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愛我們小說狂人的話,可以多多使用登入功能ヽ(●´∀`●)ノ
登入也能幫助你收藏你愛的小說~跟我們建立更深的連結喔 ♂
《我真不想救那個渣男啊》二十八.就得拳頭大
  28.就得拳頭大

  熊繹見時機成熟,便繼續說道:“各位兄弟,要我說啊,什麽子爵伯爵的,都是屁話!要想腰杆子硬,不被人欺負,咱們就得拳頭大。現在若是與中原對峙,是自取滅亡。等咱們有錢、有人、有糧,還怕個卵啊!”

  眾人雖然群情激昂,但想到這南蠻之地的自然條件,未免歎了歎氣。

  熊繹長身而起:“昨晚有個老神仙給我托夢了。告訴我說只要齊心協力,神明會幫助我們的!你們不信啊,老神仙把他的坐騎都送給我了。”

  說完打了個呼哨,天際飛過來一隻巨大的鳥,蹲在他的肩膀上。

  眾人定睛一看,是一隻鳳。與普通鳳凰七彩羽毛不同的是,這隻鳳凰通體黑色。更令人稱奇的是,這隻鳳凰竟然有九個頭!

  沒人再懷疑熊繹說的話。楚人長居南蠻之地,原就性悍,先是受周王室之辱,後是首領有神仙相助,此刻完全是齊心合力了。從此,熊繹帶領那群一起偷過牛的楚人,用荊竹樹枝編制成的大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發荒山野林,在自然條件很差的荊山生存發展。

  慢慢地,他們逐步向當時還沒有政權的更南方、更蠻夷的廣大區域發展。再慢慢地,和東邊、北邊、西邊的乾起仗來,在熊繹的帶領下,戰無不勝。自此,篳路藍縷就成了形容創業艱辛的代表成語。

  短短幾十年,楚國疆土不斷擴大,財富昌益增多,軍事力量不斷增強。不知不覺間,熊繹與曾經輕視過他的周成王均與世長辭。

  周成王的孫子周昭王姬瑕,看著日益強大的楚國,心中憂心日甚。

  一天,一個大臣對周昭王說:“如今楚國不但自己不派人來進貢,還不讓南方其它部族進貢。這種目無天子的行為如不懲罰,往後天下人眼中還有周王室嗎?”

  周昭王一聽有理,正好以這個借口出兵。

  於是,為了教訓已經不再順從自己的楚國,於周昭王十六年,親領大軍首次討伐楚國。

  《竹書紀年》記載:伐楚,涉漢,遇大兕。

  強大的周軍越過被當時視為天塹的漢水,向荊楚腹地挺進。

  楚國雖較立國之初,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軍事實力與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進步,但畢竟只有幾十年,依舊無法與周軍抗衡。

  於是只能借助深山老林,不斷派出小股楚軍的襲擊。

  一些毒蛇猛獸,尤其是性情凶野的犀牛群“大兕”,更是給周軍添了不少麻煩。

  盡管如此,仍然不是周軍正規部隊的對手。

  最後,周昭王取得了勝利,掠奪了大量的物資財寶。

  但是,楚國的有生力量不僅沒被消滅,反而因為仇恨發展得更加迅速。三年後,也就是周昭王十九年,深受上次伐楚之戰的鼓舞,獲得頗多的周昭王為了徹底打垮楚國,將其消滅殆盡,再次率軍南下伐楚!

  因為有了上次的經驗,周昭王便覺得楚國根本沒有像樣的軍隊敢於周軍正面相抗,更何況己方對地形有了一定的了解,於是自己就沒去,而是派祭公辛伯率領大軍伐楚。這一次的周軍就沒有那麽幸運了。驕兵悍將渡過漢水之後,仍不見一個楚軍,以為和上次南征一樣,楚國無大軍抵擋。

  此時,一陣雷鳴般的鼓聲響起,前後左右湧來無數的楚人,周軍被打得大敗而逃。周軍大部喪失。僥幸逃出的主帥辛伯懼怕昭公降罪,於是上表“天大日,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

也就是說,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將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天時地利。  周昭王大怒,決定再次伐楚。

  五年之後的昭王二十四年,周昭王再次親率六軍,第三次攻打楚國。

  按照周王朝軍隊建制的規定:周天子擁有六軍,大諸侯國擁有三軍,小諸侯國只能擁有一軍。周昭王此次率六軍伐楚,說明了是舉全國之兵而為,其用兵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在西周的歷史上都極其罕見。

  這從側面證明了,周昭王欲一戰定乾坤,將楚國從遠古時代的地球上抺去。

  而同一時刻,楚國全體國民也知道,這將是決定生死存亡的一戰。楚人同仇敵愾,就連年老體弱婦女和剛剛學會走路的孩童都高呼著“不服周”的口號,紛紛自告奮勇要求前往作戰。

  這一次楚人沒有使用伎倆,而是選擇了硬碰硬的正面決戰。就在這種赴死如生的士氣中,周軍被打得潰不成軍。祭公辛伯急忙保著昭王殺開一條血路逃跑。他們逃到漢江邊,忽然發現岸上有幾條新船,便慌慌張張推船下水渡江。船剛到江心,一下子散成了無數塊木板。

  原來,楚人料定昭王兵敗後,必定從這裡渡江,於是就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做成船,放在岸邊。船到江心,樹膠溶化,船就散架了。

  這次伐楚,周軍全軍覆沒,就連周天子昭王自己,也落江而死。周王朝的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把這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隻得悄悄地把昭王埋葬了。隻留下一個語焉不詳的記載——“南巡不返”。

  講到這裡,仇飛又忍不住問道:“我還是不明白這和蚩尤契約有什麽關系。”

  清心子微微一笑,反問道:“想想他們最後的決戰,難道沒發現什麽不對的地方嗎?”

  仇飛想了想,搖頭說道:“我想不出來。”

  片刻之後沉聲說道:“這中間確實有疑點。”

  楚國從熊繹建國,到昭王即位,不過短短幾十年時間。擴張地盤倒是可以理解。但是一個只有五十裡的小諸侯,就算再怎麽樣,幾十年間也不可能有太多的人口。在短時間內擴大地盤的那些人口,比如之前的土著,從心裡不會認同自己是楚國人。遇到戰亂時,不會出力打仗。更不可能出現剛才說的婦孺都報名上前線決死的現象。

  清心子哈哈大笑說道:“不愧為刑部官員,稍作分析便一語中的。當時周天子六軍盡出,比整個楚國的人都要多。更何況在戰爭中,平民與軍人的差距,那可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啊。”

  也就是說,盡管楚人有決死之心,但雙方實力差距實在太大。按道理來講,若是正面硬剛,楚人應該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其真正原因在於楚人得到了蚩尤契約,在其幫助下打敗了周軍。

  說道這裡,清心子又問道:“如果我說《史記》中關於堯舜禹禪讓是假的,你信嗎?”

  仇飛一時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回道:“堯傳舜,舜傳禹,作為千古美談婦孺皆知,這麽會是假的?”

  清心子歎息道:“畢竟寫史書的人,不一定是事件的親歷者。即便是親生經歷,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也不完全相同。埋在黃土之下的很多真相,與史料記載中不完全相符,這完全可以理解。”

  仇飛點頭表示同意。

  清心子繼續說道:“可在這件事上,不是不完全相符這麽簡單。甚至是完全相反。”

  仇飛說道:“別賣關子了好不好?”

  清心子便又開始講述起來。

  這要從一本出土的名為《竹書紀年》的書講起了。這是夏冬佔國時期,委鬼國史官所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因為深埋地底,因而躲過了初皇帝焚書坑儒,本朝被盜墓者所發現。其中部分史料與其它史籍記載相同,比如前面講的周天子三次伐楚的相關記載。 而又有一部分,與宮廷正史所錄截然不同,禪讓之事便是其中之一。

  在《史記》中,堯帝因為品質高尚,被大家推舉為首領。因為兒子丹朱品行不端,不適合繼承王位。之後便傳位給以孝道聞名的女婿舜。舜年老後,便將位置傳給了治水有功的禹。是為禪讓製,公天下也。

  但是《竹書紀年》所記載的,卻與之完全相反。“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複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按照這種的說法,堯帝並非要將部落交給舜,而是要給自己的兒子丹朱。舜發動政變成功,將堯囚禁致死,而他的兒子丹朱也被流放。按照《竹書紀年》的說法,之後舜傳位給禹,也不是主動禪讓,而是被權臣禹放逐遠方而死。

  而在同一時期裡的《韓非子》對於堯舜禹的禪讓,同樣持否定的態度。《韓非子·說疑》:“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由此可見,《竹書紀年》所載,並非孤證。

  仇飛略作思考之後說道:“《竹書紀年》這本書,我也有所耳聞。作為古籍,研究是挺有必要的,但不能以此論定,其記載就絕對準確無誤。”

  清心子呵呵一笑,不置可否:“關於堯舜之間禪讓之事,這裡姑且不談。就講講對舜傳禹這事的一些看法吧。”

  仇飛不耐地說:“我就希望你說快點。”

  清心子開始提出他的質疑。這還是得從那場史無前例的大洪水講起,也就是大禹治水的始末。
鍵盤左右鍵 ← → 可以切換章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有問題
章節內容不符
章節內容空白
章節內容殘缺
上下章節連動錯誤
小說很久沒更新了
章節顯示『本章節內容更新中』
其他訊息