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使用能幫助您收藏更多喜歡的好書,
希望大家都能多多登入,管理員在此感激不盡啦!
《我從替身成為皇帝》第277章 各方動態
  “陛下欲改年號為華夏,不知諸君以為如何?”

  “這華夏二字從未以年號出現,此乃開天辟地第一遭,釋義也是上乘: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域遼闊文明昌盛為夏。既能說明我靖國百姓富足,也能說明我靖國是文治武功具有,是個不錯的寓意。”

  “我不覺得。反而覺得天武比較好聽一些!”

  “快得了吧!天武這個年號,大利王朝之前的武國就已經用過,然後他們就是天武五年被滅的。”

  “那是武國德不配位,此等災殃也是他們咎由自取!”

  小小的通政司辦公室內,難得的中午休息時間,一群人一邊吃著是食盒裡的飯菜,一邊高談闊論。

  只有辰西一個人縮在角落裡一邊吃東西,一邊想事情。

  真楊定的被現在這個假的弄死之後,所有的事情就跟銷聲覓跡了一樣,就沒有幾個人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麽。

  自己也被三廠和錦衣衛旁敲側擊問了好幾次,他們都想知道自己有沒有相關的問題。

  隨後假皇帝一聲令下,自己就成了通政司的一名七品主簿,乾脆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負責處理北伐相關政務。

  沒有弄死楊定是辰西最不爽的事情。

  不過事情還算有轉機,至少現在楊定還不知道自己是間諜,只是想要把自己控制在他的視線范圍。

  而吳思琴這個參與過現場的人,更是直接被控制在雙流縣的帝國理工大學的建築工地。

  基本上這輩子都沒法進入中樞了。

  只有這樣,真楊定被假皇帝弄死的消息才不會傳出去,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正統性威脅。

  “辰大人,你覺得陛下的年號取得如何?”

  就在辰西思考的時候,討論的戰火一下落到了他頭上。

  辰西愣了一下,回望四周兩派人希冀的目光,他微微一笑說:“陛下雄才偉略,取華夏年號也是為了彰顯我靖國氣象。

  更重要的是,一掃一家一姓的傳統,華夏族的稱呼在下深以為然。

  利人的稱呼只是指代了一家一姓的後人,可是如今曜族也加入了列國范疇,確實不能一直自稱利人。

  這華夏族可以包容並蓄,實乃上乘!

  陛下有雄心一統天下,我等臣民更改為了靖國美好未來而奮鬥,而不是糾結年號。”

  一番話,又當又立,也讓暗中監督的三廠太監和錦衣衛都悄悄記下。

  一個忠於王事的辰西,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威脅。

  “辰大人說得是。受教了。”

  其余幾個人紛紛拱手,但是內心之中卻多了幾分鄙夷。

  “幸進之臣,也配大放厥詞!”

  是的,辰西並不是走正常的升遷路子上來的,純粹是在雙流縣護駕有功,靠著清繳亂黨升遷上來的。

  爵位也比他們高,靠著軍功往上爬,在文官之中也是異類的存在。

  實在太可恨了。

  靠著一次救駕,用短短幾年的功夫,就從地方官爬進中央,將來必定還有升遷的空間,走通政司上去,怕是不用多久,就能成為靖國未來的內閣成員之一吧!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 號【書友大本營】 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簡直了!

  通政司的官員吃飽喝足稍作休息就開始忙碌。

  辰西也在忙,突然看到了一份公文。

  是工部的公文,上邊寫要調撥一批工匠前往雙流縣。

  按照名單,上上下下至少門類無比清晰,其中還有一個從未見過的門類,叫做化工司。

  “化工司?難道就是製造靖皇之前手裡那把叫做步槍的神器的部門?”

  辰西暗暗私語,決定暗中留意。

  眼下距離靖國北伐還有一大段時間,自己眼下在通政司,就在靖國的中樞,應該是可以將大量的內部資料傳遞給辰國。

  雖然軍略方面暫時還不能清楚,不過通過物資調撥應該是能看出端倪來。

  就是沒想到,靖國的物產豐饒至此,糧食吃不完,鋼鐵用不完,就連金銀都是不停的往下撒。

  無論哪一點,都從側面說明了靖國比辰國有錢。

  而且全民皆是戰爭狂徒,所有人都想靠著北方辰國的腦袋換來功勳。

  這樣的國家,辰國真有勝算嗎?

  辰西又陷入了深深懷疑。

  ……

  此時此刻的后宮內,楊定拿著一份關於西邊的奏疏翻了幾遍。

  最近一段時間並沒有什麽大事發生。

  就是三廠調查發現,西邊的大曜聯邦合眾國對靖國間諜事務負責人沈重文被急詔回國。

  結果回去之後不到七天,沈重文發動了叛亂,將大塚宰黎雲斬殺,自立為大塚宰,並且派人與曜國皇帝議和,雙方以桐江為界,南北對峙。

  約定五年後再戰。

  現在沈重文正在忙著整頓國內的地方邦,提出承認各邦的領主地位,同時各邦必須每年上繳一部分財稅供給合眾國進行運作。

  就好像開公司一樣,所有邦的領主每年按照供給的財稅進行分紅。

  首先是統一國家和關稅,第二則是沈重文改了以往的策略,已經提前派人來通知靖國,希望雙方能坐下來商議友好通商條款和分界。

  因為能賺到錢,各邦領主一算總比天天打架浪費好,就讓出了巡捕權限。

  於是合眾巡捕聯合會正式成立,開始以國家的形式進行收稅。

  因為合眾國關稅不統一,那麽誰會去他們那裡經商?

  畢竟每到一個地方就被扒一層皮,誰受得了?

  還有就是各邦的領主也是有大有小,但因為是家族自治的形態。

  針對這個特點,沈重文開始對各個邦的強大勢力開始削弱。

  比如說各邦之中最強的竹林曜崔部,因為發生了繼承爭端,崔部前首領有六十二個兒子,直接打成了一團。

  為了平息各方,沈重文糾結其他邦先打了崔部領地,搶劫了一番後,然後提出將崔部邦分割給最後僅剩的三十一個兒子,愣是將一個大邦拆成了一個個村落。

  可偏偏這群人都很開心。

  因為有繼承權的那幾個,都讓沈重文帶兵乾死了。

  剩下的這群人都是白撿的。

  而出兵的也很開心,因為他們白撿了人口和財貨。

  也正是因為這樣,沈重文邀請了幾個大邦的領主,正式推出《聯邦繼承法案》,明確為了學習靖國先進經驗,將各邦作為遺產進行分割,不過我們合眾國隻征收浮財得稅,而邦的分割繼承稅咱們是不收的。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推行了推恩令,並且明確各邦的議會席位,在理想的調整之下。

  各邦主要以邦城、城、寨、村四個等級制度進行繼承。

  邦主指定繼承人分割一半土地,剩下的一半分給其他的兄弟,每人一小塊,一直分到村這個單位就是世襲,總之到了村這個單位後你所生的子嗣就只有一個能繼承,剩下的多余的就不能繼承,不過得分浮財,這是要收稅的。

  當然如果絕嗣,那不好意思,這地歸合眾國。

  楊定看完了相關的奏報,不由搖頭對抱著老三楊周的赫連麗說:“如果黎雲有沈重文這種手段,只怕他現在都能加冕稱帝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手機版閱讀網址: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