商會帳面上還有多少銀子?”

  馬華回道:“這些年商會雖然收入頗豐,但支出也不少,人員開支,購買船廠,建造船隻,擴大商會等等,到現在商會帳面上還剩下一千一百多萬兩銀子可自由使用。”

  “一千一百多萬兩?”

  朱由檢沉思了一會兒後當即道:“行,這樣吧,我記得如今的田價還算穩定一畝上田的價格也才十兩,中田七兩,下田五兩。我們拿出兩百萬兩用來購田, 玉米比土豆紅薯挑地用七十萬兩買一千頃中田種植玉米,剩下的一百三十萬兩全部用來購買劣田種植紅薯和土豆。

  這樣種植土豆的土地就有一千三百四十頃,紅薯有一千三百三十頃,玉米一千零三十頃。”

  “我的要求並不高,明年土豆的儲備量最少要在兩百萬石,紅薯也是兩百萬石,玉米至少要七十萬石!有沒有信心?”

  “有!”

  馬華和馬運齊齊道。

  朱由檢說的這個數量完全是購買田地後這些糧食一季的產量,也就玉米難點,其他的產量完全能辦到,二人自然可以保證。

  朱由檢滿意的點了點頭,到現在為止,今天來的目的也算結束了,又鼓勵了兩人一番就帶著王承恩回了宮。

  而在朱由檢走後,二馬立刻就安排了下去,許久未有大動作的煌明商會再次開動了起來,引起了商界一陣震動。

  不過在見到煌明商會只是瘋狂收購北方土地,而在商業上沒有什麽大的動作後也都松了口氣,沒再過多理會。

  畢竟收購土地這種事,其他商會也沒少乾,炎黃子孫嘛,大家對於田地的渴望都是一樣的,畢竟這東西可不像是生意會賠錢,這東西留下去哪就是不動產!

  絕對虧不了的不動產!

  ps.我去!這章各種數據算的我腦仁疼,各種查資料,實在查不到的只能杜撰了,各位包涵一下,抱歉了!

  另外文中數據不供參考,請勿要當真,畢竟這是小說,不是史料。

  請大家多多包容!

  謝謝!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