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正言死得突然,雖有張確幫忙料理,於陸還是晝夜不停,才安排妥當。他勞累過度,再加上心情悲傷,整個人瘦得脫了像。
於正言的死訊不脛而走,出殯那,附近的百姓皆來送行,將一條不太寬敞的道圍得水泄不通。盧仲轅害怕人群中有藏有歹人,擔心皇上的安危,欲驅散百姓,皇上擺手阻攔,道:“民心所向,不可逆之。”
張確見狀,走上前來,對大家:“眾位鄉親,請給於大人讓路!”
隨行人員連忙跟著喊道:“給於大人讓路!於大人一路走好!”
周圍的老百姓都自覺的讓出一條路來,讓於正言的棺材過去,然後又都合攏過來,跟隨著於正言的送葬隊伍,久久不肯散去。
皇上扶著棺材,緩緩而行,表情凝重,心情哀傷。
皇上此時一身便裝,百姓不知道他是誰,但於陸心裡卻十分溫暖,對皇上的怨念也漸漸消融。盧仲轅更清楚,皇上這一番表演,不過是做給於陸一個人看的,要收服於陸的心,為他所用。
送葬的人,除了於陸以外,還有一個是真傷心,那就是李殊瓊。他默默的跟在於正言的棺材後面,心情複雜,百般滋味,一起湧上心頭。
恍惚之間,棺材似乎變成了透明的,裡面躺著的人不是於正言,而變成了鍾緣。
一念之差,鑄成大錯!
於正言臨死前的這句話,用在鍾緣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於正言還是有錯的,他還是為了私欲,他還是惦記上了別饒老婆。但鍾緣又有什麽錯?他和追魂男未婚,女未嫁,他們都是被異教迫害的,也是受害者。
只是張灩灩的冤魂,又如何交代?
若是李竹因被鍾緣害了,李殊瓊肯定不顧一切世間法理,不... ...第65章一念之差第5節博弈 (第1/4頁),。惜一切代價,哪怕踐踏律條,死後不得超生,也一定要給李竹因報仇的。
如果於陸知道了於正言所做的事,又會如何想?他肯定會,外仙殺人後,栽贓嫁禍,於正言只是為了自保。
如果於正言死前沒有告訴於陸不要為他報仇,此時,於陸肯定要殺他的。
李殊瓊看了看前來送行的百姓,他們眼中的於正言,是一個好官,是他們的恩人,與外仙眼中的於正言判若兩人。
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思想,而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視角,又會得出不同的結論。誰有資格決定別饒生死?是皇上?還是強者?
李殊瓊迷茫了,這世上應該有一個準則,所有的人,都遵照執校律法,似乎也是有的,那為什麽還有那麽多冤魂?
怎麽還有知法枉法的於正言?怎麽還有為害一方的外仙,怎麽還有為所欲為的皇上?
李殊瓊耳中充滿了哭泣之聲,他再次看了一眼熙熙攘攘的人群,從此世上少了一個好官,是他之過。如果鍾緣死了,世上就會少了一個神醫,他開始理解張確了,無論是他對鍾緣的寬恕,還是他對皇上的維護。
李殊瓊跟著眾人走了一段,忽然覺得沒意思,他擠出人群,帶著馬五離開了。盧仲轅一直留意李殊瓊的動向,見他要走,便低聲對皇上:“李殊瓊走了,陛下可要追回嗎?”
皇上看了一眼盧仲轅,
問道:“誰去追?於陸神功蓋世,都不是他的對手,你能追得回來他嗎?”
盧仲轅鬧了個大紅臉,連忙:“於大人是當朝一品,他所犯何罪,總要有個法吧,倘若李殊瓊不明殺害於大饒原因,只怕……”
於陸用眼睛掃了一圈周圍的老百姓,皇上明白他的意思,他是怕於正言被殺,若沒有足夠的... ...第65章一念之差第5節博弈 (第2/4頁),。理由,老百姓會鬧事。
皇上歎了口氣,道:“唉,朕這個表弟,什麽時候能不給朕捅婁子,就好了。”
張確就在旁邊,他們的對話,張確聽得清清楚楚,便提醒道:“陛下,無人知道於大饒死因。”
皇上瞪了張確一眼,道:“於正言治水,勞累過度。”皇上深吸一口氣,他知道,張確已經猜到了他的心思。
皇上早就想除掉於正言了,只不過於正言老謀深算,沒有什麽過錯,皇上拿他也沒有辦法,雖然漸漸把他邊緣化,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於正言在官場上的影響力還在,皇上就對於陸不放心,不敢重用他,擔心他們父子的勢力無法控制,尾大不掉。
但皇上需要一個人來節製盧家。在官場上,有張確來與盧笙抗衡,但在后宮,還沒有人能與盧孟轍分庭抗禮,尤其是盧仲轅,無人可以製約他,這是皇上絕對不允許的,因此皇上不敢讓盧孟轍懷孕生子,怕她日後禍亂后宮。
若要製約盧家,於陸是最合適的人選,他是太后的舊人,是陳後的人,皇太子有他保護,就無懼盧孟轍,即便日後盧後生子,也不會危及皇太子的地位了。
剛才, 李殊瓊的劍抵在於正言胸口,遲遲沒有刺入,是否要殺於正言,李殊瓊一直在猶豫,難以下定決心。若沒有皇上那句話,李殊瓊再考慮一會兒,或許就會收回寶劍了。
皇上太了解李殊瓊了,知道他最是沉不住氣的,凡事爭強好勝,看似不顧及形象,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其實最要面子。
因此皇上才“於正言的命,由朕決定”,果然,李殊瓊聽了這句話,非常不服氣,一定要跟皇上置這口氣,讓眾人看看於正言的性命掌握在誰的手裡,這才動手殺了於正言,正合皇上心意。
... ...
第65章一念之差第5節博弈 (第3/4頁),。李殊瓊殺於正言,也是一念之間,如今追悔莫及,卻已經於事無補了。他聰慧異常,雖然當時被皇上利用,事後清醒過來,細一思量,也多少品出點滋味來。皇上陰險的用心,狠辣的手段,讓李殊瓊毛骨悚然,瞬間理解了於正言為什麽送於陸進宮。
二師兄變了,完全不是普寧寺時那個沉穩持重,尊敬師傅,愛惜兄弟的人了,是權力改變了他嗎?
李殊瓊不由自主的想起:先帝莫名其妙的死在宮中,太后被逼死,廢帝被毒死。也不止中原如此,據,先宛君死得不明不白,先狄主更是死在親兒子手鄭
或許,皇上身在高處,比所有的人都危險吧。
李殊瓊對權力的博弈,更加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