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三國:我的父親是趙雲》第436章 東晉的稚形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https://最快更新!無廣告!

 在趙廣北上擊胡,收復冀州、幽州之際,陸抗病逝。

 作為吳國最有戰略眼光的名將,陸抗對時局看得真切。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到了公元280年的時候,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

 魏國早早就被司馬炎的晉國給替代了,雖然後來有曹曇在襄陽短暫的複起了下,但那不能算是真正的重建。

 蜀國在渡過了覆亡的危機之後,重建的新漢國倒是越來越強大,但隨著劉諶、劉衡的先後意外身亡,屬於昭烈帝劉備一系的皇族已經斷了,現在大漢的皇帝趙廣之前是漢國的一員將領,也不知道趙廣手裡的這個漢國還算不算是蜀漢的延續。

 吳國是唯一傳承下來的國家,但與祖父孫權時代橫跨荊揚兩州相比,吳國已經失去了荊州,交州的情況也不樂觀,漢軍正在從南中、荊南一帶向南滲透,吳國僅憑海路是不可能守住交趾的。

 同時,隨著司馬炎的死去,晉國的衰落,漢國的強勢,吳、晉兩國之間的地位開始發生變化,從最開始的吳國向晉國稱臣,到後來司馬徽嫁給太子孫瑾,都在表明,吳國已經漸漸成為主角,而晉國則漸漸開始沒落。

 要是孫皓能夠振作的話,吳國依靠吸納晉國的南渡力量,說不定能夠和歷史上的東晉一樣,偏安一隅。

 但孫皓在武昌一役吃了大敗仗後,已經沒有多少進取之心,他也算明白了,漢國的統一大勢不可阻擋,晉國不行,吳國也一樣。

 得到陸抗病故的消息,孫皓如喪考妣,本來還有一點點西征伐漢心意的他,一下子失去了進取之心,沒了給力的大將,孫皓也清楚,他能保住這江東一隅就算不錯了。

 “算了,趙閻王咱惹不起,還是安心在建業混吃等死吧。”孫皓的這一躺平態度,讓嫁到孫家的司馬徽很是不滿。

 身在皇家,司馬徽當然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深閨少女,事實上她在未出嫁之前,就開始協助司馬炎處理政務。

 到了吳國之後,孫皓是個懶散皇帝,只顧著享樂,孫瑾一碌碌之輩,也沒有多大的能力,這倒反襯出司馬徽的能力來。

 在不知不覺中,吳國大權開始旁落到了太子妃司馬徽一系的手中。

 孫家可以躺平,司馬家卻是不能。

 趙廣已經擊敗了兗州一帶的劉淵勢力,要是回過身來,再將苟晞、徐胤這二支晉軍打敗,那父親司馬炎一手建立的晉國就要滅亡了。

 司馬家複興的希望,寄托在傻子皇帝司馬衷身上,肯定是沒有出路。

 司馬徽覺得,有必要和徐州的司馬亮、司馬駿等叔伯加強聯系,讓他們將私下裡編練的軍隊向長江北岸靠攏過來,與吳軍形成呼應的關系。

 另外,吳軍的兵權不能再掌握在陸氏、施氏甚至於孫氏等世居大族手中,司馬徽要另選合適的人選來擔任吳軍的領軍將領。

 陸抗之死,對吳國來說是壞消息。

 對司馬徽來說,卻是好消息。

 陸氏三兄弟在安葬了父親之後,向孫皓辭行想要回轉柴桑軍中,但卻沒有得到準許。

 陸抗留下來的吳軍的兵權,司馬徽不打算再給陸家了。

 讓南渡的僑族掌握吳國的大權,以替代原先江東跟隨著孫策、孫權的世居大族,這是司馬徽削奪江東固有勢力,鞏固自身權力的第一步。

 近年來,隨著北方戰亂的加劇,南渡往江東的僑民也越來越多,他們中間,不乏有名望的大族,比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都開始遣了分支南渡。

 王氏南渡的是王裁這一支,王裁曾經擔任過晉國撫軍將軍長史,學識和眼界都相當不錯,早早看到晉國已經氣數盡了的他,辭官帶著妻兒南下,王裁本身倒不怎麽出名,但他卻有一個四歲的兒子,名字叫王導。

 由此,北方的僑居大族漸漸取代了江東陸氏、吳興陸氏、長興周氏等原有豪族,成為東吳政權新的支持者。

 歷史上的東晉之稚形在不知不覺中漸漸形成。

 ——

 漢大業元年,十一月上。

 風蕭蕭兮易水寒。

 李矩帶著二萬地方武裝沿河布防,人喊馬嘶,噪雜又亂哄哄的場面,讓祖納和郭默都皺緊了眉頭,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李世回,莫非真是想要靠這些雜牌來擋住胡虜?”祖納嘴裡不停的嘟嚷,對李矩不顧一切收編部隊的行為表示不滿。

 相比祖逖,祖納的眼光和能力都要差了不少,若是祖逖在此,一定會在李矩的收編舉動大加讚賞。

 事急從權。

 到什麽山頭唱什麽經。

 幽州這個地方屬於各民族雜居地帶,人的是非觀不強,李矩清楚,要是他不收編這些人,那麽不用多久,這些雜牌隊伍就會成為石勒的部下,轉頭會來對付自己。

 “咳,或許能阻擋住胡虜的,就是這些人,這些只求一口吃的,只求能活下去的乞活漢子。”郭默苦笑了一聲,道。

 祖納是大族出身,不知民間疾苦,不曉生活在最底層的百姓,為了有一口飯吃,是如何的掙扎求生,而郭默只是普通的鐵匠出身,他比祖納更清楚眼前這些挖壕挖得滿頭是汗的乞活流民在想什麽。

 熱氣騰騰的稷米飯。

 夾雜著點點綠色的野菜,間或還有幾個雜糧餅子。

 這是李矩軍提供的軍糧,為了養活這些雜兵,李矩幾乎拿出了平陽營全部的糧秣,滲合著野菜糊糊混合著吃, 估計還能撐著二十余天。

 至於二十天后怎麽辦,李矩表示他還沒想過。

 郭默本是文鴦軍部下,本來趙廣率軍北上,因其是冀州人氏,又有些才乾,遂將其調到了李矩的麾下。

 歷史上,郭默也曾是乞活軍的一個流民首領,不過,他的節操與李矩相比要差了許多,今日投晉,明日降虜是他保全實力,賴以生存的手段,只不過這一次,他還會不會這樣無民族氣節的苟活。

 這些漢人塢堡、義兵還有乞活流民組成的隊伍,之所以投奔李矩,其一是為了活命,混一口飯吃,其二是被漢軍擊胡破虜的勝績所驚憾,他們也想趁著這一大捷的東風,傍上已有了明君新朝氣象的漢國。

 接下來,面對石勒、汲桑等胡騎的衝擊,平陽營新附軍、乞活軍、流寇雜牌武裝會有怎麽樣的表現,李矩無法預料,他能做到的,唯有死戰。

 7017k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