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明末中興大帝最新章節!
朱慈烺一直都在思考內閣大臣的人選,先前因為根基不穩,只能暗地裡積攢力量,增強自身的影響力,待到時機成熟之後,再行確定內閣人選,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朱慈烺發現他的想法出現了偏差,朝中無內閣,他這個皇帝恐怕是要累死。
朱慈烺對於權力的認識,與明朝的皇帝肯定不一樣,他畢竟是穿越之人,所謂正人先正己,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起到了帶頭作用,以身作則,自然就能夠樹立起來威望,至於說掌控權力,管住最為關鍵的地方就可以了,說到底就是管人,皇帝不可能事必躬親,那樣扛不住多長的時間,鐵打的身體也可能累垮,管住了人,賦予這些人適當的權力,讓他們忠心耿耿、好好的做事情,皇帝就能夠輕松很多。
做皇帝必須有全局的觀念,有些事情表面上看起來不合理,可放到全局之中就是必須要做的,譬如說暗地裡支持李自成的事宜,李自成攻陷了大明的京城,逼迫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按說是大明朝廷不共戴天的仇敵,必須處之而後快,不過放在整個的局勢上面,情況就不一樣了,李自成麾下的大順軍,實力方面比不上後金韃子,而真正對大明王朝造成威脅的,還是後金韃子,大明王朝今後一段時間主要的對手,也是後金韃子,從這個層面出發,朝廷必須暗地裡支持李自成,讓李自成竭盡全力與後金韃子拚殺。
憑著熟知歷史的優勢,憑著現代人開放包容的思想,朱慈烺登基成為大明皇帝之後,殫精竭慮,以統攬全局的思維謀劃布局,很短時間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不過朱慈烺絲毫不敢大意,更不敢有一點的自得,現如今的大明朝廷,其實就是歷史上的南明小朝廷,力量尚不強大,稍有風吹草動就難以承受,外部有後金韃子、李自成、張獻忠等強敵,內部也不是很團結,南方的總兵擁兵自重,嘴上說著擁護和支持朝廷,真正牽涉到他們的切實利益,人家就不一定會盡心竭力做事情了。
內憂外患全部都存在,朱慈烺當下做的事情,好比一個修修補補的匠人,將那些太大的窟窿堵上,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存在的諸多問題。
譬如說征收商貿賦稅,譬如說提高官吏的俸祿,譬如說改革大明朝廷的軍備制度,這都是最為根本的問題。
征收商貿賦稅能夠讓朝廷真正的富起來,商貿賦稅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海外交易的商貿賦稅,如果能夠穩妥的征收起來,必將成為朝廷收入的主要來源。
提高官吏的俸祿勢在必行,朝廷與地方官吏的俸祿少得可憐,嚴格算起來都不能夠養活家人,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結果就是逼得官吏去貪墨,而且朝廷還沒有辦法大規模的整頓官吏隊伍。
整頓軍隊更是不用多說,軍隊乃國家根本,如果失控,整個國家都完蛋。
這些大事情,自然是朱慈烺來考慮和推行,其他的事情交給內閣去辦理。
偏偏內閣大臣尚未任命,這就讓朱慈烺疲於奔命,六部督查院的諸多事宜,全部都到他這裡來了,朱聿鍵雖然提出來了一些意見建議,但不會拍板定下來,還是需要他這個皇帝點頭,大事情無所謂,關鍵是一些修葺官道池塘溝渠的小事情,也需要他來點頭,這誰頂得住。
京城的情報送來的時候,朱慈烺大大的舒了一口氣,歷史還是按照預定的軌跡發展,暫時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吳三桂完全歸順了後金韃子,被大清國敕封為平西王,李自成敗給了滿八旗的鐵甲軍,已經無法在京城立足,應該是登基稱帝之後馬上撤離,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以及三十多名在京城的家人全部都被李自成斬殺,唯一保留了性命的就是陳圓圓。
接下來,李自成將要西撤,準備前往陝西,多爾袞令多鐸、阿濟格與吳三桂率軍追擊,十多天時間之內連續獲得作戰的勝利,逼得李自成拚命逃竄,西渡黃河。
多爾袞下令八旗軍主力追擊和圍剿李自成,並沒有忘記山東,六月上旬派遣大軍進擊山東和山西等地,也就是說,若是歷史軌跡到這個時候還沒有變化,明軍與後金韃子的第一次交鋒將在六月中旬展開。
時間依舊有些緊急,在這個過程之中,朱慈烺的記憶出現了一些偏差。
京城送來的情報顯示,多爾袞率領七萬八旗軍軍士入關,其中滿八旗三萬人,漢八旗四萬人,後金韃子佔領京城之後,還會有一些八旗軍軍士陸續入關,這樣說明,多爾袞橫下一條心,已經決定要入主中原了。
雖然多爾袞派遣主力前去追擊李自成麾下的大順軍,派遣力量不是很強的滿八旗和漢八旗進攻山東,不過有一點引發了朱慈烺的警惕,那就是多爾袞手中有足夠多的軍隊,若是山東之戰失敗,不排除多爾袞將主力再次派遣到山東作戰。
首戰必須獲取勝利,首戰也一定能夠獲得勝利,崇禎年間以來,後金韃子每一次入關作戰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打的明軍毫無還手之力,所以他們對陣明軍的時候,輕敵之情緒不可避免,這是朱慈烺的機會,也是明軍的機會。
首戰之後,只要做好了一切的部署,就能夠抵禦後金韃子主力的進攻。
何況多爾袞尚不敢孤注一擲,要知道陝西還盤踞有大順軍,四川還有張獻忠。
山東之戰,朱慈烺必須要靠前指揮,這是一次不能夠有絲毫失誤的戰役。
如此情況之下,內閣就顯得更加重要了,有了高效的內閣,朱慈烺就能夠放心的離開南京前往山東,去指揮作戰。
方方面面的原因堆積起來,讓朱慈烺下定了決心,以最快的速度確定了內閣人員。
唐王朱聿鍵出任內閣首輔,負責內閣所有的事宜,禮部尚書李邦華出任內閣次輔,吏部尚書高宏圖、戶部尚書邱祖德、兵部尚書史可法出任內閣大臣。
內閣一共是五個人,利於表決,人數也不多,利於集中權力,更加高效的做事情。
朱慈烺原來打算讓左都禦史路振飛和右都禦史張慎言都進入內閣,仔細思索之後放棄了,督查院應該是相對獨立的部門,主要是懲戒官吏、整肅官場作風之部門,歸於他這個皇帝直接統領,不應該摻雜到過多的政事裡面去。
刑部尚書與工部尚書沒有進入內閣,這是慣例,從部門的重要性方面來說,目前的情況下面,刑部和工部是比不上吏部、禮部、戶部和兵部的。
權力需要製衡,無限制的權力必定導致無限制的腐敗,包括內閣都是如此。
所以朱慈烺專門賦予了右都禦史張慎言權力,張慎言代表督查院,參與內閣的議事,主要是予以監督,不對內閣商議的政事發表任何的意見建議,爾後直接給他這個皇帝匯報,所有匯報的內容還要存檔備查。
非常時期,朱慈烺作為皇帝,對於內閣的意見建議有著直接的否決權,皇帝的聖旨,朝廷與地方必須無條件的執行。
這方面,朱慈烺考慮的頗為深遠,他賦予了自己最大的權力,因為他有著足夠的自信,能夠掌控一切,能夠率領大明王朝走向輝煌,可今後的皇帝是不是能夠做到,那就說不定了,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封建的帝王制度必定分崩瓦解,被徹底掃除,所以他不允許皇帝的權力太大,除非是王朝面臨非常時期。
制度必須要合理,才能夠順利的執行下去,否則就是一紙空文,而且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理念,必須要深入人心,至少讓朝廷和地方的官吏認同這一觀點。
確定內閣人選的同時,朱慈烺決定了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徹底廢除分封製,這個從大明王朝成立開始就推行的制度,早就不合時宜,分封製養出來了一大群如同蠢豬一般的皇室宗親,且讓朝廷和地方官吏來監督這些皇室宗親, 從一定程度上面來說,也是皇帝在不停的打著自家的臉。
廢除分封製,意味著大明的這些王爺再無封地。
當然,廢除分封製還有一個過程,對於目前尚存的這些王爺來說,朝廷還是要養活他們,也要給他們的家人一條活路,那些個所謂的世子,是朝廷敕封的,還是可以繼承王爺之爵位,但這些世子也就是分封製制度之下的最後一批王爺了。
朱慈烺還明確了一點,若是這些世子有人通過科舉考試入朝為官了,其世子的身份自行解除。
朱慈烺給了諸多王爺幾十年的時間,讓他們想辦法教育家人,讓家人開始自食其力,總之一點,這些個王爺這輩子高枕無憂了,他們的世子就要奮發圖強了,否則兩代之後,某些王爺的家人很有可能淪落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了。
崇禎十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早朝。
秉筆太監曹化淳大聲宣讀聖旨,偌大的午門,站立了密密麻麻的官員,竟然沒有一絲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