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快點登入,你們這些看小說都不登入就離開的。
登入可以幫助你收藏跟紀錄愛書,大叔的心血要多來支持。
不然管理員會難過。
《皇上您該去搬磚了》七百四十七.漢文帝劉恆
八年的時間過去了,呂後也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

 臨終前,似乎已經預感到風光無限的呂氏家族要大難臨頭了。她將侄子趙王呂祿、呂產叫道病榻前吩咐:“我們呂氏稱王,違背了白馬之盟,姓劉的和那些大臣一直積怨在心。我死後,他們很可能發生兵變。所以你們必須牢牢把軍隊抓在手裡,守著宮殿哪裡都不要去。記住,連為我送葬都不行!否則,你們就會被人扼製。”

 或許是劉氏命不該絕,或許是呂家的氣運全都給了呂雉,她死後沒多久,隱忍多年的陳平、周勃二人謀劃推翻了呂氏集團,劉氏諸王群起而殺諸呂,呂氏一族男女“無少長皆斬之”,這也應驗了劉邦臨死前“安劉氏者必勃也”的預言。

 本是姻親的劉氏皇族與呂氏外戚的一場流血鬥爭,以皇族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誅滅呂氏勢力後,眾大臣迎立當時封為代王的劉恆繼承帝位,是為漢文帝。

 為什麽會選擇劉恆當皇帝呢?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劉邦的兒子幾乎都被呂後給弄死了,幸存的少數幾個中,只有劉恆和他二哥劉盈一樣,寬厚仁慈,名聲較好。

 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經歷過呂後時期,心有余悸的大臣們決定這次選一個母家仁善且沒什麽勢力的。這麽一來,劉恆就成了最佳人選。

 劉恆的母親早年嫁給魏王魏豹。

 魏國被滅後,薄姬送進宮中織布的工房。劉邦有一次到織布工房中,看見薄姬很有姿色,詔令納入后宮。

 對老色鬼劉邦來說,這不過是一時興起的順手牽羊,也沒太在意這事。反正后宮裡的女人多一個少一個也無所謂。

 可偏偏世界上的事情就是這麽巧,極少被臨幸的薄姬卻懷孕了,生下了兒子劉恆,之後也沒有侍寢的機會。

 與戚夫人母子不同,這對母子幾乎是沒有什麽存在感。

 或許對薄姬而言,劉邦只不過是一個強搶自己這個寡婦的地痞。或許是她知道自己沒有任何資本去爭鬥,又或許她知道宮廷鬥爭的殘酷,更或許從自己的結發丈夫死後她的心也死了,總之就算為劉邦生了兒子,她還是依舊沒有任何“母憑子貴”的想法,極少和劉邦見面。每日裡苦讀《道德經》,尋求“清淨無為”的人生境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也正因為沒有任何存在感,呂雉大舉屠殺和囚禁劉邦的愛姬時,她成為了極少數被放出宮的女人之一,和兒子劉恆一起去到了分封的代地,成為了代王太后。

 劉恆的藩地代地地處西北邊疆、毗鄰匈奴,治下也都是些荒漠貧瘠地帶,根本就沒有任何皇子願意去。

 不過劉恆倒無所謂。在母親的影響下,他的思想也傾向於“清心寡欲”,推崇黃老學說。其在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間,采取“無為而治”的理念,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恭儉作則,代地由是大安。

 不管是在劉氏皇族還是呂氏外戚眼裡,那都就是一塊無公害的地方,一對無公害的母子。大多數時候,都會忘記還有這麽一個藩王存在。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朝中無數次風雲變幻,他們母子都安安靜靜地活了下來。

 造化弄人。

 那些不可一世的精英們鬥得你死我活,最後皇位卻落到了這麽一個自己壓根就沒想到當皇帝的藩王手裡。

 劉恆即位之後,依舊是采取“無為之治”的國策,無論內外均是采取謹慎對待的態度。對待勢力膨脹的諸侯王,一直都是以德服人,只有到了萬不得已才會以武平亂。對待武力強大的匈奴,則采用和親止戰的方式。對百姓則是興修水利,厲行節儉,廢除肉刑。在他手裡,從劉邦至呂後時期的人人提心吊膽,變成了安定團結、休養生息的政治局面。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文教大興,國力日益強盛。

 劉恆壽終正寢後,漢景帝劉啟即位。在位期間繼續推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政策,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恢復和發展。同時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加強了中央集權。父子兩的功績成了史書上讚不絕口的“文景之治”。

 李世明給張淑妃講的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

 漢景帝劉啟親兄妹三人(這裡指的是同父同母),有個姐姐館陶長公主被封為館陶長公主,有個弟弟劉武被封為梁孝王。

 文、景二帝都是非常非常孝順的人,漢景帝劉啟對母親竇太后更是諸事依從。

 竇太后出身於平凡家庭,當年她被冊封為皇后之後,她的弟弟竇廣國都還在給別人做仆役。因此很多方面的想法,和普通人家做母親的沒什麽差異。比如,在對子女方面。

 普通人家的母親,總是希望兒女們都過得很好。這種愛有時候後會有一種很奇特的表達方式,那就是讓日子過的比較好的孩子貼補給比較困難的孩子。現在大兒子已經當上皇帝了,竇皇后的愛就更多的投向了女兒和小兒子身上。

 可這麽一寵, 就寵出問題來了。

 小兒子梁王劉武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後,竇太后想盡辦法變著花樣從朝中撥出財物賞賜給劉武。

 劉武呢,仗著母親的寵愛,在封地大興土木,國土更達四十余縣。這也不說了,他自己出行的規格和老哥皇帝完全相同,錢財比皇宮還要多。

 景帝三年,劉啟采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軍事叛亂,史稱“七王之亂”。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

 因為漢文帝本就是以一方藩王,而且是最弱的藩王身份繼位,之後為修生養息,朝廷對諸侯國也都是采取的比較容忍的態度,因此各個諸侯國的力量得以了發展。現在七個諸侯國一起起兵造反,朝廷還真不一定打得贏。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