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三國:我的父親是趙雲》第127章 不同的發展方向
“三國:我的父親是趙雲 小說()”查找最新章節!
 薑維和霍弋兩種意見,說直白一點,就是緩和急兩種觀點。

 歷史上,薑維遊說鍾會自立,就是采用了急策,因為那時候蜀漢已亡,不冒險沒有翻盤的可能。急策就算不成,大不了魚死網破,總好過束手就縛什麽都不乾。

 而現在,新漢的形勢雖然不能說多好,但至少關中根據地蒸蒸日上,蜀中這邊也還佔據了三分之一的地方,南中、永安也還在手裡,穩扎穩打比冒險一搏要更加實際。

 兩種意見一時爭執不下,決定權到了劉諶的手裡。

 劉諶思謀再三,最後決定支持從小看自己長大的霍弋。

 原因很簡單,霍弋和劉禪是義兄弟,關系不一般。

 相比不太熟悉喜歡自作主張的薑維、脾氣暴燥喜歡擺老資格的宗預,劉諶更願意選擇霍弋。

 與薑維、宗預不同,霍弋這個後將軍在新漢初立時,由於安南路途遙遠,未參與到組建中來,但隨後,在劉諶的再三要求下,霍弋從南中返回,成為新漢朝廷排名第三的重臣。

 排名第一的大將軍薑維,實際上已經成為趙廣的代言人,現在趙廣軍中的多名將校,如傅僉、張護雄、柳隱、寇林、陳壽等人,出身都是來自薑維軍中。

 排名第二的大司馬宗預,本來是劉諶的堅定支持者,但在諸葛尚北上之後,宗預的立場有了很大的改變,一心想要繼承丞相遺志,複興漢室的宗德豔,對趙廣在關中的所作所為讚不絕口。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老人家有句名言,黨內無派,奇奇怪怪。

 新漢朝廷,當初重建時,一共有三個方面的力量。

 第一,趙廣、薑維等軍方將領,趙廣本身是元從出身,有一大幫元從後裔跟隨,張紹、張遵因為前面合作的關系,也站在趙廣這一邊,最為重要的是,薑維這個新漢軍方大佬的支持,這一股力量掌握了新漢的槍杆子,實力最為強大。

 第二,宗預、董厥、樊建等朝堂重臣,這一股力量由原來蜀漢朝中的主戰派官員、不願降魏的官員以及丞相黨的一部分官員組成。本來他們在軍中也有一定的實力,但諸葛瞻閬中敗仗後,軍中力量損失殆盡,宗預等人現在主要依靠的是地方官員的支持。

 第三,劉諶及支持他的力量。劉諶有皇族的身份,支持他的主要是南中的安南將軍霍弋、永安將軍羅憲等地方實力派。建寧太守李遺照理也應歸入這一方,但因為關銀屏的關系,李遺與元從一方的關系要更密切一些。

 三股力量中,劉諶實力最弱,在朝堂上發言權最小。

 但就劉諶的身份來說,又是皇帝,這就像一家公司,小股東是總經理,但事實上卻是背後的兩個大股東說了算。

 這種局面,在新漢初創時,外面的壓力和困難很大,一致對外是當務之急,新漢三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就算有些分歧,也能克制住。

 但隨著形勢的好轉,特別是拿下關中之後,原本勢單力薄的新漢上下,忽然發現自己已經打拚下了一份家業。

 有了家當,也就有了利益上的訴求。

 劉諶這個皇帝總經理當然也想發發聲,發揮一下自己的能力,以免被人說成吃軟飯的無能之輩。

 蜀西是薑維領兵守住的。

 關中是趙廣一系打出來的。

 朝堂是宗預這些官員管理的。

 劉諶覺得,朝堂上必須要有自己的人,不然的話,這皇帝當的沒什麽意思。

 以霍弋的資歷和名望,自然有資格在新漢朝擔任重任,在去南中之前,霍弋就是蜀漢朝堂的重要成員。

 劉諶也把實現自己理想和宏願的希望放到了霍弋身上,這是他的選擇,無所謂對錯。

 至於他能不能當好新漢的皇帝,路在腳下,也要由他自己來走,同時,也是在考驗霍弋能不能當好這個輔臣。

 其實,就劉諶的性格來說,並不完美,他的脾氣剛烈急切又有些缺乏自信,還有的時候固執已見,不太能聽進旁人的勸誡。

 歷史上,因為劉禪要投降,劉諶跑到惠陵劉備的陵墓前,先殺妻子,再自殺,這等行為看似讓人很佩服,也很婉惜,覺得劉諶當皇帝的話,一定能是個好皇帝。

 但實際上,細細的一分析,劉諶其實還是對自己沒有信心,要是他真的有志氣、有毅力,完全可以離開成都,到南中去,到永安去,到建寧去,那裡還有忠於蜀漢的臣子,以他劉氏皇族的號召力,可以再組建一支軍隊與魏軍相抗到底。

 同時,殺妻殺子雖然可以解釋成避免他們受到虐待和羞辱,但沒有發生的事情,誰又能預先料想到,歷史上劉禪父子到了洛陽後,不管政治地位如何,基本的生活還是有保障的。

 沒有誰有無冤無故剝奪他人生命的權利。

 即便這個人是丈夫、是父親,也是一樣。

 劉諶在這一點上,做出了錯誤的典范,不值得去肯定。

 當然,這些都是題外話。

 現在的劉諶,已經是新漢的皇帝,不需要他再做什麽決擇。

 面臨決擇的新漢朝廷,第一次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

 劉諶最後的決定,是否正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執行這一策略的人,是否勝任。

 就比如趙廣進軍關中的決策,如果換一個人,說不定早就在漢中全軍覆沒了,而趙廣領軍之後,就是軍事上的奇跡。

 世上的事情,有時就是這麽奇妙。

 ——

 新漢武德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新漢皇帝劉諶立只有一歲的侄兒劉衡為太子,確定了自己身後的繼承人。

 成都陷落當日,劉諶在荀詡的遊說下,匆忙逃到成都,夫人崔氏及兒子俱身死於亂軍之中,也因此,劉諶這個新漢皇帝沒有兒子可以繼承。

 同時,劉禪遞降表之後,包括太子劉璿在內的子孫多隨同前往了魏國,還留在蜀中的就只有被張氏帶出成都的皇長孫劉衡。

 對於還不穩定的新漢來說,立太子是必要的預防措施,劉諶對此並無異議,如果蜀漢一直存續的話,劉衡這個太子位置,也是早早晚晚的事情。

 劉衡是前太子劉璿的兒子,昭烈帝劉備的嫡親血脈,母親費氏在成都被洗掠時為魏將胡烈所擄,身世也是淒慘之極。

 隨後,劉諶頒布詔令,拜趙廣為驃騎將軍,封綿竹縣侯,督關中雍、涼諸軍事;拜霍弋為衛將軍,封廣都縣侯,督益州蜀、巴諸軍事;其余張翼、羅憲、傅僉等各部將領,也是各有封賞,比如還在關中的傅僉,官職上從關中都督升為雍州刺史,封五亭鄉侯。

 趙廣這一回托了霍弋的福,職務上又升了二級,驃騎將軍已經是大將軍、三公以下的官職,之前的前將軍還和其他三人平級,現在則是大將軍薑維以下的軍中第一人。

 老將張翼無明顯的派別色彩,繼續被劉諶重用,領蜀中各部人馬二萬駐防臨邛、漢嘉、青城、涪城等地,大司馬宗預、侍中董厥、太仆蔣顯等官員繼續輔佐朝堂,處理新漢在蜀中的各項事務。

 二月末,大將軍薑維率領一部人馬,保護著張星彩、劉衡北上關中,隨同的官員包括張紹、張遵、馬融、范元、杜軫、荀詡、荀正等人。

 同時,關於和鍾會和談一事,直接由他劉諶來負責,是緩是急,一切要看蜀中的變化再定。

 薑維等人臨行的時候,劉諶送到了臨邛城外十裡長亭,告別之際忍不住落下淚來。

 他本是一個無權無勢的閑散王爺,轉眼間卻成了新漢的皇帝,這一年實在是不平凡的一年。

 薑維和張星彩的離開,也讓劉諶既是心喜又有心憂。

 心喜的是,薑維這個大將軍威望太高,軍中事務無一俱細都要插手,而漢軍上下又對他言聽計從,劉諶有什麽想法只要薑維有異議,那執行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等到薑維離開後,劉諶就有機會大施拳腳,好好的按自己的謀劃乾一番事業了。

 人無完人。

 不得不說,薑維除了軍事能力出眾外,在為人處事上也就一般般,這也是歷史上他和朝堂上關系緊張的原因。相比來說,閻宇倒是處事圓滑,方方面面都不得罪,但行軍打仗閻宇又是一把渣。

 心憂的是, 薑維一走,漢軍的頂梁柱也就不在了,萬一要是軍情有變,倚為支柱的霍弋靠不靠得住,有沒有和薑維一樣的軍事能力。

 劉諶的擔心,只有時間能證明。至少霍弋在南中與夷蠻作戰時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

 在薑維離開之後,劉諶也從一個被扶立的傀儡皇帝,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真皇帝。

 他做的好不好,是否能勝任。

 只有他自己能回答。

 按後世的說法,這就像一個公司發展業務,不同的老總分管不同的業務部門,有聚焦主營業務的,有發展多元化產業的。

 最後,是主營繼續做大做強,而是多元化道路越走越廣,一切都由做這些事情的人去實踐,去完成。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129章 不同的發展方向)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三國:我的父親是趙雲》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